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

合集下载

药理的知识点怎样总结

药理的知识点怎样总结

药理的知识点怎样总结一、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体内产生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药物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药物对酶的影响、药物对细胞膜的作用等。

1.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受体是细胞表面或胞内的蛋白质,它具有特异性结合药物的能力。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可以激活或抑制受体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产生药理效应。

2. 药物对酶的影响许多药物可以通过作用于酶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例如,抑制胆碱酯酶的药物可以增加乙酰胆碱的作用时间,从而产生抗胆碱能药理效应。

3. 药物对细胞膜的作用某些药物可以改变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从而影响细胞内外离子的平衡,产生药理效应。

二、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其他化合物的过程。

药物的代谢主要包括:肝代谢、肾排泄、胆排泄等。

1. 肝代谢大部分药物在肝脏经过代谢反应,主要是通过细胞色素P450系统进行代谢。

肝代谢是药物在体内降解和排泄的重要途径。

2. 肾排泄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许多药物在体内经过肾脏的滤波和分泌而排泄出体外。

3. 胆排泄一些药物在体内经过胆排泄而排泄出体外,例如胆固醇降低药物就是主要通过胆排泄进行排泄。

三、药物的药效和毒性药效是指药物在体内产生的期望的生物学效应,而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在体内产生的不良生物学效应。

1. 药效药效是药物产生的治疗或预防疾病的效果,药效的大小和时间取决于药物浓度和受体的结合程度。

2. 毒性毒性是指药物在体内产生的不良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过敏毒性、致癌性等。

四、药物的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是指在临床上根据疾病状态、药理特性、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合理选用药物,正确掌握药物的用法和用量。

1. 药物的用法药物的用法包括: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给药频率等,不同的用法能够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和毒性。

2. 药物的用量药物的用量是指每次给药的药物剂量,药物的用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用药物的用量,避免用药过量或不足。

药理名词

药理名词

1.效能:指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在量效曲线上产生最大效应水平的高低,反应药物的内在活性2.效价:产生一定效应所需的剂量大小,其反应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3.半衰期:分为生物半衰期及血浆半衰期,药动学中指的是血浆半衰期,而血浆半衰期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4.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指细菌与其抗菌药物反复接触后,造成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5.肝肠循环:在肝细胞中与葡萄醣醛酸结合的药物排入胆汁后,随胆汁进入小肠,在小肠被水解后游离,再由肠吸收入血6.首过效应:药物在肠粘膜、肝脏内,被某些酶灭活代谢,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7.治疗指数:指药物研究时用来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此数值愈大表示有效剂量和致死剂量间距离越大、越安全。

8.副作用:治疗剂量下产生与治疗无关的作用。

原因是由于药物的选择性低,故副作用是随着治疗目的不同而改变9.后遗效应:也称为后遗作用。

指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10.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11.抗菌素后效应:停用抗菌药物后,仍持续存在的抗菌作用。

12.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翻转:α-R阻断能将升压作用翻转成降压。

此时α-R兴奋的缩血管作用被抑制,只剩β2-R兴奋时的血管扩张作用13.稳态血药浓度:临床多次给药,若每隔一个半衰期用药一次,经过4~6个半衰期后,体内药量可达稳态水平的93.5~98.4%。

这个相对稳态的水平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14.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15.受体激动剂:指既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产生该受体兴奋的效应。

16.受体部分激动剂:与受体亲和力强,但内在活性低,只产生较弱的效应,与激动剂合用,可因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剂的部分效应。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包括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

药物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选择性。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黏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比值越大相对安全性越大,反之之越小。

治疗量(常用量):介于阈值与极量之间,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患者有效,而又不会出现中毒的剂量。

抗生素:指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他种生物的化学物质。

抗菌活性:指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抗菌谱: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抗病原微生物:是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的总称。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抗生素后效应: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后,当药物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被清除以后,细菌的生长持续受到抑制。

耐受性: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要达到原来反应必须增加剂量。

耐药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拮抗作用:能是药物原有作用增强的,目的为增强疗效最低抑菌浓度:(MIC)体外抗菌实验中,抑制供试细菌生长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体外抗菌实验中,杀灭供试细菌生长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肝药酶诱导剂:能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它药物的代谢,便药物效应减弱。

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的效应增强,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药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药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药理知识点总结归纳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对受体的作用和药物与受体的结合等。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通常包括口服给药、注射给药、吸入给药、皮肤给药等。

吸收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特性,给药途径,患者的生理状态等。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通常包括在血浆、组织和细胞内的分布。

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转化的过程,通常包括药物的氧化、还原、水解、甲基化等反应。

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通常包括尿排泄、粪便排泄、呼吸排泄等。

药物对受体的作用是指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来产生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受体通常是位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在受体与药物结合后,会引起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从而产生药理学效应。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是具有选择性和亲和性的,这也是药物选择性作用的基础。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如药物与受体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位点,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是可逆性的,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是饱和性的等。

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药物剂量与药理学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常来说,药物剂量越大,药理学效应就越明显,但也存在一个最大效应值,当达到这个值之后,再增加剂量也不能增加效应。

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通常可以用剂量-反应曲线来描述,常见的曲线模型有S形曲线和双S形曲线等。

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效应。

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是药物应用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效应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通常来说,药物的毒性效应是剂量依赖性的,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越大,产生的毒性效应就越明显。

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合理控制药物剂量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是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

药代动力学通常包括药物的半衰期、清除率、生物利用度等参数。

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剂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药物安全性和毒性评价的重要依据。

中医医理药理

中医医理药理

中医医理药理
中医医理与药理是中医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涉及中医理论和中药的研究。

中医医理:中医医理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

中医医理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辨证施治,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药理:中医药理是对中药疗效机制和药物作用的科学研究。

中药的药理作用多方面,既包括单一药物的药效作用,也涉及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

中医药理的研究内容包括药物的活性成分、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药物与身体组织和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中医医理与药理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中医医理为中医药理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中医医理的引导和指导,中医药理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药的药效作用和机制。

而中医药理的研究结果也能为中医医理的实践提供实证依据,进一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中医医理和药理是研究中医学和中药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在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药理

药理
(3)血压: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
(4)扩张支气管
(5)促进代谢
2)临床应用
(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2)房室传导阻滞
(3)心脏骤停
(4)中毒感染性休克(低排高阻)
四、血药浓度
1、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恒比消除。
2、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恒量消除。
三、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四、表观分布容积:假定药物均匀分布于机体所需要的理论容积。
五、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5-7个半衰期)
第四章 传出神经系统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
2、临床用途
(1)抑制腺体分泌
(2)解除内脏绞痛
(3)解救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中毒
(4)缓慢型心律失常
3、不良反应:口干心悸、视力模糊、瞳孔散大、便秘。
4、禁忌症:青光眼、前列腺肥大。
山莨菪碱:解痉止痛。
东莨菪碱:晕动症。
(二)N胆碱受体阻断药:去极化型肌松药(琥珀胆碱)、非去极化肌松药(筒箭毒碱)。
1、琥珀胆碱:强、快、短(过量不能用新斯的明解救)。
(1)不良反应:术后肌痛、高血钾、升高眼压、麻痹呼吸肌。
(2)禁忌症:重症肌无力。
第七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a、B受体激动药、a受体激动剂、B受体激动剂)
3、中毒解救:解磷定+阿托品(过量不能用新斯的明解救)
第六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M受体阻断药、N受体阻断药)
(一)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
1、药理作用
(1)腺体:抑制腺体分泌
(2)眼:扩瞳,升高眼内压,调节麻痹(视远物清晰,视近物模糊)。

药理名词解释和大题

药理名词解释和大题

一、名词解释1、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效果,称为药物的治疗作用。

2、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伴随治疗作用的同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或有害的作用。

3、副作用:是指在常用治疗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4、首过效应:内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称为~5、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代谢)6、药酶: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在各种酶的作用下完成的,参与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简称药酶,包括催化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的酶系。

7、肝肠循环:从胆汁排泄进入小肠的药物中,其中某些具有脂溶性的药物,又可从肠道重吸收,形成~。

8、消除半衰期:体内药物浓度或药量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又称血浆半衰期或生物半衰期。

一般简称半衰期。

9、表观分布容积(Vd):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分布所需的总容积。

10、生物利用度(F):药物以某种剂型的制剂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

11、配伍禁忌: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可能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效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称为~。

12、镇静药:能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轻度抑制作用,减弱机能活动,从而起到缓和激动,消除躁动、不安,恢复安静的一类药物。

13、自体活性物质:动物体内广泛存在,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物质的统称,又称为“自调物质”。

14、化学治疗:抗微生物药物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以及对由微生物及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简称化疗。

15、化疗药:对病原体通常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作用,而对机体没有或只有轻度毒性的药物。

16、抗菌谱: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范围。

17、MIC:最小抑菌浓度,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病理-医理-药理

病理-医理-药理

病理医理药理
病理、医理和药理是医学领域中三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分别涉及到疾病的本质、医学的原理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病理: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病理学家通过对组织、细胞和体液等进行观察和分析,来确定疾病的原因、病理类型和预后。

病理研究有助于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

2. 医理:涵盖了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它包括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理解,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原理。

医理还涉及医学伦理、临床决策和患者管理等方面。

3. 药理: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

药理学家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药代动力学和副作用等。

药理知识对于合理用药、药物研发和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这三个概念相互关联,病理为医理和药理提供了基础,医理指导着病理的诊断和治疗,而药理则是基于病理和医理的理解来开发和应用药物。

例如,在疾病的治疗中,医生首先通过病理检查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阶段,然后根据医理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其中可能包括使用药物。

而药理研究则帮助医生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潜在的副作用,从而能够更准确地使用药物并监测治疗效果。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机体(包括动物、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也就是研究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如何作用于机体、机体又如何作用于今日体内的这些物质的一门学科。

2、药物:指能够影响生物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物质。

3、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包括药物)对生物机体的不良作用,也属于药理学范畴。

4、滤过:药物分子借助于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由细胞膜的一侧到达另一侧称为滤过,为被动转运。

5、简单扩散:非极性分子以其所具有的脂溶性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称为简单扩散,也是被动转运,故又称被动扩散。

是绝大多数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6、载体转运:跨膜蛋白在细胞膜的一侧与药物或生物性物质结合后,发生构型改变,细胞膜的另一侧将结合的内源性物质或药物释出,这种转运方式称为载体转运。

7、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8、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须先经过肝脏才能到达全身循环,然后再抵达作用部位。

如果部分药物在经过肝脏时被代谢,或由胆汁被排泄,会减少进入全身血循环的药物量,或由胆汁被排泄,会减少进入全身循环的药物量,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药物在被吸收进入肠壁细胞内而被代谢一部分也属首过消除。

9、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10、血-脑屏障:脑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内皮细胞之间无间隙,且毛细血管外表面几乎均为星形胶质细胞包围,此种特殊结构称为血浆与脑脊液之间对的屏障,阻隔许多大分子、水溶性或解离型药物通过,只有脂溶性高的药物才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

11、胎盘屏障: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之间的屏障称为胎盘屏障。

12、血眼屏障:吸收入血的药物在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织的浓度远低于血液,此现象是由血-眼屏障所致。

13、药物代谢:药物作为一种外源性物质进入体内后,机体要动员各种机制使药物从体内消除,代谢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

药理

药理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学科。

(药效学、药动学)新药研发过程: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药物上市后监测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有限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

肝肠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安慰剂:指不含任何药理成分的制剂或剂型,外形与药相似,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缓解。

首剂现象:指病人首次用药的90分钟出现的体位性低血压现象。

药物依赖性:又称药物成瘾,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生理或心理的依赖和需求调节痉挛:睫状肌的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自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是调节痉挛。

表现分布容积:是指血浆合组织内的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所需溶液体积血浆半衰期:是指血药浓度降低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反映了药物消除的速度,是给药时间的间隔依据。

药物:是用以防止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原理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药理学任务: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提高药物疗效,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

药物作用:指药物对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药理效应: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功能提高为兴奋,功能降低为抑制,麻痹。

治疗作用:是指药物作用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是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应或痛苦的有害反应。

毒性作用:药物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阀浓度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药理名词解释 附口诀

药理名词解释 附口诀
42、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细胞浆内具有醛固酮的受体,被醛固酮激动后,可产生排钾保钠保水的作用。螺内酯及其代谢物的结构与醛固酮的相似。可与醛固酮竞争醛固酮受体,产生与醛固酮相反的作用,故称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3、 ACEI:既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是一类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使血管紧张素1转化为血管紧张素2减少,从而降低循环与血管组织RAAS活性的药物。
26、 胆碱能神经:凡是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即为胆碱能神经
27、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凡是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即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28、 M样作用:直接或间接激动M胆碱受体,可引起心脏抑制、血压下降、腺体分泌增多、胃肠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瞳孔缩小、睫状肌收缩和调节痉挛等效应
29、 N样作用:直接或间接激动自主神经节上N1受体和运动神经终板上的N2受体,作用较复杂。N胆碱受体兴奋可引起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小血管收缩、缩瞳、调节痉挛及骨骼肌收缩等效应。
30、 抗胆碱药:是一类能过与乙酰胆碱或拟胆碱药竞争胆碱受体,妨碍胆碱能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或拟胆碱药与胆碱受体结合,产生抗胆碱作用的药物。
31、 N1胆碱受体阻滞药:能选择性地神经节细胞的N1受体结合,而阻滞了交感神经节与副交感神经节的传递功能,故又称神经节阻滞药。
32、 N1胆碱受体阻滞药: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运动神经终板模上的N2受体,阻滞了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的正常传导,导致肌肉松弛,故又称骨骼肌松弛药。
10、 上增性调节:长期应用拮抗药或受体周围的生物活性物质浓度低,产生强而持久的阻滞作用时,可使受体的数目增加,称为上增性调节或向上调节。
11、 第二信使:指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刺激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是胞外信息与胞内效应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物。

药学 药理学

药学 药理学

药学药理学
药学是研究药物(包括其发展、制备、质量控制、药物运用及药物管理等)的学科,其目标是保护和改善人类的健康。

药学包括药物化学(研究药物的合成和结构)、药剂学(研究药物在制剂中的配方和制备方法)、药理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和机制)、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管理学(研究药物管理、药物政策等)等专业领域。

药理学是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药效学、安全性和副作用等方面。

药理学家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方式,包括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药理学还研究药物分子和生物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对疾病发展和治疗的影响。

药理学对于开发新药物、评价药物疗效和安全性,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都至关重要。

药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药物如何作用于患者身上,从而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药物、确定剂量和监测治疗效果。

同时,药理学也为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据,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药理

药理

1.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很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2.肝肠循环:部分药物经肝脏转化形成极性较强的水溶性代谢产物,被分泌到胆汁内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叫肝肠循环。

3.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4.激动药:许多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可直接与胆碱受体或肾上腺素受体结合,结合后所产生效应与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效应相似,称为激动药。

5.拮抗药:许多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可直接与胆碱受体或肾上腺素受体结合,结合后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拟似递质的作用,并可妨碍递质与受体结合,产生与递质相反的作用,就称为阻断药,对激动药而言,则称为拮抗药。

6.毒性反应:是指在用药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较严重。

7.副作用:由于药物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作为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8.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9.耐受性:连续多次应用某些药物后机体对药物不敏感的现象称为耐受性。

10.抗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11.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预先给予足量α受体阻断药后再给予肾上腺素,则取消了肾上腺素激动α受体的缩血管作用,而保留其激动β2受体的舒血管效应,呈现明显的降压反应,这一现象称为“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

12.反跳现象:长期应用β受体阻断药时如突然停药,可引起原来病情加重,如血压上升、严重心律失常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加,甚至产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此种现象称为停药反跳。

13.抗菌谱: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14.抗菌活性: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即药效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动学。

2、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新药:化学结构、药品祖坟或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

5、药物体内过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和排泄过程6、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7、首过消除:是指药物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先进肝门静脉,在肠道或肝脏时经灭活代谢,最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即口服后在进体循环到达效应器起作用之前,经肠道或肝脏多数被灭活,称为首关消除。

有首关消除的药物(如利多卡因,硝酸甘油)不宜口服,可改为舌下或直肠给药,或者加大给药剂量。

8、肝药酶的诱导和抑制(1)肝药酶诱导:有些药物能增强肝药酶活性,使其他在肝脏内生物转化药物的代谢加快,导致这些药物的药效减弱,称为肝药酶的诱导,如苯巴比妥、利福平、苯妥英。

(2)肝药酶抑制:有些药物则能抑制肝药酶活性,使在其他肝脏内生物转化药物的代谢减慢,导致这些药物的药效增强,称为肝药酶的抑制,如异烟肼、氯霉素、西米替丁等。

9、肠肝循环:胆汁内药物及代谢产物经由胆总管入肠腔,随粪便排出,部分由小肠再吸收,经肝脏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肠肝循环。

10、t1/2: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长短反映血浆药物消除速度。

意义:①确定给药间隔时间;②t代表药物的消除速度1/211、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的药物的百分率。

F =(A / D)×100%,表示药物进入体内速度与数量,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12、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1.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3.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4.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5.离子障(ion trapping):分子状态(非解离型)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6.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进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有的药物在被吸收进入肠壁细胞内而被代谢一部分也属首过消除。

也称首过代谢(first pass metabolism)或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

7.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肠肝循环。

8.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9.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10.药—时曲线下所覆盖的面积称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其大小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

Ⅰ、名词解释: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阐明药物对机体的生化、生理效应及作用机制、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的规律,是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2、药理效应:是指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的变化,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3、副反应:亦称副作用,是在常用剂量下发生的不符合用药目的的反应。

4、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5、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浆中药物浓度虽已降至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药理效应。

6、效能:或称最大效应,为药物的药理效应的最大值。

7、效价强大:反应药物效应与药物剂量的关系,为药理效应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等剂量的比较。

8、治疗指数(TI):LD50反映药物的急性毒性大小,通常结合ED50综合考虑,以LD50/ED50为治疗指数。

9、受体:受体是一类存在于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

10、激动药:亦称完全激动药,激动药为既有受体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11、拮抗药:为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12、首关效应:是指口服药物时某些药物在通过胃肠道、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从而使药效降低,又称首关消除。

13、灭活:生物转化可使大多数药物由活性原型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物,称灭活。

14、活化:可使少数无活性或活性较低的药物变为有活性或活性强的药物,称活化。

15、肝肠循环:药物在肝内代谢后,生成的急性大、水溶性高的代谢物可经胆道随胆汁转运至十二指肠,随粪便排出体外。

有些药物在肠腔内又被重吸收,可形成肝肠循环。

16、一级动力学:又称恒比消除,是指药物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量。

17、零级动力学:也称恒量消除,是指药物消除速率为恒定的常数,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的药量。

18、消除参数-半衰期: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药理学的定义

药理学的定义

药理学的定义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学科。

它探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包括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效应、药物的剂量、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的药效学等方面。

药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领域:
1.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方式,包括药物与靶标的结
合、对生物体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影响。

2.药物代谢和消除:探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消除方式,了解药物在
体内的转化和排除规律。

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效果,包括药物的治疗效果、副作用
和毒性等。

4.药物动力学: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研究药
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5.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不同药物或药物与生物体其他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
影响,包括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与食物、药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等。

药理学在医学、药学、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药物的开发、临床应用、药物治疗和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有助于理解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

药理的定义

药理的定义

药理的定义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系统中的作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规律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和机制,以及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

药理学旨在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剂量效应关系、药物代谢途径、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规律,并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部位、吸收速度、分布范围、代谢途径和排泄方式,从而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药物与生物体内靶点的结合方式、作用机制和信号传导途径,揭示药物对生物体产生作用的分子水平机制。

药效学:研究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药物的药效特性和药效动力学,评估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不同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对体内代谢酶的影响等,以避免药物不良相互作用。

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新药的研发、临床用药指导、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医学和药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

药理 名词解释

药理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绪论1.药物:用于疾病治疗、预防、诊断或有目的的调节生理机能的物质。

2.兽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的动物疾病,有目的的调节生理机能的物质。

3.毒物:对动物身体机能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4.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5.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

6.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7.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应,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8.兴奋药:机体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称为兴奋,引起兴奋的药叫兴奋药。

9.抑制:使生理、生化功能减弱则称为抑制及抑制药。

10.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的作用11.吸收作用:药物经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产生的作用12.直接作用(原发作用):药物吸收后直接到达某一器官喊声的作用。

13.间接作用(继发作用):通过直接作用的结果产生的继发性作用。

14.治疗作用:临床使用药物防治疾病时产生对防治疾病产生有利的作用。

15.不良反应:临床使用药物是产生其他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产生有害的作用统称不良反应。

16.对因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性治病因子17.对症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改善疾病的症状18.副作用: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19.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实质上是免疫反应20.继发性反应:是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21.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到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力效应。

22.二重感染:如成年食草动物胃肠道有许多微生物寄生,正常情况下菌群之间维持平衡的共生状态,如果长期应用四环素类光谱抗生素是,对药物敏感的菌株收到抑制,菌群间相对平衡受到破坏,以致一些不敏感的细菌或抗药的真菌如细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大量繁殖,可引起中毒性肠炎或全身感染。

药理学( )

药理学( )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一门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毒性和药物治疗等方面。

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药物和生物体两个方面。

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包括合成药物、天然药物、生物药物等。

生物体则包括人体和动物体,以及微生物、植物等。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毒性和药物治疗等方面。

其中,药物的作用机制是药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它涉及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等层次。

药物代谢动力学则研究药物在生物体中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代谢产物的性质和作用。

药物效应动力学则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的影响,以及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

药物毒性则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以及药物毒性的预防和治疗。

药物治疗则研究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药物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疗程等方面。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药理学、临床药理学、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种学科方法。

其中,实验药理学是药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它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等手段,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物效应。

临床药理学则通过临床试验等手段,研究药物在人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理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研发、临床应用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药理学的研究也对于揭示生物体的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以及探索药物治疗的新靶点和新策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复习^^……^^名解:1.最小有效量:或称阈剂量,指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2.受体拮抗剂:或称阻滞(断)药,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3.选择性作用: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作用较小或不产生作用。

这种现象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4.激动剂:或称兴奋药,指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

5.拮抗剂:或称阻滞(断)药,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6.部分激动剂:具有激动药和拮抗药的双重特性。

这类药物的亲和力较强,但内在活性弱,其单独使用时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死亡效应时的药物剂量8.安全范围:即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9.生物利用度:或称生物有效度,是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和速度。

10.首过消除: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先进入肝脏,其在肠粘膜和肝脏中极易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此现象称为首过消除。

11.肝肠循环:药物经肝脏随胆汁排泄到小肠时,被小肠重吸收的过程。

12.血浆半衰期(半衰期):一般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3.零级消除动力学:又称恒量消除,即在单位时间内始终以一个恒定的数量进行消除。

14.肝药酶诱导剂:指能够增强肝药酶活性的的药物15.一级消除动力学:又称恒比消除,是大多数药物消除的类型。

其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比例进行消除。

16.耐药性:也称抗药性,指化疗药长期使用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现象。

17.依赖性:是指病人连续使用某些药物以后,产生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根据使人体产生依赖性和危害程度可分为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18.变态反应:也称过敏反应,是指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19.质反应:也称全或无反应,是指药物效应的强弱用阳性或阴性反应率来表示,如死亡、惊厥、麻醉等。

20.量反应:指药物效应的强弱用数量表示,如血压、心率等。

21.首剂现象:即病人首次用药的90分钟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心悸、晕厥、意识消失。

22.治疗指数(TI):药物研究时用来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TI=LD50/ED50或TI=TD50/ED5023.全效量:此为强心苷的传统用法,即先在短期内给予足够的剂量,即全效量(又称负荷量或“洋地黄化量”)24.替代疗法(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适用于腺垂体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上腺危象和肾上腺次全身切除术后。

25.稳态血药浓度:临床上连续多次给药,若每隔一个t1/2用药一次,则经过4~6个t1/2后体内药量可达稳态水平的93.5%~98.4%,这个相对稳态的水平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26.抗菌谱: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27.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

28.药物:即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及某些特殊用途(如避孕、堕胎等)的化学物质。

29.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或称适应症等。

30.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1.生物转运:药物在体内透过各种生物膜的过程。

32.效应:指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机能或形态改变。

33.效能:指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此时已达到最大有效量,若再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加。

效能常用药物效应指标的最大数值表示。

34.受体: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等相结合,并能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

35.不良反应:是指药物产生的不符合用药目的或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36.毒性反应:指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对机体损害性反应,一般较严重,是可以预知的。

37.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38.停药反应:指骤然停用某种药物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39.药物转化:指药物作为外源活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转化或生物转化。

40.调节痉挛:毛果芸香碱作用于睫状肌M受体,使远物难以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故看近物清楚,看远物模糊,这一作用称为调节痉挛。

41.调节麻痹:睫状肌松弛退向外缘,悬韧带向周围拉紧,晶状体变扁,屈光度降低,不能将近距离的物体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看近物模糊不清,只适于看远物,这种作用称为调节麻痹。

42.肾上腺素的翻转作用:α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地与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其本身不激动或较少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却能妨碍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及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与α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

它们能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这个现象称为“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43.反跳现象:指病人症状基本控制后,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引起原病复发或恶化的现象。

44.最小抑菌浓度(MIC):是指药物在体外抑制供试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45.二重感染:长期使用一些广谱抗生素,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一些不敏感菌如真菌或耐药菌乘机大量繁殖,造成新的感染,称为二重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单项选择题(斜体的为答案)1.部分激动药是指()A.被结合的受体只能一部分被活化 B.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生理效应C.亲和力较强,内在活性较弱 D.亲和力较弱,内在活性较弱E.亲和力较强,内在活性较强2.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A.中毒量的一半 B.致死量的一半C.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D.引起60%动物死亡的剂量E.引起80%动物死亡的剂量3.关于激动药的概念正确的是()A.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 B.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C.与受体有较弱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 D.与受体无亲和力,但有内在活性E.与受体无亲和力和内在活性4.连续用药产生敏感性下降称为()A.抗药性 B.耐受性C.快速耐受性 D.成瘾性E.反跳现象5.青霉素治疗肺部感染是()A.对因治疗B.对症治疗C.局部治疗D.全身治疗E.直接治疗6.关于肝肠循环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结合型药物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 B.在小肠内水解C.在十二指肠内水解 D.经肠再吸收入血循环E.使药物作用持续时间明显延长7.反应药物体内消除特点的药代参数是()A.Ka 、 Tm B.VdC.K 、Cl 、 t1/2 D.CmE.AUC 、 F8.关于肝药酶诱导剂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能增强药酶活性 B.加速其他药物的代谢C.使其他药物血药浓度降低 D.使其他药物血药浓度升高E.苯妥应钠是肝药酶诱导剂之一。

9.影响药物从肾脏排泄速度的因素有()A.药物的剂量 B.药物的血浓度C.药物吸收的速度 D.尿液中药物的浓度E.尿液的pH值10.如何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浓度()A.每隔一个半衰期给一次剂量 B.每隔半个半衰期给一次剂量C.首剂加倍D.每隔两个半衰期给一次剂量E.增加给药剂量11.关于被动转运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B.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C.不耗能 D.无饱和性E.小分子高脂溶性药物以被转运12.阿托品禁用于()A.前列腺肥大 B.胃肠痉挛C.支气管哮喘 D.心动过缓E.感染性休克13.药物效应的个体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C.机体因素 D.疾病因素E.剂量因素14.治疗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的最佳药物是()A.奎尼丁 B.普奈洛尔C.维拉帕米 D.胺碘酮E.苯妥英钠15.阿托品最适合以下哪种休克的治疗()A.感染性休克 B.过敏性休克C.失血性休克 D.心源性休克E.疼痛性休克16.阿托品抗休克机理是()A.兴奋中枢神经 B.接触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C.解除胃肠绞痛D.扩张小血管、改善微循环E.升高血压17.有机磷中毒的机理是()A.直接兴奋M受体 B.直接兴奋N受体C.持久地抑制磷酸二酯酶 D.持久地抑制胆碱脂酶E.持久地抑制单氨氧化酶18.毛果芸香碱的主要应用是治疗()A.重症肌无力B.青光眼C.胃肠痉挛 D.阵发性心动过速E.尿潴留19.以下哪种药物中毒可用新斯的明来解救()A.琥珀胆碱 B.敌敌畏C.筒箭毒碱 D.毒扁豆碱E.毛果芸香碱20.以下哪种药物可以阻断N M受体()A.筒箭毒碱 B.毛果芸香碱C.琥珀胆碱 D.东莨菪碱E.美加明21.阿托品解痉作用最明显的平滑肌是()A.胃肠道平滑肌 B.支气管平滑肌C.膀胱平滑肌 D.胆道平滑肌E.输尿管平滑肌22.阿托品禁用于()A.感染性休克B.前列腺肥大C.支气管哮喘 D.心动过速E.胃肠痉挛23.中枢兴奋作用最明显的药物是()A.多巴胺 B.麻黄碱C.去甲肾上腺素 D.间羟胺E.肾上腺素24. 心脏骤停复苏的最佳药物是()A.肾上腺素 B.多巴胺C.去甲肾上腺素 D.去氧肾上腺素E.间羟胺25.对地西泮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能辅助治疗癫痫大、小发作B.具有抗抑郁作用C.有广谱抗惊厥作用 D.不抑制快波睡眠E.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作用26.β1受体主要分布于以下哪一器官()A.骨骼肌运动终板 B.支气管粘膜C.胃肠道平滑肌D.心脏E.腺体27. β2受体兴奋可引起()A.支气管扩张B.胃肠平滑肌收缩C.腺体分泌增加 D.瞳孔缩小E.皮肤血管收缩28.普萘洛尔的禁忌症是()A.心律失常 B.心绞痛C.高血压 D.甲状腺机能亢进E.支气管哮喘29.神经节阻断药禁用于下列哪种病症()A.高血压危象 B.高血压脑病C.胃肠痉挛 D.青光眼E.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30.能够同时阻断α和β受体的药物是()A.普萘洛尔 B.吲哚洛尔C.拉贝洛尔 D.阿替洛尔E.美托洛尔31.酚妥拉明兴奋心脏的机理是()A.直接兴奋心肌细胞 B.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C.兴奋心脏的β1受体 D.阻断心脏的M受体E.直接兴奋交感神经中枢32. APC的组成是下列哪一组药物()A.阿斯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 B.阿斯匹林+苯巴比妥+咖啡因C.阿斯匹林+氨基比林+咖啡因 D.阿斯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可待因E.阿托品+对乙酰氨基酚+可待因33.地西泮不用于()A.麻醉前给药B.诱导麻醉C.癫痫持续状态D.高热惊厥E.焦虑症34.巴比妥进入脑组织快慢主要取决于()A.药物分子大小 B.药物脂溶性C.给药剂量 D.给药途径E.药物剂型37.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痫作用的药物是()A.水合氯醛 B.苯妥英钠C.苯巴比妥D.异戊巴比妥E.甲丙氨酯38.地西泮抗焦虑的主要作用部位是()A.大脑边缘系统 B.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C.大脑皮层 D.中脑网状结构侧支E.纹状体39.苯巴比妥急性中毒时,为加速其从肾脏排泄,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静滴碳酸氢钠 B.静滴低分子右旋糖苷C.静滴10%葡萄糖 D.静滴生理盐水E.静滴大剂量维生素C40.氯丙嗪抗精神病的作用机制是阻断()A.中枢α肾上腺素受体 B.中枢β肾上腺素受体C.中脑-边缘叶及中脑-皮质通路中的DA 受体 D.黑质-纹状体通路中的5-HT1 E.中枢H1受体41.氯丙嗪引起低血压状态时,应选用()A.去甲肾上腺素B.多巴胺C.肾上腺素 D.异丙肾上腺素E.麻黄碱42.长期使用氯丙嗪治疗精神病,最常见的副作用是()A.体位性低血压 B.过敏反应C.锥体外系反应 D.内分泌障碍E.消化系统症状43.阿米替林的主要适应症为()A.精神分裂症B.抑郁症C.神经官能症 D.焦虑症E.躁狂症44.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是()A.硫酚妥钠 B.苯妥应钠C.地西泮D.异戊巴比妥E.水合氯醛45.治疗癫痫大发作及部分发作最有效的药物是()A.地西泮 B.苯巴比妥C.苯妥英钠 D.乙酰唑胺E.乙琥胺46.苯巴比妥不宜用于()A.癫痫大发作B.癫痫小发作C.癫痫持续状态 D.精神运动性发作E.局限性发作47.增加左旋多巴抗帕金森病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药物是()A.苯乙肼 B.利血平C.苯巴比妥 D.苯胺太林E.卡比多巴48.吗啡镇痛的主要作用部位是()A.大脑皮层 B.脑干网状结构C.边缘系统及蓝斑核 D.中脑盖前核E.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49.吗啡的药理作用有()A.镇痛、镇静、镇咳 B.镇痛、镇静、抗震颤麻痹C.镇痛、呼吸兴奋 D.镇痛、欣快、止吐E.镇痛、地西泮、散瞳50.心源性哮喘可选用()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C.异丙肾上腺素 D.吗啡E.多巴胺51.中枢兴奋药主要应用于()A.低血压状态B.中枢性呼吸抑制C.惊厥后出现的呼吸抑制 D.支气管哮喘所致的呼吸困难E.呼吸肌麻痹所致的呼吸抑制52.吗啡急性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首选的中枢兴奋药是()A.尼可刹米 B.氯酯醒C.甲氯芬酯 D.哌醋甲酯E.甲弗林53.巴比妥类药物急性中毒时,较好的对抗药是()A.尼可刹米 B.山梗菜碱C.咖啡因D.美解眠E.甲弗林54.解热镇痛药镇痛作用的部位是()A.脊髓胶质层 B.外周部位C.脑干网状结构 D.丘脑内侧核团E.脑室与导水管周围灰质部55.解热镇痛药的镇痛原理,目前认为是()A.激动中枢阿片受体 B.抑制末梢痛觉感受器C.抑制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 D.抑制传入神经的冲动传导E.主要抑制中枢神经系统(CNS)56.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的机理是()A.激活抗凝血酶 B.加强维生素K的作用C.直接对抗血小板聚集 D.降低凝血酶活性E.使环氧酶失活,减少血小板中TXA2生成,从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57.关于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错误的叙述是()A.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 B.凝血障碍,术前1周应停用C.过敏反应,哮喘、慢性荨麻疹患者不宜用D.水钠潴留E.水杨酸反应是中毒表现58.下列哪一种药物最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A.利血平B.胍乙啶C.氢氯噻嗪 D.普萘洛尔E.可乐定59.下述抗高血压药物中,哪一药物引起踝关节肿胀()A.氢氯噻嗪B.硝苯地平C.胍乙啶 D.可乐定E.硝普钠60.可引起“首剂现象”的抗高血压药物是()A.肼屈嗪B.哌唑嗪C.胍乙啶 D.硝苯地平E.硝普钠61.具有α、β受体阻滞作用的抗高血压药物是()A.美加明 B.普萘洛尔C.美托洛尔 D.硝普钠E.拉贝洛尔62.血液透析患者宜采用的抗凝血药是()A.枸橼酸钠 B.华法林C.双香豆素乙酯D.肝素E.双嘧达莫63.高血压伴有外周血管痉挛疾病者宜选用()A.利血平 B.氢氯噻嗪C.钙拮抗剂 D.普萘洛尔E.可乐定64.下列哪种强心苷肝肠循环的量最多()A.洋地黄毒苷 B.地高辛C.西地兰 D.黄夹苷E.毒毛花苷K65.下列强心苷的适应症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充血性心力衰竭 B.室上性心律失常C.室性心动过速 D.心房纤颤E.心房扑动66.地高辛的t1/2为36小时,若每日给予维持量,则达到稳态浓度约需()A.12天 B.10天C.9天 D.6天E.3天67.直接扩张血管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药物是()A.哌唑嗪B.硝普钠C.硝苯地平 D.卡托普利E.米力农68.能扩张动静脉而用于治疗心衰的药物是()A.哌唑嗪 B.硝普钠C.硝苯地平 D.卡托普利E.米力农69.强心苷减慢心房纤颤的心室率,是由于以下哪种作用()A.抑制房室结传导B.增加房室结传导C.纠正心肌缺氧 D.抑制心房异位起搏点E.抑制心室异位起搏点70.应用强心苷治疗心衰时,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选择适当的强心苷制剂 B.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用法C.洋地黄化后停药 D.联合应用利尿药E.联合应用血管扩张药71.血浆半衰期最长,作用最为持久的药物是()A.地高辛B.洋地黄毒苷C.西地兰 D.毒毛花苷KE.铃兰毒苷72.强心苷中毒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A.心电图出现Q-T间期缩短 B.头痛C.房室传导阻滞 D.低血钾E.胃肠道反应73.治疗心力衰竭使用硝酸甘油的主要理论依据是()A.降低心输出量 B.改善冠脉血流C.扩张动、静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D.降低前负荷E.降低后负荷74.下列对维拉帕米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是窄谱的抗心律失常药 B.阻断心肌慢通道C.抑制慢钙内向电流 D.对室上性心律失常疗效好E.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效果好75.下列对普萘洛尔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A.阻断心脏上的β受体 B.大剂量时有膜稳定作用C.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 D.减慢心率E.使房室结传导加快76.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佳的药物是()A.奎尼丁 B.利多卡因C.普萘洛尔 D.维拉帕米E.普鲁卡因酰胺77.下列哪种药物不能用于治疗心房纤颤()A.洋地黄毒苷 B.地高辛C.奎尼丁 D.胺碘酮E.利多卡因78.高血压伴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宜选用()A.地高辛 B.氟桂嗪C.维拉帕米D.硝苯地平E.普萘洛尔79.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钙拮抗剂是()A.阿托品B.维拉帕米C.尼莫地平 D.苄普地尔E.普萘洛尔80.舒张脑血管作用最强的钙拮抗剂是()A.硝苯地平 B.维拉帕米C.地尔硫卓D.尼莫地平E.尼卡地平81.关于维拉帕米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用于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B.用于治疗高血压C.用于治疗心绞痛 D.有心房纤颤的患者禁用E.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禁用82.用于预防心绞痛的发生,选用下列哪种药物()A.硝酸甘油 B.硝苯地平C.普萘洛尔 D.维拉帕米E.硝酸异山梨酯83.噻嗪类利尿药不具有下列哪一项作用()A.轻度抑制碳酸酐酶B.降低肾小球滤过率C.降低血压 D.升高血糖E.提高血浆尿酸浓度84.噻嗪类利尿药的利尿作用机制是()A.增加肾小球滤过 B.抑制近曲小管碳酸酐酶,减少H+-Na+交换C.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和远曲小管近端抑制NaCl的重吸收D.抑制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Cl-主动再吸收E.抑制远曲小管K+-Na+交换85.预防过敏性哮喘宜选用()A.异丙肾上腺素 B.麻黄碱C.色甘酸钠 D.肾上腺素E.氨茶碱86.尿激酶抗凝血作用原理是()A.直接激活纤溶酶原激活酶 B.直接降解纤维蛋白C.促进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前体转变为激活因子 D.激活纤溶酶E.直接激活纤溶酶原87.糖皮质激素诱发和加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A.患者对激素不敏感 B.激素用量不足C.激素能直接促进病原微生物繁殖D.激素抑制免疫反应,降低机体抵抗力E.使用激素时未能应用有效抗菌药物88.糖皮质激素对血液成分的影响正确的描述是()A.减少血中中性白细胞数 B.减少血中红细胞数C.抑制红细胞在骨髓中生成D.减少血中淋巴细胞数E.血小板浓度增加89.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合用用于抗感染的目的是()A.增强机体的对疾病的防御能力 B.增强抗生素的抗菌活性C.增强机体应激性D.抗毒、抗休克、缓解毒血症状E.拮抗抗生素的副作用90.磺胺嘧啶(SD)不能用于治疗哪种疾病(D )A.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丹毒 B.肺炎球菌引起的大叶型肺炎C.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脑D.立克次体引起的斑疹伤寒E.大肠杆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91.喹诺酮类药物适应于(A )A.泌尿系统感染B.呼吸道感染C.肠道感染 D.前列腺炎E.淋病92.下列哪种药物与呋塞米合用可增强耳毒性(C)A.四环素B.红霉素C.链霉素D.青霉素E.氯霉素^^填空题1.药理学是研究_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原理_的科学,主要包括___药效学_和__药动学__两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