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
一、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类型:1、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2、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
3、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本文由吉福整理)
二、传播学研究范围和对象
范围: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范围十分广泛。
对象:
层次:
1、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第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自我传播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是合为一体的,它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2、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则包含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3、群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组织的权威越高,传播的信息越被人信赖,反之,传播的信息越可信,组织的权威越高。
有三种传播渠道,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传播。
5、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对广泛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与人际传播的区别: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
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受众是匿名的、大量的、各相干的。
是信息的意向流动,受众的信息反馈是有限的。
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
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是由组织或职业传播者发由的,而不是个人发布。
三、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
关系:
1、广义的说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狭义的说传播学即是大众传播学。
2、从理论体系说,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
传播学与新闻学关系: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2、形容方法不同。
3、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而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传播的全过程。
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学术源流
一、传播学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1、从主观条件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
2、从客观条件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显
3、传播学诞生于美国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1、媒介背景:美国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大众化报纸,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
○1从政治角度看,报纸宣传军队的士气及瓦解敌军
○2从经济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一方面是传播大量的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另
一方面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
○3从社会角度看,媒介带给人们大量的实用性信息也带来大量的色情信息,
毒害了人们的心灵
2、学科背景:19世纪到20世纪中的美国涌入了大批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
二、多科性边缘学科的特色
传播学的形成:
1、新闻学可作用传播学的前身
2、众多相关学科为传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传播学的学术渊源:
1、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等
2、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
三、奠基人对创立传播学的贡献
1、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主要贡献有:○1提出传播学的5W模式,○2提出社会传播概念,○3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2、库尔特·卢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贡献有: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
其核心内容是强调了“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将社会因素引入心理学研究。
3、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社会学家,主要贡献有:○1创建“二级传播理论”和破除“魔弹论”。
○2倡导和确立了“实地调查法”
4、卡尔·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创立了传播学的耶稣学派,主要贡献有:○1从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细致的总结,○2创立了“控制实验法”。
5、韦尔伯·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贡献是将他人的贡献集中起来,做出整理,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四、传播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成绩与问题:各项研究成进一步深化,研究领域扩大,研究取向多样化,并走向国际。
出现了批判学派,对传统学派进行了批判:○1认为传统学派过分偏重微观研究,○2认为其过分依赖定量方法,○3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上。
传播学与现代社会:传播学的普及与提高,直接利于推动一国的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传播学在中国:○11978年出版有关译著数以千计○2198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31980年复旦大学首开传播学课程○41982年首次运用“实地调查法”进行受众调查。
第三章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一、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内部和外部)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伯洛对传播过程的见解:
1、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2、传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做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3、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的,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二、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述,模式是一种简洁的表现理念的手段,而理念又和方法相互促进。
三、传播过程基本模式概述
(一)传统的线性模式
1、5W模式
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的5W模式,即拉斯韦尔模式。
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其贡献一是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的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二是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
他是传播学的鼻祖。
不足之处:直线性与孤立性
直线性是指传播被表述成为一种直线的单向的过程,看不到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
孤立性是指它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2、申农·韦弗模式
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噪音。
媒介一分为三,包括发射器、信道、接收器
讯息分为发出与收到的,即信源与信宿,增加了符号要素。
多了噪音
但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线性模式的局限性
(二)控制论模式
奥斯古德·斯拉姆模式:
贡献:提示了大众传播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引申出“传播单位”的思想。
传播单位都有发信与受信、编码与译码的功能。
称之为2+4定律。
缺点:1、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
2、循环性的表述也容易引起误解
(三)社会系统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
赖利夫妇认为传者与受者都受基本群体(家庭,伙伴)、次属群体(学校、单位)、隶属群体(民族,国家)等的影响。
参照群体:即个从未必参与其中,但会以其为参照来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这个模式的缺点是不够细致,过于简略。
第四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
1、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1)科学性:主要表现在系统的理论框架、可靠的控制机制、严格的分析手段、良好的
复制功能。
2)操作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梯次分布上○1描述。
○2解释。
○3预测与控制。
3)综合化和定量化:综合化是指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
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
手段。
2、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历史的观点、机率的观点、系统的观点
3、传播学研究的建构类型与一般程序
1)传播学理论构建的类型与方法
类型:归纳式理论: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
演绎式理论: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
机能式理论:综合了归纳与演绎两种成分,既强调数据,又重视解释。
模型:是一种对于客观存在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的科学抽象,主要针对原型的特
征设计出模型。
2)传播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选择课题—确定研究客体—研究设计—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结论。
二、抽样调查法
1、抽样调查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份单位进行考查和分析,并用这部份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数量的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特点:推断总体的目的性、推断形式的整体性、样本抽取的随机性、抽样误差的可控性。
2、基本程序:界定调查总体(从内容、单位、时间、空间范围着手)—编制抽样框—设计
和抽取样本—样本代表性评估。
3、主要形式
A.随机抽样
a)简单随机抽样:纯随机抽样,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不进行任何分组、排序
等工作,直接抽取调查样本。
主要有抽签法和乱数表法。
是其他随机抽样形式
的基础,一般应用于总体单位数目不大的情况。
b)等距随机抽样:又叫系统抽样和机械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
序排列,按一定间隔距离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
其样本分布均匀,具有更
高的代表性,使用简便、操作简单、工作量小,适用于没有经过培训和没有经
验的调查人员。
c)分层随机抽样:又叫“类型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分为
若干层,然后在层中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的方式。
优点是代表性高,误差较小。
d)整群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群,以群为单位从总体中抽取若干群,
再对抽中的群内各各单位实行普查的抽样形式。
优点: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缺点:代表性差。
e)多阶段随机抽样:是一种整合其它抽样方式,它把从调查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
程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进行。
优点:用最小的人财物力消耗取得最佳效果。
适用于调查总体范围大,单位多,情况复杂的调查对象。
B.非随机抽样
偶遇抽样、判断抽样、雪球抽样、定额抽样。
4、样本量的确定
确定样本大小因考虑的因素:○1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
○2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把握程度。
○3时间、人力、财务及研究本身的要求。
○4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
三、问卷调查法
(一)特点:标准化、匿名性、操作性
(二)步骤:1、课题分析,提出假设。
2、概念具体化,寻找变项。
3、确定指标。
4、为测定
已经确定的指标,编制提问。
(三)原则:1、合理性原则:○1所提问题是否是必须了解和提出的。
○2对于全部被调查者是
否者适用。
○3是否给被调查者负担过重。
2、科学性原则:○1不提双重问题。
○2提问不带倾向性。
○3提问必须具体明确。
3、艺术性原则:委婉法、间接法、消虑法、虚拟法、援助法
(四)提问的排序原则:先易后难、先面后点、同类集中、先一般后特殊。
(五)问卷的结构:1、封面2、主体
(六)答案设计:二择一式、多项选择式、排序式、等级式、矩阵式、量表式。
(七)问卷的修订与发送:试填在30人左右,控制填答的时间长度在30分钟内,沟通控制。
三种发送方式:访员面议、邮寄问卷、报刊问卷。
四、内容分析法
(一)定义与特点:定义: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方法。
特点:
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
(二)运用及种类:○1实用语义分析:对文字符号进行统计分析,推究特定信息出现的原因和
可能的后果。
○2语义分析:以文字符号所含的信息意义作为分析单元,对反映特定内容的文字符号作统计分析。
○3符号载体分析:以文字出现的频率为统计归类的基本单元所进行的内容分析。
(三)操作程序:1、确定分析单元:包括关键词、主题、物质、段落、篇目。
2、制定分类标准:题材、体裁、倾向性、主题、时效、价值取向。
标准是否合理的标
准有完备性、互斥性、一致性。
3、抽取分析样本:媒介样本、日期样本、内容样本。
4、实施统计分析:绝对数、百分比、平均数、相关系数。
(四)研究模式:1、推理模式:趋势推理、共变推理、因果推理
2、比较模式:趋势比较、不同内容群比较、内容比较、有标准的内容比较。
(五)长处与局限:长处:能真实的表现信源的特征、费用比问卷和控制实验较低。
缺点:无法单纯以内容分析为根据来作出某一内容对受众影响程度的结论。
五、控制实验法
1、含义: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的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2、要素:实验者、实验变量、实验对象、实验观测
3、特点:对实验环境的控制、对研究变量的控制、对被测对象的控制
4、种类:实验室控制、实地实验
5、优点:所获数据准确可靠、能得出科学性较强的研究结论
6、缺点:每次实验只能解决一个单、双因素因果联系的小问题,与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须经过中间试验才能解决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
7、步骤:建立研究假设——建立实验组与控制组——选择自变量与因变量——前测——实施实验刺激——后测——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成立。
8、控制的方法:消除法、保持恒定法、效果平衡法。
第五章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一传播功能研究的缘起和概况
源自西方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吸收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帕森斯与默顿
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把社会看做一个具有一切必要生存功能的体系,也就是社会体系,而社会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统一体。
第二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
传播的一般性功主要有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人功能:皮来杰认为传播的个人功能可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
托尔曼的工具性理论:
斯蒂芬森的“游戏说”:
麦奎尔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表现为信息功能、发展个性的功能、与社会整合的功能、娱乐功能。
第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环境监测的社会功能:是指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
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
对社会而言,可以及时发出自然灾害或战争威胁等的警告
对个人而言,可以因消息的传播与扩散而提高其社会地位,赢得声誉。
对统治阶层而言,可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对文化而言,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
二、社会协调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份联
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作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重要的事件或事情上来。
三、文化传递功能:是指大众传播能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
四、娱乐功能:对个人来说,精神得到调节,对统治阶层来说,可以把权力扩展到生活领域,
对文化来说,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
第四传播的功能和功能失调
功能:暂时性、适应性、多变性。
默顿提出“功能失调”概念,他主张把其一社会活动的后果和此活动的目的分开。
把意图达到的后果称为显功能,把未能达到的后果称为隐功能,功能失调是指那些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
一、环境监测的功能失调:1.对社会体制产生威胁,导致人们不满。
2.大量的信息会使个人
产生无所适从,或冷淡感。
3、对统治阶层来说,会影响削弱其威望。
4、对文化体系平说,会压抑本土文化的成长,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1、妨碍社会的变革。
2、削弱个人的判断能力。
3、妨碍统治阶
层对真实情况的了解。
4、会影响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三、文化传递功能失调:1、大众的平均教育水准不高。
2、使社会成员失去学习的独创性和
想象力。
3、亚文化受到损害。
4、大同小异的文化传播内容。
四、娱乐功能失调:1、降低审美情趣2、大众文化走向商业化、庸俗化、迎合低级趣味。
第五传播功能研究的发展及其式微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有:
一、授予地位的功能:大众传媒能使个人和集体的地位合法化,授予个人和集体声望并提高
其权威性。
二、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大众传媒通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就是发挥着重申社会
准则的功能。
之所以具有这种功能是因为大众传媒具有公开性与社会性的特征。
三、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是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数量之多已经到了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人们自以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议程设置功能:是指大众传媒在一个时期内突出谈论的问题,往往会构成公众关注的中心议题。
麦奎尔的“动员功能”:他把动员功能界定为“在政治、战争、经济发展、工作和有时在宗
教等领域内,开展适合社会目标的运动。
”
第六章传播的控制研究
第一节控制研究的含义及内容
控制研究是指对传播者的研究,所谓控制是包含着施控与受控两个方面的含义,是就传播者操纵传播同时又受到操纵的外境而言的。
施控是指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和影响、左右和操纵。
受控是指传播者受时代与社会的制约,不得不屈从于外界施加在自己身上的诸多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压力,从而成为某种传声筒。
控制研究就是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
主要包含的内容有:1、分析传播者的施控行为2、分析传播者的受控情状3、指出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
第二节把关与把关人
一、卢因的把关概念
卢因是传播学的五大先驱之一,把关人的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在信息的源头与信息的终点之间,总有若干决定信息中转或中止的把关人。
二、怀特的把关研究
它是指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对比,考察在一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怎样被过滤被筛选的,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偏信息。
输入信息——门区——输出信息。
缺点:他将把关人当作一个孤立的因素来考察,过分强调把关人独立的权限,而忽略同把关人相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制约。
它只讲了主观随意的一面,而不讲客观必然的一面。
三、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是对怀特单一化把关模式的修正与发展,纠正了其缺陷,揭示了在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条由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这是它的长处所在。
其缺点是把每个把关人及其作用同等起来,不分主次,看不出哪道关口最重要,最关键。
四、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巴斯认为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作是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所谓双重行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新闻采集,主要有记者。
第二是新闻加工,主要是编辑。
第三节深层的控制
一、布里德的研究
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叫做潜网。
二、四种控制观念与控制体系
1.集权主义理论:其背景是西方社会处在封建专制王朝的集权统治之下。
主要有两点,
一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二是真理是权力的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
国家安
全高于一切,为了国家安全君主有权对信息的流通、新闻的传播、言论的扩散加以
绝对的控制。
2.自由主义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年代,主要观点有○1个人权力高于一切,○2自
我修正,○3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好处是能够鼓舞人心,缺点是有的传播者打着自由的旗号,无所顾忌的造谣、诽谤、
攻击与谩骂。
3.社会责任理论及其它
社会责任理论与自由主义理论的区别:自由主义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完全自由,而
社会责任论则认为不受限制的自由会带来危险。
另一方面认为这种控制是建筑在自
由传播基础之上的,并且不是外界强加到媒介上的,而是媒介主动对自己实施的。
缺点:把希望寄托在媒介的自律上,要是人家不想自律,那么社会责任论只能成为
一纸空文了。
4.报刊理论:即“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针对的是以原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传播理
论与体制,是集权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的继承。
三、阿特休尔与《权力的媒介》
他认为一切媒介——不论是以往的,还是现存的,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媒介历来都是受某种权势控制的工具,都是为某种权势卖力的鸣鼓手。
他指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的关系共有四种:官方形式、商业形式、利益关系形式和非正式形式。
与四种理论相对应的控制模式有君主独裁式、自由放任式、自我约束式、国家统管式。
第四层控制的形态
一、政治控制
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主要手段的立法、行政、操纵新闻
二、经济控制
是最根本的控制形态,其关键在媒介的所有权上,媒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
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反馈是受众对信息传播所做的反应,分为两种形式1是受众通过电话、信件、访问等手段直接表达自己对传播活动的意见。
2是受众通过是否订阅某份报刊、节目等间接显示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四、自我控制
是传播者对自身主动施加的约束。
包括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委要求和各类传播从业者的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
第六章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
第一节内容分析和被分析的内容
内容分析着手处:
1.分析传播内容短期或中长期的发展趋势
2.就各种传媒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报道,或就不同国家的同一类传媒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3.研究有关传播内容是否符合政策法规。
4.了解和解决科技、文化等特殊信息在传播中的问题和困难,兼及受传者的类型和数量。
内容分析的一般性结论:
1.大众传播所传递的内容,只是从它所得到的大量信息中经高度筛选的抽样,而不是全盘
照搬。
2.相当大量的是娱乐性的,不是消息性的,因而更多是分散而不是集中受众对社会、经济、
政治等重要问题的注意力。
3.大众传媒为了力求吸引更多的受众,大多在内容上力求平易,在形式上力求简单,倾向
于少登不易理解的复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