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分类精讲】信息类文本阅读2:确保选择题不失分-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全国通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对于“双重”观点句,比如“A推动了B,也推动了C”,要注意第二个 小句是否偷换了主语。
(4)对于判断句,要注意肯、否是否混淆或者推断是否绝对化。
[小试牛刀] 判断正误
1.原文: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 “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 “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 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 证。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 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
[小试牛刀] 判断正误
1.原文: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 代中国人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树立国家文化 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 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
理学的一部分”和材料二“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 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
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这 两部分内容的整合式转述。选项“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与原文 “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显然语意不一致。
(结果推理) (2)(2022·新高考I卷现代文阅读I T 2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 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结果推理)
(3)(2020·新高考I卷现代文阅读I T2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 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
2.原文: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 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 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 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 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 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使其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 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了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 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3.同义变式转述 即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不作变更的转述方式。这种转述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个说法”。同义变式包括因果倒置、条件与结果 转换、变换主体重组句子、长句与短句互变等形式。 那么,同义变式转述的正确与否要如何判断呢?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正 确,关键在于判断转述的句子与原文是否“同义”。应特别注意的是,对摘抄 原文较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 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其中,大 家对逻辑关系或者包含关系更是要特别留神。如: 【原文】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 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
4.整合式转述 这类转述实际上融合了以上几种转述方式。即从文本中的几段文字、几个 句子或一个长句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文字,整合信息,转换表述。整合 式转述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且比对难度较大。判断时,既要看选项是否符 合原句的整体大意,也要看原句中词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还要看转述过程中词 语的微小变化。 如:2020年新高考I卷现代文阅读I T 1C项,选项“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 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 学特征”就是对材料一“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 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
1.关注选项中表示推理、判断的关键词。如“如果”“所以”“可 见”“表明”“说明”“是”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准确把握选项的意 思。
2.要有全文意识。考生要前后联系,结合全文的观点倾向去分析判断。同 时,要注意区分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作者常常会列出若干人的观点加以辨析, 或赞同,或否定,要注意区分哪些观点是他人的,哪些是作者的。
如:2022年新高考I卷现代文阅读I T1 C项(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 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
大),是对材料二第二段中“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 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
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
易错点二:据文判断不准
逻辑推断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之一,也是现代文阅读I考查的重点。 这类逻辑推断类题目往往是现代文阅读I第2题,考生常不能据文准确推断。
(一)明确推断类选项“两类型” 推断类选择题的选项往往是基于原文内容的进一步加工,一般有两种情形: 1.对原文相关内容做进一步的延伸推理,或原因,或条件,或结果,等等。 如: (1)(2021·新高考I卷现代文阅读I T2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 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抓易错点】
易错点一:语意细节理解偏差
语意的理解是阅读和解题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现代文阅读I第1题“语 意理解题”的考查点。“语意理解题”虽然是基础能力题型,但并非像想象中 那样容易得分。
如果选项的表述是对文本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或隐或显)的 转换表述,这就存在选项在转述文本内容的过程中与原文语意是否一致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能够准确定位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信息,但有时由于对关 键词句的语意理解偏差,而无法判定选项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
选项与原文比对时要注意文字的转述方式,把握文字的转述方式有利于确 定文意与选项是否一致,转述方式有以下四种:
1.概括式转述 判断这一转述是否切合原文语意,要注意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概括是否符 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这种一般性的结论是否可靠。
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选项】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
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
剧。
【分析】选项正确,它是对原文的同义变式转述。只不过选项是将原文进 行了同类的组合,“人首和人臂”“人、灵和人性”是一类,“马身和马 足”“兽、肉和兽性”是一类。
(原因推理) (4)(2020·新高考I卷现代文阅读I T2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 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条件推理) 2.依据原文某一观点推理得出相应结论。如: (2021·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I T 2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 作出的规范(文中观点),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推论)。 (二)掌握推断类选择题解答“三步骤” 无论哪种情形,都需要符合逻辑,合乎事理。考生往往因为辨不清逻辑关 系或推断能力不强而导致失误。解答推断类选择题,可以运用以下“三步骤”:
202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2):确保选择题不失分
【任务说明】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于“信息获取”的指标要求: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 获取信息,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 完成信息获取活动。
近两年新高考信息类文本选择题的设题考查角度比较稳定,主要还是围绕信 息的整合概括、推断评价、迁移运用等展开,题目难度适中,但由于信息繁杂丰 富,命题越来越注重对文意的理解和对关键性细节信息的辨析、推断、运用。这 就是要求我们在一轮复习掌握基本做题策略的基础上,在二轮复习中找准易错点 加以突破,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选项: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 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
[答案 解析] × “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错。“进 而”表递进关系,由原文“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 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可知,“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与 “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树立国家文化形象”为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
选项:材料对比了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 包含对二者的褒贬评价,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 )
[答案 解析] × “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错。原文是将两者作出区 分,并未指出“鲁迅式的‘盗火者’”的不足,推论错误。
2.原文:面对当下青年群体在圈层文化中对“爱豆”的狂热追逐、对网络游戏的 神醉心往、对“二次元”文化的流连忘返,如果仅仅对其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那说 明评论者尚未真正深入生活,深入大众心理,深入青年世界。今天,一些人还是用千 人一面的文艺作品面对人民大众,还是用“大水漫灌”、悬浮于生活、填鸭式说教的 方式面对青少年群体,他们注定会走向自说自话、作茧自缚、封闭保守。互联网技术 的发展,让人的个性化、差异化、分众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精准满足,从而使得圈 层文化的正向价值在审美基座上得以建立。今天,我们应该真正深入青年文艺生活, 了解青年亚文化,思考文艺圈层发展,尊重和包容青年人个性化、差异化、分众化的 精神文化需求,理解他们在圈层文化中激荡起的审美共情与艺术共鸣,在快乐“入圈” 中享受同温圈带来的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
选项: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 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
[答案 解析] × 这一说法夸大了原文的意思,理解不当,原文为“一旦人 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使其充当我们的大脑”。强调的是特殊现象,而 并非普遍情况。
3.原文:应该说,“论坛起源说”从文学网站功能和网络文学的文化底色 来锚定起点,较之传统的“事件起源说”是一大进步。但是,如果我们抛开其 他附加因素而回归“起点”的本意;抑或说,如果我们承认网络文学是基于互 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那么,就只能回到这一文学 的原初现场,选择“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即如前文所说的“用事实 回溯的办法,而非概念推演”,我们将会得到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结论——中国 的(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于1991年的美国,1994 年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后才 穿越赛博空间而挺进中国本土,并延伸壮大出蔚为壮观的中国网文世界。2003 年起点商业模式的建立,刺激了类型小说的爆发式增长,文化资本的大范围介 入打造了盛大文学、阅文集团这样的超级平台,实现市场分发的全媒体、多版 权经营,直至延伸传播半径,让源自海外的网络文学以文化软实力的自信开启 “出海”之旅,打造了世界网络文学的“中国时代”。基于这个可供验证的时 空节点,是否可以说,这个“网生起源说”更具历史真实性与逻辑合理性呢?
选项:作者认为事件起源说是不可取的,与之相比,论坛起源说可以说是 一种进步的观点,但网生起源说才更具有真实性和逻辑性。( )
[答案 解析] × “作者认为事件起源说是不可取的”错。作者是认为“论 坛起源说”从文学网站功能和网络文学 底色来锚定起点,较之传统的“事件起源 说”是一大进步,且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网生起源说”也是基于事实判断的。
3.比对仔细全面,分析选项的观点与原文的观点是否一致。 (1)对于完整推断项要“三看”: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 二看所述结果或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 否有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等问题。 (2)对于观点句的表述也要“三看”: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原因或条 件;二看推断过程是否合理,是否有逻辑错误;三看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 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这段话的概括式转述。选项表述正确。 2.具体式转述 即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判断其是
否恰当,主要从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材料是否切合原文语意的角度去思考。 如:2021年新高考I卷现代文阅读I T2 B项(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
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选项中的“因 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具体)是对材料一最后 一段中“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这一观 点(抽象)的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