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引导幼儿用具体物品测量物体长度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用尺量一量》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用尺量一量》含反思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幼儿能够:1. 学习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 了解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
3. 练习精确测量长度的方法。
4. 培养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用尺子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 熟悉长度单位的概念。
教学难点:1. 培养幼儿准确测量的能力。
2. 意识到尺子测量的准确性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1. 准备尺子、不同长度的物体。
2. 准备幼儿学习用语。
3. 准备课件和教材。
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回忆一下昨天的内容——长度和高度的概念。
如果孩子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些概念,那么老师可以再次为他们解释,让他们明白这些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然后,老师可以拿出一些不同的物体,让孩子们将这些物体按照长度排序,然后解释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
2. 教学过程:(1)测量长度:老师可以示范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向孩子们介绍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
然后,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尝试用尺子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让他们了解精确测量的方法。
(2)测量比较:接下来,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将不同长度的物体按照大小排序,让孩子们意识到测量长度的大小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3)练习测量: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老师应该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材料,让他们可以自由地练习测量,从而促进他们的能力提高。
(4)反思总结:最后,老师应该与孩子们一起回顾这个测量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学习到的技能,以及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 激励与评价:教学应该以激励和评价为中心,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同时,老师应该从不同方面评价孩子们的学习成果,以便及时调整任何需要调整的地方。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收获颇丰,我从中意识到了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幼儿在使用尺子时容易出现不熟练的情况,因此需要更多的练习才能掌握精确测量的方法。
其次,在测量比较时,我没有给予幼儿足够的指导,可能导致孩子们的排序不够准确。
幼儿园测量活动感想
幼儿园测量活动感想
在幼儿园里,测量活动可以从简单的开始,比如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称量物体的
重量,或者用容器测量物体的容量。
随着孩子们的年龄增长,测量活动可以逐渐加深和拓展,比如让他们学习使用不同的测量单位,进行简单的比较和推理,或者通过实验来验证
和解释一些现象。
测量活动不仅可以在教室内进行,也可以在户外进行。
比如,可以让孩子们利用尺子测量
树木的高度,称量水果的重量,或者用容器测量沙堆的容量。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孩子们
在自然环境中学习,还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测量的乐趣和意义。
在测量活动中,老师应该给孩子们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进
行测量。
同时,老师也应该及时给予孩子们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养成用心观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习惯。
在进行测量活动时,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也非常重要。
老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如何
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如何正确地进行测量,如何记录和描述测量结果等。
通过这样的互
动和合作,不仅可以加深孩子们对测量活动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幼儿园里的测量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和科学,培养他们的观察
力和分析能力,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这样的活动,尽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测量机会,让他们在乐趣中学会成长。
幼儿园小班教案《测量长短》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教案《测量长短》含反思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测量长短的教学,让幼儿了解测量长短的含义,能够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2.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让幼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肯定自己所做的长度判断。
教学内容主要内容:测量长短教学语言:儿童通俗易懂的语言教学时限: 35分钟教学准备1.尺子2.各种水果模型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教师在班级中展示各种水果实物,让幼儿自愿品尝后,询问幼儿最短的水果为什么短,最长的水果为什么长。
–引导幼儿讨论水果长度与形态的关系,鼓励幼儿猜测其长度大小。
2.导入知识–教师出示尺子,让幼儿观察尺子的刻度和用途,引导幼儿了解尺子的作用,让幼儿知道如何用尺子来测量物体长度。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长”和“短”两个字,让幼儿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3.展示示范–让一名幼儿站起来,教师拿起尺子询问幼儿身高,并让幼儿自己使用尺子测量自己的身高。
–教师让幼儿使用尺子测量自己的头发长度,让幼儿知道如何在不同的位置测量长度。
4.练习活动–分发各种水果模型给幼儿,让幼儿自己使用尺子测量模型水果的长度。
并记录下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将其按照长短排序。
–让幼儿互相测量自己的身高,再按照身高的高低排序。
5.总结反思–教师询问幼儿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幼儿排除测量错误。
–教师帮助幼儿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让幼儿对测量长短的方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反思本次教学活动主要侧重于幼儿对长短的认识和尺子的使用方法。
因为孩子们还没有同等的性别差异,所以使用身高和头发长度等示范,并撤销上述观点。
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重新展示尺子的应用,增加幼儿对测量工具的使用量和准确率,并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幼儿会对“短”和“长”进行混淆,我们可以使用更加形象生动的实物,例如各种水果等,让幼儿更好的认识到“短”和“长”的概念。
幼儿园数学教学:大班数学小小数学家测量长短案例
幼儿园数学教学:大班数学小小数学家测量长短案例幼儿园数学教学:大班数学小小数学家测量长短案例一、引言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测量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接触到各种长度、高度和重量的概念,通过实际测量来加深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来介绍大班数学小小数学家测量长短的教学过程,并总结反思。
二、案例描述在一所幼儿园的大班,老师决定开展一个关于测量长短的活动。
活动开始前,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了什么是长度,长的是什么样子,短的是什么样子,以及为什么需要测量长短。
通过这个讨论,孩子们对测量长短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老师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例如铅笔、书、玩具等,让孩子们用手指比较它们的长短。
老师给每个孩子发放了一根小棍,让他们用小棍来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孩子们非常兴奋,并开始认真地测量、比较。
有的孩子用小棍对物体进行了量化计数,有的孩子尝试用多个小棍拼接起来来测量更长的物体。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地交流讨论,相互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随后,老师组织了一个游戏,让孩子们分成小组,通过测量各种长度的物体来比赛。
比赛结束后,老师对每个小组的成绩进行了总结,让孩子们发现测量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和纠正。
老师总结了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回顾了整个测量长短的过程,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测量,加深对长短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发现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对测量长短的学习非常感兴趣。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他们不仅理解了长度的概念,还培养了观察、比较和沟通的能力。
通过小组比赛和总结,孩子们也学会了团队合作和自我纠正。
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综合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会继续关注孩子们的实际需求,探索更多有趣的测量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理解数学概念。
我们也会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他们在家中也能为孩子营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范文《测量长短》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范文《测量长短》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长短的概念。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长短的概念。
2.教学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短不一的木棒、绳子、积木等。
2.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出示长短不一的木棒,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长短吗?谁能举例说明?”2.教学活动(1)教师将长短不一的木棒摆放在桌面上,引导幼儿观察并找出最长和最短的木棒。
(2)教师提问:“谁能告诉老师,哪根木棒最长?哪根木棒最短?”(3)教师出示绳子,引导幼儿用绳子量一量木棒的长度,验证长短。
(4)教师出示积木,引导幼儿用积木搭建长短不一的建筑物,进一步巩固长短概念。
3.游戏活动(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找长短”游戏,让幼儿在教室里寻找长短不一的物品。
(2)教师提问:“你们找到了哪些长短不一的物品?谁能分享一下?”(3)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排长短”游戏,让幼儿将长短不一的物品按照长短顺序排列。
(2)教师组织幼儿讨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有没有什么疑问?”(3)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对长短概念的理解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观察、操作、游戏等,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长短概念。
2.在游戏活动中,我发现幼儿的参与度很高,他们乐于寻找和排列长短不一的物品,这说明游戏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4.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幼儿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深刻认识到,幼儿园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幼儿提供更多有趣、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机会。
《测量长短》小班数学教案:小手工制作计量尺,学生自测能力提升
本次数学教案的主题是《测量长短》,针对小班学生教学内容。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刚刚接触到测量的概念,因此我们将以小手工制作计量尺为主题,通过动手制作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深入了解测量的概念,并提高他们的自测能力。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测量的概念
2、学习制作计量尺
3、提高自测能力
4、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活动:教师与孩子们互动,通过问答的方式帮助孩子们了解测量的概念和重要性。
2、制作计量尺:教师提供材料,手指按下缝纫针起点,粘贴铅笔卡尺,标识刻度,贴上数字,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计量尺的制作。
3、测量练习:教师给每个孩子一个小球,让孩子自行测量小球的直径,并互相比较结果,提高孩子的自测能力。
4、小结:教师与孩子们回顾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鼓励孩子们多加练习,在生活中运用测量知识。
三、小手工制作计量尺的方法
材料:铅笔卡尺、卡纸、双面胶、剪刀、尺子、笔
制作过程:
1、横向将铅笔卡尺和卡纸粘贴在一起,并留出预留宽度。
2、用尺子把卡纸量出与铅笔卡尺同样宽度的刻度,每隔1cm做一次,用笔标注上数字。
3、在卡纸上标出起点,如果需要可以在起点处画个小圆点。
4、将卡纸裁剪成长约为20cm的卡尺条,用双面胶贴在铅笔卡尺上即可。
四、小结与建议
通过本次小手工制作计量尺的活动,孩子们学习到了测量的概念,也提高了他们的自测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多地采用动手制作和互动问答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同时,鼓励孩子们多进行实践,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教育笔记-我是小小测量家
教育笔记-我是小小测量家教育笔记:我是小小测量家带幼儿参观完大棚后,孩子们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准备开始为我们的小菜园搭建大棚,小机灵鬼熙熙主意总是特别的多,虽然我们参观的是带砖墙的大棚,但是熙熙还是想搭建一个和看到的大棚不一样的。
我于是顺从他的意见,任由他去搭建自己喜欢的大棚。
熙熙先是在幼儿园里发现了一些竹竿,于是他把竹竿都拿到了小菜园的旁边,为搭建他的小大棚做着准备。
等竹竿都拿了过来,熙熙先是拿起一根竹竿,把竹竿的一头插到了小菜园一个角的边上,于是把另一头插在了另一边的角上,使这根竹竿成圆弧状插在了土地上。
然后熙熙又开始拿起第二根竹竿,照着刚才的方法插在了土地上,可是由于这根竹竿特别的粗熙熙根本弯不动,他跑到我跟前说:“老师我需要你帮忙”我说:“怎么帮忙呀?”熙熙:“你把它弯过来,插到这里”边说着边指了指旁边的土地。
我按照他的要求把竹竿插好了,可是熙熙并没有去拿第三根竹竿,他拿了一根短短的棍子比对了起来,我问:“熙熙,你干嘛呢?”熙熙:“这两个不一样高,我比一比,这根太短了”接着他又去找了一根长一点的,回来比了比,嘴巴里还自言自语的,还是太短了,然后又跑开了。
不一会熙熙拿着一根很长的竹竿回来了,由于这根竹竿太长了,他不能用刚才的方法去比较。
于是我看到熙熙自己又换了一种方法,他把竹竿竖着比较插在地里竹竿的最高点,然后又去比较另一根插在地里竹竿的最高点,然后说:“老师,这个高,这个矮。
”我说:“你怎么知道?”“我拿竹竿把他们等分了”“等分?熙熙什么是等分?”“就是这样,说着小手又学了一遍刚才比较的方法。
“这样就等分了,这个高,这个矮”“那怎么办,不一样高啊?”“我有办法,把这个再往下边插一点。
”我看到熙熙很用力的往下面按竹竿,可是竹竿怎么也动不了“怎么办?”熙熙摸着脑袋说:“我想一想”又过了不一会熙熙突然说:“老师,我有办法了,把这根矮的拔出来一点”说着熙熙就开始拔竹竿,拔完之后,又拿起他的小竹竿量了起来。
幼儿园小班数学优秀教案《测量长短》(二篇)
幼儿园小班数学优秀教案《测量长短》小班的孩子,就如一张白纸,你要很负责任地画出最美的画来。
孩子们对你所传授的知识都是被动的接受。
所以,幼儿园小班的老师,应该必须从内心出发,尽职尽责。
今天小鱼哥哥和大家一起聊一下,如何让小班小朋友认识测量工具并测量长短。
课程目标:1,认识测量工具,掌握测量的方法,粗略学会测量物件的长短。
2,学会测量结果与长短之间的关系,长物件用长工具测量则次数少,长物件用短工具测量则次数多。
3,小伙伴之间合作,测量比较难测量的工具。
课程准备:1,测量工具准备,测量物件,尺子,绳子,盒子,记,记录本等。
2,事先把小朋友按人均数分好组。
课程开始:1,老师引导小朋友们讲出高矮,长短,胖瘦等等相对的东西,让孩子们先从自我认识的概念入手。
再引导到小朋友们有没有兴趣自己亲自测量一下物件,看到底是长的还是短的。
2,老师把工具分发给每一组小朋友,老师在台上先事先给小朋友们示范一下,(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测量一根绳子的长度,让小朋友们看到绳子到了什么刻度,就是什么长度。
3,孩子们开始用手中的工具测量物件,并把测量的结果告诉老师。
4,老师若是发现孩子的测量方法有错,则需要及时更正并指导。
5,对于测量正确的小组的孩子,表现好的孩子,则给予大声的夸奖。
6,测量错误的孩子,应该鼓励再测一次,老师可以再次给予示范。
若是一直无法掌握技巧的孩子,则可以让测量正确的小朋友帮助示范。
课程结束:小朋友们是不是已经掌握了测量的方法,那么以后会不会测量东西的长短呢?还有小朋友们的表现都特别棒,(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老师也希望小朋友回家后,可以用家里的测量工具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这个测量的游戏,好不好?课程总结:通过测量课程,不仅让小朋友们掌握了测量的工具,而且也学会了测量的方法,对于小朋友们培养数学兴趣是有极大帮助的。
(幼儿园小班数学优秀教案《测量长短》(二)教案名称:测量长短教案对象:幼儿园小班教学目标:1. 能够辨别物体的长短,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幼儿园物理教案:使用简单工具测量长度
幼儿园物理教案:使用简单工具测量长度使用简单工具测量长度一、引言在幼儿园物理教学中,使用简单工具来测量长度是培养幼儿观察、测量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引导幼儿使用尺子、直尺等工具,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测量技能,并培养他们的空间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教案将以幼儿园物理教学为背景,针对幼儿园中使用简单工具测量长度的教学活动进行详细介绍。
二、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简单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2.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实践能力,通过测量实际对象来掌握长度的概念。
3.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比较和排序,培养他们的空间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准备尺子、直尺、积木等简单测量工具。
2.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实物,如纸片、铅笔、绳子等。
四、教学过程一、认识简单工具1.通过图片展示、实物展示等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尺子、直尺等简单工具。
2.询问幼儿简单工具的名称和用途,激发幼儿的思考和交流。
二、使用尺子测量长度1.将一张纸片放在桌子上,引导幼儿使用尺子测量纸片的长度。
2.让幼儿将测量结果报告给教师,教师与幼儿进行比较和讨论,引导幼儿理解长度的概念。
三、比较和排序1.教师示范将一根铅笔和一根绳子进行比较,并引导幼儿观察、思考两者之间的长度差异。
2.让幼儿根据教师示范,将一组纸片按照长度进行排序,培养幼儿的比较和排序能力。
四、实践活动1.引导幼儿利用简单工具测量不同实物的长度,如桌子、椅子、玩具等。
2.让幼儿将测量结果记录在纸上,并与其他幼儿进行分享和比较。
五、总结1.复习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长度的概念。
2.让幼儿分享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
3.评价幼儿的表现,并为表现突出的幼儿颁发小奖状或小纪念品。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幼儿们对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长度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能够观察、测量和比较不同实物的长度,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幼儿对测量结果的记录和比较能力较弱,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幼儿园数学教育案例:测量长度
幼儿园数学教育案例:测量长度一、案例背景某幼儿园的数学教育课程中,测量长度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该幼儿园的教师们意识到,幼儿时期的数学教育对孩子未来的数学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测量长度则是幼儿数学教育中最基础、最常见的内容。
因此,该幼儿园希望通过对测量长度的教学,帮助幼儿掌握量的概念,学会使用尺子等测量工具,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测量长度的概念,如“长”、“短”、“高”、“低”等;2. 帮助幼儿掌握使用尺子等测量工具的方法和技巧;3. 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
三、教学内容1. 测量长度的概念介绍:教师可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引导幼儿感受和区分不同长度的物品,并引入“长”、“短”等概念。
2. 使用尺子等测量工具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可向幼儿展示尺子的使用方法,并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如测量物品的长度、高度等。
3. 练习测量长度:教师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游戏形式,让幼儿进行测量长度的练习,如找到教室中最长的物品、最短的物品等。
四、教学实施1. 教师在教学前准备好所需的物品,如尺子、不同长度的物品等。
2.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引导幼儿感受和区分不同长度的物品,并引入“长”、“短”等概念。
3. 教师向幼儿展示尺子的使用方法,并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如测量物品的长度、高度等。
4. 教师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游戏形式,让幼儿进行测量长度的练习,如找到教室中最长的物品、最短的物品等。
5. 教师通过对幼儿的实际操作和游戏练习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幼儿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帮助幼儿掌握测量长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价通过对幼儿的实际操作和游戏练习进行评估,教师发现大部分幼儿已经掌握了测量长度的基本概念和使用尺子等测量工具的方法和技巧,并且能够独立完成测量长度的任务。
部分幼儿在使用尺子的时候出现了困难,需要继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练习。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幼儿的实际操作和游戏练习,让幼儿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幼儿园小班教案《测量长短》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教案《测量长短》含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分辨线段长短,提高幼儿辨别长短的能力;2.学会把各种东西按照长度从短到长排列3.引导幼儿养成观察和测量的习惯,培养思维和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1.测量线段的教具或工具,如尺子或者是自制的线段图卡片2.不同长度的实物,如纸张,铅笔,书等。
教学内容1. 引入教师可以引申一些图画或者是故事,让幼儿了解包括测量长度在内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场景。
2. 学习知识点2.1 理解“长”和“短”的概念教师需要带领幼儿感性认识和掌握“长短”的概念,可以利用视觉和触觉来引导幼儿感知、辨别大小并归纳总结。
2.2 学习线段的长短教师介绍线段的概念,并将长线段和短线段放在一起对比,让幼儿感受到它们不同之处。
教师可以让幼儿戳碰线段,观察他们之间的关系,或是绘制并涂色标记。
2.3 学习如何测量线段教师向幼儿展示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线段,并让幼儿实践。
教师需要给幼儿时间自主体验,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他们测量班级内一些物品的长度,例如纸张或定量商品包装的边缘。
教师可以提醒幼儿测量时要关闭尺子,这样才能获得准确的长度。
3. 知识巩固3.1 活动1:线段排列教师给出若干个线段和其他不同长度的物品,让幼儿根据线段的长短进行排列,将它们从短到长排列。
可以让他们使用尺子或视觉辅助,也可以自由组合排列。
3.2. 活动2:线段游戏教师叫出一个幼儿,让他站在真院子中,另外3位幼儿手拿不同长度的线段,让他们检视,把线段长度从短到长排好,然后让镇坐在周围的幼儿检查。
教师可以让孩子自己判断: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可以获得奖励,并带领孩子排列更加复杂的线段。
4. 反思与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幼儿们对线段和长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他们也学会了用尺子测量线段长度,并且可以将线段按照长度排序。
在活动中,孩子也正确的分辨出线段的长度,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观察能力。
但是,有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较为散漫,容易分心,需要更多的引导和交互。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用工具测量大小和粗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用工具测量大小和粗细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将学习到:1.用尺子测量物体大小的方法,理解尺子上的刻度代表的是长度。
2.用卡尺测量物体粗细的方法,能够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宽度大小。
3.了解测量工具的名称和使用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比较、测量和描述的习惯。
二、教学准备:1.尺子、卡尺、水果、蔬菜等日常生活中的物品。
2.练习纸。
三、教学内容:1.用尺子测量物体大小:讲解尺子的名称、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比如看清尺子刻度,放直等。
老师拿一根米线,让幼儿自行用尺子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接着,老师展示不同大小的水果、蔬菜等物品让幼儿来测量。
幼儿测量时,需要观察物品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尺子刻度进行测量,并在练习纸上记录下测量的结果。
让幼儿互相交流和比较记录的结果,了解物体的大小是可以相互比较的,大小也是可以用数字来表示的。
2.用卡尺测量物体粗细:讲解卡尺的名称、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比如要轻轻地捏住卡尺、对准物体,调整卡尺刻度等。
老师拿出不同宽度的水果、蔬菜等物品,让幼儿自行用卡尺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接着,老师展示不同粗细的笔、线等物品让幼儿来测量。
幼儿测量时,需要观察物品的粗细,选择合适的卡尺刻度进行测量,并在练习纸上记录下测量的结果。
让幼儿互相交流和比较记录的结果,了解物品的粗细也是可以相互比较的,粗细也可以用数字来表示。
3.总结归纳:通过本次教学活动的讲解和实践,幼儿可以更加清晰地掌握什么是尺子和卡尺,它们分别用来测量物品的大小和粗细。
并且,幼儿也可以通过对不同物体的测量,了解到大小和粗细是可以相互比较的,也可以用数字来表示。
最终,幼儿能够掌握基本的观察、比较、描述和测量的技能,为进一步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可以适当利用游戏、小实验等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督促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和测量,勤于记录,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园物理教案:使用简单工具测量长度
幼儿园物理教案:使用简单工具测量长度一、引言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
幼儿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重要时期,通过让幼儿使用简单工具测量长度,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观察和实验的习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长度,并能够对常见物体进行初步测量;2.通过使用简单工具(尺子)学习如何正确进行长度测量;3.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相关课件或教具:尺子、不同长度的物体模型等;2.黑板或白板;3.足够数量的小组活动桌椅。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4.1 导入并激发兴趣(5分钟)在课堂开始前,老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对长度产生好奇,并与幼儿分享一些有趣的事例。
例如“你们应该见过许多不同长短的东西吧?那么我们如何来测量这些东西的长度呢?”通过提问,激发幼儿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4.2 引入新知识(10分钟)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模型等形式向幼儿介绍尺子,并讲解尺子的基本作用和结构。
利用图片或实物模型比较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导幼儿感受并认识长度。
4.3 示范操作(10分钟)教师向全班展示如何使用尺子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物体进行示范,教会幼儿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并注意读数的准确性。
4.4 小组活动(20分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张测量长度的工作纸和一把尺子。
要求每个小组员都能够参与操作。
教师在小组之间巡视指导,鼓励幼儿互相合作、交流,并及时纠正他们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错误。
4.5 总结提问与评价(15分钟)随堂考察幼儿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并总结归纳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通过提问,让幼儿回顾与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板书样式,突出重点概念,并给予色彩和图片的配合。
例如:“使用简单工具测量长度”六、巩固拓展活动1.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观察并测量校园内不同长度的物体,如大门、篮球场等;2.组织幼儿参加测量长度的小游戏,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幼儿园物理教案:使用简单工具测量长度 (2)
幼儿园物理教案:使用简单工具测量长度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物理教育是培养幼儿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使用简单工具测量长度是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探索精神的好方法。
本教案旨在帮助幼儿了解如何使用简单工具来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以及培养幼儿的操作技能和观察力。
二、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旨在达到以下目标:1.让幼儿理解如何使用简单工具(如尺子、直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实验与探索能力。
3.通过实际测量,让幼儿积累一定的测量数据和经验,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准备工作为了顺利开展本次物理教学活动,老师需要提前准备以下材料:1.尺子或直尺:可供每个幼儿使用。
2.不同长短的物体:比如铅笔、书本、树枝等。
3.实验记录表:用于记录幼儿的测量结果。
四、教学步骤1.导入活动(5分钟)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导入:老师可以拿出一把尺子或直尺,让幼儿观察并猜测尺子的作用。
然后,给幼儿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引导幼儿思考测量长度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参与讨论。
2.学习和实践(30分钟)(1)简单工具介绍介绍尺子或直尺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向幼儿展示如何正确地使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让幼儿模仿操作,掌握尺子的使用技巧。
(2)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将准备好的不同物体摆放在桌子上,让幼儿选择一个物体来进行测量。
引导幼儿先观察物体,然后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3)对比分析引导幼儿观察并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
可以让幼儿分别测量铅笔、书本和树枝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通过对比,帮助幼儿发现一些规律和差异。
(4)测量记录提供实验记录表给幼儿,让他们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通过记录,幼儿可以更好地总结自己的测量经验,并加深对长度的认识。
3.总结与评价(10分钟)引导幼儿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可以通过以下问题进行引导:1)你如何使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2)你测量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3)不同物体的长度有什么共同点和差异?4)你觉得如何改进这个实验?五、延伸活动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对长度概念的理解,可以开展以下延伸活动:1.找出一个长短不同的物体,让幼儿自己设计一种方法来测量它们的长度。
我会测量啦教育随笔
我会测量啦教育随笔我会测量啦教育随笔《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提出:幼儿需要掌握的基本经验包括了解自己的身体特征及生长中的变化和需要,比较自身与他人的不同,体验成长的快乐;还需要掌握测量长度、比较高矮等方法。
根据要求,我们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设置了“我在长大”的内容,引导幼儿运用常规的测量工具,学习两人合作测量同伴的身高和体重,并通过前后两次测量数据的比较,体验自己长高了,变重了。
我找来了漂亮的指针式磅秤和能够固定在墙上的长颈鹿标尺投放在区域里,满心欢喜地等待孩子们前来参加游戏。
工具投放一周,每天都有不少孩子前来参与活动。
由于孩子们都有被人测量身高和体重的经验,因此他们本能地两两合作测量。
妮妮背靠着墙站好,小妍用手挡在妮妮的头顶“105cm”处,接着她迫不及待地叫妮妮转过身来看,她们兴奋地叫起来:“看,已经到这儿了!”妮妮问:“这是几啊?”两人注视着标尺好一会儿,一个说115,一个说不知道。
小妍找来几个班里能力较强的孩子,他们看过后也都说不知道。
“那我们来称体重吧!”妮妮站到称上,指针指向22,两人又皱起了眉头,妮妮和小妍只得跑来向我求助:“老师,这到底是几啊?旁边没有数字!”我本以为幼儿能够熟练地从1唱到200,看标尺应该没问题,但是我的预期和幼儿所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还是有些差距。
首先,我投放的身高标尺和指针式磅秤是幼儿没有接触过的(身高标尺只显示整十数,其他刻度旁没有数字显示;指针式磅秤只逢“5”显示数字。
)这使得幼儿不会看刻度,而且对于刚开始学习测量的幼儿来说也有难度。
其次,看身高标尺涉及到接着数的知识点,许多幼儿虽然会熟练地口头唱数到几百,但是缺乏接着数的经验。
由此也造成了认读标尺的困难。
再次,部分幼儿不太会认读百位数,从而给读数带来困难。
针对问题,我及时进行了调整:将身高标尺换成了每一小格刻度旁都有数字的那种,将指针式磅秤换成了电子秤,以便于孩子们直接认读数字。
另外,我还制作了两套三位数的认读卡,在户外运动时,组织孩子们进行拍球比赛,并用数字卡记录拍了多少个球(大班孩子一般都能拍到100个以上),由此,帮助孩子们学习认读三位数。
教学随笔:一举三得 用好十厘米
教学随笔:一举三得用好十厘米
《认识厘米和米》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知识,教材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都会给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而很少有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建立10厘米的空间表象,如果教师能够在10厘米的表象上下够功夫,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好10厘米,为米做铺垫: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长度单位,并且只认识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很注意对1厘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学生对1厘米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到位。
认识了厘米,紧接着就认识米,众所周知,1米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若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知识直接灌输,不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个明确的表象,学生在头脑中有个10厘米的大概长度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用10个10厘米长的纸条在黑板上贴成一个长纸条,学生有了10个10是100的认识,他们能够认识到这个长纸条是100厘米,这是教师再揭示100厘米的长度又有个新的名称,叫做1米,学生就能够清晰的认识到100厘米构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
这样一来,学生既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
幼儿园测量活动小记
幼儿园测量活动小记简介本文将带您回顾一次精彩、有趣的幼儿园测量活动。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们不仅学习了测量的基本概念,还增强了观察和记录数据的能力,培养了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活动准备为了使本次测量活动更加精彩,老师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准备了一些测量器具,如尺子、秤等,以帮助幼儿们进行测量。
然后,我们准备了一些实物,如椅子、书本、水果等,以供幼儿们测量。
最后,我们还准备了一些活动指导书,以帮助幼儿们进行准确的测量。
活动过程第一步:测量长度在活动开始时,老师首先向幼儿们介绍了测量长度的基本概念。
随后,幼儿们分成小组,拿起尺子开始测量不同实物的长度。
他们测量了桌子、椅子、书本等物品的长度,并在活动指导书上记录下测量结果。
在记录的过程中,幼儿们积极交流,相互帮助,很好地完成了测量任务。
第二步:测量重量接下来,我们进入了测量重量的环节。
幼儿们拿起秤,一个个将实物放到秤上进行测量。
他们测量了水果、玩具等物品的重量,并在活动指导书上记录下测量结果。
通过这一步骤,幼儿们对重量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并培养了耐心和细心的品质。
第三步:测量容量最后,我们进行了测量容量的活动。
幼儿们用量杯和容器来测量不同液体的容量。
他们测量了水、果汁等液体的容量,并准确地记录下测量结果。
幼儿们在测量容量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对液体容量的敏感度。
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测量活动,幼儿们充分体验了测量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他们在测量过程中学会了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测量,并通过记录结果来发现和探索事物的规律。
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幼儿们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概念和技能,还培养了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通过观察、测量和记录,深入了解了物体的长度、重量和容量等概念,提升了对物体特征的认知。
在今后的学习中,幼儿们将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测量,通过观察和测量结果来认识事物的属性,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随笔:引导幼儿用具体物品测量物体长度
在此之前,幼儿对于测量的概念并不清楚,他们所接触过的测量,仅限于身高、体重等等,也有少数的幼儿回答问题时,会提到各种各样的尺,但是当我在展示出回形针时,大部分的幼儿都陷入了迷茫。
我回忆了当时提问的方式:“今天鱼妈妈只有回形针这一种东西,你能测出小鱼有多长吗?”问题抛出的同时,幼儿必然想到的是,没有刻度,也不是直的工具,没有办法得知物体的长度。
然而,甚至有孩子自告奋勇,他上前想要把回形针掰直,变成一条又长又直的铁丝,虽然最后他发现掰出来的样子不仅歪歪扭扭,更无法有效测量,但至少他有了自我探索的过程,我也感到非常的惊喜。
眼看着活动陷入僵局,我也马上进行了反思,是不是幼儿不理解我的问题。
于是,我将提问变得更加清晰、简单:“鱼妈妈只有回形针,你能用几个回形针来表示小鱼身体有多长吗?”这下,孩子们开始举手了,有的幼儿将回形针摆满了小鱼的身体,为了一大圈,而有的幼儿也发现了我提前做好的中线标志,将回形针整齐排列在中线之上。
终于,测量的基本方法得以在幼儿的手里,展现了出来。
幼儿在活动之中,并不是凭借我的示范去将回形针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摆布,而是通过尝试,通过一次次的失败,通过不同的方法再尝试和比较,猜得出了最终最为有效,最能被他们所接受和理解的测量方法。
《指南》中也提及:“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