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和历史答题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政治和历史答题技巧
1. 选择题的做法
(1)选择题的构成
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 高考政治尤其是文科综合政治部分选择题, 从类型上看大多以“组题”的形式出现, 即一个材料设计多个试题, 最多可达到5 个试题;从形式上看有两部分构成:题干、题肢;从内容上看有三部分构成:立意、情景、问题设置。
(2)具体做法
①抓住立意。
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 即一个中心思想。
因而, 看到试题后, 细致阅读, 并要很快地找到它的中心思想, 最好用一句话的形式提取出立意。
然后, 再看题肢的设问, 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答案。
当然, 对于简洁的试题来讲, 读完也就应当做完。
②找关键词。
一般来说。
每个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终一句话中, 如“范围关键词”: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
“内容关键词”:措施是……、制度是……等。
“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
“动词关键词”:表明……、说明" …·、体现……等。
立意和关键词相结合, 对做难度稍大的题目有较大的帮助。
③排查误项。
高考试题中有一部分是难度大的题目, 甚至有些题肢的设置一时难以理解, 在这种状况下, 最好用排查法, 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去掉, 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
④不得已, 猜。
对于实在拿不准的题目, 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 可用揣测法。
假如此题大多数人都不会, 每一个人都有揣测得分的机遇。
先用解除法解除能确认的干扰项, 假如能解除两个, 其余两项确定有一个正确答案, 再随意选其中一
项, 这就意味着你答对的概率为50%, 假如放弃就等于放弃了这50% 的得分机遇。
即使一个干扰项也不能解除仍不要放弃。
四个选项中随意选一个, 得分的机遇率仍有2596, 若每名考生对自己不能确定答对的题目都猜一下, 则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 考试对全部的考生仍是公允的。
2. 非选择题解题的思路及步骤
(1)非选择题的构成
高考政治单科卷非选择题一般包括简答、辨析、论述三类;文科综合政治部分非选择题总称为问答题;部分省市试卷还包括分析说明题、探讨性学习试题等。
(2)具体做法
①细致读题, 弄清题意, 明确中心及分论点, 确定论据在读题时, 先要抓住试题供应的解题要求和条件, 必需明确, 答案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而是从试题的文字中分析出来的。
其次要明确中心, 只有围绕中心答题, 才能与题意的口径相符。
再次将中心论点按题意分成几个有机联系的分论点。
最终要确定用来分析说明中心论点或是分论点的依据, 包括政策依据、事实依据和数字依据。
这是解题的钥匙。
②归类对号, 落实课、节、框
试题虽然千变万化, 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
读题时, 必需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
这样就缩小了思索范围, 然后心中有数, 依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学问。
③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先归纳题目观点, 表明自己的看法。
其次步:讲清有关的理论观点, 即讲清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
第三步:运用概念、原理、观点分析问题。
这是答案的主体, 理论联系实际, 分析阐明问题的实力在这一步得到体现。
这一寸步的层次由理论依据的层次而定。
要遵循
由远及近, 由表及里。
由共性到特性, 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层层剖析。
第四步:联系重大时事。
主要是联系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联系一年来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时事加以说明, 主要是指党代会、人代会通过的决议, 重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等。
第五步:用事实证明(包括史实、事实、数据等等)。
答题不仅要有理, 而且要有据。
新教材特殊留意由基本领实引出基本观点。
不论是正面论述还是驳斥题都要用“事实(实践)证明”。
“事实证明”往往和作用、意义、结论紧密相连。
第六步:反面论证。
在正面论述之后, 一般还应联系反面观点, 指出观点的错误所在, 以加深对正面的理解。
这一步通常用“假如说……”“假如……”这样的句式来绽开。
第七步:表明看法或简述自己的相识体会。
在论述题答案中这一步是不行少的。
在教材中多处可以看到在阐述了一个观点后对青年学生(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表态既要联系实际,又要扣紧题意, 不要空喊口号。
④答案规范化
答题时确定要运用教材书面用语, 而不能运用自己创建的语言、概念及社会、家庭流行的俗语。
只有教材书面用语, 才能做到表述规范、精确、科学、简洁, 才能和阅卷老师沟通思想、沟通信息、形成共识、削减误会。
中学历史解题技巧指导
总体概述
成果的取得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抓书本学问,二抓解题策略即应试实力。
1、是细心审题:
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必需先看清时间、限定词和求答项,尤其是在关键词上不能犯低级错误
2、是规范答题:
格式规范: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假如格式一错就可能全盘皆输,如评论式的问答题就要留意三要素,比较式问答题要先答比较项再绽开具体内容。
语言规范:也就是语言表达要用学科语言,我们应尽可能用书本语言去答题。
要点表述规范:一是强调答案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只抓了要点而丢了得分点;二是表述必需条理化,不能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3、是迁移学问:
这种迁移实力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学生看到一个题目往往不联系书本学问,不知道用书本语言来表达,结果造成不能得分。
我们要重视学问的迁移:
(1)、做选择题时,不少题目在确定选项时很难推断,但假如结合书本学问的相关内容就很简洁推断;
(2)、做材料题时,有的材料很难理解,只要联系书本相关学问就会迎刃而解,看到问题中要求“结合所学学问”就必需回来书本找答案。
(3)、做问答题时,这点更重要,遇到比较敏捷的题目也是最简洁丢分的地方,做这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先必需学会解剖题目,理解题意,不能云里雾里,然后在脑子中过滤这段时期的有关内容,从中挑出题目须要的内容组合答案,假如能养成习惯的话,解答这样的问答题就很简洁了。
4、是驾驭技巧:
(1)、采纳一题多解的方法,主要是讲选择题时一般至少用两种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开阔思路,训练发散思维。
(2)、抓住一般规律,切忌满天撒网。
例如,比较改革运动一般都是要从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去找比较项,同时留意抓住参照项来思索。
(3)、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思维方法:如材料式选择题,所选答案就要留意全面、精确的反映材料原则。
程度式选择题就要学会推理,如根本缘由就是缘由的缘由。
再如材料分析题,方法很多,但至少要养成一个习惯:先看问题,带着问题抓有效信息,并且将找到的信息予以标注,然后再组织答案。
分例解说
一、关于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一、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类型简介
依据近几年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和常考题型,选择题的题型主要分七类:
1.排列选择题(组合选择题)
近几年排列选择题的排列一般分三种:(1)按某一类事务的时间依次排列。
(2)按历史地理学问的排列。
(3)按因果关系依次排列。
例如: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2004年江苏高考题)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考查的角度主要有两种状况:(1)由结果推断出缘由,其结构形式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
在考查缘由时常用的概念有:根本缘由、干脆原因、根源;内因、外因;主观缘由、客观缘由、政治缘由、经济缘由、思想缘由等。
(2)由缘由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形式为题干是因,备选项是果。
例如: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快速发展,其主要缘由是:(2004年广东高考题)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动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起先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3.程度型选择题
程度型选择题中的四个备选项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但这些备选择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不同于一般选择题的正、误关系”,而是一种“质、量关系,或者说是程度关系”。
这种题型的题干往往设置一个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如“主要”、“重要”或者“最主要”、“最重大”等等,其考查往往侧重于因果关系,考查范围往往留意于历史结论。
例如:五四爱国运动后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主要缘由在于其成员:(2004年广东题)
A.对文学革命的理解不同
B.对中国传统礼教的相识不同
C.对科学与民主观念的宣扬方式不同
D.对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不同
4.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型选择题中引用的材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文字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文学作品等;另一类是图表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各种地图、图画、照片、统计图表等。
例如: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这段话表明:(2004年广东)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或自治领
B.各国经济都依靠对英贸易
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5.否定型选择题
否定型选择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就是在题干中往往用“不正确”、“错误”等否定式的词语予以提示。
例如:下列关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2004年广东高考题) A.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B.拉美人民受启蒙学说影响,民办法识增长
C.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西班牙、葡萄牙不断衰落
D.美国的独立鼓舞人民的斗志
6.比较型选择题
比较型选择题考查分析、比较历史的实力,其特点是在题干中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务或几个相同点及不同点,其表述一般都是教材中没有叙述过的新的结论,要求应试者通过比较后选出正确答案。
例如:以下关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表述,正确的是:(2004江苏高考题)
A.都是帝国主义斗争的产物
B.总部都设在美国
C.都曾经受到大国操纵
D.都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7.填空式选择题(单纯识记题)
填空型选择题,其特点是题干表述不完整,用选项补充完整,其实是填空题的变形。
这类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学问的记忆是否精确。
例如: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2004年广东高考题)
A.明州
B.扬州
C.泉州
D.广州
二、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1、做好选择题的关键——审题
一选择题学问覆盖面广,要求考生要踏实、坚固、全面地驾驭所学基础学问。
同时要培育概括、分析、评价等实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相识问题
的水平。
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具备这些前提条件之后,再辅之以确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
二细致审题,对选择题尤其关键。
要依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纳立体式的审题方法,细致阅读题干和选项,领悟题意和要求。
在此前提下留意以下两点:
第一,正确解读命题用语;
其次,妙用解题技巧。
三、审题的钥匙——正确解读“命题用语”
(1)明确题目结构,留意题干中的各要素。
要细致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搞清时空范围。
(2)留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3)留意题干中叙述的转义
(4)留意题干中的特殊要求,如“不正确”、“不包括”、“无关”、“都属于”、“共同点”、“相同之处”等。
(5)留意区分题目中的比较固定的各种用语
近几年的历史高考,由于强调了历史思维实力的考查,所以试题中要求学生回答历史事务的过程、内容即回答“是什么?”的相对削减,而要求学生分析历史事务、现象产生的背景要素(含缘由、条件等),即回答“为什么?”以及“如何评价?”(含性质、特征、作用、影响等)的试题则大量增加,这种命题特点不仅体现在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上,还突出表现在选择题上。
二、关于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
1、通读材料、明确主题
在命制一道材料题时,命题者往往是先确立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去找寻材料、
构思设问,所以,一般来说,每道材料解析题都会有一个主题。
在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通过阅读材料,尽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这样就能快速调动所学学问点,从而使解题明确方向,集中思维,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础。
2、分析问题、细读材料(很重要的环节)
在明确材料的主题后,接下来应当细致分析命题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设问句中的关键字、词,明确作者问的是什么,须要回答什么。
再依据这些问题,细致地阅读材料,力争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题思路。
阅读的过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探讨,不要放过材料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题头、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题所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答案应当从材料中得出,因此这时应依据细致阅读材料后的思路,再次结合问题到材料中去找寻信息,把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都提取出来,写在草稿纸上备用。
能否把材料中的全部相关信息都找出来,取决于答题者的阅读理解实力和历史学问的驾驭程度。
然后把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须要的和重复的信息,依据所学学问,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列好提纲,打算答题。
4、审查提纲、流畅表达
在上述步骤进行完毕后,还要最终阅读一遍材料及其设问,审查自己列出的提纲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最终就可以在试卷上动笔答题了。
答题时确定要做到依据提纲,一挥而就,言简意赅,击中要害,不行罗里罗嗦,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永乐二年,禁民下海。
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
遂下令禁民间海船。
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全部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①依据材料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像之处。
②依据以上材料,比较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目的有何区分。
③结合所学学问,请你对上述政策进行客观的评价。
步骤分析
第一步:阅读材料、明确主题。
从材料中的“永乐二年”、“顺治元年”等有关时间和内容的表述,可以看出,本题所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海外政策”——这就是本道题的主题。
这时,应当立刻从脑海里调出有关这一主题的相关学问,如郑和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占据澳门、郑胜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的斗争、鸦片走私和禁烟运动等学问点和“闭关锁国”这一外交政策,从而为进一步阅读材料打下基础。
其次步:分析问题、细读材料。
明显,本题是要求比较明清两个时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异同点,并归纳出其历史影响。
带着这个问题,细致的阅读材料,明白每段材料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比如材料二的摘引“台湾”就很重要,它隐含着当时清政府制定政策时的心态和目的,即“胆怯反清势力的增长,维护满清的许久统治。
”
第三步: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先带着问题到材料中找寻有效信息,如第①问,材料一的“禁民下海”,材料二的“不许下水”、“不许越界”,材料三的“内外隔”等;第②问,材料一的“因以为寇”,材料三的“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等,就是本题重要的材料信息。
再依据材料意思和所学学问,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第①问的“相像之处”很好概括,就是“禁海”;第②问的“不同”,应具体从材料中的意思动身,结合所学,得出“海患”、“固统”这一关键区分。
第③问,应当从对外贸易的角度去理解其历史影响。
这样,已经初步形成本题的答题提纲。
第四步:审查提纲、流畅表达。
依据上述提纲,在试卷上写出自己的答案。
留意要用简洁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恰当的概括说明,不要照抄材料或简洁翻译材料,避开“泛泛而谈”,要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①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海外贸易。
②明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清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沿海反清势力联系,威逼其统治。
③明清的海禁政策,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沟通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近代贫困挨打的重要缘由。
解答材料解析题时,要特殊留意以下两点:
1、解答材料题确定得紧扣材料,上述四个步骤始终没有离开材料,其中关键步骤应当放在其次、三步上,这两个步骤做好了,动笔书写答案应当是特别快速、特别精确的。
而考生们恰恰简洁忽视这两个环节,不少考生胆怯时间不济,往往是材料都没有读
完,意思也没有完全明白,就匆忙下笔,结果是离题千里,答非所问,命中率低下。
因此解答材料题(包括问答题),确定要养成“明题意、列提纲”的良好审题习惯。
2、下笔作答时,应当依据材料的语言环境和提取的有效信息,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不行把教材中的表述、老师授课的讲解并描述和材料中的原话照搬照抄,同时做到语言精炼、流畅,书写清晰、规范。
由此可见,解答材料题是有其特殊规律和方法的,考生们假如能很好的落实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四步法”,确定会在高考中取得满足的成果。
三、关于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依据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务、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缘由(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确定依次干脆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
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困难的历史事务、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缘由、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阅历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
如说明白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务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务本质的理解。
这是相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务、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
据当时的具体条件,赐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还要留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
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
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纳了这种形式。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
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
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
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学问领域。
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
常见的求答词语有缘由、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
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
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
但四者相互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实力的作用。
三、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悟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高考中有很多考生答题状况很不志向,究其缘由,除了学问和思维实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
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驾驭了充分的学问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留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学问和思维实力在短时间内综合、敏捷的运用。
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化地发掘,事实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实力。
审题时要留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
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
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状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
分析清晰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精确把握题意。
其次,深化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
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
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
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
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留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
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状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
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
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安排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
“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务;“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
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
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如同“点晴”。
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其次,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实力考查的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