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
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摘要
惠东渔歌是广东省惠东县沿海地区的一种民歌,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文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为研究对象,介绍惠东渔歌的基本情况及其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分析惠东渔歌所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惠东渔歌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阐述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参考文献资料以及问卷调查,总结惠东渔歌给社会带来的价值及作用,收集居住在惠东本地的居民对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的看法和建议,从政府、社会及个体三个角度分析惠东渔歌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惠东渔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对策
Abstract
Huidong fisherman’ s song is a folk song in the costal area of Guangdong province, which belongs to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has the importanc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This thesis summarizes the value of Huidong fisherman’ s song to the society through reference material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inds the matter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and safeguard of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as well as putting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thods.
Keywords: Huidong fisherman’ s so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Problem; methods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2)
1.2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2)
1.2.1研究方法 (2)
1.2.2研究思路 (2)
第二章文献综述 (3)
2.1相关概念解析 (3)
2.1.1物质文化遗产 (3)
2.1.2非物质文化遗产 (3)
2.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关文献 (3)
2.2.1国家及地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法规 (3)
2.2.2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政策文件 (3)
2.2.3专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看法及建议 (3)
第三章惠东渔歌传承与保护调查分析 (5)
3.1惠东渔歌传承与保护概况 (5)
3.1.1 惠东渔歌概况 (5)
3.1.2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现状 (7)
3.2调查过程 (7)
3.3调查结果分析 (9)
3.3.1政府层面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不足 (9)
3.3.2社会层面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不足 (12)
3.3.3个人层面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不足 (12)
3.3.4惠东渔歌自身方面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不足 (13)
第四章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问题的对策建议 (14)
4.1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14)
4.1.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4)
4.1.2落实政策倾斜 (14)
4.1.3加大资金投入 (14)
4.1.4加强相应的宣传力度 (14)
4.1.5提供相关的培训活动 (16)
4.2社会层面的相关建议 (16)
4.2.1协助政府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大众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16)
4.2.2吸引专家学者前来调研以提高社会关注度 (16)
4.3个体层面的相关建议 (17)
4.3.1学习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 (17)
4.3.2提高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7)
4.4惠东渔歌自身的发展层面建议 (17)
4.4.1加大创新力度让渔歌内容与时俱进 (17)
4.4.2提高自身吸引力 (18)
4.4.3宣传推广形式多样化 (19)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20)
5.1结论 (20)
5.2展望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文化自古以来便是人们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是除了物质支撑以外另一种激励人类前行的力量。
中国泱泱五千年历史传承至今,文化的烙印遍布中华大地。
此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无数文人墨客、能工巧匠亦或是广大劳动人民,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意味深远的诗词篇章、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和各种民间传唱歌谣,这浩如烟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源远文化沉淀的见证。
当前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改革开放以来过分注重经济发展的我们有些忽视了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许多人的思想里只有逐利天下而无墨水半滴,若如此继续发展下去,可以想象将对社会发展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但由于无法很好的兼顾经济与文化等多方面的齐步发展,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难以很好的开展,相应制度机制不完善、资金不到位、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冲击等问题让非遗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打击,部分非遗甚至濒临失传。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应有的重视,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价值获得与现代文明内涵相适应的发展模式,是当前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重点关注内容,其目的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愈加重视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今天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推动中国软硬实力的全面发展。
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2月颁布,同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法律的出炉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明确与认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穿上了“法律防护服”[1]。
而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中也提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应以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方式,把握并处理好经济、社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让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及相应的的历史、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落实[2]。
中国在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了迅猛提升,但文化发展迈着相对较慢的步伐让人们的精神需求还不能得到应有的满足,这对于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文明的传承都是极为不利的。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对于文化建设而言,能够很好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文化自信、丰富人们日常精神生活,也在“高大上”的国家文化建设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搭起了交流的“桥梁”。
其次,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2020年的惠州市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惠州市市委书记李贻伟曾提到“胸怀理想,脚踏实地,奋力开创国内一流城市建设新局面”[3]。
想要建设一流城市,绝不是侧重于经济指标的“人傻钱多”,而是需
要立足于经济、文化、民众生活、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惠东渔歌作为非遗界的“一份子”,其相关工作的开展不但有利于群众更好地了解惠东渔歌的形式和内涵,更是对于惠州市的长足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1.2研究意义
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入侵、经济社会发展快节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许多渊源悠久、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及破坏。
如许多人耳熟能详、甚至存在于儿时记忆当中的“皮影戏”,或是那回荡在内蒙古草原上空的“呼麦”,都和惠东渔歌一样,面临着失传的局面。
因此,研究惠东渔歌的保护与传承,首先能够做到对历史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帮助人们较为深刻地认识到惠东渔歌的内涵和知识,感受惠东渔歌的魅力,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惠东渔歌;同时,根据时代背景和相关成熟经验,得出对于惠东渔歌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建议及对策,使惠东渔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且可以将惠东渔歌传承和保护延伸而出的成熟举措运用至其他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去。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2.1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在惠东县图书馆、惠东渔歌文化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等途径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并进行相应的整理汇总,形成本文的理论基础。
第二,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惠东县城及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分析他们对惠东渔歌保护和传承问题了解情况,并且收集民众对于惠东渔歌的保护和传承问题相关看法及观点。
此次共发放了网络问卷134份,回收问卷134份,有效问卷134份,有效回收率100%。
1.2.2研究思路
首先,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阅读,初步掌握惠东渔歌的基本情况和相关资料;其次,通过对当地居民以及县城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加以分析,了解他们对惠东渔歌的认知程度和意见建议。
通过以上两者结合,分析得出惠东渔歌目前所具有的前景和所面临的困难,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内外地区对于类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措施及手段,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案,为惠东渔歌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图 2.1 研究思路流程图
实习考察
文献阅读 问卷调查 结合所得资料加以分析 提出对策及方案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又被称为“有形文化遗产”,简单意义上来说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它包括了历史建筑、历史文物、人类文化遗址等[4]。
2.1.2非物质文化遗产
指民间代代传承、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相关实物场所,其包括一是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是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是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是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是传统体育和游艺;六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5]。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关文献
2.2.1国家及地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法规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同年6月起正式施行[6]。
2011年7月29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公布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同年10月起在广东省正式施行[7]。
2017年7月19日,惠州市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审议通过了《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此办法于2017年9月20日起正式在惠州市内实施[8]。
2.2.2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政策文件
2008年6月7日,惠东渔歌经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号)”,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
2019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于11月颁布,惠东县文化馆获得“惠东渔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通过政府部门牵头惠东渔歌的传承与保护,实现制度性的“托底”,让惠东渔歌的发展能够更有活力[10]。
2.2.3专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看法及建议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曾在主旨演讲中说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静态作品、物品或某种表现形式,更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
类似出名于北方的剪纸被列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之中,是因为剪纸已经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深深融在了一起,它不但是春节来临时人们张贴在家里烘托气氛的饰品,更已经成为了许多地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11]。
在每年三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人大、政协的代表们也都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踊跃递交提案。
在2018年的两会上,来自河北的代表周淑英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
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去,她说道:“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对其进行有效地保护将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与艺术的繁荣发展。
”对此,她呼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进教育教学体系当中,探索发现不同的传承模式,在全社会培育和营造学习、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12]。
第三章惠东渔歌传承与保护调查分析
3.1 惠东渔歌传承与保护概况
3.1.1 惠东渔歌概况
(1)惠东渔歌的起源
惠东渔歌起源于广东惠东沿海地区,俗称“后船歌”、“鮜船歌”或“城歌”,是“粤东渔歌”中的浅海渔歌类,是流行于惠东县沿海地区的传统音乐。
2008年,惠东渔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全国渔歌中首个获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泛舟海上、逐浪前行,早期渔民(疍民)长期过着在海上漂流打鱼的生活,生产方式单一,波澜壮阔的大海也仿佛一个“天地牢笼”一般,让他们的生活日渐枯燥,只能歌以自娱、以歌解愁。
每逢新年或佳节,渔民们便聚艇在避风港内;中秋夜晚,他们对月而歌。
子女婚嫁,以唱歌、斗歌为习;亲友离别相聚,亦或是老人的与世长辞,用歌唱出不舍和思念[13]。
(2)惠东渔歌的主要形式
有独唱和齐唱两种方式适用于以前的渔民在船上演唱,“答歌”(即对歌、斗歌)则是他们群居之时表达快乐的形式。
多达29种的曲调,配合潮州方言(福佬话、学老话)的无伴奏清唱,“掺杂”浓烈的地方戏曲音乐和庙堂音乐风韵;既吸收了海丰(汕尾)白字戏中的拖腔,妈祖庙乐的旋律也被融在其中,可谓是“集百家所长,创独家特色”。
惠东渔歌的歌词结构主要有两种:一是一唱一和的上下句结构,将衬词加入开头或者结尾,亦或是开头与结尾皆加入衬词;二是四句式结构,需要隔句押韵亦或是一、二、四句形成押韵。
惠东渔歌歌词简单明了,内容多为唱海、唱鱼、诉苦、思亲,实实在在的反映了古时疍民艰苦的海上生活和忍受歧视的苦闷情怀。
惠东渔歌作为疍民们在海上漂泊时自娱解闷的方式之一,寄托了渔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男女老少皆是渔歌好手,尔后歌词内容又将节日庆典、祭祀祈祷、婚丧习俗融汇其中。
惠东渔歌的调式、音阶比较独特。
调式为传统的五声音阶,以宫、徵为多,角、羽次之;还可以是六声或七声音阶,显得比较自由。
音阶多用小跳急进排列,级进的一列音多是调性色彩较浓的主和弦音。
以滑音的形式顺着音阶滑跳的大条也时常出现,让歌曲的语调更加的顺畅、余音绕梁[14]。
(3)惠东渔歌的历史渊源
惠东渔歌的历史可追溯至宋朝年间。
据《惠东县志》记载,惠东渔歌的远祖又称“后船疍民”,宋代自福建、潮州一带迁入惠东港口、平海和巽寮等地,而原始的渔
歌也跟随着疍民的迁徙进入这里,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随着疍民在惠东沿海地区
扎根繁衍,渔歌也在不断随着历史发展及渔民的生活发生改变,最终演化出了惠东渔
歌这一新的渔歌形式。
《惠东历史大事记》中曾记载到,名为《乾隆登基16年》的渔歌创作于200多年前的港口新村,是惠东渔歌悠久传承的见证[15]。
在新中国成立后,渔民摆脱了旧社会的压迫,渐渐地从漂泊的渔船中踏上了陆地上的居所,而惠东渔歌也随着渔民生活条件的提高不断改善和发展。
1956年,惠东渔歌代表人物苏带心、苏墨水参加全国民间歌曲调表演,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在那“百花齐放”的时代“唱响全国”。
(4)惠东渔歌的代表作品
惠东渔歌的代表作品有大型歌舞剧《春满渔港》、《南海长城》,歌曲《思亲曲》、《南海明珠双月湾》、《长相思》、《欢迎你到惠东来》,舞蹈音乐《赶潮》、《友爱》,说唱《赞海花》以及相关节目《渔家乐》等。
(5)惠东渔歌的传承人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人的作用,而传承人则是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最为关键的人物。
作为非遗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传承人们比普通人更为了解非遗的内涵和本质,也比普通人承担了更多非遗的责任和重担。
以下是几位惠东渔歌的传承人代表:
①李却妹,女,生于1951年的广东惠东,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李却妹小时候跟随父母在海上生活,虽然尔后搬迁至陆上,但从小的耳濡目染以及跟随母亲学唱传统的惠东渔歌,使得其成为了祖传的惠东渔歌手,多次参加省、市、县文艺汇演和比赛,获奖无数。
2007年,她参加了广东省首届水上民歌大赛,荣获银奖。
2003年起,李却妹积极配合惠州市和惠东县的文化部门,为挖掘保护惠东渔歌提供大量的一手资料,为惠东渔歌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6]。
①苏德妹,女,1947年生于广东惠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苏德妹是惠东县沿海地区土生土长的渔民,自幼随父母在船上打鱼为生。
同李却妹一样,她从小开始跟着父母出海打鱼,每日除了一望无际的海平面和活蹦乱跳的海鱼,陪伴她最多的便是从父母口中传出的渔歌小调。
她至今仍能随口唱出二十多种渔歌,其声音细腻清润,音色独特,韵味悠远,善于表现一些辽阔、悠扬的传统渔歌,代表作品有咦嗳嗳调《金鸟金》、哎哎调《百花一年开四季》、啦打啲嘟啲调《一对龙虾藏礁洲》、妹仔调等,曾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音乐台《民歌·版图》栏目“惠东渔歌专辑”录制[17]。
①苏段,女,1958年1月出生在广东惠东,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
表性传承人。
从小一直跟随双亲在船上生活,跟父母学唱渔歌。
嗓音明亮、清润,善于根据不同对象和环境即兴编唱;二十多个惠东渔歌品种、曲调均能熟练演唱,代表性作品有:介音调《今日城歌唱唔开》、咦嗳嗳调《唱歌也爱歌先生》、妹仔调《唱歌也爱茶润喉》等。
曾多次参加省、市、县的比赛和演出,2007年6月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前往北京录制惠东渔歌专题节目。
近年来,她积极参与惠东渔歌的抢救性挖掘保护工作,建立个人资料档案并录制个人演唱曲目专辑[18]。
3.1.2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现状
由于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双重冲击,使得内容较为“老套”的惠东渔歌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传统渔歌在渔民和年轻人心中已日渐淡薄疏离;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本地不少渔民已放弃捕鱼为业,选择融入陆上的工业化亦或者发展大规模近海养殖业。
疍民(渔民)的上岸和现代文化、工业化等的多重打击下,惠东渔歌现已日渐式微,难以提起普通民众的兴趣和向往。
而年轻人面对如今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也已失去了耐心去继承前人传承下来的惠东渔歌,老年渔歌手的相继离世而又后继无人更是让惠东渔歌的形式更加严峻,面临失传的惠东渔歌正急需保护与抢救。
3.2 调查过程
此次调查的目的在于获取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资料,在调查中获得相应的数据用于本文的研究探讨。
笔者于2020年2月16日至2月23日在线上通过问卷小程序向本地区群众分享问卷并邀请他们填写,共发放并收回13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此次调查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无法采取线下模式进行发放问卷及访谈,因此只采取了线上发放问卷的模式。
表 3.1 调查对象描述性统计表
频数百分比(%)
当地最直接接触者的目光和看法保证问卷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受访者年龄大多数集中在18岁至30岁之间并且以本科学历为主,而他们正是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后备力量,以他们的视角收集他们看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可以让惠东渔歌的相关工作更好地开展。
而其他年龄段、学历及身份分布也较为均匀,也能进一步丰富所收集的数据。
3.3 调查结果分析
表 3.2 调查对象对于地方非遗及惠东渔歌了解程度
频数百分比(%)
间大、两头小”的情况,能够在足够“中立”的基础上,分析出惠东渔歌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可取之处以及不好之处,而不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而对惠东渔歌有所了解的人占据了64%,也能让问卷更加清晰地表现出问题。
以上受访者较为均匀且科学的分布,可以让所得结论更具有严谨性和全面性。
3.3.1政府层面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不足
图 3.1政府传承与保护作为如何
由图3.1可知,民众对于政府的作为大体上是呈现良好的看法的,但是还有近一半的人认为,政府在惠东渔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做得一般,以及有7.47%的民众认为政府的工作做的较差或很差,这说明政府在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的确确存在着不足之处,这对于惠东渔歌的传承与保护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1)政策倾斜与资金投入不足
在惠东渔歌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地方政府并没有拿出细化的政策对惠东渔歌进行
保护,多数情况下都只是口头上重视,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却是“蜻蜓点水”、“雷声大雨点小”等情况,难以对惠东渔歌形成真正的保护。
如在2006年,有关部门就曾鼓励惠东渔歌拍摄一部电视剧,以此来打响惠东渔歌的名声,争取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以更好地对惠东渔歌进行保护,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却无声无息,最终不了了之。
而缺乏足够的资金也是惠东渔歌传承与保护中的一大难题。
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较低,难以对惠东渔歌保持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则是对惠东渔歌的关注程度不足。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无论是宣传、继承人培训、有关纪念馆建设亦或是调研采集有关内容,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
薄弱的资金难以支撑各项工作的开展,即便是人们有心去传承和保护惠东渔歌,却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宣传方式不足
图 3.2 惠东渔歌相关活动参加程度
从图3.2可以看出,有90.3%的民众没有参加过关于惠东渔歌的相关活动,只有不到10%的民众表示曾参加过相关活动。
这一方面可以看出民众对惠东渔歌的热情较低,另一方面也能得出,在惠东渔歌的宣传方面,政府的相关工作做的有很大不足。
在与调查对象交谈中得知,他们大多不知道曾举办过类似的活动,也没有收到来自任何渠道的宣传或相关内容推送,使得他们完全不知有关这方面的活动。
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取各种信息、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方式已经从线下转化为线上,但政府却没有好好地利用这一渠道开展惠东渔歌的有关宣传工作,这让本就关注度较低的惠东渔歌再受重挫,无疑对于其传承与保护工作是雪上加霜。
图 3.3 惠东渔歌有关活动参与意向
而活动形式和内容的乏味,也使得人们对有关宣传活动表现不出足够的热情和兴趣。
在关于民众参与惠东渔歌有关活动的意向度上,“看情况”的民众占了大多数。
这一方面说明民众对于惠东渔歌的有关活动其实并不是抗拒的,但无论是宣传手段、宣传渠道或者是活动本身的内容,却可能难以调动别人的“胃口”,使得大多数民众对于类似活动是“有心无力”,不知从何“下口”。
(3)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图 3.4 惠东渔歌文化展馆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关于惠东渔歌文化展馆的问卷调研中,有接近一半的人选择了“没去过不了解”,38.06%的人认为相关活动宣传力度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他们大多数表示并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展馆的存在。
可知,在关于惠东渔歌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的投入力度远远不足,一是在惠东渔歌文化展馆宣传方面,没有足够的宣传力度和宣传渠道,使得惠东渔歌文化展馆所知的人甚少,大部分都无法从线上、线下等渠道获知展馆的存在;二是展馆主题特色、内容较少等问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创新性吸引游客的到来,使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