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初心》读后感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初心》读后感5篇
(一)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读《教育的初心》有感
今年寒假拜读李镇西先生的《教育的初心》,深感与众不同。
掩卷之余,感慨良多。
本书结合种种教育现象,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行政管理、教学行为、教师品质、家长素质、专家言论等方面,既有肯定更有批评。
一些本来简单明了、是非分明的事情,在舆论或处理上却是怪象重生,令人匪夷所思。
这种怪象的背后,李镇西先生提醒我们:要回归教育的初心,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才能冲破迷雾,拨云见日。
回归教育的初心,秉持教育的初心,首要在教师。
教师首先要审视内心,改变学生观,矫正教学教育行为。
可事实情况是我们在埋头前行的同时,受到种种干扰,可能已经忘记了初衷,各种观念态度都发生了变化。
教师如何才能保持初心,矢志不渝?方向和路径都有,最根本的,我认为是要有奋发进取的精神。
所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是口号,而是我们必须要确立的根本。
本文想立足于精神状态,从几个细节谈我的读书感受。
李镇西先生58年出生。
两年前出版本书时,他已经有七十多本专著了。
李先生之所以著作等身,成就斐然。
最主
要的一点,就是他努力进取的精神,就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教育的初心》文章末尾会附上写作时间或地点,这引起了我的注意。
“于上海至绍兴的高铁上”“于成都飞北京的航班上”等等。
出差途中,舟车劳顿,正是休息之时。
如不闭目养神,君不见玩手机、玩平板的旅客比比皆是?可是李先生却把旅途中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了,而且航班上写作的时候,李先生已经近六十岁了。
真可谓处处都是学习奋进之地。
另外,文本中时间记述也让人动容。
“2018年5月22日凌晨0:45写毕”,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夜深人静,四面寂然,一名六十岁的老人在灯下激情汹涌、笔耕不辍的场景。
这就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这种精神才是李镇西先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我们教师常常抱怨上课累,批阅试卷累……可与李先生的精神状态相比,我们可能还差得很远。
李先生文中的另一个细节是他对书籍的情有独钟。
阅读是教师成长的途径,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
可真正像李先生那样如饥似渴地读书的教师可能也不多。
《和老一辈大师相比,我们连学者都谈不上》一文中,作者自述读了大量的人文学术著作:《宽容》《异端的权利》《自我实现的人》《中国思想史论》等等。
这些书籍开阔了作者思想视野,提升了人文素养,也打下了作者成为名家的基础。
作者形容自己对文学名著和其他人文著作“暴饮暴食”。
这个比喻真的太形象生动,可以想见他对阅读是多么的用心、用情。
相比之下,
我们被逼着才读书,真的是“羞愧难当”。
李先生力挺朱永新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大声疾呼成长要阅读,教师要阅读,全社会都要阅读。
我们也相信李镇西先生终其一生都与书籍相伴。
我们能否坚持阅读取决于什么呢?当然要有李先生一样的精神。
哪怕老之将至,也要老当益壮,奋发进取。
有些教师人到中年,就不读书,不学习,一心想着退休,缺什么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中李先生讲学国内各地,游学世界各国。
足迹满天下,这也让我们深为他的不畏劳苦、学习不止的精神而感动。
四处游学,见多自然识广。
作者在书中很多地方都提到国外。
国外的教育观念、教育现象也经常被用来与国内进行对比。
《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肇事司机》文中,作者写到他在美国、欧洲、澳洲等地过马路的经历;《学生的安全责任,谁说了算?》一文中,李先生两次到丹麦学习考察;《陌生人的关系展示文明程度》中,写了作者在法国西门子大楼遇到的温馨一幕;《校园文化为谁打造?》写考察台湾的学校等等。
一方面通过对比,强烈地表达作者对某些不正常现象的不满。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游历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李先生之所以能够高屋建瓴,跟他经常外出学习考察是分不开的。
我们不能像他一样经常出国,但坚持走出去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的初心》对教育现象、社会现象、教育理念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