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蚯蚓小导游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蚯蚓小导游教

第五单元蚯蚓小导游
第1时探访蚯蚓的家
目标:
知道土壤的组成;
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讨的问题;
能运用多种方式观察;
愿意合作与交流,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准备:
蚯蚓、学校周围的土壤、放大镜、小铲子、透明杯子、塑料袋或纸袋、水等。

教学进程:
(1)引入活动。

教师前捉几条蚯蚓,上时出示蚯蚓并提出问题:“熟悉这是什么吗?”“蚯蚓的家在哪儿?”当学生回答出“土壤”以后,接着引导他们思考“关于土壤咱们已经知道些什么?”按照回答咱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把握他们的学习起点,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探讨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咱们还有哪些问题?”就是训练学生成为敢提问、爱提问、会提问的孩子。


生在“问题银行”里存入了许多问题,但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自己研究。

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按照自己具有的条选择研究问题。

教材中卡通任务的对话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引导。

(3)观察土壤里面有什么。

关于土壤的问题只有“真刀真枪”地观察和研究土壤才能取得解决。

这一环节包括室外观察和室内观察两个层次,旨在创设条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自主发现,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为他们准备一些材料,像放大镜、小铲子、纸袋等。

要求学生要作好观察记录,这是搜集事实的进程。

(4)交流与总结。

结束观察活动后,围绕“通过观察咱们发现了什么?”进行交流,要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发现都表达出来,以丰硕事实资料。

接着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出土壤的组成,这里要注意不要强求孩子们的语言十分周密十分科学,比如学生以为“土壤里有草根和腐臭的叶子”就可以够,腐殖质的概念对他们来讲太抽象了。

总之,教师不要代替他们做出结论。

()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在观察活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活动,不仅为下面的教学创造条,而且能够保护学生探讨自然的兴趣,增加才干。

[反思]
、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去玩弄、去观察、去发现、去表达,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观察和做出结论。

二、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比如,告知学生用铲子取土时万万要小心,不要伤害蚯蚓,不要破坏那里的环境;观察结束后要把土壤放回原处等。

第2时蚯蚓的房前屋后
要点:
玩泥巴并观察三类土壤的不同;
针对沙和石头提出问题和选择问题,进行观察研究。

目标:
了解常见的土壤的分类,自主探讨沙和岩石的特点;
强化选择适合自己探讨的问题的训练。

准备:
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水;沙、各类石头、锤子、放大镜、钥匙、刻刀、稀盐酸等。

教学进程:
(1)引入活动。

“玩泥巴”是孩子喜欢的活动,他们往往会不怕脏,不
怕累,情绪高涨。

教师要提前准备好足量的壤土、黏质土和沙质土,上时谈话引入“玩过泥巴吗?喜欢玩泥巴吗?”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以后,教师提出要求:这节玩泥巴和以往不同,咱们要边玩边观察自己玩的泥巴有什么特点,还要与同窗交流观察到的不同现象。

(2)熟悉三类土壤。

放手让学生玩1至20分钟以后,让他们按照切身体验集体交流“这些土壤各有哪些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介绍壤土、黏质土和沙质土三类土壤及其特点。

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趣犹未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后继续玩土壤,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3)观察沙和石头各有哪些特点。

第一个研究层次是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前组织学生收集各类各样的石头和沙(没有条的学校可以借助岩石标本进行教学)。

上时,教师启发谈话“蚯蚓的房前屋后除有各类各样的土壤,还有沙和形态各异的石头。

针对沙和石头咱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再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从而,对本单元的二级目标进行强化训练。

第二个研究层次是充分放手让学生研究自己选择的问题,固然选择相同问题的学生可以结合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为了保证教学的效益度,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提供一
些材料和工具,并参与研究活动,随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忙。

在研究之前先引导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是十分成心义的事情。

第三个研究层次是整理事实。

让学生围绕“沙和石头各有哪些特点?它们有什么作用?”等问题交流各自的研究收获。

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在观察活动中,咱们对沙和石头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培育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呵护他们与生俱来的探讨欲望。

(4)拓展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由于小学生探讨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所能完成的,本咱们设计了“奇石展览会”拓展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继续关注石头,发现出更多岩石的秘密,培育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感。

()后反思与总结交流要点。

让学生比较自己的发现与他人的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反思]
、意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卫生习惯教育。

比如:玩泥巴后要提示学生把手洗干净;利用锤子、刀子、稀盐酸时要注意安全。

二、研究活动开始前要让学生明确研究问题,指定研究计划,使学生养成做事心中有数、目标明确的科学态度。

第3时蚯蚓的邻居
目标:
熟悉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都有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培育学生在科学学习进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锲而不舍等的科学态度。

准备:
漏斗或纸袋、肥沃的土壤、台灯;
干湿不同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蚯蚓、蚕豆等。

教学进程:
(1)引入活动。

教师谈话:“咱们已经参观了蚯蚓的家园,蚯蚓还有许多邻居呢,让咱们一路去熟悉熟悉吧!”学生对“蚯蚓的邻居”这一题会很感兴趣,自但是然就开始了。

(2)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教师将已经准备好的肥沃的土壤,放入一个漏斗形的纸袋里(或漏斗里),在纸袋上方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等一会儿,让学生观察能发现什么。

当学生看到土壤里的小动物从漏斗嘴钻出来时,其感受是多方面的。

观察过以后要教育学生把土壤和小动物送回原处。

没有条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帮忙他们熟悉土里的小动物。

(3)探讨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这两个问题富有挑战性,也能够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讨欲。

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里准备一些研究材料,供学生自主选择。

教师的责任是斗胆让学生动手尝试。

教材中的“活动提示”是为需要提供帮忙的学生准备的。

这一环节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契机,教师必然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一二一齐步走”。

蚯蚓与土壤的关系,学生可以在堂上探讨出来结果,而植物与土壤的关系不是当堂所能发现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并作好观察记录。

(4)调查“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并组织一次保护土壤的宣传活动。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利用土壤资源的现状,提供情景让他们感受人类对土壤的破坏,增强他们保护土壤资源、珍惜环境的情感。

[反思]
学生可能会提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和“蚯蚓为何喜欢呆在黑暗的环境里”等许许多多的问题,很显然,这个带有“为何”的问题是不适合在小学科学堂上进行探讨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它转换成带有“如何
”“多少”等疑问词的问题,慢慢提高学生擅长分析问题、从而提出适合问题的能力。

第4时落叶到哪里去了
要点:
让学生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
目标:
通过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使学生了解动物活动和细菌对土壤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的改良方式,渗透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准备:
腐臭程度不同的落叶、动画软;
蚯蚓、树叶、果皮、土壤;
人类改良土壤的录像资料和书籍等。

教学进程:
(1)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首先谈话:“大树下和田地里有许多落叶和枯草,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想。

他们按照生活经验会有各类各样的猜想,这是探讨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

(2)实地观察,取得结论。

猜想只是对现象的假设性解释,必需寻觅事实与证据。

观察落叶变成了什么,就是引导学生经历探讨进程的更深层次。

这就要求教师必需选好观察地址,找到腐臭程度不同的叶子,这有利于学生观察和研讨。

以后,再通过阅读或观看动画成立正确的熟悉。

(3)实验验证,拓展熟悉。

本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亲眼目击蚯蚓是如何为改良土壤默默工作的。

不要局限在教材中的两种设计方式,应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尝试,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珍惜蚯蚓。

为了扩展熟悉,教材还鼓励学生通过采访和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改良土壤的办法,同时培育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渗透用科学技术改善生活的科学思想。

[反思]
本的几个学习活动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有的需要一二十分钟,有的需要几天或更长时间,要教育学生观察时要有耐心,要有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在观察时必然要随时记录,既要围绕探讨问题观察,也要擅长提出新的问题。

而咱们的学生最缺乏耐心,需要老师一遍一遍的催促。

第六单元飘呀飘,飘下来
学习重点:
本单元的探讨进程能力训练目标是“能借助简单测量工具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重点应该落实到会利用简单
的测量工具,由定性观察上升到定量观察阶段。

并在利用工具的进程中继续培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关于提问能力的培育,本单元重点在围绕研究目标提出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有时候,学生的问题扩散程度太大,反而无益于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提示学生针对“影响自转旋翼下落速度的因素”这个事情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探讨能力:
会利用简单的测量工具:秒表和尺子。

初步学习分析整理数据:肯定“最后值”。

继续培育提出问题、记录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组合作:分工、协作。

3.科学知识:
知道影响自转旋翼下降速度的大体因素。

教学准备
.场地:无风宽敞的地方,在2米高处应有标记。

2.工具:剪子、秒表、尺、钟、记录纸、笔。

3.材料:纸、回形针。

4.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

.:自转旋翼的制作方式;“最后值”的肯定方式;对比实验的要求;秒表的熟悉与操作;记录表格。

6.记录:表格
教学历时:
三时
教学进程:
第一时
(熟悉秒表,会利用测量工具,会记录数据并肯定“最后值”)
师:有谁知道桌子的宽度?猜一猜可能有多少厘米?
生:0厘米。

生:80厘米。

生:……
师:同窗们猜的都不一样。

如何准确地知道答案?
生:用尺子量。

师:拿出咱们准备的尺子,量一下桌子到底有多宽。

(同窗们测量桌子的宽度)
生1:老师,是4厘米。

生2:3。

生3:是4厘米。

生:……
师:同窗们实际测量的是4厘米左右,有一点误差是正
常的。

师:想一想,为何咱们开始猜的都不正确?用尺子测量有什么益处。

生:用尺子量能准确知道桌子的宽度。

生:猜的不准确。

[反思:这时,学生初步知道了“猜”是不准确的。

]
师:咱们再来测量一段音乐的时间好吗?
生:好!
师:那如何才能知道这段音乐用了多少时间呢?
生:数数。

生:(用右手按住左手腕)这样。

师:哦,用计脉搏的形式也可以。

那好,咱们用自己的计时方式来测量音乐的时间。

(教师放一段音乐,时间为30秒。

同窗们有的伸出手指在数,有的默默地在计时。

)[反思:在这个环节,处置得简单了些。

关于测量时间的方式,可让同窗们展开讨论,充分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找出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有机地渗透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最后,再按照堂现有条,肯定各人的测量方式。

]
师:多长时间?
生:2秒!
生:我测量的是41秒。

生:我测量的是30秒。

生:……
师:把咱们的测量结果记在《小科学家记录本》里。

(同窗们别离记录测量到的时间)
师:同一段音乐,咱们测量的结果却差距很大。

问题出在哪里?
生:咱们的方式都不准。

师:要准确地测量时间,需要用到什么?
生:用钟。

生:用秒表。

师:(手持秒表)秒表是专门用来测量时间的一种工具,有了它,咱们就可以精准地测量出音乐的长度了。

谁用过秒表?
生:(有几名学生举手)我用过……
[在这个环节引出了本的重点:熟悉秒表。

关于秒表的应用处合还可让学生说一说,充分利于同窗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继续学习的支架。

同窗们已经知道了人们在运动会上、火箭发射等场合利用秒表,有些同窗家里也有玩具秒表。

]
师:咱们先来熟悉一下秒表。

师:(将机械式和电子式秒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秒表分为两种:机械式和电子式。

由于电子式的秒表具有轻便
、好认读等长处,人们已经比较少用机械式的了。

(将两种电子式秒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这是两种电子式的秒表。

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中间有个数字,一个中间有7个数字。

生:一个上面有2个“头”,一个上面有3个“头”。

师:你所说的“头”指的是秒表的按键。

(教师边说边在投影仪上演示)按左侧这个键,秒表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左键,秒表停止计时了。

此刻的时间是多少呢?是0小时1分32秒92,简单地读,就是1分32秒92。

个数字的秒
表也一样操作,大家看,按一下左键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左键停止,多少时间?2分03秒,这种秒表不能显示“秒”后面的数字,没有前一种秒表精准。

如何让数字回到0呢?按一下右键就好了。

生:(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成心思!
师:咱们用秒表来做一个游戏好吗?
生:(齐)好!
师:游戏的题目叫“谁的手最快”,就是持续按两下左键,秒表上显示的数字越小,就表明所用的时间越短,谁就是冠军!此刻派一名同窗上来领秒表,开始比赛。

(学生活动,时间大约分钟)
师:最快的是多少时间?
生:0秒36。

生:0秒29。

师:还有更快的吗?
生:0秒18!
[反思:这个环节我感觉自己处置得较好,通过一个小游戏,同窗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秒表的利用方式,而且“玩”得很高兴,达到了寓教于乐、“做中学”的效果。

] 师:真不错!咱们已经会利用秒表了。

下面咱们再回到开头,用秒表来测量音乐的时间,每人测一遍,最后我再告知大家准确的时间,看谁测得最准!注意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再放四遍音乐,每一个同窗测量一次,并把测量到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时间大约分钟。


师:每一个人的测量数据是多少?
生:32秒16。

生:34秒91。

生:……
师:(教师将一个小组记录的数据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每一个人测量的结果都不同,此刻我要你们只汇报一个最准确的数据,怎么办?这时就要学会求“最后值”了。

“最后值”就是最接近真实的数据。

(板书:最后值)
[反思:这个过渡环节显得有些生硬。

教师直接把“最后
值”的概念告知给了学生,而为何需要“最后值”,可让学生结合现实讨论一下,了解求“最后值”的必要性。

]
师:如何肯定最后值呢?
生:算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
师:会不会算平均数?
生:会!
师:还有无别的办法?
生:……
师:除求平均数外,还有两种方式:1取中间值。

(板书:中间值)就是不大不小,位于中间的那个数。

比如这个小组的中间值就是28秒43至33秒2之间。

(板书:28秒43~33秒2)2若是有两个一样的数据,那这个数据
也可以作为“最后值”。

这个小组没有,哪个小组测出了一样的数据?
生:没有。

师:那好,咱们选择一种方式,算一算本小组的“最后值”是多少。

生:(同窗们开始计算最后值)
师:请同窗们汇报一下本组计算的结果。

生:(汇报结果)
师:这一段音乐的正确时间是30秒,咱们计算的最后值与它的不同大不大?此刻知道最后值的作用了吧。

生:知道了。

师:下面咱们来做个练习。

(显示投影)“尺子可以帮忙咱们知道长度。

”请同窗们照样子说话。

生:秒表可以帮忙咱们知道时间。

生:弹簧称可以帮忙咱们知道重量。

生:温度计可以帮忙咱们知道温度。

生:皮尺可以帮忙咱们知道距离。

师:适才同窗们说的尺子、秒表、温度计等都是测量工具。

它们都可以帮忙咱们准确地熟悉事物。

师:快下了。

最后请同窗们把书翻到第66面的挑战自我,完成下面的“试剑石”。

(同窗们做练习,下)
第二时
(制作自转旋翼,继续训练利用秒表的技术)
师:(出示自转旋翼)同窗们玩过它吗?
生:玩过。

师:(教室里在2米高处自前向后拉了两条黄线。

教师将自转旋翼举到黄线处)我放手它会怎么样?
生:会降落下来。

生:它会一边转一边下降。

师:咱们碰运气。

(松手,自转旋翼旋转着降落下来)生:真的!
师:咱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生:小转子。

生:小飞机。

生:降落伞。

生:直升飞机。

生:哈哈,应该叫直降飞机!
师:同窗们起的名字都不错,想不想知道科学家叫它什么?
生:想!
师:这个东西像直升飞机上面的机翼,叫旋翼。

直升飞机的旋翼是马达带动着转的,而这个却是自己旋转的,所以叫自转旋翼。

(板书:自转旋翼)
[反思:感觉这里用“自转旋翼”这个词有些生僻,不如用同窗们公认的一个名称还好。

]
师:咱们都来做个自转旋翼吧?
生:好!
师:(一边播放一边讲解制作方式)注意,有三个要求不能改变,第一是纸的大小不能改变,用老师发的纸。

第二是放飞时都从2米高度降落,这两条线的高度就是2米。

第三,它要能旋转,咱们不能把它揉成一团往下扔
,它就不叫自转旋翼了。

其它方面同窗们可以任意创新。

制作完就开始用秒表测量它下降的时间,每人放飞三次,并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好,下面每一个组别离派人来领取纸、回形针、剪子、秒表和实验表格。

开始!
(同窗们开始制作自转旋翼,做完后分小组测量降落时间,并记录。

教师巡回指导。

时间约20分钟)
[反思:从效果来看,这个环节处置得不太好。

开始时,同窗们都在各自制作自转旋翼,慢慢地,个别不同就出现了。

有的同窗速度快,有的同窗制作得慢。

先做完的,就开始放飞并测量下降时间。

而这种测量活动一个人是做不好的,测量的显得手忙脚乱,后做完等待测量的十分不耐烦,测量的准确性不高,有的小组尚未全数完成。

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指导和要求不到位。

此后教学时,教师要明确指出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先做完的要帮忙还没做完的同窗,然后大家合作进行下一步的测量工作,4人小组内可以别离设置放飞、测量、记录、指挥等不同的职位,并做到职位轮换。

这样既能培育合作精神,又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
师:停!哪些小组测量完了?
生:(大部份小组的同窗举手)新标第一网
师:下面咱们来计算每一个同窗的最后值。

没测量完的
就用已经取得的这一部份数据。

还记得求最后值的几种方式吗?
生:求平均数。

生:还可以算中间数。

师:是肯定中间值。

还有呢?
生:看有无两个一样的数。

师:对。

此刻开始肯定最后值,将结果填在记录表中。

生:(各自计算、填写最后值)xb1
[反思:同窗们大多用取中间值的方式。

两个相同的数难以取得;求平均数的方式同窗们大多感觉烦琐,而且对于分、秒这样的带两位小数的数值,他们还不会计算平均数。

所以,此后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取中间值这个方式上。

]
师:填完了吧?你们取得的最后值是多少呀?
生:(同窗们汇报交流)
师:不错!今天咱们学会制作自转旋翼了,还会用秒表测量它的下降时间。

下面,咱们对这节作一个小组评价。

(投影“小组评价表”)这里有项评价标准。

针对今天的表现,小组讨论一下,若是一个同窗做到了其中的3 点,那他就得3分,做到了4点就得4分。

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那咱们开始小组评价吧。

生:(小组讨论,彼此评价,填写实验表格上的评价表)[反思:开展小组互评,仍是个尝试。

从学生表现来看,大体能做到公平、公正。

此后,在评价的内容、标准的制定等方面还要逐渐让学生自己做主,评价的形式也需要多种多样。

以取得最大的实效性。

]
师:时间到,将实验表格放到各组的档案袋里。

下。

第三时
(了解对比实验的要求,知道影响自转旋翼下降速度的因素)
师:(出示两个自转旋翼,翅膀长度明显不同)我这里有两个自转旋翼。

若是将它们同时从2米高处放下,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
生:会掉下来。

生:一个快,一个慢。

生:左侧的下降得快,右边的下降得慢。

师:咱们看看猜得对不对。

(老师放手,两个自转旋翼以不同的速度下降)
生:同窗们猜对了,下降速度不一样。

师:自转旋翼的下降速度与它的什么因素有关?小组讨论一下,并把讨论结果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生:(小组讨论并记录)
师:你们的猜想是如何的?给同窗们汇报。

生1:我想,它下降的快慢和翅膀大小有关。

生2:和它的宽窄有关。

师:什么宽窄?
生2:就是它的身子,下面那一部份。

师:哦,还有吗?
生3:加的回形针多,下降得就快。

生4:对!
生:我想,把它的翅膀做多几片,它可能下降得慢。

师:(教师将同窗们的猜想用电脑打在屏幕上)好,同窗们已经说出了许多假设。

这些假设对不对呢?
生:不必然。

师:如何知道对不对?
生:做实验。

师:这个实验应该如何做?
生:……(无言以对)
[反思:同窗们对于“如何做实验”这样的问题显得束手无策。

以往老是由教师安排好了实验,由学生来操作。

这样的验证性实验只能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验证概念的正确性,且往往只能取得正确的答案。

打个例如,这就好象学生是坐在老师安排好的车上、走老师安排好的道路、看教师安排好的风光。

学生的探讨能力只是取得了极为有限的发展。

现在,为达到自主、合作、探讨的改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