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课=《铁骑兵》授课教案

合集下载

第3课《铁骑兵》教案(语文版初二下) (2)doc初中语文 (1)

第3课《铁骑兵》教案(语文版初二下) (2)doc初中语文 (1)

第3课《铁骑兵》教案(语文版初二下) (2)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故情况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成效。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点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困难、灵活应战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成效。

2.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教学突破要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应对课后摸索与练习一着重探讨。

教学预备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

2.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预备 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

2.预习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启发思路,导入课文讲述战例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阅读课文,整体感知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找出文眼,理清脉络4.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领会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5.解题,指导完成练习剖析题意,完成课堂练习一、启发思路。

导入课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师:大伙儿平常爱看战争影片,听战争故事吗?2.师:专门好。

战争的双方假如人数悬殊,胜负便不言而喻,专门是在过去军事科技不是专门发达的时代,双方对阵,人数便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你们认为是如此吗? 1.纷纷回答:爱看。

2.因为课前已搜集相关资料,因此对教师的观念并不同意。

生:不是。

3.师装作不解:哦,历史上发生过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吗?4.师总结:看来大伙儿课外都搜集了许多资料,这点专门好。

本文也讲述了一个如此的战例。

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这件情况是如何样发生的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进入课文学习。

〔板书课题〕3.举手回答,讲述自己了解到的相关战例,涉及内容有古有今,有中有外,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3铁骑兵说课稿

3铁骑兵说课稿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铁骑兵》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都是记叙性散文,四篇文章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有适当的议论和抒情,无论写什么内容,在结构上都有一条明显线索把分散场景或事件片段串成一个有机整体。

虽都是普通人的故事,但表现的却是人间真情。

作者杨朔通过写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在与大部队失联的情况下,凭借英勇无畏的精神与敌人展开游击战,打乱日寇战略部署,迫使敌人停止扫荡,平安转回根据地。

表达崇敬赞美之情。

给我们以启示。

2、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自主合作探究。

讨论本文跌宕起伏的情节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重点 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骑兵班打敌人乱战略部署安全转回根据地原因。

二、说教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具体做法如下1情景设置法2提问法 3点拨法三,说学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四、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播放《小兵张嘎》片段)学生概括剧情,教师归纳:剧中小兵张嘎机智地燃放鞭炮让敌人误认为是八路军部队来到,结果俘虏大量敌军。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小兵智擒敌人的故事。

剧中勇敢、机智的张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当仁不让地成了我们少年时代心目中的英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铁骑兵》也发生在那个抗日年代,写的也是一个抗日故事。

《铁骑兵》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铁骑兵》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铁骑兵》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铁骑兵》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铁骑兵》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材是语文版八年级必修的一篇史料阅读,通过介绍东汉末年曹操发动对董卓的战争,展现了曹操的慷慨悲壮、机智勇敢,以及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认识与把握。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讲述曹操得知吕布投降董卓后,决定前去拯救汉室,召集义勇军,协同袁绍攻打董卓,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阐述了一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乃至民族的命运相互交织,个人志向和家国情怀相辅相成,是一篇很好的启迪学生国情意识的篇目。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历史意识,使其能够从一段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汲取其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文化精髓,并能够主动拓宽自身的历史视角,使自身能够更好地走入中国历史中;2.让学生学会分析文本,掌握如何从细节入手,领会篇章主旨,从而加深对专题阅读和修辞手法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3.通过此篇文章的阅读与讲解,让学生初步形成对于历史发展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学生受到启发和鼓舞,将之转化为行动力,具有更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透彻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丰富学生的历史意识;教学难点:让学生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在读、讲解完整段落的同时,去了解其中蕴含的一些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Step 1 预习1.提供图像、动画、音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本篇阅读做铺垫;2.勾画本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阅读。

Step 2 学生阅读1.学生独立阅读,从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细节、体验文章氛围、把握文章方向等多个方面入手,在每一个小结的结束设立阶梯式的探究吸引学生对阅读进一步探心;2.对于学术学生可以进行相应的扩展,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探究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Step 3 细节把握1.讲解文章中的细节,在阐释述植物、动物、器物、空间、地点等诸方面的描述,引导学生发掘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2.强调军事、政治等领域的语汇、习惯、制度,探究与现代社会症状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判断的能力。

语文版八下铁骑兵优秀教案学案8篇

语文版八下铁骑兵优秀教案学案8篇

3铁骑兵教学内容教科书12页-16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进程与方式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踊跃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冲破重点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2.口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学生可能会感觉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仇敌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姆教学冲破要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应对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着重探讨。

教学准备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

2.了解时期背景。

移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

.2.预习课文。

教学步骤(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1.讲述战例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3.找出文眼,理清脉络4.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4.领略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5.解题,指导完成练习5.剖析题意,完成课堂练习一、启发思路。

导入课文(约分钟)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约分钟)三、找出文眼。

理清脉络(约分钟)六、本课小结。

本节课依照导人、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分析结构及语言特点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教学。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内容,还领略到了杨朔散文的魅力,这对学生的写作及散文鉴赏水平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忙。

七、课末板书设计参考铁骑兵杨朔本文结构起因:落伍——打游击通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一朝城中放了一排马轮——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结果:打乱仇敌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问题探讨与拓展活动骑后们明明只是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为何第二天包头的百姓纷纷传说八路军有一团人来攻城,而且“差一点把城攻破”?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作分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铁骑兵》教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铁骑兵》教案 语文版

路、攻袭据点为主的大规模反击战。

这就是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历时三个半月,共进行大小战斗1 800余次,歼灭日伪军2.5万余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牵制了日军对西北、西南的进攻,遏制了国民党内的投降妥协倾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说:“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

”朱德指出:“百团大战加强了全国同胞的伟大胜利信心,促进了全国团结,带有全国性的战略意义。

” 3.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陨落(y ǔn) 没到马肚子(m ò) 惹得(r ě) 掷弹筒(zh ì) 捣毁(d ǎ0) 老巢(ch áo) 陨落:这里指星体从高空掉下。

毫不迟疑:一点都不犹豫。

骚乱:纷扰不安。

掷:投、扔。

4.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点拨)本文叙述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在失去与大部队联系的情况下,凭借着坚定的必胜信念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敌人展开游击战,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停止了“扫荡”,而自己则平平安安转回了根据地。

5.梳理结构 本文以骑兵离开大队的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叙述故事。

你能根据故事内容,列出结构提纲,并简要地概述各部分的内容吗?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小组交流,列出结构提纲并简要概述各部分内容。

(点拨)第一部分写铁骑兵离开大队单独行动的原因;第二部分写铁骑兵在追赶大队途中与敌人周旋;第三部分写铁骑兵平安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想一想 本文篇幅不长,却悬念横生,扣人心弦。

你能结合故事情节,说说作者在哪些地方设置了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吗? [学生活动]找到设有悬念的地方,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归纳,形成板书,分小组讨论其作用。

(点拨)文章一开篇就设置了悬念:一个班的八路军骑兵在战斗中被敌人的装甲车隔断后,离开大队,单独活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铁骑兵》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铁骑兵》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
(5)教师点拨总结。
通过巧妙的手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急于探寻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让读者的心跟随着八路军战士的处境不同而变化着,忽喜忽忧。
我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在叙述事件之前也可先设置悬念,最后再解开答案,让自己的文章也变得曲折、吸引人。
5.探讨课文景物描写的语句
(1)“一过雁门关,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上就飘起大雪来。”
(3)探寻问题答案。
这一队八路军战士被敌人追击,但后来因为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而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并且打乱了敌人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停止“扫荡”。河是黄河,城是包头城。
(4)总结讨论结果。
(作者在文章末尾将这些悬念一一解开了。)
作用:这些悬念的设置,既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又凸现了骑兵们艰苦转战敌后的精神风貌,并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提示:这一句景物描写,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为八路军战士出场渲染了紧张的气氛,预示他们将会遇到严峻的考验,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危险。)
(2)“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这一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突出八路军。
A提问:前半部分的星星脱离轨道与八路军掉队有什么异同点?
讨论总结:八路军掉队就像星星脱离轨道一样,离开了大部队就很孤单,但结局不同的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而人却能主动打游击。
B提问:班长脸上的刀伤应该是挺难看的,为什么说像月牙?仅仅是形状相像吗?
归纳:月牙是美丽的,把班长脸上的刀伤说成是美丽的,可见作者对八路军战士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2)“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
提问:这句话对人物神态的描写能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
归纳:“班长的脸颊抽动着”这一表情,可看出班长心里很激动。但到底为何激动,须与后半句嘴里所骂的话结合起来理解,这一句话可看出八路军战士对日寇的无比仇恨。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铁骑兵》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铁骑兵》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铁骑兵》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战争年代革命战士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2.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和概括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战争年代革命战士的精神风貌。

2.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抽象概念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关于战争的故事,那么战争中的战士们是如何面对生死,坚守信念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战争年代革命战士的故事——《铁骑兵》。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根据阅读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三、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3.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课文中的亮点和难点。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课文中的铁骑兵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哪些精神品质?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五、课后作业1.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巩固课文内容。

具体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但战争中总有一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他们用自己的信念和勇气书写着不平凡的传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铁骑兵》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学生根据阅读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三、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分析铁骑兵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课文中的铁骑兵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哪些精神品质?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课文中的亮点和难点。

《铁骑兵》教案设计

《铁骑兵》教案设计

《铁骑兵》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铁骑兵》的故事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铁骑兵》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铁骑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铁骑兵》与其他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铁骑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勇敢、坚定、团结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铁骑兵》是一部以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的革命历史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铁骑兵在战争中的英勇事迹。

2. 故事情节:铁骑兵参加抗日战争,经历种种艰难困苦,最终取得胜利。

3. 人物形象:铁骑兵(勇敢、坚定、富有同情心)、敌人(残忍、狡猾)、战友(团结、互助)、民众(支持、奉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铁骑兵》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分析《铁骑兵》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内涵。

四、教学方法:1. 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比较分析法:让学生比较《铁骑兵》与其他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提高鉴赏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铁骑兵》的背景和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问题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铁骑兵》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内涵。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以及他们在心得体会中的表述能力。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广东省化州市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铁骑兵》教学案(新版)语文版

广东省化州市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铁骑兵》教学案(新版)语文版

第三课铁骑兵教学目标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展开故事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作用。

2、让学生感受特定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风采。

3、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段中丰富情感和文字优美。

教学重点1、让学生感受特定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风采。

2、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段中丰富情感和文字优美。

教学难点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展开故事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作用。

2、感受特定历史背景下八路军英勇无畏革命精神和灵活机动战术。

教学方法:讲授法、质疑法、讨论法教学工具: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白居易说过,“轻骑突出刀枪鸣。

〞骑兵,是陆军一种兵种。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向我们讲述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队伍——铁骑兵故事。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简介作者提问:作者是谁?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检查预习情况〕〔附: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原名杨毓(yù)瑨(jìn),山东蓬莱人。

194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1949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

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6年以后,从事外事工作,同时写了大量散文,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等。

有杨朔文集和杨朔散文选等作品集。

〕2、介绍写作背景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心目中抗日英雄是什么样子呢?——1938:战略防御阶段;1938——1943: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诱降国民党,对共产党那么实行“三光〞政策,进展大扫荡。

1945.8日本投降。

〕3、重点词语看谁读最准确!注音:陨落:yǔn没到马肚子:mò 左腮:sāi骚乱:sāo掷弹筒:zhì 捣毁:huǐ老巢:cháo脸颊:jiá 勒缰绳:lēi释词:陨落:星体从高空掉落下来。

《铁骑兵》教案设计

《铁骑兵》教案设计

《铁骑兵》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铁骑兵》的故事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体会作品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勇敢、坚强、团结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铁骑兵》讲述了一支红军骑兵在艰苦环境中,英勇抗击敌人,为掩护主力部队撤离,全部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氛围。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铁骑兵图片,让学生对骑兵有直观的认识。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铁骑兵吗?他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铁骑兵的特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

(2)分析铁骑兵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体会爱国主义精神。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设想自己成为铁骑兵,身处艰苦环境,如何勇敢抗击敌人。

(2)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铁骑兵的英勇精神。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铁骑兵的勇敢、坚强、团结品质。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绘制一幅铁骑兵英勇抗击敌人的画面。

2. 写一篇心得体会,阐述自己对铁骑兵精神的理解。

3. 推荐一本关于红军长征的书籍,简要介绍书籍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课后作业评估:通过学生的绘画作品和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铁骑兵精神的感悟。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活动,让学生实地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 邀请老红军或红军后代来校讲述亲身经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下《3铁骑兵》word教案 (1)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下《3铁骑兵》word教案 (1)

3. 铁骑兵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3.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

4.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迎战的作风。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迎战的作风。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习布置预习作业:1. 通读课文,疏通文字,把握文章大意。

2. 利用网络、图书馆查找作者、抗完成预习作业。

导入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问题。

检查预习初步感知1.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

2.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3.抽学生复述课文。

4.读准下列加粗字的字音。

轨道陨落左腮脸颊骚乱掷弹筒宿营老巢5.多音多义词:宿——()宿舍()星宿()住一宿没——()淹没()没有勒——()勒缰绳()敕勒歌6.形似字:颊:()脸颊;挟:()要挟;晌:()晌午;响:()响应1.听教师讲解,作好相应记录。

2.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 复述课文内容,注意情节的完整性和语言的连贯性。

4.完成检测。

找出文眼理清脉络1.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找到后,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悬念迭起)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

离开大队①天气恶劣环境险恶单独行动②秋季扫荡形势危急③夜渡黄河爬上山头粉碎扫荡)5.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耐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1. 思考讨论。

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语言段落。

先自己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

2. 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

研读课文1.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部署,迫使日寇停止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

从我方看:坚定革命信念英勇无畏勇敢机智人民支持从敌方看:貌似强大实质虚弱2.有人说,这个故事看似离奇,结局似乎“歪打正着”,铁骑兵能够粉碎敌人的“扫荡”,完全是一种(附:机智灵活的游击战术:①骑兵班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铁骑兵
执笔:黄志翔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

了解作者。

2.找出本文的线索。

3.找出文中有几处设置了悬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4.通过这个故事体现了八路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2、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

3、悬念对展开故事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注:暂定一课时,各位老师可以灵活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游击队之歌》。

白居易说过,“铁骑突出刀枪鸣。

”骑兵,是陆军的一种兵种。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向我们讲述的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队伍——铁骑兵的故事。

二、简介作者
提问:作者是谁?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检查预习情况)
杨朔(1913-1968),文学家,山东蓬莱人。

1937年参加革命,开始文艺创作。

1939年到华北抗日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宣工作。

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铁骑兵》。

1956年后,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有《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雪浪花》等优秀文章称誉文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注意字词并思考下列问题:(字词详见课件)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即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事?
3、文章围绕什么来展开的?(即文章的线索)
四、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