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精校卷】2020-2021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
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国语·晋语》言“工商食官”。
《春秋谷梁传》谓“鱄(人名)织绚(丝织品)邯郸”,鱄是私营性质的小手工业劳动者。
《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同等)富”。
这些现象说明
A.手工业发展适应了兼并战争需要B.春秋时期工商食官制度已经消失C.经济发展主体随时代发展而变化D.私营手工业已经取代官营手工业2.下图为小明学习“百家争鸣”时制作的思维导图,图中的①~④分别对应不同的学派,两个序号之间是学派间争论的问题。
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学派是
A.儒、墨、道、法B.儒、道、法、墨
C.道、墨、儒、法D.墨、道、儒、法
3.东汉末年,许劭与其兄许靖喜欢品评当代人物,常在每月初一,发表对时人的品评,故称“月旦评”。
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品评影响社会名望地位B.选官制度的深远影响
C.社会流行品评人物之风D.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4.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手工业分布图。
据如图可知,当时
A.抑商政策有所松弛B.瓷器已成为外贸首选商品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交通因素影响手工业生产
5.明永乐年间,在殿试之后增加从二、三甲进士中选拔庶吉士的考试,所选庶吉士来源于全国各省。
此后又实行各省乡试按定额录取,会试分南、北、中卷,按比例录取,并对边远落后地区给予充分照顾。
这些措施意在
A.扩大政府统治基础B.提高官员行政能力
C.兼顾各地经济差异D.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6.《唐诗画谱》由明代书商黄凤池编辑,为诗、书、画三美合一的版画图谱。
诗选唐诗五言、六言、七言各五十首左右,书求名公为之挥毫,画请名笔为之染翰,刻版出自徽派名工之手,被时人誉为“诗诗锦绣,字字珠玑,画画神奇”。
这
A.体现当时艺术名家辈出B.折射出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C.反映了时人的审美取向D.说明印刷技术的创新突破
7.某学者考证了康熙中期(1700年前后)中国社会不同群体年收入的分配概况(如下表所示)。
这可以说明当时
A.商品经济发达B.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C.阶级矛盾激化D.社会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8.如表清代部分中外条约作准文本统计,侧面反映了
A.西方列强间实力对比发生变化B.清政府逐渐接受西方外交体系C.清政府逐步放弃传统华夷观念D.近代国家主权和话语权的丧失9.John E.Schrecker曾对《清季外交史料》(1875—1911年)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他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1910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战争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
到l902年至l910年间,每百页H{现次数高达22次之多。
这反映出
A.甲午战争后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B.甲午战争后清朝外交理念的近代化
C.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层面
D.甲午战争后清王朝在外交中注意维护主权
10.近代一不平等条约规定:“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
”“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按照诸国酌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这些规定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控制
C.使清廷面临割地、赔款、开埠的窘境
D.刺激了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1.美国学者杜威在1919年底谈到辛亥革命的“相对失败”时断言,这个失败是“由于政治改革大大领先了思想和精神上的准备;政治革命是形式的和外在的;在名义上的政体革命兑现以前,需要有一场思想革
命”。
这一观点
A.没有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B.指出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C.肯定辛亥革命在政体革命上的贡献D.意在突出思想革命的重要意义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的主要贸易港有交州、广州、泉州、扬州四大港,而宋代港口则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唐代的海外贸易已达波斯湾沿岸,主要贸易区域在巴格达经印度、马六甲至广州航线以北地区,宋代的贸易范围……开始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航行,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两宋时期,进出口商品的种类都有了很大增长,进口商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如香料、矿石、马匹等,而出口商品大多数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这表明中国在当时的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
”
——选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明清统治者也自称受命于天,君临天下,统驭华夏,构建起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四邻国家为藩屏的封贡体系。
明太祖告诫:“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无敌兴兵贪一时战功,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乾隆帝坚决拒绝苏禄国以户口、人丁编入中国图籍的恳求。
明清皇帝对藩属国进贡的礼品从不计较,还体谅该国情形,逐步减少贡品数量和进贡的次数,厚往薄来。
藩属国内部事务由各国自主处理,中国不加干涉。
藩属国受外来侵略,中国政府有义务保护其安全。
中国还出面调停藩属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避免战争,使和睦相处。
封贡体系各国之间,经济、技术和人员广泛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因封贡使团来往交流及学者互访并留学肄业等,中国传统文化广泛传播到藩属各国,各国优秀文化也传到中国,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圈。
各国对海难船货互助互救,乾隆时,政府建立了动用公款抚恤沿海各国难船的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海上互救的力度。
——摘编自张顺洪、高翔等《明清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主要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建立封贡体系的原因,概括明清封贡体系的积极作用。
三、论述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文庙是地方官学的礼制孔庙的称谓,依据礼制建设并与科举相结合的孔庙。
龠(yuè)是一种体现华夏礼乐文明的吹管乐器,其形制似笛。
观察以上图片,任选3幅或以上相互关联的图片,提炼一个有关儒学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题干大意可知,三部著作分别记载了西周时期官营手工业制度、春秋时期出现私营小手工业劳动者、战国时期出现大工商业者,说明经济发展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故选C项;根据所学,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选项表述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A 项;春秋时期工商食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出现瓦解,“已经消失”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仅能反映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不能说明私营手工业已经取代官营手工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主张德治、有为和重义轻利,和法家争论“德治还是法治”,和墨家争论“轻利还是互利”,和墨家争论“有为还是无为”,与三家均有争论的中心学派③对应的是儒家,④是主张法治的法家,①是主张无为的道家,②是主张尚贤,重视实利的墨家,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学派分别是道、墨、儒、法,C项正确;其它组合均有不对应的地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3.B
【详解】
据材料“东汉末年”“品评当代人物”“一经品题,身价百倍,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可知当时注重门第、声望,是察举制的产物,故选B项;材料设问为原因,“品评影响社会名望地位”侧重材料现象描述,非原因探讨,排除A项;“社会流行品评人物之风”属于察举制的影响,C项并非原因,排除;材料侧重品评之风盛行,无法体现品评的标准为儒家理念,排除D项。
4.D
【详解】
根据都成“长安”“唐三彩”以及大运河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唐朝工商业发展情况,从图中手工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大运河沿岸,说明大运河交通因素影响手工业生产,故选D;A、B两项图片无法体现,排除;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C。
【点睛】
5.A
【详解】
由题意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中注重考生的地域出身,意在兼顾不同地区的利益,从而扩大政府的统治基础,故选A;这些措施意在兼顾地区利益,并非是提高官员的行政能力、兼顾经济差异和加强思想文化的控制,排除BCD。
6.C
【详解】
根据“诗、书、画三美合一的版画图谱”“诗诗锦绣,字字珠玑,画画神奇”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包含了多种元素为一体,更强调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艺术名家,排除A;新经济因素出现于明朝,排除B;材料主旨没有强调印刷术的突破,且印刷术的突破是在宋代,排除D。
7.D
【详解】
表格数据表明,非生产性群体户均财富分配额最多,而占96.6%的生产性群体农、工等群体户均财富分配额很低,即使在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农户每年户均生活消费支出占其财富额的90%,且主要为食物支出,说明清代贫富不均严重,生产性群体农、工等群体生活水平较低,这不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故选D;A、B表格数据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说明清代贫富不均严重,容易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但材料数据无法体现阶级矛盾激化,排除C。
【点睛】
8.D
【详解】
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签订的条约,汉文本从有一定的权威性到完全以外文文本为准,说明中国的国家主权和话语权在不断丧失,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列强之间实力的变化,而非列强内部实力的变化,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话语权的丧失,而非清政府逐渐接受西方外交体系,排除B;C项说法无从体现,排除。
9.A
【详解】
“主权”一词出现的频率高反映了社会意识上对主权的强化,A项正确;材料并不是清朝官方的外交文告,排除B项;制度层面学习开始于维新变法,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
10.B
【详解】
根据材料“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
”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出自《辛丑条约》。
1901年清政府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规定北京东交民巷设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并由各国驻兵保护,这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故选B;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排除A;《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的条款,故排除C;《马关条约》刺激了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排除D。
11.B
【详解】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可知,杜威所指的辛亥革命的“相对失败”是指辛亥革命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相对失败”的原因是欠缺一场思想革命,这与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是基本吻合的,而当时国内也在1915年开始了一场思想启蒙与革命一一新文化运动;据此可知,材料中杜威的观点指出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故选B项;材料主要探讨的是辛亥革命的“相对失败”,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认为辛亥革命在政体革命上是失败的,排除C项;在杜威看来,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是相辅相成的,排除D项。
12.(1)表现:贸易港口大大增多;贸易范围有所扩大;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或贸易物品种类扩大)。
(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原因:汉代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大多数时期内都被西夏、吐蕃所阻隔(或西北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阻断了原本正常的丝绸之路贸易);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鼓励(或宋朝对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动);交通便利,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
(2)原因:封建的小农经济;君主专制的加强;儒家思想的影响;国家实力的强大;虚骄自大的心态。
作用:有利于区域内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推动了区域内贸易、人员、技术交流;促进了区域内思想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广泛传播,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圈;增强了区域内互
助抗灾能力。
【详解】
(1)表现:根据“宋代港口则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得出贸易港口大大增多;根据“宋代的贸易范围……开始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航行,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得出贸易范围有所扩大;根据“两宋时期,进出口商品的种类都有了很大增长……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得出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汉代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大多数时期内都被西夏、吐蕃所阻隔;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交通便利,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等分析总结。
(2)原因:根据“明清统治者也自称受命于天,君临天下,统驭华夏”得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根据“中国富强”得出国家实力的强大;根据所学,还可从封建的小农经济;儒家思想的影响;虚骄自大的心态等分析总结。
作用:根据“中国还出面调停藩属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避免战争,使和睦相处”得出有利于区域内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根据“封贡体系各国之间,经济、技术和人员广泛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得出推动了区域内贸易、人员、技术交流;根据“封贡使团来往交流及学者互访并留学肄业等,中国传统文化广泛传播到藩属各国”得出促进了区域内思想文化交流;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广泛传播到藩属各国,各国优秀文化也传到中国,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圈”得出中国传统文化广泛传播,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圈;根据“各国对海难船货互助互救,……进一步加强了海上互救的力度”得出增强了区域内互助抗灾能力。
【点睛】
13.观点一:宋明理学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观点二:理学(朱学)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观点三:儒学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观点四:儒学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详解】
根据朱子家礼、易学启蒙、朱子家训,结合所学,可提出观点:宋明理学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论述:根据所学,可从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两宋以来逐渐融入民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进一步扩大;宋代理学家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内容;
注重蒙学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将儒学价值观念的传播提前到儿童时期;士大夫注重族规家训的编撰,注重礼仪制度的重建,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和家人的生活习惯,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生活等角度进行论证。
最后,可从宋明理学推动儒学的社会化,这有助于推动儒家伦理的传播与普及,提高民族的道德修养,也有助于维护封建统治等说明其影响。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即可。
)
【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