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探究教学的成功案例例举[五篇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实验探究教学的成功案例例举[五篇材料]
第一篇:1 实验探究教学的成功案例例举
实验探究教学的成功案例例举
田玉凤老师:关于《原电池原理》教学,我曾经设计过这样一节课。
首先演示铜、锌、稀硫酸可以构成原电池,然后提出问题“是否只有铜、锌、稀硫酸才能构成原电池,铜、锌在原电池中的作用是什么,是否一定要使用稀硫酸?”
教师为学生提供如下材料和试剂:电极材料:碳棒、锌板、铜板、铁钉、塑料片;溶液:硫酸、硫酸铜、氯化钠、蒸馏水、酒精。
不同的组提供的材料和试剂是不同的。
学生用本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探讨,回答上述问题,最终要总结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随后的课堂汇报交流,学生总结出锌可以用其他的活泼金属替换,它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电子;铜的主要作用是导电,可以用其他导体来替换;如果把铜换成比锌更活泼的金属,也能形成电流,但是电流的方向就是相反的了。
对于电解质溶液也作了实验探究,用乙醇、纯水、纯水中追加食盐、硫酸铜溶液等替代硫酸,观察原电池构成的情况,使学生对于原电池构成条件、原电池反应原理有了特别深刻的认识。
刘江东老师:海淀区八一中学宋晓敏老师做了一节二价铁三价铁转化的区级研究课。
这节课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了补铁剂的使用说明,使用说明中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亚铁盐的性质,同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三价铁检验方法的信息。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更好地保存补铁剂,保存过程中避免和什么物质在一起?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了解了哪些物质可以和二价铁共存,哪些物质能够把二价铁转化为三价铁。
这样就把二价铁、三价铁转化的知识融入探究活动。
3教师自主开发科学探究活动举例
田玉凤老师:教师自主开发的实验探究活动可以是比较小的探究问题。
比如我对《乙烯》这节课中乙烯的加成反应问题的教学做了这样一个尝试。
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根据这一现象应该得到什么结论呢?有的教师就说是发生了加成反应。
但是我给学生的结论是乙烯和溴发生了反应,发生了什么反应由学生自己去探讨。
因为学生有甲烷与氯气光照取代的经验,所以学生往往会直接迁移认为发生了取代反应。
那么这个反应是不是取代反应呢?取代反应和这个反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我让学生看书上这个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加成反应的定义。
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乙烯和溴发生的不是取代反应。
学生设计出的方案很多,可选取最优方案进行实验演示。
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较为完整问题的探究活动。
比如,我对《铁的化合物的性质》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方案。
我向学生提供了下列试剂:Fe粉、FeSO4(晶体)、FeCl3溶液、NaOH、盐酸、KSCN 溶液、硫酸、氯水……。
学生自主确定最想研究哪种铁的化合物的性质,就去做哪个物质的实验。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之后进行汇报交流,从而认识铁的化合物的性质。
这个过程中没有给学生太多提示是因为学生在学习钠和钠的化合物、铝和铝的化合物时已经有了丰富的探究经验了,这里就可以实施完整的探究过程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铁的化合物的性质,也提升了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第二篇: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讲解课教案
教学目的:1.认识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重要性。
2.复习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3.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设计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的体会和领悟。
课时安排:1课时[引入] 化学实验是化学认识的源泉,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请同学们归纳一下。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一、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 2.安全性 3.可行性 4.简约性
[引入]化学实验从传统的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为主发展到探究性实验为主,教师通过启发性讲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实验探究和实
验设计能力。
[板书]
二、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的原则。
所设计的实验应该符合科学道理,不能凭空捏造。
2.对照性的原则。
要设计一个对照性的实验,要想这个实验更能够说明问题,一定要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实验。
3.等量性的原则。
所设计的实验中的平行反应,试剂的取用应该是等量的。
4.单因子的变量原则。
对某个实验的影响,会有很多的因素,实验正是要人为控制条件,使众多变量中,只能有一个因素是变量,其余几个是一样的。
[板书]
三、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1.探索性探究实验的设计
这类实验方案设计过程重在分析比较,操作中的现象是对方案设计合理与否的检验,以及探究性结论得出的重要依据。
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可能会多种多样,实验方案相应也会教多,只要无明显失误或不妥,均可由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之后再将方案修正完善。
例1.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的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褪去。
对于红色消失的原因,甲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和HClO中和了NaOH所致;乙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使红色酚酞变成了无色的物质。
[分析]: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酸碱中和,则红色可能重现,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被氧化,则红色不可能重现。
[实验设计]: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入一些NaOH溶液,若红色重现,则是因为HCl和HClO的酸性所致;若红色不再重现,则是因为HClO的强氧化性所致。
例2.对于CO3和HCO3结合H+能力,甲认为HCO3结合H能力强,理由是在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中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碳酸氢钠固体中产生气体速率快;乙认为CO3-+
22-
-
-
+结合H能力强,理由是在同一温度下同浓度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前者大于后者。
[分析]:CO3与H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CO3+H = HCO3 HCO3+ H = H2O+CO2,在碳酸2-+
2-
+
-
-
+钠和碳酸氢钠混合溶液里滴加盐酸,若CO3结合H能力强,则不会马上产生气泡,HCO3结合H能力强,马上有气泡产生。
[实验设计]:取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碳酸钠的碳酸氢钠溶液放入同一试管中,再滴加盐酸,如果马上有气泡产生,则是CO3先结合H;如果是滴入一定量盐酸后才产生气泡,则是CO3先结合H。
例3.在室温下,把铜片放入浓硫酸中,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
对此,甲认为这是铜在浓硫酸里发生钝化现象;乙认为室温下铜片放入浓硫酸中看不到明显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铜与浓硫酸在室温下反应速率很慢。
[分析]:如果铜发生钝化,则表面会覆盖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一般情形下难于反应。
[实验设计]:在烧杯中放入一块铜片,再加入适量的浓硫酸,使铜片浸没在酸中,稍待片刻,用镊子取出,用水洗净铜片表面的酸液。
将用浓酸处理过的铜片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如果表面有白色的物质析出,溶液的颜色变蓝,说明铜在浓硫酸里没有产生2-+
2-
++
2-+-钝化现象,乙的说法正确。
如果表面没有白色物质析出,溶液的颜色也无明显变化,则甲的说法正确。
例4.请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证实AlO2结合H+的能力比CO3强,供选试剂:NaOH溶液、AlCl3溶液、CuSO4溶液、pH试纸、NaHCO3溶液、FeCl3溶液(仪器自选)。
⑴应选试剂;⑵操作要点;(3)能证明AlO2结合H的能力强于CO3的反应的原理的离子方程式。
[分析]:该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如果AlO2和HCO3相遇时,生成Al(OH)3白色沉淀,即可AlO2结合H的能力强于CO3
[解答]:⑴应选试剂:NaOH溶液、AlCl3溶液、NaHCO3溶液(2)操作要点:①取少量的AlCl3溶液于试管中;②向试管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产生白色沉淀恰好全部消失;③向其中再滴入NaHCO3溶液至足量。
(3)离子方程式:AlO2+HCO3+H2O = Al(OH)3↓+CO3 [板书]3.综合性探究实验的设计
例5.已知镁能跟盐酸、醋酸反应,产生氢气。
即:
Mg+2HCl = MgCl2+H2↑ Mg+2CH3COOH = Mg(CH3COO)2+H2↑
⑴请用镁粉、盐酸和醋酸为原料证明在同温同压下,当上述两种酸的物质的量相同时,反应产生的氢气的体积相同。
⑵若收集到的氢气体积不同,则请推测氢气体积不同的原因。
[分析]:⑴因为该实验是比较性实验,故在设计时要控制好两实验的条件(镁粉质量、盐酸、醋酸浓度体积要完全相同,产生氢气的实验装置要完全相同,实验时的外界温度压强要相同)。
具体如下:
A、组装如图装置
-
-
2--+
2-
-
-
-
+
2-
-
2-
B、气密性检查
C、取下反应发生装置,分别加入镁粉和盐酸或醋酸,再重新连接好装置
D、打开分液漏斗向烧杯加入100mL、0.1mol.L盐酸或100mL、
0.1mol.L醋酸 E、测量烧杯中水的体积,比较两次实验结果。
⑵影响生成氢气的体积大小因素有:一是产生氢气的量,所取的两种酸的浓度,量取两种酸的体积大小;实际参加反应的两种酸的量(因反应放热,两酸挥发而减小的程度不同)。
二是收集氢气时的温度压强不同,由于两者酸性强弱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瞬间放出的热量不等,导致容器中的温度压强不同。
[能力训练] 1.将双氧水溶液滴入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红色消失。
甲认为这是由于H2O2是二元酸:H2O2 H+HO2消耗了OH,而使红色消失;乙认为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将酚酞氧+-
-
-1
-1化使红色消失。
2.向品红溶液中通入一种常见的气体后,品红褪色。
甲认为通入的是氯气,乙认为通入的是二氧化硫。
[设计参考] 1.向红色消失后的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若再现红色,则为H2O2的酸性所致,甲的见解正确;若不再为红色,则是因酚酞被双氧水氧化而褪色,乙的见解正确。
2.将褪色后的溶液加热,若红色再现,则说明通入的是二氧化硫;若红色不再现,则说明通入的气体是氯气。
第三篇: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乙醇结构的实验探究高二化学新教材《生活中的两种有机物—乙醇》
我想:一堂课,一开始要能扣住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
趣。
在导入新课时,我巧妙地安排了李白的诗,用意是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探知究竟的欲望,有利于矫正被动型接受式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探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常见有理论推导,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而这两种方法都可以通过实验来完成。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我想: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
因此课堂上我千方百计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使化学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活、乐、动”的过程,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去发现新问题、萌发新思想、形成新思路、寻找新方法、开拓新领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
这种让他们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能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有效地激发形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学习模式可概括为:
实验探究一定要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设计,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这样才能探有所得、究有结论。
于是我设计了“乙醇与水反应”的教学环节,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眼、脑、手等的配合,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学习习惯。
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以后,我再积极引导学生围绕要解决的有关问题,运用猜想、推理等方式设计实验,亲身进入探索情境之中。
当然这个环节要根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提供相关的实验条件。
学生小组实验过程中,我要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
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实验操作问题、现象理解问题以及由实验衍生出的知识问题。
我要注意观察,注意提炼,适时点拨、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寻求问题准确的答案。
这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出多向思维和换角度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出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勇于表达和勇于表现的能力。
在问题讨论中养成合作探究、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实验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引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这种饮料自古至今备受人们的喜爱,它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学名叫乙醇,那么乙醇分子的结构怎样? 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
【投影】课题:实验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
【板书】实验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
【师】主要目的通过乙醇分子结构的实验探究来进一步培养大家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
【投影】学习目标:1.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师】实验测定乙醇分子式为 C2H6O
【板书】乙醇的分子式:C2H6O
【思考与交流】:根据分子式及各原子的价键关系试推测C2H6O 可能有的结构式?(提示)C可形成4个共价键,可连4个原子或原子团,H只形成1个共价键,一个H只能连一个原子或原子团,O可形成2个共价键,一个O可连2个原子或原子团。
【投影】C2H6O的可能结构式。
HHHH
HHHH
A式B式
[理论分析] 上述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究竟哪一个是乙醇分子的结构式?
分析两式化学键类型,A式中有5个C-H键,1个C-O键,1个O-H键,有1个H原子与其他5个H原子不同,B式中有6个完全相同的C-H键,2个C-O键。
A式类似于水H-O-H,B式类似于烷烃类(煤油的成分)。
联想:与金属钠有关
若是A式结构,应该具有与水相似的性质,如能与金属钠反应。
若是B式结构,则乙醇与金属钠不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一】用所给用品进行实验,① 钠投入水中,② 钠投入煤油中,③ 钠投入乙醇中,并验证产生的气体。
【展示交流】学生叙述实验现象
【师生共同总结的结论】
①钠与水反应,钠与乙醇反应,钠与煤油不反应;
② 密度大小之比:水>钠>乙醇
③ 生成的气体是H2;
④乙醇分子中有能被钠置换的H原子,且H原子的活动性之比是:水>乙醇
【板书】乙醇分子中有能被钠置换的H原子
【师】钠与煤油不反应,说明C-H键遇到金属钠不会断裂,而钠与乙醇反应,且生成H2,说明乙醇分子中有不同于C-H键的化学键,且能断裂产生H原子,所以乙醇的结构式为A式。
【师】刚才我们通过Na与煤油、水、乙醇的反应现象推知了乙醇的结构,这样利用性质来鉴定试样中各种元素、根或官能团等的分析的方法叫定性分析法。
那么我们能否利用具
体的实验数据来推断分子的结构呢?利用具体的实验数据来测定试样中各种组分(如元素、根或官能团等)含量的方法叫定量分析法。
【板书】定性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
[投影]已知无水酒精的密度为0.789 g/cm3,又2.9ml酒精反应完全后(钠过量),收集到气体557ml(标准状况下)。
则1个乙醇分子中能被钠置换出的氢原子为-----个,由此可确定乙醇的结构式为——————。
【学生活动】进行计算,推导结论。
[师] 数据处理:1 mol 乙醇与过量钠反应时收集到 H2为0.5 mol。
说明:每个乙醇分子中有1个H原子与其他5个H原子不同,【板书】每个乙醇分子中有1个H原子与其他5个H原子不同,所以【板书】乙醇的结构式:HHH--C--C--O--HHH【思考与交流】:
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对乙醇的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呢?【学生实验探究二】我为同学们准备了实验药品和仪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装置图,组装实验仪器。
【展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阐述实验方案,展示装置图,叙述装置中每种仪器的作用,所需反应试剂的用量;实验操作步骤;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小结】今天我们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来推出了乙醇分子的结构式HH
H--C--C--O--H
HH
乙醇的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知道了有-OH的存在,使乙醇具有了与烃类不同的化学性质,能与金属Na反应生成H2。
决定乙醇的化学特性的原子团-OH 叫做乙醇的官能团,那么在-OH的影响下,乙醇还有什么性质,能与哪些物质反应,有待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实验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
乙醇的分子式:C2H6O
乙醇的结构式:HH
H--C--C--O--H
HH
乙醇分子中有能被钠置换的H原子定性分析法每个乙醇分子中有1个H原子与其他5个H原子不同定量分析法
教学反思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
对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大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能力方面则更差。
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来自观察、实验和经验,为此,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实验,通过实验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乙醇的分子结构定性分析,先进行理论推
导,再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结论。
,2.乙醇的分子结构定量分析,先进行数字计算,再通过具体实验得出结论。
,通过“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的教学,多层次、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眼、脑、手等的配合,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学习习惯。
在这个环节,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避免了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能够获得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教学方法的选择: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相当感兴趣,可以说实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果说,概念原理是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就是学科的“灵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并最终自己得出结论的做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自我反思:我认真听取了师傅和老师们的评课并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后,明确了这节课的不足,我将不断虚心学习,完善语言组织能力和教学基本功,争取更为长足的进步!
第四篇:招教考试案例例举
案例分析题
1.刚刚毕业的王某被分配到一所小学担任四年级(3)班的班主任。
班里有几名学生特别爱打小报告,尤其是李某同学,总是隔三差五地到王老师办公室反映班里谁欺负女同学、谁骂人、谁没有值日等情况。
开始时,王老师还耐心地倾听并作出处理,时间久了,就心生厌烦。
有一次,李某走进办公室,向王老师反映班干部某某做事偏心,记录班级违纪情况时有作弊嫌疑的问题。
王老师正为公开课的事情忧心呢,听到李某这么一说,便不耐烦地反问道:“你说班干部某某偏心,有什么证据证明吗?自己不好好学习,总惦记别人的短处,对同学胡乱猜疑,难怪有同学说你烦人呢!”李某当即变得脸红脖子粗,悻悻地离开
了办公室。
从此变得无精打采,上课时常低着头,下课也不爱说话。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该班主任的行为。
这名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素养有些欠缺,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刻。
学生打小报告本来就多发生在小学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还未完全成熟,他们很难明辨是非。
同时,小学生对老师极为崇拜,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肯定、赞扬与鼓励,并认为打小报告就可以获得老师的表扬、肯定、赞扬与鼓励。
于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与同辈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光明磊落的道德品质。
这名班主任的做法严重违背了教育原则,伤及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对学生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教育只有一次,如果在这一次的教育中出现失误,是很难用第二次、第三次的教育来弥补的。
”这位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要对学生有耐心,做到真正热爱自己的学生,并不断自我反思,终身学习。
2.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
同学们在上早读,书声朗朗。
我刚到校,来到班上,手插在裤兜里,脸对着全班同学。
这时,一个学生走进教室。
我大声说:“××,你为什么又迟到?把手放下站好……?”忽然,我听到有人叽咕:“……自己也迟到……”一个女同学正在向旁边的同学使眼色,脸上露出不服气的神情。
我心头一惊,正要发作的火一下子熄灭了。
这事儿使我陷入深思。
平时,一些看起来很细小、很微不足道的事情,由于没有重视,结果给了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课上,有的学生被叫到前边板演,写完后随手粉笔往台上一扔,没有轻轻地放回粉笔盒;小干部用教鞭敲击讲台面要同学安静下来……这不都是我的行为在学生身上的再现吗?我感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十分审慎。
数十双眼睛好像数十面明澈澈的镜子,照得教师毫发毕现,不容你有丝毫的懈怠。
(1)案例中,教师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为什么?(2)案情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参考答案:
(1)教师扮演了示范者的角色。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对象(2)分析: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教师对他们有一种自然的影响力和特殊的信任感,使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向师性”,他们会把受自己尊敬和爱戴的教师视为效法的模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都能给学生起奠基作用。
案例中的教师,在课堂上不注意小节,“自己也迟到了”、“随手扔粉笔”、“用教鞭敲击讲台面”等等,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给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教师在学生面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
(3)启示:①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细节中,要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
②教师是学生行为规范的代表,是学生效仿的楷模;教师要担当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角色;③教师的榜样作用,构成了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力”。
教师要成为学生真正的楷模。
3 【案例】小刘到某小学工作以来注重尖子生的培养,培养的尖子生多次在全校学生诗歌比赛、演讲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
但校长发现她经常对那些不听话、顽皮、不讲卫生的学生采取罚站、不许进教室、罚打扫卫生等措施惩罚他们。
家长知道后,多次找她交换意见,但小刘不但不以为然,而且还对家长进行批评。
试运用所学习的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对小刘的做法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①刘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
②刘老师违背了依法执教这一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
④刘老师违背了尊重家长这一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
④刘老师违背了热爱学生这一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
【案例】某初中一位学生,成绩很差,还常常以各种恶作剧捉弄班主任。
当该学生的家长决定让孩子停学就业时,班主任如释重负。
事隔数年,班主任的电视机坏了,修理部派了一名手艺高明的师傅上门修理,谁知这位师傅竟是当年那名学生。
学生很快修好了电视,还对当年老师的教诲感激不尽。
事后,班主任认识到“在教师看来已无可救药和毫无希望的差生中,还蕴藏着天才。
” 试运用所学的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①这一事件再一次说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②班主任的行为违背了依法执教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依法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