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2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20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可以正确区分物体的方向。
3、可以利用东南西北来描绘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区分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绘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效劳,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搜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敏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的:
知识技能
〔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络,来感知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① 量比拟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费事、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间隔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1米=100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页第3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2题。
教学目的:
知识技能
〔1〕进一步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进一步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络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严密联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
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才能。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练习课中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引入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
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
这是什么?〔钟表〕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认识时间》。
二、复习几时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应。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半时就是30分。
〔3〕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如今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
〔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答复: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做一做
〔1〕老师拨时刻〔7:45、 10:50、 11:15、 1:35〕,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说一说。
〔2〕老师说时刻〔3:45、 1:25、 4:05、 6:55〕,学生拨钟面。
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
四、复习经过的时间
〔1〕4时再过5分是〔〕。
〔2〕10时30分再过10分是〔〕。
〔3〕8时45分再过5分是〔〕。
〔4〕5时56分再过〔〕分是6时。
五、稳固练习
〔1〕完成教材页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2题。
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六、总结提升
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结合详细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识别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2.才能目的:借助识别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络。
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识别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识别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老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老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答复后,老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老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
老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绘方向真是太费事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
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
老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老师总结。
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老师巡视指导。
老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老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
使用方向板时,老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开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才能。
2、结合实际情况,解决和“倍”有关的详细问题,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教学重点:
在详细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详细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2、看算式编题。
12÷3=4 〔平均分,12是3的4倍〕
二、看图。
新课
1、第一排摆:4个圆片
第二排摆:8个圆片
问:第二排圆片的个数是第一排圆片的个数的几倍?怎么解答?为什么?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第一排摆:2个圆片
第二排摆:是第一排圆片数的3倍。
问:第二排摆〔〕个。
谁是一倍数?〔第一排的圆片数〕第二排的圆片数是第一排圆片数的3倍,是什么意思?
3个2 。
求3个2 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
3、比一比1〕、2〕题,他们有什么区别联络?
联络:都是和倍有关的问题。
第一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即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
用除法。
第二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即求几个几的和。
用乘法。
都要找到一倍数。
4、读取文具店的信息,并说一说。
小兔买了1枝笔,花了2元钱。
小牛说:我买了3枝笔。
小狐狸说:我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
问题:1、小牛花了多少钱?
2、小狐狸花了多少钱?
分别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1、小牛花了多少钱,找到小牛买什么花了多少钱?〔3枝铅笔〕每枝铅笔多少钱?就是求3个2元是多少。
2、小狐狸花了多少钱。
找到小狐狸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
小兔花的钱就是一倍数。
就是求4个2是多少。
三、练习。
1、画一画。
3片叶子配一朵花。
15片叶子配几朵花?
每3片配一朵花,即每一份是3,可以配几朵花,就是问15里有几个3.
2、○有3个,△的个数是○的2倍,△有几个?
△的个数是○的2倍,那○的个数是一倍数。
就是问2个3是多少。
49页练一练
1、看图列式。
1〕长铅笔的长是短铅笔的2倍。
短铅笔长8cm,短铅笔的长是一倍数,求长铅笔的长就是求2个8是多少。
2〕一倍数是5元,10元是5元的几倍,就是问10里面有几个几。
2、河马有7匹,是一倍数。
斑马的匹数是河马的5倍,斑马有几匹。
就是求5个7是多少。
红珠是白珠的几倍。
白珠是一倍数。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即求6里面有几个2.
3、找清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要对应。
条件:面包车上的乘客数是小轿车上的2倍。
面包车上有6位乘客。
大客车上的乘客数是面包车上的2倍。
问题:1〕大客车上有多少人?
解决:大客车上的人数和谁有关系?〔和面包车上的人数有关系。
〕什么关系?倍数关系。
谁是一倍数?〔面包车上的人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几个几。
2〕小轿车上有几位乘客?
解决:小轿车上的乘客数和谁有关系?〔和面包车的人数有关〕什么关系?面包车上的乘客数是小轿车上的2倍。
面包车有6人,几时问6是几的2倍。
求一倍数。
把6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即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计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系统整理与乘法有关的知识,纯熟运用2~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在教学中浸透爱国教育。
教学重点:
1、系统整理复习一、二单元的乘法知识。
2、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体会解题方法多样性和最优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到了一个新教室上课,猜猜为什么要到这来上课呢?这是因为今天我们要参观一个节日广场。
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国庆节的时候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有一个节日广场更是热闹非凡。
想去看看吗?
二、整理复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仔细观察:图上画些什么?有一个老朋友他也来到了节日广场,他是谁?智慧爷爷说了什么?
1、整理复习乘法知识。
〔1〕什么是乘法?怎样的算式可以用乘法,举例说明。
老师也想了一个算式:a+a+a+a,能改成乘法算式吗?你怎么想的?
〔2〕乘法算式的得数叫什么?〔积〕那求积用什么法?〔乘法〕求和呢?求差呢?求商呢?〔3〕你是怎样算出乘法算式的积的?乘法口诀熟吗?开火车对口诀。
〔3〕有个同学在计算4×6=?一时忘了乘法口诀了,该怎么办呢?4×6表示什么意思?它们的样子不一样,意思却完全一样,结果也一样。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第一幅图。
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气球每束有8个,4束一共有多少个?
4×8=32〔个〕
生:一共有多少盆花?
师:这些花分几局部?〔2局部:外面的和里面的〕怎么算?
先算外面的:每种颜色有8盆,有4种颜色,一共有多少盆?4×8=32〔盆〕
再里面的花:3×4=12〔盆〕
最后算一共有多少盆花:32+12=44〔盆〕
〔2〕观察第二幅图。
生1:每列有3个人,有6列,一共多少人?3×6=18〔人〕
生2:每排有6人,有3排,一共有多少人?
生3:穿每种颜色的衣服有6人,有3种颜色,一共多少人?
观察同一幅图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最后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旁边看跳舞的小朋友也想来跳舞?可以怎么算呢?
生:3×6+5=33 这个算式还可以写成什么?生:4×6-
1=33说说你怎么想的?
〔3〕请你来当小老师提问。
生解答。
生:照相的每组有4人,3组有几个人?4×3=12〔人〕
〔4〕请你在本子上提一个问题,并解答。
3、小结。
今天你在节日广场玩得快乐吗?学到了什么?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得知道什么?解决乘法问题的2个数学信息之间必须有什么关系?〔是几个几的关系。
〕
课后自评:
这节课是一、二单元的整理复习课,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有2个:一个是对乘法知识的系统整理,一个是运用乘法知识实际解决问题。
在复习乘法知识时,主要抓住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乘法口诀这几局部知识。
在解决问题这一局部,主要通过第一幅图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和较为复杂的问题。
第二幅图解决观察同一幅图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
第三、四幅图请学生来当老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在作业本上自己提问解决问题。
上完课后,我发现自己语言还需要锤炼,更精炼些,提问更准确些。
在处理学生解决问题时,时间的调配还掌握得不够好,对于简单问题应该很快的一笔带过。
把精力重点放在解决复杂问题,解决学生思维的争议点,学生的出错的地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理论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老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
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老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老师:看屏幕。
〔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老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老师:用什么来测量呢?学生:用尺子。
老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方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
〔到黑板上来演示,说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
〔到黑板上来演示,说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
〔到黑板上来演示。
说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
〔到黑板上来演示,说明是几个书长〕
三、施行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①开动脑筋,多想方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
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宽 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学生测量。
〔10分钟〕老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
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
〔学生的记录表大局部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老师:同学们想出的方法真多。
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方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
真聪明。
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
老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
老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比照〕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
老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老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
〔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
〔老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老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
学生2:长是27。
老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老师指导学生识别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比照。
老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
老师:那我们如今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学生测量。
老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
〔56个学生都得到了一样的结果〕六、总结:老师:如今我特别清楚我要买
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
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
测量很方便。
厘米是如今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
人类创造
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场测量桌子的长、宽时
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
位进展测量。
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
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p 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p ]
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理论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
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老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
他们
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
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结合详细情境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号、知
道乘法算式中各局部的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拟纯熟地口算6以内的两
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体会乘法的运算意义。
(2)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究口诀的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才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考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感觉数学与生活的亲密关系,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推理才能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一样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吗?你们跟爸爸妈妈到公园去玩过吗?你们参加过哪些娱乐活动?
碰碰车、水上游船、猴子爬树……
出示课件中的游乐场
游乐场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看到了吗?
生1:看到了过小火车、碰碰车……
生2:玩过小火车的有20人。
生3:碰碰车上也有8人。
……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数的。
生3:我是算的。
板书:2+2+2+2=8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怎么用乘法计算。
2.探究新知
学习第47页例1(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3+3+3+3+3=15。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讨论。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容易看出来,但班内还有个别理解才能较差的学生,所以,任何问题都要从易到难。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一样的。
学习第47页例1(2)。
出示课件中的例题图片。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火车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4+4+4+4+4=20。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讨论。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一样的。
学习第47页例1(3)。
根据上面所讲,请同学们自学这个例题。
汇报:2+2+2+2+2+2+2=14。
小结:这种加数一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乘法算式:2×7=14或7×2=14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号、减号,这个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提出要求:谁能把上面的几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谁来挑战?
师:你们知道乘法算式怎么读吗?
指名答复,师生更正。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3.教学“2×7=14”的意义。
小组讨论乘法的意义。
汇报结果。
师总结:“2”表示一样的.加数,“7”表示一样加数的个数,“14”表示一样加数的和。
7个2相加可以写成
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讨论:假如更多的2相加,例如8个、12个……又该怎么写呢?
学习第48页例2。
师:同学们知道乘法算式各局部的数字叫什么名字吗?
5+5+5=15
5×3=15
3×5=15
3和5都叫“乘数”,“×”叫乘号,“15”叫积。
4.课堂练习。
把4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然会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更正。
5.拓展提升。
加法算式:XXXXXXXXXXXX
乘法算式:XXXXXX或XXXXXX
b.把练习九的1、2、3独立完成。
课后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师生总结:
a求几个一样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b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c第一个乘数表示一样的加数,第二个乘数表示一样加数的个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一样加数的和。
如:2×7=14,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板书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数一样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比拟简便。
5个33+3+3+3+3=155×3=153×5=15
7个22+2+2+2+2+2+2=147×2=142×4=14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5+5+5=15
5×3=15
3×5=1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9
【教学内容】
沪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一学期P65—66
【教学目的】
初步认识角与直角,知道角的各局部名称。
可以动手制作直角,可以用直角量具测定和判断直角。
让学生逐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与直角。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制作直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规那么的纸、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生活中的角。
2、交流:哪些地方有角。
3、引出数学中的角。
自主探究,丰富认知
认识角
抽象出数学中的角
提出问题: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汇报交流:角的特征
小结: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
3、判断
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角?
认识直角
课件出示直角
〔1〕提出问题:刚刚观察的几样物品,有这样的角吗?
〔2〕提出问题:三角尺上有这样的角吗?
小结:像这样的角的我们称为直角。
〔3〕提醒课题:角与直角
〔4〕出示各种各样的直角
小结:角的位置,边的长度,开口大小变化时,它还是角。
折直角
课件出示视频
观看电脑老师折直角
自己动手折直角。
6、找一找教室中的直角
自主练习,稳固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