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真题训练】-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单元复习过过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真题训练】
一、单选题
(2021·天津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
2.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A.水热条件较差B.岩石的可溶性低
C.地表植被茂密D.地质构造较复杂
(2021·全国高考真题)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

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

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A.②①④③B.③①④②C.②④①③D.③④①②
4.图中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A.先升后降B.先降后升C.持续上升D.持续下降
5.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
A.岛屿众多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受暖流影响D.受东亚季风影响(2020·北京高考真题)以南岭为例,要求考生判别相关地理要素特征和差异,以
此推知其他重要地理界线的突出作用。

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

下图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6.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图中()
A.断层形成晚于褶皱B.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
C.山峰是由背斜形成D.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
(2020·天津高考真题)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8.形成图中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
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D.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
9.导致图中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A.垂直抬升B.水平拉张C.水平挤压D.岩浆喷发
(2020·浙江高考真题)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米。

图一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二为图一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

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二谷地景观可见于图一中的()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11.图二谷地的成因是()
A.构造断裂下陷B.流水侵蚀作用C.岩层挤压弯曲D.冰川侵蚀作用(2021·北京高考真题)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
A.甲乙丁丙B.乙丙丁甲C.丙丁甲乙D.丁乙丙甲
13.甲图中,形成最晚的是()
A.①B.②C.③D.④(2020·全国高考真题)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5.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

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2016·全国高考真题)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

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

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6.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A.1~3月B.3~6月C.6~9月D.9~12月
17.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A.径流量增大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D.河床展宽
18.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2018·全国高考真题)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B.T1C.T2D.T3
20.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21.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
(2015·全国高考真题)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22.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23.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2019·江苏高考真题)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
25.该区域()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二、综合题
26.(2019·天津高考真题)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在上左图所示贺兰山东麓,部分沟谷两侧的岩壁上有历代先民凿刻的岩画(上右图中甲所示)。

长期以未,沟谷两侧岩石的破损对岩画构成了威胁。

(1)当地哪些自然条件导致了岩石破损严重?
上右图为上左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景点的照片。

(2)据上右图概括这四处景点吸引游客的共同原因。

宁夏中南部一些地区气候干旱,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劣。

为了使当地居民摆脱贫困,政府采取了“生态移民”的举措,将部分贫困人口迁至本自治区北部。

(3)安置“生态移民”的迁入地应具备哪些条件?
27.(2020·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

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

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

(3)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

(4)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

28.(2019·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

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

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

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
2.A
【分析】
1.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砂岩、页岩、石灰岩均为沉积岩,一般而言,越向下,沉积岩形成的时间越早。

由图中信息可知,①处发生断层且该处地层最上层为石灰岩,其他几处中石灰岩均位于最下层,因此该处应该是最老的岩层;④处地层最上层为页岩,位于石灰岩层之上、③处砂岩岩层之下,所以④处较①处岩层新、较③处岩层老;②处黄土地层位于最上层,应该是最新的岩层。

故A,B,C错误,D正确。

2.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岩溶地貌主要是石灰岩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读图可知,该地位于华北某地的,因此与西南地区相比,该地岩溶地貌发育程度低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地水热条件较差,不利于岩溶地貌的形成,A正确;由于两地是同类岩层,因此岩石的可溶性无差异,B错误;地表植被茂密与否对岩溶地貌形成的影响较小,C错误;岩溶地貌的发育与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关系较小,D错误。

故选A。

【点睛】
一般而言,沉积岩是越向下层年龄越老;结合图例,确定①③④为沉积岩是解答第一小题的关键。

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一般而言,水热条件越好越有利于岩溶地貌的形成,我国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为云贵高原。

3.C
4.A
5.C
【分析】
3.
珊瑚环礁的形成过程:首先,在岛屿(尤其是火山岛屿)沿岸形成环绕海岸并与岛屿相连的岸礁;第二阶段,岛屿略微下沉,珊瑚则与沉降速率保持同步向上生长,由于外缘海况条件好,珊瑚礁增长快于内侧,结果珊瑚礁与海岸分开,中间隔以澙湖,形成堡礁;第三阶段,岛屿全部沉降入海,珊瑚仍向上生长,形成环绕澙湖的环礁。

读图观察可看出②是海底火山喷发出露海面,形成火山岛;④是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在浅海岸边沉积形成岸礁;①是海平面下降,继续接受沉积,形成堡礁;③继续接受沉积,珊瑚礁变厚。

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
珊瑚礁与地壳运动有关,正常情况下,珊瑚礁形成于距海面25m以内的海域,高出海面者是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的反应,反之,标志着海平面上升。

图④首先是海平面上升,岛屿(地壳)下降,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在海面以下25m以内的浅海岸边沉积;之后海平面下降,珊瑚礁出露海面。

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5.
据材料可知,珊瑚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西太平洋北纬35°海域地处中纬度,沿岸有暖流经过,提高了该海域的水温,能满足珊瑚生长的条件,所以分布有珊瑚礁,C正确;岛屿众多不是珊瑚礁形成的唯一条件,A错误;副热带高压主要影响降水,不是珊瑚礁的形成条件,B错误;北纬35°以南海域也受东亚季风影响,D错误。

故选C。

【点睛】
珊瑚礁形成条件:
1、水温。

23~27°C是造礁珊瑚生长发育的最佳水温。

2、盐度。

造礁珊瑚生长在盐度为27~40的海水中,最佳盐度范围是34~36。

3、水深。

一般认为造礁珊瑚生长的水深范围是 0~50米,最佳水深为20米以浅。

4、光照。

一般热带光照强,时间长,有利于珊瑚礁的发育。

5、风和风浪。

一般迎风浪一侧礁发育较好。

新月形和马蹄形礁体的凸面是迎风迎浪的。

6、河流。

河流入海处,海水盐度低,泥沙含量大,混浊度高,海水透明度低,会使珊瑚窒息而死,所以有大量泥沙入海的河口处一般不发育岸礁,如海南岛的岸礁在河口区缺失。

7、海平面变动。

当海面稳定时,珊瑚礁平铺发展,但厚度不大;当海面上升或海底下沉时,形成的礁层厚度较大,礁体可发育成塔形、柱形,也有的礁体可深溺于海面以下成为溺礁。

当海面下降或地壳上升时,形成的礁层厚度也不大,也有的礁体可高出海面成为隆起礁。

视频
6.C
7.A
【分析】
试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
6.
沉积岩中含有化石。

结合图例可知,①和①是花岗岩,①是安山岩,三者都为岩浆岩,不可
能发掘化石,A、B、D错。

①是砂岩,为沉积岩,可能发掘化石,C正确。

7.
结合图例可看出,乙处岩层出现弯曲为褶皱,褶皱的岩层都出现了断层,说明断层形成晚于褶皱,A正确。

图中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没有经过变质作用,B错。

图中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C错。

乙处煤层因断层作用厚度大,D错。

所以选A。

【点睛】
岩层新老关系判断的规律:1、下层沉积岩要比上层的沉积岩老。

2、下沉接受沉积,上升接受侵。

3、被侵入的岩层要比侵入岩老。

4、变质岩比附近的侵入岩要新。

8.D
9.A
【解析】
8.
此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

图中岩层层理结构明显,应该是沉积岩,AC错误。

图中岩层多次
出现坡度较大的陡崖,应该是垂直裂隙发育,岩石被侵蚀形成,该地区位于粤北山区,属于湿润地区,风力侵蚀较弱,以流水侵蚀为主,D正确,B错误。

故选D。

9.
图中岩石为沉积岩,最初形成于低地,形成沉积岩后,受地球构造运动的影响,间歇性的垂直抬升作用使得本区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垂直抬升,
A正确。

水灵拉张会导致裂谷出现,水平挤压会导致岩层弯曲出现褶皱山脉,岩浆喷发形成火山地貌,此地貌景观不是裂谷、褶皱山、火山,BCD错误。

故选A。

【点睛】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10.B
11.D
【解析】
10.
由图一中的等高线分布状况和等高线数值可以看出,乙地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B正确。

甲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A错误。

丙为鞍部,C错误。

丁地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D错误。

故选B。

11.
根据图二谷地的形状和材料“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0米”可以判断
该谷地的成因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U型谷,D正确,C错误。

图示没有断层的相关信息,A错误。

乙地位于河流上游,如果为流水侵蚀形成应该为V型谷,而图二中谷地为U型谷,B错误。

故选D。

【点睛】
山谷、山脊的判断方法: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凸出,为山谷;等高线向地处弯曲凸出为山脊。

12.D
13.C
【分析】
12.
花岗岩是地下岩浆向上侵入、冷却凝固形成的,花岗岩之上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变质形成变质岩,花岗岩形成于地下,丁图花岗岩位于地下,甲乙丙图花岗岩出露地表,说明丁图最早出现,ABC错误。

因地壳抬升,花岗岩之上的变质岩被外力侵蚀,其厚度逐渐变薄,部分区域花岗岩出露地表接受外力侵蚀,花岗岩表面变的起伏不平,因此丁图之后应该是乙图,再以后是丙图;甲图中出现断层,使原来的花岗岩、变质岩发生断裂错位,相对下沉的部分接受沉积,出现松散沉积物,因此正确的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丁乙丙甲,D正确。

故选D。

13.
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图中,①是花岗岩,形成最早;①①是变质岩,形成晚于①花岗岩;①是松散沉积物,形成于断层下降岩块上,因此是先有断层使原来的变质岩发生断裂形成①①两块变质岩,其中①是下降岩块,之后在①之上沉积形成松散沉积物,因此形成最晚的是①,C 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题注意甲乙丙丁四图中花岗岩最早形成于地下,在岩浆高温、高压作用下岩石变质形成变质岩,松散沉积物要在低洼地形成,①是断层下降岩块。

14.D
15.C
【解析】
14.
读图可知,断层①将灰岩④断开,故灰岩④先形成,断层①后形成;断层①形成后,地表面被侵蚀,形成侵蚀面,之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②;最后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③。

所以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④,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5.
读图可知,砂砾石层的下界存在侵蚀面,可知该面形成的时期遭受侵蚀,BD错误。

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A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
喷出岩形成的年代晚于其穿透的岩层;沉积岩一般是底层形成的年代早,上层形成的年代晚。

16.D
17.B
18.A
【分析】
试题分析:
16.由材料可知。

甲时河床最低,侵蚀为主,应该为当地汛期;乙时河床抬高,为枯水期,淤积为主,河床抬高;有甲到乙,应该是由汛期过后到枯水期的过程,结合该地位于我国的浙江,答案选D。

17.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蓄水,导致汛期下游水量减少,流速减慢,径流的冲刷力度减小,淤积加重,河床抬高。

故选B。

18.水库修建后导致下游河道淤积加重,再加上潮流带来的泥沙,使河口泥沙大量淤积,大型水闸修建在河口,是为了拦截潮流,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故选A。

考点:河流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修建水库的影响。

19.A
20.A
21.D
【解析】
19.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

其它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

故选A①
20.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①T0①T2①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

故选A①
21.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①T0①T2①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①T2①T1①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

故选D①
①点睛①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①一般来说①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①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①沉积物颗粒细小①河流中心流速大①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①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①在时间上①洪水期间因流速大①沉积的物质颗粒粗大;平水期流速小①沉积的物质颗粒细小①结果表现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中①粗、细沉积物成层分布①
22.D
23.B
【解析】
22.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读图分析能力。

随着距离海岸的距离增加,海水深度增加。

根据图中1975①2004年的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变化,1975年至1990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点的距离增加,说明近岸海域海底淤积严重,海水深度减小;1990至2004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点的距离减小,海水深度增加,说明近岸海域海底以侵蚀为主,所以1975①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先淤积、后侵蚀,故选D①23.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992①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下降,说明海水深度增加,泥沙淤积减轻。

黄河入海径流量减少,河口处泥沙淤积减少,水深加大,B正确;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导致河流的冲刷作用加强,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加重,河口处水深减小,A错误;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严重,河口处水深变浅,C错误;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河流流量增加,流速变快,泥沙淤积增大,河口处水深变浅,D错误。

故选B项。

24.D
25.C
【分析】
考查地壳运动相关知识。

考查学生利用所需信息解读材料和图文的能力。

难度一般。

24.有材料和图片可知,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因此M表达的地质意义和N不同的就在于弯曲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了褶皱,而上部的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正确答案选D。

无法看出古气候的变化和古环境的变化,通过岩层的顺序只可以判断地壳运动的变化,而沉积物的变化也无法判断ABC错误。

25.岩层位于下方的先沉积,位于上方的后沉积,因此乙形成的时代要早于甲岩层。

B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的岩层覆盖相对密集,外表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而且最上部的岩层并不是连续的,因此乙形成之后,经历了长期的侵蚀过程。

C正确。

甲是水平岩层和弯曲岩层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了剥蚀面,因此并不是持续地接受沉积,A错误。

丙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一定是背斜,有可能只是单纯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力作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沟谷。

无法判断其形成,D错误。

【点睛】
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通常先内力作用再外力作用,地壳抬升,容易被侵蚀,地壳下降容易发生沉积作用。

26.(1)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

(答出三点即可)(2)历史文化价值高;地域特色突出(民族特色鲜明)
(3)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较丰富,人口密度较小;就业机会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风俗习惯相近。

【分析】
本题以贺兰山的地貌情况、旅游、以及宁夏为背景的生态移民问题,考察学生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分析、旅游地理中旅游资源价值和迁入地的区位地理条件等相关知识。

【详解】
(1)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题干中的关键词为“岩石破损”,解题方向为“自然条件”,一般从气候(温度、降水、光照)、天气、地形地势、植被、自然灾害等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

(2)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题干中的关键词为“景点吸引游客”、解题方向为“共同原因”,一般从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分析组织答案:历史文化价值高;地域特色突出(民族特色鲜明)
(3)该题为条件分析类题,关键词“安置、迁入地”解题方向“哪些条件”,可以归结和城市区位因素分析类似。

结合材料,从自然条件的地形、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和历史文化等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较丰富,人口密度较小;就业机会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风俗习惯相近。

27.(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

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

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2)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

(3)金矿与断裂空间分布一致。

图示区域山高谷深(地壳抬升,河流深切),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河流较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增大。

(4)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

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

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

【分析】
考查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貌的成因,金沙江中沙金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

【详解】
(1)注意审题,空间关键词“图示区域”,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地处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

根据板块构造说理论可知,断裂发育是由于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使岩层发生断裂;该地处于从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板块运动活跃,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造成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该地岩石的承受能力而导致断裂发育。

(2)由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发育成河流,故河流多沿断裂分布。

(3)读材料“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可知,断裂空间分布处金矿石出露较多,图示区域受地壳抬升,河流深切影响,形成山高谷深的地貌形态,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多沿断裂分布,故金矿石出露几率较大;且图示地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众多,使金矿石可出露的空间范围较大。

(4)由上题分析可知,河谷出露的岩层中金矿石出露几率较大。

金沙江中沙金的形成地质作用过程,首先是河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受外力作用岩石风化侵蚀破碎,矿石掉入到比降大的金沙江,随急流搬运,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随后河流流速减小,搬运能力减弱,河水挟带的金将在河床不断沉积,逐渐累积而形成沙金。

28.(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

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