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浮山中学2024年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浮山中学2024年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取挑丝色浅深
江岚
“并头菡萏双飞翼,记取挑丝色浅深”,每次读到这句古诗,总会让我想到湘绣。

“五彩备,谓之绣”。

我从小喜欢小姑姑那个大大的针线盒,只记得里面放满了五色彩线,冷暖色调深深浅浅都齐备。

姑姑的绣花绷子也是太小不一,我有一条白色的短裙子,姑姑在每一片的裙摆处都绣上一大朵朱槿花,浅粉,正红的丝线渐次均匀过渡。

那时候,市面上的面料不多,几乎所有人的衣服都款式陈旧。

颜色单调,便显得我的新衣服总是特别漂亮。

再长大一点儿,我也开始学做女红。

拧紧了竹绷子,才懂得一针一线,千针万线的刺绣绝不只是穿针引线那么简单。

我还记得自己绣出来的第一幅牵牛花,从绣绷上一拆下采熨半天也铺不平,除了针脚勉强算整齐之外,简直乏善可陈。

所以,在三舅奶奶家见到那一对靠枕的时候,我才会那么震惊。

寡居的三舅奶奶的家,是在一家大店铺楼上租的一个不过六七平米见方的房间,门一推开,室内所有物件一览无余,那一对靠枕放在窗下一张竹制的圈椅上,黑色贡缎双绲边,绣着红梅报春。

映着窗外斜斜的一缕阳光,在这个小小蜗居的简陋里华丽得十分突兀。

我径直走过去抱起来看。

靠枕上的红梅怒放的姿势栩栩如生,花蕊间隐隐迸有闪光。

绣工精细得不得了,我忍不住用手指轻轻去摸,惊叹:“太漂亮了!”
“这是有名的绣品,如今也不大见得到了,叫做湘绣。

”三舅奶奶笑着说,“看这朵梅花瓣!用老头小针绣出来的,每一种颜色的丝线连接相搭都不能过长,起针落针都藏在线下面,针脚不露痕迹,颜色自然掺和。

这种绣法叫做‘掺针’。

”竹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湘绣”这个词,那么精美、那么讲究的一种手工艺品,三舅奶奶和我们家一样,都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辗转到桂林落脚的。

兵荒马乱中逃难,生死只在一线之间。

随军的三舅公下落不明,她一个无儿无女的中年寡妇只身长途跋涉,能保得住自己一条命已是万幸,等闲的身外之物哪里还能顾得上?偏偏这一对靠枕竟然好端端地跟着她一路从四川到了桂林!
可惜等我懂事,三舅奶奶已经辞世。

那两对巧夺天工的红梅落到何处报喜去了?不过“湘绣”这个词并没有随着这一对靠枕的消失而湮没。

我继续跟小姑姑学绣,学会了把丝线劈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用珠针,离缝针……包括一点点掺针的皮毛。

五色丝线在光阴的缝隙里游走。

夏天吊楼前的柚子花开了,又落了,没几年我出嫁,旋即出国。

嫁妆里有两张湘
绣的交织软缎被面。

一张墨绿底子绣“五百图”,一张银灰底子绣“四喜图”。

每年拆拆缝缝,一展开来是大大的两方五彩锦绣,整整30年不变,细细密密是亲人的祝福。

盖在异邦滴水成冰的冬夜,温暖度过一年又一年与家乡与故国暌违天涯的岁月。

不过选两张被面虽庄重,绣工到底与当年三舅奶奶的靠垫不能相提并论。

某一天,我去听梅葆玖先生的《贵妃醉酒》。

一坐下来,立刻看见前排一位女士身上的披肩,这是一张秋香色细软缎的披肩。

绣百蝶穿花。

那设色鲜明的翅脉,分明就是掺针技艺高超的刺缀运针。

我几乎立刻就可以肯定,这是一幅上好的湘绣。

到终场,我也顾不得冒昧,央求她给我看一眼整幅的披肩,她就好脾气地笑了,把披肩拿下来抖开,构图的虚实相生,加上用色总体的斯文清雅,实在不是寻常能见到的。

我问她:“这是在哪里买的?”“不是买的”,她回答,“我祖母年轻时候到中国的长沙去,带回来3件披肩,这一件留给了我。


果然是湘绣。

这一件披肩和我三舅奶奶的靠垫,应该是差不多同时代的东西,我把披肩还给她,感慨:“这样的东西,如今在中国只怕轻易也见不到。


“嗯,老的艺术品总不会越来越多”,她不无得意。

当然,用不着解释,真正的好东西有目共睹,走遍全世界都如此,据说湘绣总共有5大类72种针法体系,还有双面全异绣。

去年秋天好不容易有机会到了长沙,见到两幅私人藏品,一幅兰草,一幅荷花,都两足见方,运针的疾徐轻重与画稿的点线疏密水乳交融,被主人珍而重之地镶在相框里,挂在墙上,绣品这一类东西与别的艺术品不同,总带着女性指尖的温度,袖底的脂粉气,带着她们聚精会神的思量与小心翼翼的希望。

仰着头看是另一回事,与拿在手里细细端详无法同日而语,于是心里多少有些悻悻然。

不过好歹通过主人了解到已经名列“世界非物质支化遗产”的湘绣技艺并不乏传人。

中国女性千百年玉指飞针,低头牵引着杂乱的五色丝线,调配出对生活细腻温厚的气味。

无论我是否触摸得到,总会与世间珍视它们的人深情相遇。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古诗句为题,生动贴切,意蕴丰富,引入入胜,“记取”二字就蕴含了浓郁的乡情,“挑丝色浅深”则明确了文章所记述的内容。

B.作者认为,精美的绣品不仅体现了中国女性的匠心与聪慧,在穿针引线中,还凝结着她们对生活的思考,寄托了她们对生活的期待。

C.文章没有大段直抒胸臆式的情感抒发,而是在叙说与评议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情感,体现了散文记叙、议论与抒情三者相融合的特点。

D.文章穿插叙述了自己学习女红的过程,全文正是以此为线索,把自己儿时的经历、对三舅奶奶的记忆和海外的生活有机地连缀成一体。

2.文章多次提到三舅奶奶家的一对靠枕,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作者说:“乡愁是我最大的写作动力。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围绕乡愁抒发的情感。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儒家君子观在中国古代具有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力,在这种观念下塑造出来的君子人格是古代中国人修身进取的典范,它培养出传统中国人特有的风骨,也体现出传统中国人人格的精神气度。

在当代,儒家君子观在培育理想人格、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美好人生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确何谓儒家的“君子”,这是我们在当代传承和实践这种观念的基本前提。

首先,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君子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位者”,即指统治阶級的成员。

先秦时期,这一含义一直都是君子的基本内涵。

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顾颉刚说:“君子小人,先秦以上以身份地位分,此时之君子指在官位者。

”这一含义也广泛见诸儒家经典中。

如《诗经》《尚书》中的君子即多指此义。

其次,经孔子转化后,君子的“位”的意义大大降低,而主要成为一个侧重人的德性的概念,所谓“或称君子者何?道德之称也”。

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百余次,主要是就“有德”而言。

比如“君子喻于义”“君子怀德”“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等。

虽然在孔子这里,君子一词主要成为德性概念,但“位”的属性仍然得以保留。

及至孟子、荀子等人,君子仍然是兼具“德”“位”属性的概念,如孟子日:“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最后,完美的君子形象还必须具有智慧和审美的特征。

一个欠缺智识、外表邋遢之人,任其德性多高,在儒家这里都难以称为君子。

所谓“君子博学深谋”“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总体来看,儒家的君子是一个兼具“位”“德”“智”“美”等多种属性的复合概念,它涉及对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道德水准、智慧水平、心理素质等全方位的评价。

这正如荀子所说:“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不过,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看,儒家的君子主要是一个德性概念,即侧重以道德水准界定何为真正的君子。

而儒家所谓“德”,从其根本来说,乃是一种“生”德,所谓“天地之大德日生”。

而民生问题,则构成“生”的首要问题。

因此,能够体悟上天创生万物之德,能够仁民爱物、关心民生,能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构成儒家评判君子的一个基本标准。

儒家的君子观从根本上说是要人类对自身的生命特性有一种精神自觉,明确人类自身存在的义务,从而最终达到以正确的方式建构人类自身、谋求人类的未来的目的。

儒家的君子观的基本精神是对“义”的坚守,“君子喻于义”,在儒家这里,它集中表现为人在维护天地宇宙生态系统和谐运行的道义担当上。

“君子之道,天之道也”,而“天道之大在生物”,故“君子协进生物之功,可以配天”。

儒家的君子观蕴含着十分深刻的促使人向上向善的道德理念、追求完美人格的教化思想和仁者爱人、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因而科学对待儒家君子观,应当对儒家君子观中蕴含的这些积极因素给予充分肯定,并努力将这些积极因素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中,如此儒家君子理念才能在当代重新焕发活力。

(摘编自张舜清《传统儒家君子观在当代的传承与实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儒家君子观的影响下,所塑造出来的君子人格,体现出了传统中国人人格的精神气度。

B.先秦以前依据身份地位划分君子和小人,把在官位者称为君子,这体现了君子一词的基本含义。

C.君子的概念经孔子转化后,主要成为一个德性概念,“位”的意义虽大大降低,但仍然得以保留。

D.儒家君子观的最终目的在于让人类以正确的方式建构自身、谋求人类的未来,体现出道义担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分析了传统儒家君子观在中国古代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第二段从三个不同角度,深入地论述了儒家君子观在当代传承和实践中的意义。

C.第三段先总结了儒家君子的多种属性,之后提出儒家评判君子的一个基本标准。

D.文章多处使用了道理论据,使论述具有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多次出现,这让古代文人能以此修身养性,塑造出理想人格。

B.只要一个人能够仁民爱物、关心民生,并为人民服务,在儒家那里就能被称为君子。

C.因为儒家的“德”从根本说是--种“生”德,所以民生问题构成“生”的首要问题。

D.要想发挥儒家君子观的现实意义,必须科学对待这种观念,让它创新性地运用于当代。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所谓家集,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汇辑了家族历代成员著述的特殊文学总集。

科名累世的家族,会将其先辈的制艺、朱卷等搜辑成集以彰显荣耀,还可“用诏后人”,起到示范、教育的功用:有的家族整理家集不限于采选诗文,而是将一族的文学及学术成果辑为丛书,内容丰赡,体现家族积淀:有的则在家集中专收某一特定文体,这种集中性地创作与搜集,突出了家族的诗文创作理念。

这些不同的家集形态,令家族文学传承的可能性变得多样。

家集的文献材料虽是采于家族历代成员,但要纂成一集,自然要有一人或几人来谋定体例。

因此,家集虽然是一个家族的文学创作结晶,但同时也会受到个人意志的影响。

正是在家族整体与整理者个人的双重影响下,清代家集才表现出如此的多样性。

清代家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对于家族文学与地域文学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清代家集在地域分布上不平衡。

据统计,江浙两省仅占省数的lO%,但家集数量已超全国的半教。

在同一区域内,“声气相求”,家族之间或仿效、或竞争,很容易就形成了某种风气,这或许还能反映出家集的编纂与清代文学在地域上的发展不平衡有密切关联。

家集并非为“仅一个家族可见的朋友圈”,家族与地方风气、地域流派有频繁的互动。

同一地域流派(如桐城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等)的家族之间相互仿效,唱和、题跋,形成超越姻亲谱系的地缘与血缘、学缘交融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而影响到家族文学和地域文学的创作与传承。

故而在文学研究价值外,家集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不仅可以反映出一段时间内的“战争与和平”,还可以揭示该背景之下家族成员如何推进文学的传承。

家集中所描绘的家族生活图景,或如“青灯伴子”“闺中唱和”“儿侄夜读”“兄弟酬唱”“卷轴自娱”等,常常会令人感到非常温馨、和谐,并对家族文学的一脉相承而感动。

就目前可得见的家集刻本而言,以道光至光绪年间数量为丰,尤以光绪朝为最,这并非说明战乱促进了家集的繁荣,而是从侧面反映出战乱后人们对家族文学传衍的断裂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因此大家纷纷搜文理稿,整理家集,以盼能保存旧籍、继往开来,将书香风雅传承下去。

(摘编自《清代家集与家族文学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集虽然收录一家文献,但并非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多样性有利于家族文学的传承。

B.虽然家集的文献资料来源于家族历代成员,但更为重要的是整理者个人的意志影响。

C.江浙地区家集最多,跟家族之间的仿效、竞争有关,也反映了当时当地文风之盛。

D.家集中一些诸如“青灯伴子”等温馨、和谐的家族生活图景,表达了对和平的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清代家集的多样性、地域特征、描绘内容及繁荣原因等依次展开了论述。

B.文章举江浙地区家集数量超过全国半数的例子,论证了清代家集的分布特点。

C.在论述家集具有史料价值时,文章列举了桐城派等同一地域流派间交融的事例。

D.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家集数量最多,证明了战乱是影响家集数量的最重要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续有成员为官的家族,其家集的功名目的明显,而其诗文方面就会弱于其他家族。

B.家族文学与地域文学之间互动频繁,会形成家学传衍与地域文学发展相互间的影响。

C.文学、教育价值是家集编撰之初的主要用意,但它是时代的反映而具有了史料价值。

D.和平时期,虽然没有文化传衍断裂的忧患意识,但传承书香风雅依然推动家集编撰。

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①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

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①,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②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

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②《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

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

逮至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

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

③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

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

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
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

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

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②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疏”和“表”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多用于__________。

2.与“外被项籍之灾”一句表述内容相同
..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中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B.《过秦论》中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C.《阿房宫赋》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过秦论》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下列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张释之向孝文皇帝进言,表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

孝文皇帝害怕自己的陵寝被挖掘,因而决定薄葬。

B.秦始皇大建陵墓,陪葬丰厚。

天下人被他的劳役所困而反抗,墓地修建还未完成,百万军队已经到骊山脚下。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

D.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4.本文在论证上很有特色,请选取一个角度加以评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

生卒年不详。

手痕:在今山西灵台。

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追忆公主出嫁时鸟低语、笳悲鸣,渲染凄凉之氛围,两者对比,突出远嫁之悲切。

B.第三句正用杜甫“环佩空归月夜魂”之典,表意深婉;第四句点明诗歌题目,令人怅惘。

C.颈联对仗工整,议论深切,升华了怀古之意,又在矛盾中表达了怜惜之意、愤激之情。

D.诗歌情感一波三折,先是无比怜惜,然后是尖锐痛击,最后又以无可奈之意默然收束。

E.诗歌以描写记叙展现历史场景,以议论借古讽今,又以抒情的笔调回归历史上的唐代。

2.这首诗的尾联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2)_______,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3)土地平旷,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桃花源记》)
(4)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5)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6)人间如梦,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德之不修,学之不讲,________,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8)牢骚太盛防肠断,________。

(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7、《红楼梦》里用“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描写两个主要人物,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并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结合具体事件介绍其性格特点。

80字以内。

8、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150字。

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常常凸显人物性格特征。

请你从《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中任意选取一个场景,展开想象,进行细节描写,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风貌。

要求:描述生动形象,符合原著内容。

②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贴春联是过年的习俗之一。

每逢春节,你会选取哪副春联贴在门口?请写出来,并说明理由。

要求:a.先在答题卡上写出上联、下联和横批;b.条理清楚,理由充分。

答题格式如下:
③每当国家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护工作者一定冲在最前面,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们于
危难之中。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请写一段抒情文字来赞美他们。

要求:感情真挚,有文采。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孟子,“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霍去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都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民族、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

鲁迅说:“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面向本校(统称“兴华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D
2.①与自己的绣品作对比,引出下文。

②通过这一对靠枕说明了湘绣的精美与考究,抒发了对湘绣的赞美之情。

③借此追述三舅奶奶的经历,突出了三舅奶奶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3.①对祖国和亲人故乡的怀念。

②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珍视与自豪。

③对中国女性精湛技艺的赞美。

④对传统湘绣技艺不乏传人的欣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文章穿插叙述了自己学习女红的过程,全文正是以此为线索”错误。

文章应该是以“湘绣”为线索。

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物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结合作品中的物象所涉及的人物及情感进行分析。

例如,需要结合这对靠枕涉及的具体人物以及在作者感情和文章结构来分析。

从文章结构方面,这对绣枕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与作者的绣枕相对比。

在抒发作者情感方面,作者以湘绣贯穿全文,将全文的情感串联起来,原文中作者对这对靠枕进行了细致描写,如“靠枕上的红梅怒放的姿势栩栩如生,花蕊间隐隐迸有闪光”“那一对靠枕放在窗下一张竹制的圈椅上,黑色贡缎双绲边,绣着红梅报春”通过细致描写表达对湘绣的赞美之情,而这靠枕更是引发作者情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物品,通过这个靠枕展现了湘绣的精美与考究。

根据原文“兵荒马乱中逃难,生死只在一线之间。

随军的三舅公下落不明,她一个无儿无女的中年寡妇只身长途跋涉,能保得住自己一条命已是万幸,等闲的身外之物哪里还能顾得上?偏偏这一对靠枕竟然好端端地跟着她一路从四川到了桂林!”作者通过叙述这一对靠枕在兵荒马乱的逃亡中竟然好端端地跟着她一路从四川到了桂林来展现她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分析作者围绕乡愁抒发的情感。

”然后找到相关语句,根据原文中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注意湘绣在情感抒发中所发挥的作用。

根据原文“中国女性千百年玉指飞针,低头牵引着杂乱的五色丝线,调配出对生活细腻温厚的气味”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国女性精湛技艺的赞美,将中国女性刺绣的动作写作“玉指飞针”。

根据原文“不过好歹通过主人了解到已经名列‘世界非物质支化遗产’的湘绣技艺并不乏传人”“好歹”二字体现出作者了解到湘绣技艺并不乏传人的欣慰之情。

根据原文,可惜等我懂事,三舅奶奶已经辞世。

那两对巧夺天工的红梅落到何处报喜去了?可见作者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珍视。

根据原文“当然,用不着解释,真正的好东西有目共睹,走遍全世界都如此,据说湘绣总共有5大类72种针法体系,还有双面全异绣”体现出作者心中因湘绣而产生的自豪感。

作者出国后,嫁妆里有两张湘绣的交织软缎被面。

每年拆拆缝缝,一展开来是大大的两方五彩锦绣,整整30年不变,细细密密是亲人的祝福。

盖在异邦滴水成冰的冬夜,温暖度过一年又一年与家乡与故国暌违天涯的岁月。

体现了对祖国和亲人故乡的怀念。

2、1.D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D项,“儒家君子观的最终目的在于……体现出道义担当”错误,依据原文第四段“儒家的君子观的基本精神是对
‘义’的坚守,‘君子喻于义’,在儒家这里,它集中表现为人在维护天地宇宙生态系统和谐运行的道义担当上”,可知“体现出道义担当”不属于儒家君子观的最终目的,而是儒家君子观的基本精神。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深入地论述了儒家君子观在当代传承和实践中的意义”错误,曲解文意,第二段“明确何谓儒家的‘君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