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下册课时16第八单元16 阿房宫赋 杜牧(三)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却在千年岁月的淘洗中未曾磨损分毫。那本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两个问题:1.杜牧以“赋”达意,如何体现警示价值?——杜牧作为晚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为什么不以“阿房宫”为题材写一首“讽谏”或者“史论”诗呢?杜牧采用“赋”这一文体,在表达主题上有何独到之处?第2个问题,辞赋本色是谏书——让我们一起探究《阿房宫赋》中的理性表达。
写出了宫中 “妃嫔媵嫱”们的奢侈的梳妆。而写“妃嫔媵嫱”们的奢侈梳妆和骄奢生活,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暴露出帝王生活的糜烂。
接着,作者又从阿房宫中的收藏来描写秦始皇的横征暴敛。“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是用了铺排的手法把被秦始皇消灭了的六国罗列在一起,写出了秦王掳掠的广泛;而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
首先,我们都知道,《阿房宫赋》是一篇“赋”,而赋的文
思考、书写
聆听
体特点,首先是要对事物的多姿多彩做形象化的描写,力求把事物的特征全面详尽地显示在读者的眼前;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尤其重视赋的“写志”作用。
下面,我们就从文章的第一段开始,来探究杜牧是如何通过“赋”这一文体来体现警示价值的。文章是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句开始叙述的,寥寥十二个字,却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来对“阿房宫”的构筑做扼要的概括。然后,作者便转入了对阿房宫的内在结构做详尽的描绘:“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从广度上,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从地势走向上分别写出了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非凡的气势;接着,便用“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写出宫内楼阁建筑的奢侈与豪华。而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更把宫内建筑的繁复做了一个简洁的概括。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写法并不是要对阿房宫 的富丽堂皇做歌颂性的展示,恰恰相反,作者是要借助于这样的描绘,对秦始皇的骄奢淫逸做锋利的揭露与批判。
房宫,一齐遭到覆灭的命运,就是物极必反的必然结局了。
同学们你们看,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杜牧采用赋这一文体,不仅将阿房宫的富丽堂皇描写得淋漓尽致,更借助于这样的描绘,对秦始皇的骄奢淫逸做了锋利的揭露与批判。同时,我们要很清楚地认识到,杜牧写六国破灭,写秦的速亡,作者绝不仅仅是在讲述一段历史讲解一个宫殿,更多的,是为了给唐朝的统治者以警醒,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而这些目的的达成,正是借助了赋 “体物写志”的文体特点。
于是,我们在对阿房宫的建筑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作者便以磅礴的气势,开始展开对这一切的愤怒申讨:我们先来看以下几个句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从这几句的内在联系看,前面两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采用夸饰的手法,写出了阿房宫内的桥与廊的宏伟壮观,也表达了对这一切所呈现出的奢侈与骄纵的痛斥;接着的两句“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是对上述一组两句的概括。“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则构成了又一组排比,从建筑的奢侈转入了对帝王糜烂生活的揭露,再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来概括,把阿房宫的建筑群与生活在其中的帝王统一在一起,奠定了全文的揭露与申斥的基调。
思考、聆听
环节二:以赋达意,如何体现警示价值?
【活动】
学生用5分钟时间,再次熟悉《阿房宫赋》的前三段,并针对其中“铺陈”部分做勾画并思考。
【讲授】
通过两位评论家对赋的评论:“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刘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扬雄”引导学生认识到:杜牧在选择以赋这一文体来写阿房宫时,他的角色定位不仅是普通的诗人,更多的是以一位有着极强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的士大夫的身份来写的。因此,我们今天来读这篇 《阿房宫赋》,就不能把它仅仅当作文采华丽的一篇美文,一定要关注它鲜明的政治意义和现实的警示价值。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秦的荒淫不得民心,其短命和速亡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假借阿房宫写秦的骄奢淫逸却是从杜牧开始的,也就是说,杜牧的《阿房宫赋》之所以流传千年,是因为极少有作品能像《阿房宫赋》一样,通过一个特殊的事物可以把人民与独夫的对立揭露得如此形象而深刻,从而产生极强的现实警示价值。在本单元的另外一篇文章《六国论》中,作者苏洵同样借写六国的历史来进行讽谏,其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是借题发挥,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这两篇文章共同的理性表达,两位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在借史
创造好了情境,还需要走好理性表达的第二步:逻辑严密,懂得取舍。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分析过前文铺排对阿房宫极端奢侈与奢靡的描写揭露后,再来对比阅读文章第三段的结
思考
聆听
书写
尾,“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既是交代阿房宫的结局,也是写秦的灭亡。短短14个字,写尽了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统治的过程,要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一定经过了许多流血牺牲,但是,就是这样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却被作者简单地一笔带过,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这段话至少表明了三层意思:1.始皇建造阿房宫的初衷并非为了君王享乐,而是因为咸阳人多。2.相对于杜牧所言的“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实在是相去甚远。3.阿房宫是从秦始皇去世前两年才开始建造
的,直到秦始皇去世时,也才建成了前殿的地基而已。
杜牧的写作与历史不甚相符,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意义何在?目的何在?我们先来看看杜牧自己怎么说。
思考、书写
聆听
环节四:理性的声音,如何表达?
我们来看看杜牧给我们做了怎样的良好示范。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的理性表达之所以出色,主要就是因为他做到了以下两点:1.创造情境,让听者入境;2.逻辑严密,懂得取舍。我们先来看第一步,创造情境,让倾听者入境。也就是说,第 一步应该是要让你的倾听者愿意坐下来,有兴趣听你说。杜牧 的高妙之处在于,他在浩瀚的历史事实中找到了这样一个让君 王能感同身受的具体情境,对阿房宫的描写,看似是写古,又 是处处在写今。写古是外壳,讽今是内核。但由于他设置情境 进行劝谏,这样的表达既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又使主旨的表达更真切,更易于为君王接受。
输来其间”,则写出了掳掠的时间之长和数量之多。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仅仅用了八个字,就把阿房宫里的极端的奢侈与靡费写得简洁而深刻。而“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更把秦王在疯狂掠夺之后的狂妄姿态表现得十分生动。就这样,通过赋的独特表达,杜牧文章的内在批判力和感染力也开始显示出来。
文章的第三段在铺排手法的运用上表现得更为充分。在这一段的开头,紧接着前面一段写秦王朝的糟蹋珍宝与暴殄天物,作者以感叹的语言,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的句子:“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表达了作者的激烈的愤慨。此后,便推出了全文最为精彩的一段,运用铺排手法达到了极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做喻的过程中得到有效呈现。
同学们,学习完《阿房宫赋》我们不得不叹服杜牧纵横驰骋的想象力和文采,不得不佩服他心系国家的忧患意识和敢于直击时弊的谏诤精神,更不得不惊叹他化思想于语言,更要学习他将理性的声音理性地去表达的强大说理逻辑。
杜牧如此取舍,就是一个典型的理性表达:
他是为了突出:经过如此不易建立的江山,竟如此轻易地丢掉了。建立它时如此声势浩大,一朝灭亡竟无回击之力,与开头的“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文铺陈夸饰奢华的宫殿,就是为了反衬其毁灭后的萧条与落寞!这种落差越大,越促人深思,发人深省!
杜牧的写作就是要告诫君王:要及时改变现状,不要再大兴土木,不要再过骄奢淫逸的生活,如果再继续这样的生活,唐朝就会走向秦那样的毁灭结局。杜牧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和对君王的劝谏用了《阿房宫赋》来理性传递,起到了非常好的讽谏效果。
在对阿房宫的建筑做了详尽而充分的描绘之后,作者便转入了对阿房宫内的生活着的主体:妃嫔媵嫱的描写。我们重点来看以下一些句子: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这是讲的视觉;“烟斜雾横,焚椒兰也”)——这是讲的嗅觉;(“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这是讲的听觉;)同学们,你们看,杜牧采用“赋”的铺陈写法,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极尽笔墨
环节三:理性的声音,从何切入?
【讲授】
我们先来看看杜牧为什么选中了“阿房宫”,事实上,阿房宫是一个根本没有建成的宫殿,离秦最近的史书《史记》中这样记载:“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同学们,大家看,在一连六个对比中,杜牧把“铺陈”的手法做了尽情的发挥,紧紧围绕阿房宫的豪华建筑和奢侈生活的一些细节来展开:负栋之柱、架梁之椽、钉头、瓦缝、直栏横槛和管弦,都是着眼于一个“多”字,把普通老百姓的辛苦劳作的成果怎么也跟不上统治阶级丝毫也不加珍惜的糟践速度做了鲜明对比,那么,秦王朝连同他们那座极尽奢侈豪华的阿
高一语文统编必修下第八单元16课阿房宫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
XX中学XX
一、教学目标:
1.探究杜牧以“赋”达意,如何体现警示价值
2.辞赋本色是谏书——探究《阿房宫赋》中的理性表达
二、教学过程:环节Fra bibliotek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阿房宫赋》课程导入
【引入】自我介绍并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讲授】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进入《阿房宫赋》第三课时的学习,经过第一、第二两个课时,我们已经对杜牧笔下“阿房宫”的辉煌壮观、富丽堂皇有了初步的理解。阿房宫,作为恢弘一时的建筑早已堙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但514字的《阿房宫赋》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写道:“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看到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知道,杜牧这篇赋无疑是写给君王的,是针对当时的统治者唐敬宗李湛的大兴土木而写的。这篇《阿房宫赋》正是杜牧发出理性声音的切入点。
但杜牧作为当朝士大夫,他很理性地认识到,给君王劝谏,不能用直谏,而要用委婉曲折的讽谏,否则越进谏越会激怒君王,适得其反。正如杜牧在《与人论谏书》中所说:“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
写出了宫中 “妃嫔媵嫱”们的奢侈的梳妆。而写“妃嫔媵嫱”们的奢侈梳妆和骄奢生活,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暴露出帝王生活的糜烂。
接着,作者又从阿房宫中的收藏来描写秦始皇的横征暴敛。“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是用了铺排的手法把被秦始皇消灭了的六国罗列在一起,写出了秦王掳掠的广泛;而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
首先,我们都知道,《阿房宫赋》是一篇“赋”,而赋的文
思考、书写
聆听
体特点,首先是要对事物的多姿多彩做形象化的描写,力求把事物的特征全面详尽地显示在读者的眼前;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尤其重视赋的“写志”作用。
下面,我们就从文章的第一段开始,来探究杜牧是如何通过“赋”这一文体来体现警示价值的。文章是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句开始叙述的,寥寥十二个字,却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来对“阿房宫”的构筑做扼要的概括。然后,作者便转入了对阿房宫的内在结构做详尽的描绘:“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从广度上,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从地势走向上分别写出了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非凡的气势;接着,便用“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写出宫内楼阁建筑的奢侈与豪华。而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更把宫内建筑的繁复做了一个简洁的概括。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写法并不是要对阿房宫 的富丽堂皇做歌颂性的展示,恰恰相反,作者是要借助于这样的描绘,对秦始皇的骄奢淫逸做锋利的揭露与批判。
房宫,一齐遭到覆灭的命运,就是物极必反的必然结局了。
同学们你们看,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杜牧采用赋这一文体,不仅将阿房宫的富丽堂皇描写得淋漓尽致,更借助于这样的描绘,对秦始皇的骄奢淫逸做了锋利的揭露与批判。同时,我们要很清楚地认识到,杜牧写六国破灭,写秦的速亡,作者绝不仅仅是在讲述一段历史讲解一个宫殿,更多的,是为了给唐朝的统治者以警醒,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而这些目的的达成,正是借助了赋 “体物写志”的文体特点。
于是,我们在对阿房宫的建筑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作者便以磅礴的气势,开始展开对这一切的愤怒申讨:我们先来看以下几个句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从这几句的内在联系看,前面两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采用夸饰的手法,写出了阿房宫内的桥与廊的宏伟壮观,也表达了对这一切所呈现出的奢侈与骄纵的痛斥;接着的两句“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是对上述一组两句的概括。“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则构成了又一组排比,从建筑的奢侈转入了对帝王糜烂生活的揭露,再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来概括,把阿房宫的建筑群与生活在其中的帝王统一在一起,奠定了全文的揭露与申斥的基调。
思考、聆听
环节二:以赋达意,如何体现警示价值?
【活动】
学生用5分钟时间,再次熟悉《阿房宫赋》的前三段,并针对其中“铺陈”部分做勾画并思考。
【讲授】
通过两位评论家对赋的评论:“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刘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扬雄”引导学生认识到:杜牧在选择以赋这一文体来写阿房宫时,他的角色定位不仅是普通的诗人,更多的是以一位有着极强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的士大夫的身份来写的。因此,我们今天来读这篇 《阿房宫赋》,就不能把它仅仅当作文采华丽的一篇美文,一定要关注它鲜明的政治意义和现实的警示价值。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秦的荒淫不得民心,其短命和速亡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假借阿房宫写秦的骄奢淫逸却是从杜牧开始的,也就是说,杜牧的《阿房宫赋》之所以流传千年,是因为极少有作品能像《阿房宫赋》一样,通过一个特殊的事物可以把人民与独夫的对立揭露得如此形象而深刻,从而产生极强的现实警示价值。在本单元的另外一篇文章《六国论》中,作者苏洵同样借写六国的历史来进行讽谏,其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是借题发挥,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这两篇文章共同的理性表达,两位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在借史
创造好了情境,还需要走好理性表达的第二步:逻辑严密,懂得取舍。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分析过前文铺排对阿房宫极端奢侈与奢靡的描写揭露后,再来对比阅读文章第三段的结
思考
聆听
书写
尾,“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既是交代阿房宫的结局,也是写秦的灭亡。短短14个字,写尽了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统治的过程,要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一定经过了许多流血牺牲,但是,就是这样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却被作者简单地一笔带过,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这段话至少表明了三层意思:1.始皇建造阿房宫的初衷并非为了君王享乐,而是因为咸阳人多。2.相对于杜牧所言的“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实在是相去甚远。3.阿房宫是从秦始皇去世前两年才开始建造
的,直到秦始皇去世时,也才建成了前殿的地基而已。
杜牧的写作与历史不甚相符,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意义何在?目的何在?我们先来看看杜牧自己怎么说。
思考、书写
聆听
环节四:理性的声音,如何表达?
我们来看看杜牧给我们做了怎样的良好示范。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的理性表达之所以出色,主要就是因为他做到了以下两点:1.创造情境,让听者入境;2.逻辑严密,懂得取舍。我们先来看第一步,创造情境,让倾听者入境。也就是说,第 一步应该是要让你的倾听者愿意坐下来,有兴趣听你说。杜牧 的高妙之处在于,他在浩瀚的历史事实中找到了这样一个让君 王能感同身受的具体情境,对阿房宫的描写,看似是写古,又 是处处在写今。写古是外壳,讽今是内核。但由于他设置情境 进行劝谏,这样的表达既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又使主旨的表达更真切,更易于为君王接受。
输来其间”,则写出了掳掠的时间之长和数量之多。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仅仅用了八个字,就把阿房宫里的极端的奢侈与靡费写得简洁而深刻。而“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更把秦王在疯狂掠夺之后的狂妄姿态表现得十分生动。就这样,通过赋的独特表达,杜牧文章的内在批判力和感染力也开始显示出来。
文章的第三段在铺排手法的运用上表现得更为充分。在这一段的开头,紧接着前面一段写秦王朝的糟蹋珍宝与暴殄天物,作者以感叹的语言,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的句子:“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表达了作者的激烈的愤慨。此后,便推出了全文最为精彩的一段,运用铺排手法达到了极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做喻的过程中得到有效呈现。
同学们,学习完《阿房宫赋》我们不得不叹服杜牧纵横驰骋的想象力和文采,不得不佩服他心系国家的忧患意识和敢于直击时弊的谏诤精神,更不得不惊叹他化思想于语言,更要学习他将理性的声音理性地去表达的强大说理逻辑。
杜牧如此取舍,就是一个典型的理性表达:
他是为了突出:经过如此不易建立的江山,竟如此轻易地丢掉了。建立它时如此声势浩大,一朝灭亡竟无回击之力,与开头的“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文铺陈夸饰奢华的宫殿,就是为了反衬其毁灭后的萧条与落寞!这种落差越大,越促人深思,发人深省!
杜牧的写作就是要告诫君王:要及时改变现状,不要再大兴土木,不要再过骄奢淫逸的生活,如果再继续这样的生活,唐朝就会走向秦那样的毁灭结局。杜牧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和对君王的劝谏用了《阿房宫赋》来理性传递,起到了非常好的讽谏效果。
在对阿房宫的建筑做了详尽而充分的描绘之后,作者便转入了对阿房宫内的生活着的主体:妃嫔媵嫱的描写。我们重点来看以下一些句子: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这是讲的视觉;“烟斜雾横,焚椒兰也”)——这是讲的嗅觉;(“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这是讲的听觉;)同学们,你们看,杜牧采用“赋”的铺陈写法,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极尽笔墨
环节三:理性的声音,从何切入?
【讲授】
我们先来看看杜牧为什么选中了“阿房宫”,事实上,阿房宫是一个根本没有建成的宫殿,离秦最近的史书《史记》中这样记载:“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同学们,大家看,在一连六个对比中,杜牧把“铺陈”的手法做了尽情的发挥,紧紧围绕阿房宫的豪华建筑和奢侈生活的一些细节来展开:负栋之柱、架梁之椽、钉头、瓦缝、直栏横槛和管弦,都是着眼于一个“多”字,把普通老百姓的辛苦劳作的成果怎么也跟不上统治阶级丝毫也不加珍惜的糟践速度做了鲜明对比,那么,秦王朝连同他们那座极尽奢侈豪华的阿
高一语文统编必修下第八单元16课阿房宫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
XX中学XX
一、教学目标:
1.探究杜牧以“赋”达意,如何体现警示价值
2.辞赋本色是谏书——探究《阿房宫赋》中的理性表达
二、教学过程:环节Fra bibliotek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阿房宫赋》课程导入
【引入】自我介绍并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讲授】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进入《阿房宫赋》第三课时的学习,经过第一、第二两个课时,我们已经对杜牧笔下“阿房宫”的辉煌壮观、富丽堂皇有了初步的理解。阿房宫,作为恢弘一时的建筑早已堙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但514字的《阿房宫赋》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写道:“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看到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知道,杜牧这篇赋无疑是写给君王的,是针对当时的统治者唐敬宗李湛的大兴土木而写的。这篇《阿房宫赋》正是杜牧发出理性声音的切入点。
但杜牧作为当朝士大夫,他很理性地认识到,给君王劝谏,不能用直谏,而要用委婉曲折的讽谏,否则越进谏越会激怒君王,适得其反。正如杜牧在《与人论谏书》中所说:“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