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四季的形成》教案2(2023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四季的形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自转和公转之后,进一步认识地球公转带来的四季变化。

本课设计了一个主要活动“探究四季的形成”,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有关。

应用与拓展“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旨在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制作、观测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四季成因的兴趣;树立学生注重证据、作出判断,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四季的成因。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能归纳出四季的成因。

2.能说出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的有规律的变化。

能举例说出四季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科学思维]
1.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方式得出实验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2.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探究实践]
1.能从四季的事物变化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对四季的成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

3.能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获取有关四季形成的信息。

4.能用科学的语言、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实验现象。

[态度责任]
1.能对四季成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师准备】
地球仪4个、灯泡1个、立柱(小棍)4根、塑料条(带刻度)4块、同一地点四季图片4张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四季图片)这组四季的图片让我们领略到了四季的风景,知道了四季的特点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关于四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2.提问: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二)分析思考,作出假设
1.讨论:
(1)不同季节事物的变化与什么有关?这说明影响四季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2)四季变化的时间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也是一年,这说明了什么?
2.假设:四季形成可能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有关。

(三)掌握方法,实验观察
1.播放:实验方法的课件,提示学生注意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2.汇报:指定学生回忆实验方法,然后出示实验图片和实验方法。

(1)照实验图片画好地球公转轨道,摆放好实验仪器,使地球仪的地轴朝向北。

(2)在地球仪上选择一个中国的北方城市,将一根立柱垂直粘在此处。

在立柱所在位置(背
对灯光的一侧)粘上一条带有刻度的塑料条。

(4)让台灯逆时针慢慢动起来,地球仪跟着自西向东转动,注意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北,观察立柱影子的长度。

3.记忆:学生回忆实验方法,并进行复述、记忆。

4.出示注意事项: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实验中要注意安全,细心操作,认真观察记录。

5.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6.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四)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1.讨论:
(1)随着“地球”公转,在不同季节的位置上,立柱的影子长短是怎样变化的?
(2)根据影长变化判断地球公转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由此我们能得出什么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推想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2.播放:四季成因的视频。

3.小结:四季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有关。

(五)运用知识,拓展延伸
1.认识圭表。

讲述: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用在地上立杆测影的方法,研究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在一年中,每天正午时分,杆影的长度有这样的变化规律:夏季短、秋季中,冬季长,春季中。

这种变化规律每年循环一次。

人们根据这个规律,制造出测定季节和年的圭表。

圭表由两部分组成:平卧的叫圭,立的叫表,圭和表相互垂直。

圭平卧在正南北的方向,上面有刻度。

表立在圭面的南端,正午时表影正好投在圭面上,根据圭面的刻度,可以知道表影的长度。

2.制作圭表模型。

(1)出示制作方法:在木板上垂直钉一个大钉子,钉子为表,木板为圭。

(2)制作:学生分组制作圭表模型。

3.使用圭表模型观测影子长度。

(1)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用圭表模型观测一年中24个节气日正午时分影子的长度。

(2)观测:正午时,将圭表模型放在阳光下,转动木板,使钉子的影子正好投在木板上,用尺子量出钉子的影长。

将观测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3)评价:每两个月对学生的观测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和评价。

【学习背景】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又称太阳高度角。

在任何地点,进入晨昏线时太阳在天空的位置为最低,这时的太阳高度为0°。

一天中正午时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最高,这时的太阳高度最大。

一年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高度居中。

太阳高度较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地面吸收的辐射热多,温度就高;太阳高度较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地面吸收的辐射热少,温度就低。

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与轨道面倾斜成66°33'的夹角。

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地球表面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是不同的。

太阳高度较大,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较多;而且太阳在空中经过的路径长,日照时间长,昼长夜短,气温较高。

反之,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热量分散;而且太阳在空中所经路径短,日照时间短,昼短夜长,气温较低。

由冬季到夏季,太阳高度由小逐渐变大,气温逐渐由低到高。

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这种冷暖便不停地交替着,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

学生在低、中年级已经认识了太阳的位置、四季变化现象、一天中气温和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等内容,这些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四季的成因提供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