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
程及经验总结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
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
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0年底
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
1992年初
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
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2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新华社资料
2.我国市场化改革主要经验
“选准切入点”是改革顺利起步的关键
中国改革从何处入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而要让老百姓吃饱饭,就必须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出工不出力”的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不仅使农民收入增加,使农民得到实惠,而且得到了城市居民的拥护.当时的农村改革实际上产生了经济学上称之为“帕累托改进”,即使所有人都受益的社会效果.这是中国改革波澜壮阔,但起步稳健的关键所在.
“渐进式”是改革稳步推进的基本方略
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任何先例可资借鉴,所以,改革目标并非一开始就明确的.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实际上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在改革初期被形象地表述为“摸着石头过河”.其特点是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先试点后推广,及时总结经验,在不断探索中确立改革目标.中国改革的成功,说明渐进式改革是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实际,符合事物发展一般规律的.
“先增量后存量”是改革攻坚的正确路径
国有经济如何改革,始终是我国改革的敏感问题、难点所在.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国有经济改革是非常难的.中国改革的独到之处是,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即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市场经济“增量”来加速推动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市场机制的发育,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形成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市场力量从体制外向体制内渗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导向产权制度改革.我国的改革实践说明,只有选择“对”的改革路径,才会有“好”的改革结果.
“改革与开放紧密结合”是改革取得高效率的重要条件
把改革的进程始终置于对外开放的环境之下,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鲜明特色,也是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外开放本身就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革.另一方面,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深化改革提供了动力源.
经验表明,一些体制弊端,仅仅从内部发起攻击难以奏效,由扩大开放带来的外部压力往往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加入WTO后的情况观察到.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国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WTO规则相衔接,对国内各种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力度明显加大.
“政府主导”是改革平稳推进的重要保证
在整个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国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政府主导”保证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有序进行.在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我国政府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能力不断增强,组织协调能力不断提高,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保证.
——新华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