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64到65页)第一课时。
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我们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特征的知识基础。
2、学生: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中存在角”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我在课前也了解过,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烟,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
”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
同时低年级学生特定的年龄决定了他们认识事物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找一找” 摸一摸” 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的认识角。
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教必有法,但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形象教学、动手实践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T(经)表象T倒)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三、说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中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抽象的图形角表象,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进一步了解了角的特征,再通过应用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将生活中的角上升到数学中的角。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角是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是比较困难的。
这节课,我注重了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特别是本课的导入,让学生谈谈看到角”字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开放式的提问,把储存在学生脑海中的关于角”的信息全部呈现出来,学生基本感知到角的特征,知道今天学习的是平面图形一一角,为下面学习抽象角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三关。
鼓励他们,只要课上能积极动手、动脑,用自己的智慧顺利地闯过三关,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为学生打开学习闯关”这扇窗,为他们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新奇鲜活的数学世界,进而在挑战和体验中学习新知。
第一关: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认识角。
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熟悉的物体,如黑板、桌子、数学书等,让学生找实物中的角,由实物过渡到几何上抽象的直观图,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渗透了一切客观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启蒙教育。
接着,通过摸一摸实物图上的角,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角的特点,联系触摸时的感觉,从而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然后通过一些判断练习,摸一摸游戏进行辨析,可以说学生对角的学习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触摸式” 体验式” 建构式”的学习。
正如皮亚杰所说:只有要求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
第二关:做角。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
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这里,我将充分体现这一点,让学生用学具盒中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来做一个角,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去经历一个过程,因为过程肯定和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方法联系在一起的。
做完角,选择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说做角过程,以便全体学生观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第三关:比较角的大小。
这部分内容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在上课前,我反复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猜测到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角的大小和所画两条边的长短有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开的程度有关。
怎样能直观的将这两种情况演示给学生看,并能验证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紧跟着展示角这个环节,我选两位同学上前出示自己做的角,
(其中有一个是活动角)。
即而提出问题: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呢?学生果然出现两种答案。
这时候,我不急着判断,我出示一个实物钟面,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学生很容易发现,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在逐渐变大,于是我追问:可是,时针和分针的长度并没有
变化呀!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自然地,将学生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将更容易得出正确结果。
接着,我说:同学们,大家看着,老师要变魔术了。
”我将活动角变得和另一个角差不多大,这时候,学生没办法一眼看出哪个角大,那怎样比较呢?我让学生经历比较的尝试过程,经历过程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往往比具体
的结果更重要。
学生尝试过后,能正确的说出比较方法:将两个角重叠,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观察另外一条边来比较。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将学习的角度重点指向了学生,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在教学中体现这一角度的转换。
在学生顺利地闯过了这三关以后,我设计了一个角乐园”的情境伴随着轻松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准备好一个帽子,帽子里有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圆等各种图形,老师走到某个学生身后,他将有机会在老师的帽子里摸一个图形,只要他摸到的图形上有角,那个图形就送给他了。
我将再一次让学生体验触摸的感觉,而这次是有选择性的,因为一不留神就会摸到圆这样没有角的图形。
这样设计的目的,第一,我想让学生与数学知识来一次亲密接触,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触手可及的,在心理上缩短与数学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
第二、履行了课一开始自己的诺言,大家闯过三关以后,将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老师的诺言,对孩子们来说,是异常重要的,而这些五颜六色的图形,在孩子们心里已经是个不错的奖励了。
短短几分钟的轻松,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有益又有趣。
四、说练习
本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三种。
第一:在初步认识角之后,随之出现4个图形,让学生判断该4个图形是否有角。
这个练习我把它叫做跟随”练习,即刚学会一个新的概念,认识一个新的图形之后,紧跟着的一个比较容易的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的练习。
第二:在完成认识角、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的所有教学之后,设计了一次练习,我把它叫做巩固”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做一次运用,难度稍加大,但学生能做出来,并且能找到练习中的规律,能享受到一种成就感。
第三: 在课的最后,留下课后练习,我把它叫做开放”练习。
题目是这样的:试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看看还剩下几个角。
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这个题目不止一个答案,是留给学生课后做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