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文回延安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课文回延安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2. 学习课文中的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并学会运用。
3.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感情。
2. 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当我们离开故乡,久别重逢时,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涌上心头呢?
教师导语: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
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
的珍贵财富。
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
文学院学习。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雷锋之歌》等。
三、自主学习
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感情。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四、课堂讲解
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延安的感情。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五、课堂练习
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2. 学生尝试运用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自己故乡的文字。
六、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回延安》,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学习到了课文中的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用文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七、作业布置
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运用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文章。
教学反思:
在教学《回延安》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顺利,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修辞手法,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同时,我也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