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仰韶文化代表——姜寨聚落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社会特征: 以血缘为纽带聚居、尚未贫 富分化、母系社会
人口规模增加、定居成为可能、村社体系诞生 (生产力有所提高,但水平仍然较低)
一座13人的合葬墓中,居中者为仰身直肢葬, ——柳湾墓地考古资料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特征:
①人类的起源地之一;②聚河而居;③分布广泛。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时空观念——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
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系示意图
【核心结论】 从以上文化 区系示意图来看,我国古 代早期文明的分布遍及全 国大江南北,突破了“黄 河一元中心论”的说法, 印证了“满天星斗说”的 观点,这充分体现出中国 早期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 的特征。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
是全国子民的严父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各地文化相互交融;
文化共存,又逐渐趋于一体(多元一体)
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 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 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 界线,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 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 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 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于是,即使在古代 各地的居民原来可能是有不同基因的族群,经过此布局,实际上所谓的“中原” 居民,已经是来源复杂的体。“中原”向四周扩散,又不断混合,终于熔铸为一 人数众多的文化、经济、政治共同体。 ——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高考真题
新课标五 省卷
新课标五 省卷
浙江1月 卷
全国乙卷
新课标五 省卷
全国甲卷
考查角度 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中华文明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战国农业 孟子、荀子思想 孔子的主张、活动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3 时空定位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4 考点梳理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商
外服
政治统治
中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 央 事务官。
外服
内服
外服
地 方
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 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 国和部落。松散联盟、集权程度不高。
外服
据地图,商朝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商代的国家形式是“方国联盟”,各方国是原 以商部落为中心的 本存在的部落组织,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 “方国联盟”。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等级森严 ★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原始民主传统
思想: 夏商的人民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 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经历的三大阶段
邦国时代
小国寡民、万邦林立
王国时代
夏商周三代王朝
帝国时代
秦汉——明清
1、邦国时代:三皇五帝
特点:邦国林立,都城规模较大, 阶级分化明显。
地位: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2、夏、商、西周
夏、商、周三代在政治 继承制度和国家的政治 构筑形态方面,都经历了 由村落社会过渡到国家 社会的时期。夏、商、 周是自黄帝下来一直平 行存在的三个政治集团, 他们之间的更替,只是代 表对统治中心的占据和 势力强弱的浮沉而已。
特点: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生产力 的发展
剩余产 品出现
私有财 产出现
出现贫 富分化
原始社会后期: 商业贸易产生(物物交换)
阶级分化
国家产生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国家的产生】
国家的定义: 社会分为不同阶层(阶级
),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和赋 税制度,有专门化的、分工分 层的管理机构或官僚体系,有 维护秩序与安全的常备武装力 量和司法系统,有体现统治者 意志的精神信仰或意识形态, 整个社会呈现金字塔形的等级 结构,另外国家还是超越血缘 关系的地缘政体等。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维度 多元性 一体性 源远流长
阐释 (1)从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 (3)从遗址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1)从经济文化成就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定居生活 (2)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1)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时代文明遗存) (2)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时代的文明遗存) (3)五千年的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 (4)两千多年的中华统一实体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原始人类的三个阶段
原始人群: 旧石器时代早期(元谋人、北京人等) 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山顶洞人、仰韶、大汶口、河姆渡文化等)
特点: 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妇女主导,成果共有。 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龙山、良渚文化等)
西周地方制度的进步 夏商时期基本上没有打破部落组织,地方划分按照“从人主义”原则。西周时期实行 分封制,地方划分按照“从地主义”原则,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部落组织。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家国同构
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 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国同构” 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西周政治制度及其联系
西周统治
分封制
血缘纽带(里)
宗法制
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
礼乐制度
分封制:权力的分配——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姬; 宗法制:权力的继承——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礼乐制:权力的认同——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序。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西周
分
宗
礼
封
法
乐
制
制
制
(权力的分配)
(权力的继承)
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嫡长子继承制(核心特点)
分封对象多元化;
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家国一体
(权力的认同)
西周的典章制度和道 德规范,维护宗法分 封制的工具。
商业: 商朝出现商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中;后期,出现铜铸币。
《周礼》记载借贷纠纷。 商周时期出现契约。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4、夏商西周的文化
文字: 商朝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的文字; 西周时期铸造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被称为金文。
科技: 天文:甲骨文中就有对日食的记载,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历法:夏朝,《夏小正》;商朝,殷历,干支纪日法
农业:粟;水稻;饲养家畜 生产及技术: 手工业:彩绘陶器;养蚕缫丝;建
造房屋村落 社会组织: 母系氏族
生产及技术: 黑陶;玉器
社会组织及成员: 父系氏族;部落(部落联盟); 贫富分化;阶级分化
思想及宗教信仰: 祭坛、神庙、墓葬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依据两则图片并结合所学,分析归纳中华文明起源分布的特点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3、商周时期的经济
农业:
生产工具: 主要有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土地制度: 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特点: 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贵族只有使用权;集体耕作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工商食官”。“青铜时代”代表:四羊
方尊,司母戊鼎。生产工具“范”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2 考情分析
时间 2022年
高考真题 天津卷 北京卷 全国乙卷
重庆卷
江苏卷 辽宁卷 全国甲卷
考查角度 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商周经济 华夏族的发展与华夏认同
孟子、荀子思想 春秋战国改革与变法
疆域与民族关系 道家,老子主张
时间 2023年
夏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 隶制国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 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认识: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私有制发展 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的进步
继承制度 中央机构 地方统治
夏朝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设立各种机构和职官 对夏部落区直接统治,他地实行间接统治
(3)贵族政治:各级贵族按血缘获取官职,在各自的封地上有很大的
自主权,最高执政集团还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4)王权神化: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王权借助神权巩固自己的统治
经济 (1)农业经济为主,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2)青铜文化发达
文化 出现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分封制的作用——早期中国概念的形成
➢ 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
级序列。 ➢ 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成为疆域广阔的国家。 ➢ 局限:诸侯拥有很大自主权,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和诸侯实力的
强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二、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维度
表现
(1)血缘至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
,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
政治 大夫—士”的等级结构,不同等级的权力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其余的人骨皆围绕居中者的四周而葬,葬式皆不一 ①形成了部落或部落联盟,
样,有的侧身葬,有的屈肢葬……一座5人合葬墓,父系社会。
墓主人为男性,仰身葬于独木棺内,棺外殉葬者有 四人,仅存头颅骨。——柳湾墓地考古资料
②生产力得到发展,私有制 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依据以上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哪些信息?
考 点 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阶段
旧石器时 代
新 早期 石 器 时 代 晚期
代表 元谋人 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水平
生产及技术:旧石器、采集、渔猎、用火。
社会组织: 原始人群,晚期母系氏族确立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1 农耕与畜牧的产生 剩余产品 2
3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 4
5 阶级分化 国家产生 6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二、早期的国家
夏、商、西周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尚未发展到纯以地域组 织为基础而体现为地缘 与血缘特征相结合国家 形态的初始国家称之为 早期国家。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 课程标准
Fra Baidu bibliotek
2 考情分析
目
录
3 时空定位
4 考点梳理
5 考题预测
6 本讲涉及的选必知识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课课课文程程化程标标遗标准准存准,认识它们与 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 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3、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 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4、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 鸣”的局面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