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远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
高二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在南美洲的生物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所。

A.充当栖息分布打动 B.充当栖居分布感动
C.担当栖息分散打动 D.担当栖居分散感动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所谓接地气就是要让正在推进的各项改革举措贴近老百姓实际生活的需要,切实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愿望、利益诉求。

B.大规模的地域和职业流动导致青年分布状况和青年群体的日益分化,形成了与经济成分和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相适应的新兴青年群体。

C.中小学金融理财教育旨在对中小学生进行金融理财知识的普及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从小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为目的。

D.1864年,《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实施颁布,以一种顶层制度设计的方式,建立起庇护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最后屏障。

3.下列各句中诗文引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当前,中美都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两国经济议程高度互补和契合,合作空间广阔,“风物长宜放眼量”,企业家的眼界决定境界、作为决定地位。

B.尽管工作很忙,但“偷得浮生半日闲”,只要有时间,就该同家人在一起读读书,让读书成为全家的一种生活方式。

C.在白天这条小巷也少人,更何况晚上?走在小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D.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人生乐在相知心”,中非如何知心?我以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深入对话和实际行动获得心与心的共鸣。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唐代知识分子不囿于书斋生活,读书之外喜好游历天下。

特别是盛唐时期,当时社会财富充足,国库殷实,民生稳定,道路畅通,社会秩序良好。

这为读书人的漫游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 , , , , 。

①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所吸引②广泛地接触社会人生
③广交天下诗友④寻求从政的道路
⑤走出书斋⑥他们为昂扬的时代精神所鼓舞
A.①⑥④⑤②③
B.⑥①⑤②③④
C.⑥③①⑤④②
D.⑥①⑤④③②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太守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秀才,优秀的人才,汉代开始实行的地方推选人才制度中的名目之一,地位相当于明清科举考试中的秀才。

B.《长亭送别》节选自元代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

《西厢记》书中的男女主角是张君瑞和崔莺莺。

C.《庄子》又名《南华经》,作者庄子。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D.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6~9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生,宋阳翟人。

生壮时,有田城南五十亩,与兄嫂力田自养。

既兄有子娶妇,不能赡,则尽让其田与兄,携妻子走城西里中,借草庐而居。

是时生理方窘,乃为人选日卖药。

人谢.之布粟薪盐即受,或以金钱不受也。

子既壮,任稼器。

乡人与田三十亩耕之,有余力,又为人佣耕,自此稍稍赡给。

生曰:“嗟乎,一日两饭,三岁一衣,人已各足,吾又何求”?于是呼乡邻贫者教之择曰卖药,乡邻愚不能骤解,术不售.,生又执之,得钱谢即与乡邻。

时时端坐,不出篱门者三十年。

黎阳孙尉闻而造之,问曰:“闻生三十年不出篱门,信乎?”生曰:“告者过耳,十五年前,尝携老妻坐桑下纳凉,前年娶子妇时饭其母,亦曾避之东篱外,但无用于世,无求于人,故不喜远游耳”。

问:“生何以为养”?曰:“数年前曾卖药,今直耕田”。

问:“观书否”?曰:“二十年前亦曾观书,无题款,当时极爱其议论,今顾忘之。

”“子可宦否”?曰:“村朴儿何能宦?然性质颇浑厚,薪水出门,可数行迹以待其归。

处其妻甚欢爱,然未尝见嬉笑也”。

孙尉闻其言,闵然若有失。

归数日,忽忽自咎曰:“痛哉,杜生视吾侪若蝇蛆矣”。

生居西城五十年,未尝速.客,人召之亦不往。

好事有力者,高其节,相造请,生亦终不
报谢
..。

生孤立行一意,然人皆爱敬之。

生不能具酒肉也,室中有两瓮盛菜米,一榻草荐,气宇闲旷,言论精简,颓然山立,不见喜怒,无贤不肖,皆知其为有道君子,年九十八而终。

论曰:余读《后汉书》,每极慕申屠蟠、黄叔度,可谓近道矣。

不摇其神,不失其身,郭林宗、苻融,殆有愧焉,谓其不能忘情于名也。

呜呼,名与身孰亲?若杜生者,贤矣哉。

(选自郑晓《杜生传》,有刪节)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人谢.之布粟薪盐即受谢:酬谢
B. 术不售.售:卖出
C. 未尝速.客速:邀请
D. 生亦终不报谢
..报谢:回访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杜生本来与兄嫂同住,侄子婚后种地收入难以供给家用,他就携妻儿投奔城西里中。

B. 黎阳孙尉曾经慕名拜访杜生,杜生看他就像蝇蛆一样,孙尉听到他的话,怅然若失。

C. 多邻与杜生相处十分和睦。

杜生为乡邻选日卖药不收金钱,乡人无偿送地给他耕种。

D. 作者读《后汉书》,常常仰慕申屠蟠、黄叔度二人,可以说他们是接近大道的。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性质颇浑厚,薪水出门,可数行迹以待其归。

(4分)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作息。

(4分)
9. 作者为什么说杜生是一位真正的贤者?(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11分)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0.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孟浩然诗歌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请结合本诗的七至十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5分)
11.请简要分析诗歌结尾两句在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方面的作用。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一骑红尘妃子笑,。

(杜牧《过华清宫》其一)(2),愿乞终养。

(李密《陈情表》)(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归有光《项脊轩志》)
(4),禾黍秋风听马嘶。

(王实甫《西厢记》)
(5)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6),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
(7)定乎内外之分,,斯己矣。

(庄子《逍遥游》)(8),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主角(节选)
陈彦
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画了。

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

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了饮食,甚至还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把腹部朝下拉,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

他脸上,过去是紧绷油光水滑的,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所以在化妆时他要那么不满意自己了。

他一直在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他
戏的老观众了。

正式开演前,不停地有一些老汉老婆子,到后台化妆室来,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的李慧娘,可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的。

但苟老师有交代,说在他没演完以前,任何人都是不见的。

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

演出终于开始了,易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道都站满了人。

都在说,当年住在五福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唱慧娘来了。

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

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深深记着师父。

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声中,她师父终于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服,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

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

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

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与爱怜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

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着身子时,苟老师使用了一个“卧鱼”动作。

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

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整整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

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坚持不下来。

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110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

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

尽管如此,剧场里还是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父今晚的力气,是有些不够用了。

但他一直控制得很好。

她知道,他是要把最好的力道,用在最后那36口“连珠火”上的。

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

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

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

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

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的。

终于师傅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36口“连珠火”。

师父依旧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四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似道和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
继而,天地澄静,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

鼓师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全
都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

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

剧团团长急忙过来,帮忙把他平放在一排道具箱子上。

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
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易青娥紧紧抓着师父的手。

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
“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

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

记住比例……”
在说比例的时候,苟老师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明白,是要她把耳朵附上去。

她就把耳朵贴上去。

苟老师轻声给她说:
“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

锯末灰要……柏木的。

炒干……磨细……再拌……”
勉强说完这些话,苟老师就吐出一口血来。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


“都不走,在下面喊呢。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

团长就紧急决定说:“青娥,你跟舞台监督一起把你师父抬上去。


易青娥跟舞台监督把“李慧娘”抬了上去。

易青娥看见,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

被他们抬上去的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

那一刹那间,她反应过来:苟老师,已经不在人世了。

(《人民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13.小说中苟老师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
14.从全文看,哪些情节为苟老师的死亡做了铺垫或暗示?请简要分析。

(6分)
15.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技巧。

(4分)
16.苟老师在生命最后一刻将松香粉的配方比例轻声告诉易青娥。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纪实文学:事实与虚构的边界
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在文学和新闻之间架起了桥梁,而在当今时代,生活现场日益复杂化,要求纪实文学也要不断发展,催逼着作者从单纯旁观者的叙述,到创造出一种“更大胆、更具有难度”的文体。

无论写短篇或长篇的纪实著作,许多作家都会列出提纲。

比如盖伊·特利斯就会像电影导演一样,用场景的方式来思考创作。

他在纸上画好路线,标注出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从一个人物到另一个人物的全部过程。

他的《被仰望与被遗忘的》分三部分:纽约、大桥和各种人物。

这些素材看似普通,但被作者用不同的、更具个性化的方式挖掘并利用了起来,展现出纪实文学前所未有的新魅力。

他的另一部作品《王国与权力》长达42万字,像一部长篇小说,它描述了“撼动世界的《纽约时报》”。

这部作品确实实现了作者的雄心——“将非虚构写作提升到前人未至之境”。

盖伊·特利斯在纪实写作中,从不编造姓名,也不编造个性,以及随意改造事实性的信息,而是通过调研、信任以及建立关系,来了解真实的生活。

然而,美国作家诺曼·梅勒最终却认为自己创作的已被大多数读者视为非虚构的经典之作《刽子手之歌》不是纪实作品(见《巴黎评论》的访谈)。

他说他在创作时意识到“事实和虚构之间有一个有趣的互反关系”,他“越尽量地描写实际情况,它就越显得虚构化”。

同样,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也被誉为非虚构的经典之作,但主人公有印第安血统是作家附加上去的,那么,《冷血》到底属于纪实还是小说?
纪实文学的发展需要打破常规,创造出新的形式,但是,越深入挖掘下去,越需要优质的地图和精准的罗盘来定位。

在事实与虚构之间,是一定要有界限的。

纪实作品不能增添、不能欺骗,不能干扰他人;不能因自己的观察而导致观察对象发生变化;不能出现合成人物与合成场景;不能糅合时间,让读者误把一个月当成一天。

作者仅在他听到或看到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直接引语,不加引号的对话和陈述,是在作者肯定确有其事的情况下释义改写的。

纪实作品并非不能描述想象,但是,当纪实作者在进入想象领域时,应该用“我猜想”、“对我来说似乎是”等词汇明确表明,不要让读者产生误解。

检验纪实作品是否真实还有个清楚而简单的试金石,即作者有没有想要刻意欺骗读者。

如果作者有所隐瞒,应该坦白地告诉读者。

刘绍华在《我的凉山兄弟》的自序中坦言她的主要田野研究地点——凉山昭觉县的“利姆乡”是化名。

她声称:“我的研究伦理让我必须用代名称呼它。

”那么,这种“代名”是否可行?是否在纪实文学作品中,要求百分之百的全部真实?如何体现纪实作品的文学性?纪实文学和新闻特稿的界限在哪里?是否可将纪实文学中的“真实原则”改为“真诚原则”?这些问题都需要及时廓清。

写小说像一个试错的过程,充满了探索;纪实作家则更像是戴着镣铐跳舞
......。

他所要做的是,在不违反事实的前提下,讲述一个和小说家一样精彩的故事。

但无论如何,我都会坚信,未来,纪实文学一定大有可为。

(2017年12月15日《文艺报》,有删改)17.结合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盖伊·特利斯纪实文学创作的特点。

(6分)
18.作者为什么说纪实作家的创作更像是“戴着镣铐跳舞”?(6分)
19.请简要概括全文的论述思路。

(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少不了游戏。

游戏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处事方式,还是一种人生态度。

游戏,有的需要积极投入,有的则要保持距离。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A. 2.答案 A 解析B项搭配不当,可在“分布状况”后加“的改变”。

C项结构混乱,应删去“为目的”。

D项语序不当,“颁布”和“实施”应调换位置。

3.C【解析】出自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它是一首盛时不遇的名篇。

它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4.B。

5.A。

6. B 售:推行、传授。

7. B “杜生看他就像蝇蛆一样”应是孙尉主观上认为的内容。

8. (1)但是他性格十分淳朴老实,出门砍柴担水,可以算出他的行动踪迹等待他回来。

注意重点词语“颇”“薪水”“数”“殆”“谓”的翻译。

(2)既没有伯伯叔叔,又没有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9. ①谦让②知足③不慕金钱④鄙视名声。

试题分析: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

参考译文:
杜生传
杜生是宋阳翟人。

杜生年轻的时候,在城南有五十亩田,与哥哥嫂嫂努力种田养活自己。

哥哥的儿子娶媳妇之后,(田里收成)不能赡养全家人,杜生就他的田全部让给了哥哥,携
带妻子儿女去城西里中,租借草庐居住。

当时(杜生)生计正困窘,于是就替别人选日子、卖药。

别人用布料小米柴火食盐来酬谢,他就接受了,有的人用金钱来酬谢,他就不接受。

他儿子长大后,能使得动农具。

同乡给了他三十亩田让他们耕种,儿子还有余力,又被别人雇佣种田,从此以后渐渐周济救助别人,杜生说:“唉,一日两顿饭,三年一件新衣裳,人各方面就都已满足了,我还有什么要求呢?”于是就叫贫穷的乡邻来,叫他们选日子、卖药的方法,乡邻们愚笨不能很快理解,学不会方法,杜生又手把手地帮他们,得到酬劳就给乡邻们,他常常端坐在家,三十年不出篱笆门。

黎阳孙尉听说杜生的事迹就来拜访他,问他说:“听说先生三十年不出篱笆门,是真的吗?”杜生说:“告诉你的人说得过分了,十五年前,曾经携带老妻坐在桑树下乘凉,前年儿子娶媳妇时喂他母亲吃饭时,也曽经回避到东篱笆墙外。

只是对社会无用,对人无所求,所以不喜欢远游罢了”孙尉问:”先生用什么养家呢?”曰:“数年前曾经卖药,现在只种田。

”孙尉问:“看书吗?”曰:“二十年前也曾经看过书,都没标题,当时很喜爱书中的议论,现在回想起来
都忘记了。

”“儿子可以做官吗?”杜生回答说:“乡村的老实孩子怎么能做官呢?但是(孩子)性格十分温和厚道,出门砍柴担水,可以数行踪足迹来等待他的归来。

他与妻子相处很欢爱,但是也从来未曾看见他们嬉笑过。

”孙尉听了他的话,忧伤地若有所失。

回家几日后,失意地责备自己说:“太痛心了,杜先生看我们这些人就像苍蝇蛆虫一样了。


杜生居住在城西五十年,未曾邀请过客人来访,别人邀请他也不前往。

有财力的喜欢参与他人事务的人,认为他气节高尚,前往拜访和邀请他,杜生也始终不回访。

杜生特立独行坚持一个想法,然而人们都崇敬爱戴他。

杜生待客不能准备酒肉,室中有两个瓦瓮盛放菜米,一榻草席床垫,他气度闲适旷朗,言论精要简明,寂然像山峰一样挺立,看不出他的喜怒,无论贤德之人还是不成器的人,都知道他是有道德的君子,年九十八才去世。

评论说:我读《后汉书》,非常仰慕申屠蟠、黄叔度,(他们)可算是接近道德完人了。

不能使他的精神动揺,不能使他失去身份,郭林宗、符融,大概对此有愧疚,可以说说他们不能忘情于名利啊。

唉,名利与自身谁更亲近,像杜生这样的人,才是品德高尚啊。

10.孟诗语言平淡,但内涵丰富。

这几句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诗人在清秋薄暮时分登高所见的寻常景象,(2分)描绘出傍晚归来的村人的安闲从容,以及自然界景物的静谧优美,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惆怅,渗透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分)
11.结构上:点题,以“重阳”点明题目中的“秋”字;首尾照应,以相约“共醉重阳”与诗歌开头四句对隐者生活的向往以至登高相望等内容相呼应。

(3分,两点答对一点即可)思想内容上: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3分)
12.略。

13.小说中苟老师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
(1)演技精湛。

年轻时便深得观众的喜爱,年老后的演出依旧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欢呼。

(2)艺德高尚。

对自己的扮相精益求精,对演出竭尽全力,即使耗尽了生命也在所不惜。

(3)虔敬无私。

在生命最后一刻,还耗尽力气把绝技传给徒弟。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写出特点得1分,分析合理得1分。

若特点归纳为“德艺双馨”,需后面分析对“德”“艺”均有关照。

只分析一部分,则只给一部分的分数。

如果考生从吐火的绝技和配方比例直到生命临近终结才传给徒弟这一细节归纳出老一代艺人的局限性,也可判为正确。

其他答案若能经得住推敲,可酌情赋分。


14.从全文看,哪些情节为苟老师的死亡做了铺垫或暗示?请简要分析。

(6分)
(1)过大的训练量、过度的节食,甚至不惜吃大黄拉肚子减腰身。

(2)“卧鱼”动作未达到日常水平,且倒下时“散了架”。

(3)特别要求徒弟认真观看演出中的每一个细节,竭尽全力演好每一个动作。

(4)把看家本领传给徒弟。

(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如有其它答案,需经得住推敲。


15.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技巧。

(4分)
(1)比喻。

将掌声比作浪涛,形象地描绘出观众对苟老师的热爱。

(2)衬托。

以鼓师使出浑身解数敲打出的声响被淹没在观众的掌声中,衬托出观众的热情。

(每点2分,点明手法和分析各1分。

如果考生从“点面结合”“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结合”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且言之有理,可得分。

)
16.苟老师在生命最后一刻将松香粉的配方比例轻声告诉易青娥。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6分)
(1)从情节设计上看,有利于将故事推向高潮,增强故事的震撼力。

(2)从人物形象塑造看,有利于丰富人物性格,在前文闪光性格的基础上,也体现出老一代艺人授艺时保守的特性。

(3)从艺术手法上看,与前文要求易青娥认真观看吐火的情节相照应。

(4)从主题思想上看,既讴歌了老一代艺术家倾尽生命的全部传授技艺的高尚品格,也含蓄地呈现了挟艺不轻传的守旧思想。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

批阅时需注意答题的不同角度,只在同一个角度上分析,得分不得超过3分。

学生如写出其他答案,且能够在文章中找到证据,可判为正确。

)17.(6分)①以场景方式来思考;②以个性化的方式来挖掘材料;③以调研、信任、建立关系的方式来了解真实生活。

(一点2分)
18.(6分)①纪实文学的发展需要打破常规,创造出新的形式。

(或:纪实作家要在不违反事实的前提下,讲述一个和小说家一样精彩的故事)
②在事实与虚构之间,是一定要有界限的,不能让读者产生误解。

③事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很难界定,难以廓清。

(一点2分)
19.(6分)①首先指出当今时代对纪实文学创作提出了“更大胆、更具有难度”的新要求。

②接着通过正反事实证明纪实文学创作中事实与虚构难以界定的状况是客观存在的。

③最后指出纪实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是不误导、不隐瞒,并对纪实文学的发展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

(一点2分)
20.参照2018江苏高考阅卷标准执行。

- 1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