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分析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分析中西方是世界上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其政治体系和文化传统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政治文化的比较分析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传统下的政治运作和价值观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本文将从政治结构、价值观念和制度机制等角度入手,对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比较分析。
一、政治结构比较中西方在政治结构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在西方国家,普遍采取的是民主共和制度,即国家主权由全体公民共同行使,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政治权力受到制衡和限制。
而在中国等东方国家,采取的是专制集权制度,国家权力高度集中,权力分立机制相对薄弱。
在西方国家,议会制度相对完善,议会对政府和行政部门存在着严格的监督和制约;而在中国等东方国家,主张政治上的一元化,即国家的权力由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负责。
由此可见,中西方在政治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反映了两种文化传统对政治权力和制度设置上的不同看法。
二、价值观念比较中西方在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也塑造了不同的价值观念。
在西方国家,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主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
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了西方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
而在中国等东方国家,重视集体利益和社会稳定,主张行政效率和社会秩序。
“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体现了东方文化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关注。
中西方政治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差异,也深刻地反映了两种文化传统对于政治伦理和社会秩序的不同关注点。
三、制度机制比较中西方政治文化中的制度机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依法治国、宪政体制是其政治制度的核心。
法治国家中的政府行为受法律的约束,政治决策和行政行为需要在法律框架下进行。
而在中国等东方国家,最重视的是依靠行政手段,强调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决策能力。
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影响了东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政治决策和行政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元首和政府官员的主观意志和行为影响。
中西方的政治文化差异

中西方的政体差异摘要:当代世界各国在全球政体的多元化影响下普遍发生了政治体变迁,成为中西差异的突出表现。
而对中西方政治监督的差异、中西方法律的差异、及其差异的原因的研究逐渐成为我国发展政体的议程。
关键字:政治监督中西法律差异原因在当今人类的各种文化中,政体已超越传统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开创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政体研究已成为当代政体领域的重要分支,它在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后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而中西方也在其发展中呈现了明显的政体差异。
一、防范牵制还是分权制衡——中西方政治监督的差异中国古代社会,在王权的统一控制下,由各级政府分别主管各方面的政务。
为了使其得以长期延续,统治者非常讲究“以内驭外”,“以小驭大”,以便加以防范和牵制,形成庞大的行政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人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在历史上,在监察工作上主要采用连坐告密、遣吏巡行、牵制监督等方式。
这些无非都我是为了使皇帝独掌监察大权并充分运用之,使各类官吏,都要受到来自皇权的严密约束,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然而,西方社会则是分权说,试图通过政治权力内部“分立”、“分工”达到权力的均衡,防止腐败。
政府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每个部门都一定要限于行使自己的职能,不允许侵蚀其他部门的职能。
进而组成这三个机构的人员保持分离和不同,不允许任何个人同时是一个以上部门的成员。
这样,每个部门对其他部门都是一个制约,没有任何一群人将能控制国家的全部机器。
政治监督理论既是近代西方国家民主政体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巩固皇权的权术设计和制度安排。
西方的政治监督理论不仅能有效防止腐败和权力滥用,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国家出现####权力,而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监督理论,既不能有效遏制腐败,也不能防止####。
现代的政治文明要求政府的权力严格的受到法律的限制,要求政府的行为不得违反法治所认可的价值前提。
而法治最好的制度安排则是国家权力的分立和制衡,以分权作为核心特征的宪政是现代国家最好的制度设计。
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比较(修改)

一方面,各个民族国家在其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下确立了
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文化系统优势。 而这一民族国家独特的政治文化优势,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既独树一帜,
又构成人类文化宝库和人类政治文明。
1. 政治文化的内涵
另一方面,各个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又有其各自的某些方面的局限 性,包括历史局限性、阶级局限性和政治文化中政治思想、学说创
提纲
政治文化的内涵
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治体制设计的导向则适应中国国情采取一元化。 人们的共同心理是权力纵向的集中于一个元点,即集中 于受命于天的君子手中,皇帝拥有国家的一切权力从而 使权力关系、权力结构一元化、单向化。
• 西方政治体制设计的导向一直实行多元化,西方政治体
制中几乎没有单一权力所属的独裁体制。国家的几项基 本权利也都不是集中于一个人手中的。(在古希腊,斯
巴达城邦设有并列的两个国王。可这两个国王还不是最
高首脑,有五个监察官负责监督他们。此外还有更为重 要的公民大会和元老院。 )
3.2 对政治权力的认知:统一性、公共性
• 中国有“家天下”的传统认识。基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中国 更重视统治集团与官僚队伍的自身制约。强调重道、正身、舍身取义、 廉洁奉公等政治道德,把伦理道德作为人的本质,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 养而完善自身,把实现完美的道德人格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 西方具有自我意识的公共权力为基本内涵的国家观念和公共权力的认知
民的身份。
• 西方社会培养了热爱与追求自由的政治心理和强烈的自由主义政治价 值观念;中国古代社会子民被长期禁锢于宗法政治关系网络中,广大
民众为生存而奔波,无暇参与政治把命寄托与贤君、贤相身上。
中西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中西政治制度比较研究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上组织和运作的规则和机构的总称。
中西方政治制度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本文将对中西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各自的优缺点。
一、历史背景与发展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多源于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政治制度强调集中统一、稳定规范和国家利益为重。
从封建王朝到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治制度一直强调国家集权和人民的利益。
而西方政治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西方政治制度强调个人权利、平等和法治。
西方国家通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形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和法治。
二、权力结构与分权原则中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治制度强调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国家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部门,然而在实践中,行政机关往往具有更大的权力。
此外,中国政治制度还强调地方和基层政权的重要性,实行着相对集中的权力分配机制。
相比之下,西方政治制度强调权力的分散和分权原则。
例如,美国的政治制度将国家权力分为国会、行政和司法三个独立的分支,通过相互制衡来实现权力的平衡。
此外,西方国家还鼓励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过程,强调民主选举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三、民主与权威主义中国政治制度注重以中共党的领导为核心,强调稳定和集中统一。
中国政府通过经济改革和社会控制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虽然中国实行了一些有限的选举和公民参与机制,但民主参与的程度相对较低。
相反,西方政治制度强调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政府的责任。
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多党制和定期选举,允许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过程。
此外,西方国家也注重媒体自由和公民社会的发展。
四、政治稳定与公共参与中国政治制度强调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政府通过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来维护政权的合法性,并且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全民参与机制。
然而,在中国政治制度中,个人权利和自由受到限制,政府的控制力度相对较大。
西方政治制度则更加注重公共参与和政治权利的保障。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的比较与启示

cl r adntr ni n n. h a r xrs os i i l c v m pli l utr adid iu i o ta c t e he- ut e n aua ev omet T em j pes n e nc l ti o t a cl e n i da s pli u u , ir u l r oe i l o ei s i c u n v l m ic l r l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的比较 与启示
陈
( 福建 教育学 院政史系 , 福建 福州 30 0 ) 50 1
[ 要] 中西传统政 治文化 由于是在各 自特定的社 会、 摘 经济 、 政治 、 文化 以及 自然环境 中产生与形成的 , 因而存在 着 巨大的 差异 。主要表现为 : 整体型与个体型 , 和谐型与抗争型 , 治型与 法治型。通过比较研 究 , 其精华 弃其糟粕 , 人 取 为构建 中国
特 色 的现 代 化政 治体 系提 供 指 导 作 用 。
[ 关键词 ] 中西政 治文化 ; 差异 ; 启示 [ 中图分类号] G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7 -92 20 )60 0 -5 6 16 2 (0 8 0 -190
Co p r s n a d Re e a i n o n W e t r a ii na ltc lCu t e m a io n v l to fSi o. s e n Tr d to lPo iia lur
ac y p l ia u tr d e u l i a u tr r h o t l c u a q a p i c c u e,h ma ・u e p l ia utr n a —u e p l ia u t r .T r u h c mp rs n, i c l e n lo tl l u n r l oi c c u e a d l w r l o t l c l e h o g o a io tl l i c u t e c n lso sw l h l od r c ec n t c in o d r l ia y t m t h n s e t r s b e p n h o d a d c si g h o cu in i ep t i t h o sr t fmo e n p i c s se w h C i e efa u e , yk e ig t e g o n a t l e t u o o tl i n
中西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试论中西政治制度的异同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是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
如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主义制、资本主义制等。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的各种政治体制在迥然不同的思想文化环境中不断发展,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本文从比较的角度,主要分析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异同。
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中国政治制度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实行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政府制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法律、体制、规则和惯例。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进而基本完成了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基础上奠定的,主要包括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作为我国政党制度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实现和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0多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以国家和社会主人的身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探索,已经使中国极大地改变了近代以来的贫穷落后面貌,成为举世公认正在迅速崛起、日益繁荣富强的国家。
这一基本事实证明,新中国成立之初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符合我国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需要,符合我国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团结奋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经受住了国内外各种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但是,任何一种新生的社会事物都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是成熟和完善的。
由于我国生产力、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历史起点落后,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以及其他主客观原因,我们在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也发生过一些失误和挫折。
论西方政治文化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论西方政治法律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计科1121 邵斌摘要政党政治现象包括非常丰富的因素,准确地解释这些复杂的政治现象,需要能够揭示这些因素的各种方法.我国传统的政治学和政党制度研究,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实证性的定量研究非常少见.西方政治学注重经验的、实证的定量分析,较少的受意识形态的干扰,对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和政党制度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了解本国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的异同以及相互的可融性和排斥性因素,是我国政治现代化成功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政治文化、政党、借鉴政治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政治制度”,是指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狭义的“政治制度”主要指正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
政治制度有历史性(它随各国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合法性(它由各国和权力主体制定的宪法决定)、强制性(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稳定性(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被经济制度决定,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西方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共同性,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社会,本着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法律上主张代议民主制,权力上主张分权制衡原则;而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直本着人民当家做主的原则,是以共产党的领导为我国的政治制度核心。
而我国法律制度是议行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而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西方政治思想主要围绕自由、平等、正义、民主、主权等基本概念,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又随着当代世界政治形势的复杂多变、社会结构的迅速调整、人类科学技术和思维能力的飞跃,而出现新的前所未有的含义,不同的政党和不同的流派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甚至在基本的价值观上也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虽然各个流派的学说之间不免存在分歧,但从总体上来看,西方的政治思想呈现出流派纷呈和多样化的态势。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强调国家权力的分共性的观念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念基本一致,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只注重研究国家的阶级性,忽略研究国家的公共性。
浅析中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差异摘要:传统政治文化是指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上曾居于主导地位,并对该民族的现在乃至将来的政治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的政治文化。
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于不同的地域和时代,发展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点,具有很多的差异。
关键词:政治文化政治体制政治角色差异一、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基础不同中国是大陆国家,几千年来都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生活安逸。
然而西部多山,北部为大沙漠,东南面临大海,不利于对外交流,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经验型和封闭性的特点。
由此形成了自然经济下的农业文化。
而西方国家(古希腊)发源于海洋、海岛附近。
彼此独立,没有统一的政权统治,使人们具有独立自主的政治意识,同时人们面以海为生,较早从事海上贸易,社会文化形态上比较开放。
在西方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过程中人们敢于冲破封建的束缚,呼唤理性和人的自由,形成君主立宪制或三权分立的国家。
二、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中政治思维不同中国是寻道,西方在穷理。
中国自诸子百家起都致力于“道”的求索,崇尚经验论或实用主义,最终形成了儒家主流政治文化的治国之道和做人之道。
而源于希腊文化的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在政治思维路向上是追求科学理性,以政治认知为思维动机,其对政治科学的形成和理性价值观的确立,对于现代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有很大的意义。
三、政治权力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中国有“家天下”的传统认识。
基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中国更重视统治集团与官僚队伍的自身制约。
强调重道、正身、舍身取义、廉洁奉公等政治道德,把伦理道德作为人的本质,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养而完善自身,把实现完美的道德人格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家天下”认识。
而西方政治更注重“公共权力”。
在政治权力监督意识上,西方强调权力分立与制衡。
四、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公民政治角色定位不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臣民文化源远流长,因而公众自觉不自觉地认同臣民身份。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研究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中西传统文化的制定与起源,并对其进行了基本的阐述和介绍。
通过介绍了两者的不同之后,在此基础上,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客观的经济形势与现的需要,都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学者加强对西方民主理论的研究。
同时,还客观的提出了当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奠定基础。
关键词政治学理论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文化比较研究一、西方的幽黯意识与制度设定西方文化有着悠久的性恶论传统。
性恶论的人性假定构成了基督教原罪学说中浓重的幽黯意识。
所谓幽黯意识就是:发自对人性中或宇宙中有始俱来的种种黑暗势力的正视和省悟,因为这些黑暗势力根深蒂固,这个世界才有缺陷不完满,而人的生命才有种种丑恶种种遗憾。
这种对人生和宇宙中阴暗面的正视并不代表价值上的认同。
实际上,这种幽黯意识是以强烈的道德感为出发点的。
这种源于希伯莱宗教的性恶论传统区别于中外形形色色的现实主义政治哲学,也与西方现代功利主义和道德唯我论迥异其趣,后者在价值上接受人的私欲和私利,并以此为前提去考虑个人与社会的问题,但幽黯意识却在价值上否定人的私利和私欲,然后在此基礎上求其防堵、求其疏导和化弥。
因此幽黯意识对现实社会常有批判和反省作用。
以幽暗意识的出发点,基督教不相信人在世界上有体现至善的可能,因为人有根深蒂固的堕落性。
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神的恩宠,人有获得拯救的可能,但人永远不能像神那样臻于至善,人神之间永远横亘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因此,从基督教看来,人既不可能神化,人世间也不可能有“完人”。
人神不可通约也反映出超越秩序与世俗秩序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世俗秩序依靠超越秩序提供价值动力支持和参照系。
人性恶的假定和幽黯意识的浸淫反映到社会政治制度设计上则可能加强对人的提防特别是对掌握世俗权力的人的提防,因为人有堕落的可能故而任何完人和神人都是不存在的。
人性既然是不可靠的,权力在人手中极容易变成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道德沉沦的前提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不因地位高低权力大小而有例外。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分析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分析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信仰和政治行为习惯。
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在历史、宗教、价值观念、政治体制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本文将从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政治体制等方面比较中西传统政治文化的差异,探讨其对两种文化的影响与衍变。
一、历史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其政治制度由封建皇权体制演变为专制帝制,以及近代的共和制度。
而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则源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民主理念。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根本差异在于中西方国家在历史传统中的政治权力分配方式。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强调君权神授,代表着权力的绝对性和集中性。
而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则重视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主张民主和宪政。
在历史传统上,中国的政治文化更强调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而西方政治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体权利和私有财产的保护。
二、宗教价值观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社会秩序、家族道德和孝道,提倡礼义廉耻和忠孝之道,强调人伦道德和仁爱之心。
而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则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强调上帝和人的个体关系,强调人的个人信仰和灵魂救赎,塑造了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基督教的教义强调个人的意志和自由,西方的政治文化在个人权利、社会契约和宗教自由等方面均受到深刻影响。
三、政治体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体制长期以来以专制制度为主。
封建制度和帝国制度滋生了中国政治中强大的官僚制度和官僚文化,政治决策主要由君主和官僚精英进行。
而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则主要以民主制度为主,强调选举和分权的原则,政治决策是通过民主程序和法治实现的。
尽管中国已经实施了一定程度的市场改革和民主化进程,但其政治结构及决策程序仍有很大差异。
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更注重法治精神、自由竞争和政治参与,强调政府权力的制约和人民的自治,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氛围和体制框架。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两者在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和政治体制上的明显差异。
中西方传统文化对比及传统文化对政治现代化进程影响的比较

中西方主要传统政治文化对比及主要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现代化进程影响的比较摘要传统是现代的基础,传统政治文化是政治现代化的起点。
在政治的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政治文化发生过、而且仍然持续发生着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观念中的“民主观念”、“国家观念”进行对比,探寻各自的传统政治文化观念对各自的政治现代化进程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政治现代化政治文化中西比较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 政治文化也是如此。
狭义的政治文化专指政治的主观方面,它是社会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 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知、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 包括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价值等观念形态的东西。
政治文化对人们的政治生活具有心理和精神上的支配作用。
1956 年,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首次使用“政治文化”这一术语, 并且开始进行学术研究。
我国政治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涉足此领域。
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既有其阶级性, 还有其民族性和地域性。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于不同的地域和时代,发展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点, 具有很多的差异。
1中西方主要传统政治文化的对比1.1国家观念的不同政治学是关于公共秩序的学问, 政治文化应该以对国家认识为其核心内容。
在传统中西政治文化中, 关于国家的认识大相径庭, 这是中西传统政治文化的巨大差异之一。
钱穆先生说:“中国的民族、国家观念是道德的、文化的;西方的国家观念是权力的、工具的。
”中西方国家产生的方式不同,造成人们对国家的起源、性质和作用的认识不同的根源。
“国家”一词在中国古籍中很早就出现了。
赵歧《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之家。
”诸侯统治的地方称“国”, 大夫统治的地方称“家”, 后来通称“国家”。
所以,中西方国家产生方式的不同在于中国并不像古希腊以地缘为纽带而依靠的是一种血缘关系。
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家与国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分析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分析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政治观念和价值体系。
本文将对中西传统政治文化进行比较分析。
一、权力和威望观念:中西政治文化对权力和威望的看法存在差异。
西方政治文化倾向于强调民主和权力均衡,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追求政府的有限和受限制的权力。
而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权力和威望被视为合法的和不可分割的,它们由上至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不同层级之间传递。
这种传统文化强调政府和权力的集中,赋予领导者较大的权威和影响力。
二、政治参与与社会责任观念:在西方政治文化中,个人的政治参与被认为是一种权利和责任,被视为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中,政治参与往往更多地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
个人政治参与的重点是为社会做出贡献,为公共利益服务。
这种价值观使中国的政治参与更倾向于对社会的忠诚和奉献。
三、政府和市民关系观念:在西方政治文化中,政府与市民被视为两个独立的实体,政府的角色是服务于市民,维护市民的权益和利益。
而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政府和市民之间的关系常常是“父子关系”。
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包容和庇护市民的角色,市民则有着对政府的依附和依赖。
四、法治观念:西方政治文化中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法律被视为保护个人自由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而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法治观念相对较弱,重视的是人治和道德观念。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强调个人的道德与人际关系,对法律的重要性相对较低。
五、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在西方政治文化中,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通过选举和民主程序来获得的。
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和信任。
而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更多地依赖于历史渊源和传统认可。
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历史的延续和对统治者的认可。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西政治文化的核心观念和价值体系在权力和威望观念、政治参与和社会责任观念、政府和市民关系观念、法治观念以及政治权力合法性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分析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分析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是两个不同文化圈的政治理念和体系。
虽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
西方政治文化都经历了一定的变革和融合,但仍然存在一些根本的差异。
接下来,本文将
从政治哲学、政府运作、权力分配和公民意识四个方面对中西传统政治文化进行比较分
析。
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中西方有不同的政治思想和理念。
西方传统政治文化注重个
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而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儒家
思想,强调社群的利益和和谐。
这种差异在政治体制、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中都有所体
现。
从政府运作的角度来看,中西方政府在权力运作和决策机制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西方
传统政治文化注重政府的权威和稳定,强调中央集权和官僚体系。
而西方传统政治文化注
重政府的责任和透明度,强调民主选举和政府与民众的互动。
这种差异在政府的组织结构、决策程序和公共政策中都有所体现。
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在政治哲学、政府运作、权力分配和公民意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
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社会的不同发展历程、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在现代化的进
程中,中西方政治文化都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根本的差异,这
对于中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影响。
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中西方传统
政治文化的差异,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西社会的特点和问题,并为推进政治体制和社会
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中外政治制度比较

中外政治制度比较【摘要】中外政治制度比较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比较中外政治制度的制度框架、权力分配机制、人民参与程度、治理效率和政府责任体系等方面,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政治体制的特点和优缺点。
在研究对象选择和研究方法确定的基础上,可以得出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的启示,探讨可借鉴之处和差异之处,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外政治制度的差异和共同点,为各国政治体制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中外政治制度比较、制度框架、权力分配、人民参与、治理效率、政府责任、启示、借鉴、差异。
1. 引言1.1 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的重要性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特点,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路。
通过比较中外政治制度,我们可以发现各国在权力运作、人民参与、治理效率等方面的优劣之处,进而思考如何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为我国政治体制的完善提供有益借鉴。
中外政治制度比较还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世界政治格局,把握国际政治发展的脉络和趋势。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各国政治制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相互作用,加深对国际政治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中外政治制度比较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思维切入点和启示,有助于促进政治制度的创新与进步。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在选择研究对象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政治制度的不同类型和模式,以及它们在实践中的运作和效果。
在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中,我们可以选择各种政治制度类型的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例如民主制度、专制制度、议会制度等。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不同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缺点。
选择研究对象时也需要考虑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往往受到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在比较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政治制度的塑造和演变的影响。
还需要考虑研究对象的现实意义和影响力,选择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性的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使研究结果更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在进行对比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即中西方文化的概念是广泛而抽象的,无法覆盖所有的细节和特例。
因此,本文将着重讨论中西方文化的一些主要差异。
首先,宗教信仰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西方文化主要基于基督教的价值体系,信仰上帝和耶稣基督是西方社会的普遍信仰。
相比之下,中国的主要宗教是佛教、道教和儒教,这些宗教更注重道德、修身养性和社会和谐。
宗教信仰的不同也导致了在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
其次,中西方在礼仪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以礼仪文化著称,强调尊重长辈和重视家庭关系。
例如,在家庭聚餐中,中国人通常会按年龄和地位的顺序就座,并倒茶、夹菜等行为来表达对长辈的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比较突出,尊重个人权利和个体自由更重要,因此礼仪行为的约束相对较少。
再次,中西方的音乐、艺术和文学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古典音乐以其儒雅内敛、充满哲学意味而闻名,注重表达情感和内涵。
而西方古典音乐更注重技巧和乐理的完善。
在艺术和文学方面,中国注重意境和隽永,追求形式的美感和审美感受;而西方艺术和文学更注重个人创造力和个体表达。
此外,中西方在食物文化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烹饪技巧和传统食材的搭配,追求食物的味道和色彩的协调。
中餐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强调菜肴的多样性和口味的层次感。
而西方饮食相对简单,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和新鲜度,通常以面包、肉和蔬菜为主食。
最后,中西方在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是相对灵活和弹性的,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强调时间的准确性和效率,看重时间的价值和利用效果。
在生活方式上,西方更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体权益,注重自我实现;而中国则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注重群体价值和集体利益。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宗教信仰、礼仪、音乐艺术、食物文化、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中西政治文化比较

中西政治文化比较一、中国与西方在政治观念方面有什么不同?1、政治研究的源头中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西方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政治研究的源头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考察源头可见,中西方政治研究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2、特点西方政治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国家构建的制度选择(政府形式和体制问题)中国政治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国家统治的策略选择(治理国家的个人条件和政治统治术)3、学科西方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具有独立地位的政治学科柏拉图的《共和国》、《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国长期以来政治与伦理高度结合,形成的是伦理政治学四书五经,政书政典,圣训圣谕《皇朝政治学答问》中国的政治学,照现在大学的院系专业设置,比较杂乱,说不大清楚。
以前都在法学之下。
现在政治学独立出来了,本该在政治学下的行政学、国际关系或外交等,都独立了。
有的研究行政学的、研究思想政治的、研究科社共运党史的、甚至法学的……都愿意向政治学靠拢。
但是有的却不愿意,认为自己就是自己。
因为这样的情况,我们倾向于比较窄的范围:凡研究政治学原理、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学、民族政治学、政治文化、政党政治、政治社会学等方向或专业的,都可以属于政治学范畴。
不包括行政学、思想政治、科社、共运、党史。
国际政治因为本身都有独立的单位,所以也可以不包括在内。
这些是根据中国目前的高等院校的情况说的。
可以看出,学科设置不是中国传统的东西,这些学科在古代中国是没有的。
中国古代没有什么政治学理论。
学科越来越规范,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一个一个不同学科的,为期并不长。
最早的大学出现在德国,据说现代研究型大学是1810年建立的柏林大学,比中国鸦片战争早一些。
大学要设置院系,人为划分疆界,然后有了这样那样的学科,各人专搞一门,越来越窄。
其实,历史上的大学者多是懂得很多的,有的是百科全书式的。
现代的学科体系,各种学科的发展,是基于西方的传统的。
第七讲 西方政治文化与中西政治文化比较

中西政治文化比较之四 :一元与多元 • 中国 :权力一元化; •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权力的常态是以宗法 伦理为基础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状态。 权力一元化的思想起源于先秦,到秦汉 时期形成大一统观念,权力一元成为中 国政治生活的最高原则。
• 中国传统社会内部即使存在着不同 的利益集团,也不是西方社会的那 种势均力敌的、互相斗争、互相控 制、互相妥协、最终定立政治契约 而共同存在和共同发展的多元的利 益集团,而是表现为如下两种情况:
• “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即便有是 国政仍须依仗某些人的智虑(人治) , 这总得限止这些人们只能在应用法律上 运用其智虑 ,让这种高级权力成为法律 监护官的权力。”( 《政治学》 168页)
• “谁说应该由法律遂行其统治 ,这就有 如说 ,惟独神祗和理智可以行使统治; 至于谁说应该让一个个人来统治 ,这就 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常人既不能 完全消除兽欲 ,虽最好的们(贤良)也 未免有热忱(柏拉图认为人性善恶混杂 , 有低级生物的低劣性情 ,其次是高级动 物的高贵性情 ,最高层次的是包含理智 的人性。这里的热忱指的是中间层次的高 贵性情 ,即狮性 ,即激情。这就往往在 执政的时候引起偏向。法律恰恰正是免除 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祗和理智的体现。” ( 《政治学》第169页)
• 中国 :“非礼无法”(荀子) ,礼法合一。 • 理论与实践 :道德转化为法律。十恶不赦—— 先秦《齐律》 ,隋朝纳入法典 ,沿用至宋元 明清。十恶为 : • 1、谋反。十恶之首 ,谋反朝政,危害社稷。 • 2 、谋大逆。指毁坏皇家的宗庙、陵寝、宫殿 的行为。 • 3、谋叛。指叛逃到其它敌对国家。
• 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马可· 图利 乌· 西塞罗继承了古希腊斯多葛派的自然法 理论 ,认为人的行为要受到约束 ,国家 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在国家管理方 面 ,要依法治国。他坚决反对人治 ,认 为要真正使公民获得幸福 ,国家应当实行 法治 ,不允许任何人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 全体公民包括执政官在内 ,在法律面前应 一律平等。
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比较

1956年阿尔蒙德首次在《政治季刊》公开发表的《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提出政治文化并初步定义为“一个政治系统(国家或民族)的基本政治倾向”,并借助新的比较政治学分析工具——政治文化把各国政治体系进行四类归纳,掀起了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新路径。
自此,政治文化被政治科学家将其作为政治行为分析技术的新实验场,并在政治学界掀起政治文化研究热潮。
后来在《公民文化》一书中阿尔蒙德和维巴对政治文化再次定义为“被内化于该社会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体系”。
自“政治文化”的概念诞生以来,众多的研究者对政治文化进行新的定义,但这些定义出发点都大同小异,在此不做过多的论述。
笔者认为,政治文化首先是一个民族范畴或一个地域范畴,是一个地域内的族群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时期,由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社会关系儿表现出来的对特定的政治事件的态度、情感、价值的总和,是一种隐性的政治秩序,政治行为是其外部表现,政治制度是其凝固状态。
一、比较研究的意义政治文化是人类行为及意识的产物,具有阶级性、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联系性。
每个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都是经过历史的考验与磨合逐渐形成各自的文化系统,既有各自优势也有本身的历史局限性。
既然差异存在,分析差异性既是深刻认识自我也是深入了解他人最好途径。
政治文化也是如此,因为要理解各个政治共同体形态各异的政治生活,必须分析政治文化的差异性,并且把政治文化视为理解政治活动、政治行为、政治体系的一个重要前提。
[1]P161自从政治文化概念诞生以来,其一直是比较政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领域,通过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发挥不同文化的理论解释能力,为人们提供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也为人们深入了解人类政治活动提供新路径。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因交流融合而生生不息,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创造了多样的人类文明。
文化的联系性为政治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融合提供了可能,文化的历史性与时代性为其传承创造了条件。
中西方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中西方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摘要:政治文化问题同人类社会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它对人类的政治行为的方式、方法起到指导和制约作用。
因为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现象,因而只有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更有利于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理论,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因此对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通过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即可反对排外主义,又可以抵制全盘西化理论;即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又可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繁荣我国的政治文化。
关键词:比较政治文化意义政治文化研究已成为当代政治文化领域的重要分支,它在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后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而中西方也在其发展中呈现了明显的政治文化差异。
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历史积淀为一个民族的政治文化传统。
而从历史过程来看就是传统政治文化。
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的两大方面的文化传统。
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化在历史进程、逻辑和体系等方面也不尽完全相同。
一、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一)中西方政治监督的差异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在专制王权的统治下,由各级政府分别主管各方面的政务。
为了使其得得长期有序的发展,统治者建立强大的行政网络,以便加以防范和牵制。
在这个行政网络中,人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上监察工作主要是指连坐告密、牵制监督等形式。
而且官吏也受到了严厉的监管和控制,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而相比较同等时期的西方社会则讲究分权理论。
试图通过政治权利内部分工以维持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平衡。
从而根本的防止权力的集中和腐败。
政府划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门。
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权范围,不允许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
进而保证三个机构人员的合而不离。
这样,每个部门对其他部门都是一个制约,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沦为国家统治的阶级工具。
政治监督理论既是近代西方国家民主政体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为了巩固专制统治的权术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摘要:政治文化问题同人类社会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它对人类的政治行为的方式、方法起到指导和制约作用。
因为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现象,因而只有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更有利于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理论,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因此对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通过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即可反对排外主义,又可以抵制全盘西化理论;即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又可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繁荣我国的政治文化。
关键词:比较政治文化意义
政治文化研究已成为当代政治文化领域的重要分支,它在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后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而中西方也在其发展中呈现了明显的政治文化差异。
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历史积淀为一个民族的政治文化传统。
而从历史过程来看就是传统政治文化。
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的两大方面的文化传统。
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化在历史进程、逻辑和体系等方面也不尽完全相同。
一、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政治监督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在专制王权的统治下,由各级政府分别主管各方面的政务。
为了使其得得长期有序的发展,统治者建立强大的行政网络,以便加以防范和牵制。
在这个行政网络中,人治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上监察工作主要是指连坐告密、牵制监督等形式。
而且官吏也受到了严厉的监管和控制,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而相比较同等时期的西方社会则讲究分权理论。
试图通过政治权利内部分工以维持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平衡。
从而根本的防止权力的集中和腐败。
政府划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门。
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权范围,不允许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
进而保证三个机构人员的合而不离。
这样,每个部门对其他部门都是一个制约,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沦为国家统治的阶级工具。
政治监督理论既是近代西方国家民主政体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为了巩固专制统治的权术设计。
西方的政治监督理论能有效的防止政府腐败和权力滥用,而且避免了权力的过度集中。
现代政治文明要求现代政府的权力严格受法律的控制,要求政府行为必须以法律为界限得到价值肯定。
以分权为核心的宪政是现代国家的最好制度设计。
政治文化既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环境下在不同国家的产物,它必然呈现出两方面的态势。
一方面:各个民族国家在其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下确立了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体系。
而这一民族国家独特的政治文化优势,在世界民族之林也会成为一面傲人的旗帜,构成人类文明宝库和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西方人权观的差异
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是通过自然发展的方式走向现代化。
而中
国则是在经历过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侵略后被动的走向现代化的实现道路。
西方资产阶级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反对的是压制个人的封建专制制度。
因此,西方人权观强调的是个人的政治人权。
但是在近代中国,其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导致中国追求的道路是追求民族解放,民族独立,争取个人权利和自由的新型人权道路。
从文化角度来看,由于中西方对人、权力概念的理解不同,因而在人权问题上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西方文化比较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即人性、利己性以及与他人的分离性。
而中国文化比较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即人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团体中的一个原子,社会是和谐共生,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法治社会建设和法制保障正日趋完善,中国的人权是积极的权利。
从政治文化的特点来看,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现象。
政治文化具有民族性,在共同的地域中在长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会形成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素质,包括在对政治活动的认知、评价以及取向上。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和以家庭小农业结构为经济基础条件下,对于遏制和克服社会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统一,促进各民族团结,维持社会稳定是十分必要的。
而西方社会是以资本积累为基础的全世界掠夺,因而资本主义政治文化对充满“整体性”意识的民族和民族国家观念起到了积极意义。
二、中西方文化产生差异的多方面原因
(一)中西方采取的研究方法不同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的对政治文
化的研究又有了新的不同的见解。
两者之间最重要的一点区别就在于对政治文化阶级性的认识问题上。
阶级分析方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
在政治文化这一命题上,马克思仅仅提出政治意识形态而没有具体提出政治文化的概念。
人们不太研究宪法制度国家等静态政治现象不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而强调政治现象动态过程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活动和关系都是由阶级关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政治文化主体的阶级性也决定了政治文化的阶级性。
而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指政治态度,即对政治体系及其各部分的态度以及对自身在政治体系中所处的角色的态度和倾向,它包括政治情感性成分、政治认识性成和政治评价性成分。
i从中可看出与中国政治文化理论的重要区别。
(二)不同的历史传统导致的研究侧重点存在差异。
西方政治文化是比较政治学的产物。
因此西方国家研究比较重视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研究。
因此在政治文化方面西方国家也比较重视国家政治文化之间差异的横向比较、对比和分析。
“在这里,我们只能强调我们使用文化这一概念只是表示它的多种含义中的一种,即社会目标的心理取向。
当我们提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时,我们所指的是在其国民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中被内化了的政治制度。
”ii而我国的民族历史和研究中使用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方法导致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纵向分析和借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各个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又有其各自的某种或某些方面的局限性,包括历史局限性、阶级局限性和政治文化中政
治思想、学说创建者个体思维的局限性。
因此,从历史传统这个角度看,中国和西方的政治文化传统谁都不可以说自己的都是绝对的善,更不可以把自己说成是整个人类政治文化的理想境界。
确切的说,应当承认各有利弊得失,只单方面的承认一端都是片面的看法。
这种认识既不利于本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对外来政治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为了适应本国经济、政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了现实的政治文化建设的需要,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都应该对本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和外来的政治文化传统,采取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为我所用。
三、中西方政治文化比较的意义
一国政治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历来是与不同政治文化之间的交流密不可分的。
因为,思想、情感、心理的交流是不受国界限制的。
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感情包括赞同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也包括厌恶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
政治情感支持是政治合法性的一个有效资源。
“人是社会的政治动物。
”iii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政治文化在各个不同政治传统和民族文化传统中都有明显的特征。
它是构成政治系统运行和个体政治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社会政治系统发展的主观因素。
“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
”iv因而,比较中西方的政治文化对于理解本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提供了有用的渠道。
同时,对于当代中国及未来而言,如何善待自己的传统政治文化是不可避免、不容忽视的课题。
我们赢采取批判继承、创新的正确态度,努力挖掘总结,大力弘扬发展具有现代价值的不可轻易舍弃的成分。
政治文化不同于政治制度的地方就在于其有历史继承性。
旧的政治制度会因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而崩溃。
但是政治文化会长期滞留于头脑中,稳定沉淀于心理中。
政治文化不是整体部分,而是核心的政治道德和政治价值被继承。
因此,从实践方面来讲,我国进行政治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提高和发展政治领导者和广大公民的政治意识。
政治是“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
”v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揭示出公民的政治意识同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出同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发展全民族的政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政治文化比较研究解释了政治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从而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政治民主化的程度关联着政治文化的水平和类型。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继承民族优秀遗产,更需要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
我们必须动员社会科学的的研究力量,尽快建立自己的政治文化研究体系,以面对日益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事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从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吉林出版社,2007
马德普,《中西政治文化论丛》,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徐宗华,《现代化的政治文化维度》,人民出版社,2007
i[中]张小劲、景跃进:《比较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ii[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iii[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刷馆,1997
iv《列宁文稿》第19卷,407页
v[中]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