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探讨
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
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
研学旅行是一种以学习为目的的旅行,它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然而,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却是一项相对困难的工作。
以下是一些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建议:
1.确定主题和目标:确定旅行主题和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以确保研学旅行的重点和方向。
2.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活动:选择一个或多个旅行地点和相关的活动,这些地点和活动应与研学旅行的主题和目标相关。
3.安排讲座或演示:安排专家或指导员参与旅行,讲授相关的主题,并提供实际操作指导。
4.设计教材和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教材和学习材料,以便他们在旅行中学到更多。
5.安排活动和项目:安排各种活动和项目,以便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6.评估学生学习: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确保他们在研学旅行中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7.总结和反思:对研学旅行的活动和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未来的研学旅行更加成功和有成效。
研学旅行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因此,课程开发的质量对研学旅行的成功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 1 -。
在行走中学习——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建议
教育实践课题研究湖北教育·2019-11研学旅行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独立的、特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通过研学旅行,学生能建立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在不断地探索自然、走进社会中,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进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发展核心素养。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体系建设在充分研究了襄阳市及周边地区的教学资源后,襄阳市樊城区教科所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课题组根据中小学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家国情怀类、自然科学类、历史回眸类、文化自信类、社会和谐类、个人成长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课程。
家国情怀类。
①以“让家乡文化生根”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上网、阅读、访谈等方式搜集襄阳古城景观资料,开展小导游活动,组成班级旅游团,开展实地一日游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地方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②围绕“探隆中胜景,学诸葛精神”主题,师生以“三国文化”为背景,以隆中景区和诸葛亮精神为载体,看诸葛隐居遗址,听诸葛故事,寻诸葛智慧,观草庐大戏,学诸葛家风,养浩然正气。
历史回眸类。
以“由‘知’到‘识’”为主题,组织学生参观襄阳市博物馆,让他们通过收集整理、研讨交流、走访等形式收集信息,了解古代石刻、书画、陶俑等艺术成就,领略文化魅力。
自然科学类。
以“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为主题,组织学生参观城市公园、汉江河道、月亮湾湿地公园等,让他们通过观察、记录、查阅资料等方式认识植物、了解植物,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文化自信类。
以“让民族文化入心”为主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枣阳汉代文化资源,参观枣阳白水寺、汉城,了解中国汉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的信心和决心。
社会和谐类。
以“公共安全体验”为主题,引导学生走进襄阳公共安全体验馆,实地开展火灾逃生、地震逃生、用电安全、游泳安全、医疗救助等活动,引领学生规避安全隐患,学习自救常识、培养他救情怀,将安全教育和学生素养培养、学习品质引导、探究能力养成结合,综合培养学生素质。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编写的策略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编写的策略研学旅行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校和家长青睐的一种教育方式,它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种不同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研学旅行中,学生不仅可以亲身体验所学知识,还可以增进对社会和自然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研学旅行纳入到校本课程中,并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校本课程编写。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需要设计的策略如下:一、根据学科特点确定课程内容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和目标,因此在设计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时,需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确定课程内容。
在历史课程中,可以选择带学生去参观历史博物馆或者古迹,实地感受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影响;在地理课程中,可以选择带学生去实地考察地理景观,比如河流、湖泊、山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在生物课程中,可以选择带学生去动物园或者植物园,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各种生物,增进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二、确定研学主题和目标在编写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时,需要确定研学的主题和目标。
主题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可以是与学科紧密相关的主题,也可以是跨学科的主题。
可以选择“丝绸之路”作为历史和地理学科的研学主题,让学生亲身体验丝绸之路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交流;可以选择“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地理和生物学科的研学主题,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培养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
确定研学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目标可以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是指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应该掌握和了解的知识内容,比如历史事件、地理地貌、生物物种等;能力目标是指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应该培养和提高的能力,比如观察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等;情感目标是指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应该培养和培养的情感态度,比如尊重历史、珍惜自然、关爱动物等。
三、确定教学手段和方式在研学旅行校本课程中,教学手段和方式至关重要。
教学手段包括实地考察、参观观摩、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主题和目标的不同进行组合或选择。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的策略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的策略随着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的策略进行详细盘点,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明确课程目标在开发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时,首先需明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应紧扣学校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确保研学旅行活动能够真正达到教育效果。
二、选择合适的主题与地点选择合适的主题是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的重点。
主题应具有探究性、实践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要根据主题选择恰当的研学地点,确保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获得充分的体验和学习。
三、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应注重内容的系统性,确保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全面了解主题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应考虑主题的各个方面,从多个角度呈现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应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实地考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等。
这些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五、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是保证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质量的关键。
评价体系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同时,要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提升课程质量。
六、加强师资培训与资源整合优质的师资力量是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成功的保障。
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组织能力。
此外,要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包括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推动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
七、关注安全问题安全问题是研学旅行活动的首要考虑因素。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安全措施的制定和执行,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安全。
同时,应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
八、注重活动的延续性研学旅行活动不应仅局限于一次性的体验,而应具有延续性。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探讨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探讨概要:研学旅行,一种无痕的教育,是一次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独特过程,是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下阶段,我们将致力于深耕研学旅行课程的内涵,努力探索独具区域特色的研学课程体系,为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研学旅行中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地域特色文化,激发爱国家乡之情。
从“死读书”中解放出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人生阅历,锻炼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
我校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创新课程设置,丰富研学内容,并且根据地方特色和学习的主题去设计课程,开发、选出一大批优秀的研学旅行课程,提供给研学旅行基地使用、参考。
同时为学校、老师开展规范的研学旅行课程提供很好的范本。
开发领域包含:(1)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2)创客教育、科技教育;(3)红色教育;(4)地理探究;(5)农事体验;(6)体验大自然;(7)职业体验类等。
根据以上不同的研学主题,并且根据研学旅行的要求,我校校本课程作了以下三方面的尝试:(一)公民素养——主题班会课公民素养课程,是依托着主题班会形式开展的一节特色活动课程。
我校早在2013年开始,就把“公民素养”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成为学校每一位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
公民素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公民意识,提升学生的公民技能,普及学生的公民知识。
使学生具有健康生活、遵守规则、学会尊重、担负责任、拥有诚信、具有爱心等公民基本素养,成为爱国、爱他人、守法、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
由此看出,我校公民素养课程与研学旅行课程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不谋而合。
我们可以在研学旅行准备之初,便设计好与研学主题相关的主题班会课,做好前期宣发工作,更有利于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
例如,我校举办的“清明远足磨意志祭扫先烈敬英魂”三年级研学活动,在研学活动宣发阶段,我们便设计好三节主题班会课,内容分别是:第一节:清明节来历与习俗(旨在深化学生对于节日的了解)第二节:深入了解区域英雄先烈事迹(旨在感悟英雄先烈精神内涵,探索新时代少年应具备的优秀品质)第三节:小组合作策略与技巧培训活动(在研学活动过程中,经常都会涉及到许多分小组进行的研学活动、游戏等,因此,小组合作的技巧、习惯、礼仪等培训必不可少。
基于地域研学旅行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桂林市为例
探索篇•课题荟萃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各校纷纷开展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来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融合的一种创新形式,校外教育活动与基于研究的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通过团体旅行和集中住宿来开展,深入落实研学的真正意义。
此时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一、新形势下地理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有助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高中地理的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个方面。
立足本地实际,深入挖掘桂林的地理资源,并对其形成和发展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研学实践,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发展,进而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
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切实提升地理校本课程的影响力对学生因材施教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创建特色课程以及特色学校是很多学校的重要工作。
校本课程意在摒弃传统的理论教学,将理论和实践高度统一。
而研学旅行无疑为地理校本课程指明了方向。
有研学活动支持的校本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真正做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桂林具备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博物馆资源和历史文物古迹等研学旅行资源,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极大地提升了校本课程的影响力。
二、基于桂林地区地理研学资源校本课程的建构1.享誉中外的桂林山水自然风光地貌桂林是国际旅游胜地,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区,拥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
全市属山地丘陵地形,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014年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的风化侵蚀,形成了千峰环立、洞奇石美的景观。
漓江从丘陵谷地穿越而过,形成了“人在画中游”的意境美,勾画出了一幅唯美的中国山水画卷。
整合桂林山水,可开发的自然地理课程有:(1)亚热带气候特征和植被分布研究(中科院广西植物所);(2)漓江水文水系特征分析与开发;(3)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岩洞探究和石灰岩的形成;(4)南方地区土壤酸碱度的测量、土壤改良等。
关于高中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设计
《关于高中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设计一、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一)研究目标贯彻实践育人的理念,通过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有效承载道德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教育。
在新高考、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对高中研学旅行现状作出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建立目的明确、管理规范、责任清晰、保障安全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课程主题鲜明、组织管理规范、安全保障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学生广泛参与和家长普遍认可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我校高中阶段研学旅行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引导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拓展视野,丰富阅历,加深与自然、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育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内容1、课程的开发与设计(1)课程设计原则①教育性原则。
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空间。
②开放性原则。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空的广域性、展示的多样性和评价的灵活性。
③实践性原则。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突出体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体验教学。
④整合性原则。
以研学旅行资源及教学内容、方法为基础,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实际整合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时效性,实现课程的生成性。
⑤生活性原则。
着眼于生活实际的观察视角,把学生从最简单熟悉的生活层面引领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加强教育的生活性,突出生活的教育化程度。
⑥安全性原则。
研学旅行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
(2)课程内容①了解社会状况。
通过研学旅行活动,了解活动线路沿途的交通饮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风土人情等现实状况。
②探究学科问题。
挖掘活动线路内蕴的课程资源,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语文、英语、政治、历史、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以及学科交叉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探究问题。
关于高中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设计
关于高中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设计关于高中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设计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解决的问题一)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和开发研学旅行课程,有效地实施道德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教育,贯彻实践育人的理念。
在新高考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对高中研学旅行现状的理性分析,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建立目的明确、管理规范、责任清晰、保障安全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课程主题鲜明、组织管理规范、安全保障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学生广泛参与和家长普遍认可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我校高中阶段研学旅行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拓展视野,丰富阅历,加深与自然、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育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内容1.课程的开发与设计1)课程设计原则本课程的设计原则包括教育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整合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
其中,教育性原则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空间;开放性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空的广域性、展示的多样性和评价的灵活性;实践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突出体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体验教学;整合性原则以研学旅行资源及教学内容、方法为基础,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实际整合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时效性,实现课程的生成性;生活性原则着眼于生活实际的观察视角,把学生从最简单熟悉的生活层面引领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加强教育的生活性,突出生活的教育化程度;安全性原则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
2)课程内容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了解社会状况、探究学科问题和研学科技应用。
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
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研学旅行是一种结合实践、探究、体验和交流的教育模式,旨在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参与到实践中,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和综合素养。
如何开发好研学旅行的课程,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以下是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一些关键内容和建议:1. 整合学科知识和实践活动。
研学旅行应该紧密结合学科知识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学科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历史研学旅行中,可以安排学生到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等地考察古代文物,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2. 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研学旅行应该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科知识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例如,在科学研学旅行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探究等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发现科学的奥秘。
3. 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研学旅行应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
例如,在语文研学旅行中,可以为学生安排不同的阅读任务和讨论活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阅读材料。
4.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研学旅行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例如,在艺术研学旅行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绘画、雕塑等活动,让他们互相协作、交流和分享,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5. 注重评价和反思。
研学旅行应该注重评价和反思,及时总结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活动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例如,在地理研学旅行中,可以让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小组讨论,了解他们对研学旅行的感受和建议,从而不断完善和优化研学旅行课程。
兴趣 体验 探究——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思考
课题研究教育实践2019-11·湖北教育研学旅行活动作为当下新兴的教育实践活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更是颁布各项政策,提出逐步将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其意义无须赘述。
要让研学旅行落地有两个关键,一是课程开发,二是课程实施。
课程开发属于挖掘、建设与整合,课程实施属于活动、实践与运用。
课题组经过3年的研究和实践,认为不管是课程的开发还是实施都要充分把握好三个关键词:兴趣、体验、探究。
兴趣要贯穿于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全过程。
学生是研学旅行活动的主体,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体性,是课程开发和活动实施首要思考的问题。
兴趣是趋向于某一对象或活动的内在倾向,这种倾向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高低层次之分。
对于一个陌生的景点,学生容易感兴趣,但是很多景点尤其是学生身边的公园、博物馆、经常去的景点,学生的兴趣则没那么大。
教师在开发课程时要下功夫挖掘学生比较熟悉的资源的趣味性,如书本知识与自然、社会资源的有机融合、鲜活的知识与书本知识之间的认知误差等。
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就能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捕捉、领悟新的知识,其内在的学习兴趣便能得到激发,进而在丰富的研学旅行课程中不断地培养兴趣、发现自我、自主探究,在真实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体验的美妙在于可以触动心灵。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形式,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在体验中成长。
这个体验既是身体的体验,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体验等,更是心灵的体验,包括思考、顿悟、比较的体验等。
一个学生的成长最美妙的就是他内在的体验,这种深沉的体验给学生的是“不亦乐乎”的获得感。
在课程实施中,不论是研学旅行前的资料搜集、路线确定,还是研学旅行中的参与体验,学生通过一系列亲近自然、亲近社会的实践活动,走进生活,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和振奋精神。
在开发研学旅行课程时,创设多元化的主题活动,如与自然对话、在劳动中成长、参观博物馆、安全体验等,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从内心深处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学习传统美德,丰富内心体验,从而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行走的力量——“活力知行”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研学旅行TRAVEL STUDY行走的力量活力知行”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与探索□魏艳辉从2016年开始,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开发建设“活力知行”研学旅行课程,着力探索校本课程建设的新路径和新领域,使校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情一景都成为鲜活的教育资源,学生在行走中寻见、体悟、反思,增强学习的动力。
也可以这样说,研学路上有课程,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成能力,并最终付诸实践。
(2)强调“生活教育”。
著名的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强调教育与生活要相互融通,教育需要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
“活力知行”研学旅行课程关注学生所处的当下生活,尤其是传统文化、国 家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生活的结合。
课程理念、目标及内容1.“活力知行”课程基本理念(1)关注“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这一儒 家哲学思想强调将主观意念与客观实践相结合。
而研学旅行课程的用意也就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中,提升核心素养,形2.“活力知行”课程目标(1) “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
2016年,教 育部明确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它以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为研学旅行课程提供了政策基础和育人目标依据。
(2)“活力知行”课程的基本目标(见表1)。
我们结合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 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意表1 “活力知行”课程的基本目标核心素赛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程目标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感知人文风貌,积累相关知识接受审美熏陶,提升审美眼光考察历史文化现象,探究发展规律用科学的观点分析自然现象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积极沟通,与他人一起策划、开展研究 分享研究成果,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研究报告 丰富情感联系,建立和谐的同学、师生关系 锻炼基本的生活技能,处理日常个人事务 丰富对国情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增强国际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思考社会问题14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2、3研学旅行TRAVEL STUDY见以及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从多个层面建立我 校“活力知行”研学课程目标体系,并将这些目 标细化为一些具体的行为表现。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编写的策略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编写的策略研学旅行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教育模式,以其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青睐。
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可以融合实地考察、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编写,对于落实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研学旅行校本课程该如何编写呢?本文将从策略层面进行探讨。
一、统筹规划,明确目标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编写需要进行全面的规划,明确编写的目标和方向。
首先需要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育理念,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地域文化,确定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安排。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明确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和实施方案,促进学生在实践中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实践,贴近生活研学旅行的本质是通过实地考察和体验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编写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时,需要注重实践性和生活化,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景点,走进社区、采访居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感悟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三、多元整合,跨学科联动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编写需要多元整合资源,跨学科联动,提高教学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可以结合历史、地理、政治、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内容,设计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可以邀请学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参与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高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
四、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在编写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
可以通过设立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安排,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和参与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
五、社会参与,拓展资源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编写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学校和社会的合作交流,拓展教学资源。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路径探讨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路径探讨研学旅行是旅游、教育相互融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研学旅行能够促进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对培育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研学旅行大潮的兴起,本文试图结合研学旅行的特点,探讨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步骤,以期为广大研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研学旅行的课程属性2016年底教育部等11个部门共同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提出,“要把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将研学旅行归为综合实践课程的范畴。
通过梳理以上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研学旅行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是综合实践课程的范畴。
为保障研学旅行的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需要将研学旅行中的资源进行课程开发。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尤为重要,是研学旅行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核心环节。
二、研学旅行课程的特点在研学旅行中,旅行是载体和形式,研学是任务和目的。
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活动,研学旅行其特征有二:一是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二是主要采取校外异地游览的方式。
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研学旅行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书本的改变,也是学习场所的改变;与一般的旅游活动相比,研学旅行则是旅游活动的深化,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与计划性。
研学旅行课程作为研学旅行的核心要素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实践性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
研学课程以地域特色为依托,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是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
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走出校园,参观考察各地的自然与人文历史,可以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識运用到现实中,检验学习的效果。
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亲近自然,了解社会,能够真切感受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促进各方面的发展。
2.生活性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与中心,课程是生活的延申与总结。
研学旅行活动校本课程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研学旅行活动校本课程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研学旅行活动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带领学生亲身感受和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研学旅行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从研学旅行活动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促进方面进行探讨。
一、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研学旅行活动常常涉及到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参与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获取信息,进行观察和实地调查,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
在实践操作中,学生们需要动手进行操作,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认知研学旅行活动通常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和自然环境,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认知。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环境中,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
这种亲身体验和感悟,是书本知识所无法替代的,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三、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研学旅行活动常常是以小组形式进行,这要求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实践操作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在团队活动和合作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意见,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形成了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挑战,需要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责任感研学旅行活动在实践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和技能,也增强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和社会责任感。
在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和人类的智慧,也可以体会到社会的发展和改变。
研学旅行活动校本课程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研学旅行活动校本课程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研学旅行活动是指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践体验、实践探究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研学旅行活动通过在校本课程中的引入,能够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研学旅行活动能够帮助小学生拓宽知识面。
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实践体验等方式来接触和了解到平时无法接触到的知识和事物。
学生在参观科技馆时,可以亲身体验到科技发展的历程,了解到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参观博物馆时,可以了解到历史文化的渊源和传承。
这些在课堂上很难得到的知识和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
研学旅行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需要参与到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去,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在参观农田时,学生可以亲自体验耕作和播种的过程,了解农田的管理和耕作技巧;在参观工厂时,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到产品制造的流程中,了解到产品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
这些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学旅行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往往需要与同学们一起合作完成一些任务和实验。
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还需要与导游、讲解员等外界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研学旅行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等方式来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
他们需要遵循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主动探究和学习。
这种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试论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
至被研学机构“牵着鼻子走”的现象。
同时,研学机构作为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在课程开发上又与研学旅行的价值取向、目标意义等方面存在利益冲突,需面对如何处理二者关系的问题。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的组织主体应该是教育部门和学校,而非研学机构,应当改变研学机构主导研学旅行的状况。
(四)只学不旅、只旅不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研学旅行中要正确处理学习与旅行的关系。
研学旅行是一门法定的特别课程,与学校上课和纯粹的春游、秋游旅行具有明显的区别。
它将课堂延伸到湖海山川、各类博物馆、研学基地等校外空间场所,将书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实践相结合,能使同学们深度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感受自然、感受历史。
与传统课堂相比,研学旅行增加了场景、亲身体验和实践,能够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识,拉近人与自然、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相比旅行、春游、社会实践,又增加了研学元素,有课程设置,有价值引领,有学习目标达成,不是纯玩团或者纯游团,着力于促进中小学生“知行合一”,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确定研学路线的困惑课程具有相对稳定性,有自己的目标意义和课程设置。
如果研学路线经常变动,师生无所适从,学校开发成本、压力将会增大。
年级基本是三年一轮回或者六年一轮回,这为开发降低了工作量。
因此,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的几条精品研学路线,几个年级轮流进行,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
学校所处地域均有自己本地独特的人文自然资源,这是开发本土特色研学旅行课程的基础。
要深入挖掘利用本地资源,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和本地特点的研学路线及课程,避免多而粗的研学路线,贪大求全,面面俱到,结果“一日看尽长安花”,没有达到研学的深度与广度。
(六)学校教学与研学旅行的矛盾四川省教育厅明文规定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研学旅行不得在节假日进行,不是夏令营、冬令营,要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来开展。
从短期来说,会挤占许多学校的正常教学时间,影响学校教学进度。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内容摘要】研学旅行是国家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而出台的重大举措,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同时也给高中思想政治课提供了一种新颖高效的教学模式。
我结合高中多年政治教学经验,并深入研究相关教育文献,为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总结了一些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广大高中政治老师,将思政课与其有机融合,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精彩思政课一、研学旅行需要以实际效果为导向,方能实践出真知1.有收获的研学旅行是高中思政课“教学资源宝藏”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研学旅行可以为学生打开新的视觉空间,丰富他们的社会阅历,积累宝贵的生活经验。
目前,广大高中思政课老师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学生难免对一些知识存有疑惑。
通过研学旅行,让学生亲眼所见,切身所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最终要让他们学有所用,将知识灵活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
这样才能将研学旅行与高中思政课紧密结合,达到“1+1>2”的教学效果。
举个例子,每次我在讲授思政课的时候,我会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到三水、佛山的红色教育基地、景点进行实地参观学习。
比如说,粤中纵队纪念馆、大沥革命烈士纪念碑、南三花工委旧址、邓培烈士纪念碑……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走访参观学习。
在我们参观“西海大捷”旧址时,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西海大捷发生背景、时间、真实战斗经过、战斗结果。
在敌我双方武装力量相差极其悬殊的情况下,那个时代的佛山人民与游击队同生死、共患难,坚决反击日寇侵略,宁可流血牺牲也绝不屈服的中华民族高贵的精神品质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感动。
然后,我们参观了革命文物陈列馆、西海抗日烈士陵园。
一件件简单素朴的革命文物,却展现着那个民族危亡的时代人民英雄不畏枪林弹雨,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一个个烈士牺牲故事的介绍,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潸然泪下,他们是真正的民族脊梁,让我和学生都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那次研学旅行,学生反映非常强烈,他们希望以后多进行几次这样的爱国主义研学活动。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编写的策略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编写的策略研学旅行是当前教育教学中备受重视的教育教学形式,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则是研学旅行的核心内容之一。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编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编写的策略入手,讨论如何科学、合理地编写研学旅行校本课程。
一、树立全员参与的理念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编写不仅仅是课程主管教师的工作,更应该树立全员参与的理念,让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进来,形成共同编写的局面。
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对于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期待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内容。
家长也应该在编写过程中参与进来,了解并支持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编写工作,促进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紧密联系。
全员参与的理念将为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编写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和资源,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更加全面有效地开展研学教育。
二、积极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在编写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时,学校可以积极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尤其是一些在研学教育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经验的学校。
可以通过学校间的交流合作、教研活动等形式,获取其他学校在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编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对自身的课程编写工作进行借鉴和验证。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学校在课程编写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还可以促进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各自的研学教育质量,同样也可以拓宽师生的视野,激发创新意识。
三、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编写应该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
实践性是指课程内容应该贴近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性;针对性是指课程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与调整。
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课程目标等方面进行细致地设计与调整。
在课程编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对于研学旅行的期待及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和补充,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加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探讨
概要:研学旅行,一种无痕的教育,是一次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独特过程,是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下阶段,我们将致力于深耕研学旅行课程的内涵,努力探索独具区域特色的研学课程体系,为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研学旅行中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地域特色文化,激发爱国家乡之情。
从“死读书”中解放出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人生阅历,锻炼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
我校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创新课程设置,丰富研学内容,并且根据地方特色和学习的主题去设计课程,开发、选出一大批优秀的研学旅行课程,提供给研学旅行基地使用、参考。
同时为学校、老师开展规范的研学旅行课程提供很好的范本。
开发领域包含:(1)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2)创客教育、科技教育;(3)红色教育;(4)地理探究;(5)农事体验;(6)体验大自然;(7)职业体验类等。
根据以上不同的研学主题,并且根据研学旅行的要求,我校校本课程作了以下三方面的尝试:
(一)公民素养——主题班会课
公民素养课程,是依托着主题班会形式开展的一节特色活动课程。
我校早在2013年开始,就把“公民素养”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成为学校每一位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
公民素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公民意识,提升学生的公民技能,普及学生的公民知识。
使学生具有健康生活、遵守规则、学会尊重、担负责任、拥有诚信、具有爱心等公民基本素养,成为爱国、爱他人、守法、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
由此看出,我校公民素养课程与研学旅行课程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不谋而合。
我们可以在研学旅行准备之初,便设计好与研学主题相关的主题班会课,做好前期宣发工作,更有利于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
例如,我校举办的“清明远足磨意志祭扫先烈敬英魂”三年级研学活动,在研学活动宣发阶段,我们便设计好三节主题班会课,内容分别是:第一节:清明节来历与习俗
(旨在深化学生对于节日的了解)
第二节:深入了解区域英雄先烈事迹
(旨在感悟英雄先烈精神内涵,探索新时代少年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第三节:小组合作策略与技巧培训活动
(在研学活动过程中,经常都会涉及到许多分小组进行的研学活动、游戏等,因此,小组合作的技巧、习惯、礼仪等培训必不可少。
)
(二)中队活动课(爸妈课堂)——安全教育
在国家下发关于研学旅行活动的各项文件中,不仅强调了研学旅行活动的意义,而且也特别强调了保障开展研学旅安全的重要性。
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制定活动应急预案,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
为了让每一次的研学旅行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我们利用中队活动课或爸妈课堂的形式,根据研学的主题,开展不同类型的安全教育系列课程。
例如,我们学校开展“踏寻村居·最美印象”的研学活动,研学路线是从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阮埇村到更合镇小洞村,由于路程较远,因此我们选择了“乘坐汽车”这种交通方式。
因此,我们设计中队活动系列课程中,其中一节课程主题为:乘车安全教育(包括乘车礼仪、注意事项、要求等)。
(三)牵手学科课程,丰富研学内涵
公民素养课和中队活动(爸妈课堂)更多的属性是属于德育课程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每天接触更多的还是我们的学科课程。
为了让研学的内涵更丰富,学生对于研学活动的了解更深入,在学科课程中植入研学活动效果会是意想不到的。
例如,我校举办的“清明远足磨意志·祭扫先烈敬英魂”三年级研学活动,祭拜英烈当中有一个环节是“按顺序瞻仰三洲革命烈士纪念碑,各班轮流绕碑一周,并将提前准备的“小白花”纸花摆放在纪念碑周围”。
因此,我们设计在美术课堂上手工制作“小白花”,通过学习制作小白花,纪念烈士英雄,小白花代表了我们对烈士的敬佩和无限哀思。
通过这节美术课,学生真实地用行动来致敬英烈。
研学手册既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过程方向性的指导,又提供必要的基础性资料。
对一个家庭来说,还可以成为记录孩子成长足迹的别具特色的纪念物。
我校在这一学期开始初探研学手册的制作,发现为了更够高配合度地助力于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研学手册的设计应包含以下方面:
1.封面:研学主题,配上与研学主题相关的精美图片;
2.扉页:编委组成,提高手册的规范性;
3.研学导语,可设计本次研学活动的目标;
4.研学前宣发阶段(研学准备):
(1)资料搜集
(2)出行清单
(3)研学安全注意事项
(4)研学路线告知
5.研学实施阶段:以问题、任务为导向,贯穿整个研学过程;
6.研学总结阶段:可填写记录表,研学日记、综合评价表等;
7.封底:寄语、校徽(班徽)等。
结语
研学旅行,一种无痕的教育,是一次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独特过程,是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下阶段,我们将致力于深耕研学旅行课程的内涵,努力探索独具区域特色的研学课程体系,为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