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第四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伯特《第四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摘要:弗朗茨·舒伯特和贝多芬共同被世界音乐史认为是浪漫派音乐的奠基人。
他的钢琴奏鸣曲根据创作年代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其中有很
多迷人的乐章。
本文主要研究了舒伯特早期钢琴奏鸣曲之一的《第四钢琴奏鸣曲(D537)》。
关键词: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音乐分析
弗朗茨·舒伯特用短暂的一生创作了1200多首音乐作品,钢琴奏鸣曲虽然数
量不多,但在音乐史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数量问题一
直被学界所研究考证,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最多的有33首的,最少的有14首的,数目差别较大。
目前较为公认的有21首,其中,有一部分被认为是“未完成”的。
《第四钢琴奏鸣曲》是学界一致公认的“已完成”的11首作品中的第1首。
一、作者及作品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是浪漫派的奠基人之一,西方音乐史上公认的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1797年1月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近郊的一个平民家庭,因为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而被誉为“歌曲之王”。
由于舒伯特与贝多芬处于同一年代,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创作领域的瞩目成就使得人们没有重视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其实,在舒伯特短暂的31年生命中,有13年时间都在进行钢琴奏鸣曲的创作。
1815年,舒伯特创作了第一首钢琴奏
鸣曲(D157),从此,便开始了他的钢琴奏鸣曲的创作。
经过两年的沉寂之后,1817年,舒伯特创作了6首钢琴奏鸣曲,《第四钢琴奏鸣曲》(D537)就是其
中之一。
这首作品已经初具舒伯特的音乐语言和风格特点,三乐章的布局既对比
又内在统一,结构简练,旋律流畅,和声技法娴熟。
二、曲式结构
舒伯特《第四钢琴奏鸣曲》(D537)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的音乐风格
有明显的古典乐派向浪漫派过渡的痕迹,采用了较快速度的传统快板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是调性音乐在单乐章结构范围内最高级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的最大
特点是:充分应用调性扩展的张力和调性统一的平衡力来组织音乐。
呈示部(1—64小节):主部主题为前10小节,结构比较方整,每句5小节,调性为a小调,柱式和弦以弱起方式倾泻而出,没有任何铺垫,显得鉴定而雄伟,在第10小节结束与近关系大调——F大调的属和弦。
连接部是11—27小节,织
体没有变化,只是调性经历了F大调、bE大调、f小调等一系列变化。
副部主题
从28小节开始,共有24小节,低音声部连续不断的持续音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呻吟,主调性为F大调,44—48小节离调到bG大调。
53—64小节为结束部,力度
变得很弱,显得绝望但又很坚定,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无奈以及对美好前景的向往。
展开部(73—122小节):经过9小节的连接部分之后,音乐逐渐进入展开部,调性转为E大调。
音乐情绪也变得开朗、活泼,连续出现的柱式和弦以及曲
折上行的旋律线条表现出作者想要与命运博弈的情绪,但从中也可以感受到不安
和颓废的情绪。
展开部的调性丰富多变,分别为: E大调——D大调——G大调——C大调——F大调——bA大调——A大调——bE大调——d小调。
从123—182小节的59小节是再现部,属于完全再现。
尾声(183—196小节):尾声对主部主题进行了短暂的再现,调性巧妙地回
归到主调性a小调,但力度变得很强,和前面积弱的力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和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相比,尾声的再现力度显得更强,也更坚定。
三、和声分析
和声作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作曲家表现个人创作特色的一种重要
手段。
德国音乐理论家李曼认为:浪漫派以及后期的一些作曲家在和声、调式、
调性思维等方面都可以说是舒伯特的继承者,没有一位作曲家能超过舒伯特。
1.丰富的和弦材料。
在舒伯特《第四钢琴奏鸣曲(D537)》第一乐章中,自然音体系的正、副三
和弦,七和弦以及一些九和弦与附加音和弦均得到了使用,此外,作为半音体系
的副属和弦、副下属和弦、变和弦等也大量出现。
2.多样的和声语言。
和声语言是作曲家个人创作特色的重要体现。
舒伯特的和声语言在功能序进、终止式、和声模进、调式和声语言、不同解决等方面表现出他天才的一面。
在舒
伯特《第四钢琴奏鸣曲(D537)》第一乐章中,“属——主”功能占据主要地位,
此外,重属功能、副属功能也被广泛使用,无论在呈示部、展开部还是在再现部,利用重属和弦作为共同和弦进行转调都得到了大量应用,在143小节运用了前调
的副属七和弦等于后调的升高根音的上主音五六和弦的方法进行转调,145小节
又出现了前调的副属七和弦等于后调的降三音重属导七和弦的转调方法,所有这
些都是舒伯特对古典和声语言的继承与创新。
3.精致的和声处理。
舒伯特对和声的处理是十分精致的,时而与旋律主音保持一致,时而把旋律
主音处理成和声调式的音五,时而又把旋律主音处理成和声调式的三音。
在舒伯
特《第四钢琴奏鸣曲(D537)》第一乐章中,持续音的使用也很有特点,舒伯特
用持续音营造出了新颖的音乐效果。
当主持续音持续时,其他声部的和声运动与
持续音产生了不协和音响和功能复合,形成了音乐色彩和动力上的特殊效果。
在28—62小节、150—165小节以及175—183小节,多次使用主持续音,不但使得
调性得到进一步强化,也使音乐的节奏性变得更加富有动态,在这将近100小节
中多次使用持续音也使音乐变得凝重而压抑,显示出舒伯特精湛的和声处理技巧。
4.多变的调性布局。
在舒伯特《第四钢琴奏鸣曲(D537)》第一乐章中,调性布局手法是多变的。
在呈示部主部主题之后的链接部,短短的15小节,调性从C大调到c小调,再
到bE大调,又到f小调连接副部主题。
展开部的调性变化更是丰富,通过不同的转调手法,将调性进行了E、D、C、G、C、F、bA、A、bE、d等10次变化,极
大地丰富了音响效果。
四、总结
舒伯特的《第四钢琴奏鸣曲(D537)》是被音乐界公认的第一首结构完整的
奏鸣曲,其中的第一乐章更被认为是该首作品的精华所在。
舒伯特的钢琴音乐所
使用的音乐语言也是建立在德、奥民族深厚的民间音乐之上,音乐既宁静安详又
充满活力。
德国作曲家兼音乐评论家罗伯特﹒舒曼曾经这样评价:“在舒伯特的音乐之外,根本没有音乐主题思想进展和联系上以及在看似合乎逻辑的跳跃上赢得如此的心
理关注,很少有人像他一样怀藏着如此独一无二的个性,能推出形式各异的音乐
描述……”舒伯特处在黑暗的社会时代,作曲家无限澎湃的心理状况和思想感情以
及对黑暗势力的抗拒,只有通过他的音乐来表现出来。
由于舒伯特与贝多芬处于
同一时代,贝多芬在这一领域的巨大成就给后来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以很大的压力,因此,他的钢琴音乐一直不被很多学者看好,甚至有一些人常拿这两位作曲家来
作比较,认为和贝多芬相比,舒伯特的钢琴音乐缺少刚强的气质等。
笔者认为,贝多芬的作品更多地强调主观表现,充满理想主义和阳刚之气;而舒伯特的钢琴音乐更多地表现了作曲家个人的艺术生活经历,更多地注重人性化的细腻刻画,更显得细腻、自然。
舒伯特的钢琴音乐,和声色彩丰富,创作手法新颖,这种创作手法及音乐风格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与音乐创作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岚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未完成问题”[J].音乐研究,2001,(4)。
[2][英]吉布斯《舒伯特传》[M]秦立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德]根德·霍曼著《谈弹舒伯特》[M]陈汪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3)。
[4]周倩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中的多维音乐结构 [J].黄钟,2005,(4)。
[5]陈文红 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风格之演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6。
[6]郝思震论舒伯特的钢琴音乐创作[J].艺术百家,2006,(6)。
[7]余雄论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J].音乐探索,2006,(1)。
[8]法洛斯哈蒙德钢琴艺术三百年——早期古典乐派的钢琴音乐[D].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9]魏莲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略览[J].人民音乐,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