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精讲-言语2 郭熙 (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精讲-言语2
主讲教师:郭熙
授课时间:2018.05.30
方法精讲-言语2 (笔记)
【说在课前】
1.前面8分钟是课前答疑,听回放的同学如果不想听这部分内容,可以跳过这个时间段。

2.本节课讲解言语方法精讲第二节课的内容,第一节课的内容偏重打基础,讲解的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从本次课开始不管是知识点还是题目难度都会有所提升。

因为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第一次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老师的讲课风格和声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适应,所以,课上希望大家跟紧老师的思路和节奏,把本次课讲解的内容掌握到位。

3.按照惯例,先进行入门考一考,没有提前预习的同学尽量跟上老师的课程节奏,也希望后面的几次课程大家做好预习工作。

【入门考一考】
1.(2017联考)
作为一个信息大平台、文化大熔炉,互联网对亿万网民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着重要影响。

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和舆论功能,为推动信息交流、促进文化繁荣、凝聚社会共识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和手段。

然而网络不是世外桃源,离开法治和道德,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陷阱等就会大行其道,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就可能深受其害。

全国7亿多人上网,肯定需要建设和管理,我们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网络是把双刃剑,需要加强管理
B.网络犯罪猖獗,需加强法治约束
C.网络既促进交流也带来网络犯罪
D.网络使用需加强引导,扬长避短
【解析】1.问“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为中心理解题。

本题课堂上参加答题的人数是两千多人,正确率是71%,其中,D项是出题人给大家挖的“坑”,错误率较高,还有少部分同学选择了B、C项。

关于正确的解题思路,老师后面会
详细地梳理和讲解。

【选A】
2.(2017四川)
从能源看,自煤炭时代进入石油时代后,石油成为维系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资源,随着老油田一个个衰落、新油田的发现越来越困难,人们不禁担心,这种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势必会枯竭,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特别是近十年,科技大发展促进了勘探开发,曾经的技术瓶颈一个个被突破了,许多过去没有经济储量的地区也发现了大油田,剩余可采储量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越来越多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勘探技术的发展是提高石油产量的突破口
B.对化石能源枯竭的忧虑是杞人忧天
C.科技发展使石油开采焕发新的生机
D.石油可采储量近十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
【解析】2.问“意在说明”,为中心理解题。

本题的正确率是76%,大家预习时做错题没有关系,因为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解题的方法、技巧,老师后面会详细地进行讲解,希望大家认真把握。

【选C】
3.(2018国家)
南京在历史上的名字变化或褒或贬,根本源头在于统治者的好恶。

不惟南京,同样原因也引发了其他地名的变迁,宋廷平定方腊起义之后,深恨江南百姓造反,艺术修养最高的皇帝宋徽宗遂在地名上做文章:方腊的两个活动区域,歙州被改成徽州,取的是“徽”的本意“捆绑束缚”;睦州则被改成严州,意思更是不言自明的。

相比之下,朱元璋为避国号讳,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改成宁波,已是很“友好”了。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地名变迁背后的政治因素
B.历史事件对地名的影响
C.古代帝王在地名方面的偏好
D.统治者对某些地域的好恶
【解析】3.本题是2018年国考的真题,问“主要介绍”,为中心理解题。

本题正确率不高,国考题的有些题目难度大,对大家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后面会结合本题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梳理。

【选A】
【注意】入门考一考的3道题目,做对做错都不要纠结,老师主要检验一下大家的课前状态,以便更好地进行课程安排。

本节学习任务:
1.授课内容:中心理解题(必要条件关系、程度词、并列关系)
2.时长:2.5小时
3.对应讲义:16页~27页
4.重点内容:
(1)对策标志词及行文脉络
(2)反面论证的用法
(3)程度词及其作用
(4)并列关系文段及选项特征
【注意】本节课讲解的重点:
1.对策标志词及行文脉络:主要讲解对策的标志词,以及对策类文段的行文脉络、结构是如何展开的。

2.反面论证的用法:讲解反面论证的用法,以及怎样运用反面论证进行解题。

3.程度词及其作用:程度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词语,可以帮助大家快速解题。

4.并列关系文段及选项特征:讲解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以及并列文段的选项特征。

3.必要条件关系
典型格式:只有……才……
理论要点:
必要条件是重点
必要条件即“只有”和“才”之间的部分
【注意】
1.必要条件关系:典型关联词“只有A,才B”。

言语题目需要把握重点的位置,如“只有认真听课,好好刷题,才能成功上岸”,强调认真听课,好好刷题;又如“只有表白,你才能成功”,强调你必须要表白,不能只是暗恋;再如“只有买房,你才能结婚”,强调你要先买房。

2.必要条件是重点:必要条件即“只有”和“才”之间的部分,“只有”之后、“才”之前的内容是重点。

例1(2016山东)
机会分配不仅能对收入分配结果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经
济发展效率。

在不公正的机会分配下,一些人会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获得发展机会,但这些获得机会的人很可能缺乏利用发展机会从事社会劳动和创造的能力,
这必然导致他们所从事的劳动或经营项目的生产效率下降,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
的经济发展效率。

让真正有才华的人获得机会,把合适的人放在适合的岗位上,
是经济体系健康运行的基础。

只有实现机会平等,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和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收入分配的差距主要由机会分配不平等造成
B.经济体系健康运行的标志是公平的机会分配
C.公平的机会分配有助于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效率
D.机会分配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可或缺的内容
【解析】1.问“意在说明”,为中心理解题。

分析文段,首句指出机会分配
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后文“在不公正……效率”从反面角度进一步论证
机会分配和社会经济发展效率之间的关系;尾句出现“只有……才……”,“只有”
之后、“才”之前是重点,强调只有实现机会平等,才能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效率,
对应C项。

A项“收入分配”对应首句内容,分析产生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而
文段强调机会分配会影响效率,非重点,排除。

B项,(1)对应文中“经济体系健康运行的基础”,为“只有”之前的内容,非重点;(2)选项“标志”即代表,而文中强调的是“基础”,而非“标志”,偷换概念,排除。

D项,(1)“机会分配”,文段强调机会分配要公平,而不是指所有的“机会分配”;(2)选项“公平正义”文中未提及,整个文段强调公平的机会分配能够提高效率,而非“公平正义”,选项偏离文段中心,排除。

【选C】
【注意】解题思路:文段尾句“只有……才……”引出重点,强调机会分配要公平,才能更好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从而锁定C项。

知识链接:对策常考很重要
【注意】
1.对策常考很重要:在现在的考试中,单纯考查“只有……才……”的题目比较少,现在的题目重点考查对策。

2.必要条件引导对策:例如“只有努力,才能成功”,等于努力是达到成功的方式、方法、对策,相当于“努力”是上岸的对策。

标志词:
1.应该、应当、必须、需要、亟须、亟待+做法
2.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
3.呼吁、倡导、提倡、提醒、建议+做法
4.前提、基础、保障
【注意】对策标志词(分类记忆):
1.情态动词:应该、应当、必须、需要、亟须、亟待+做法,类似于英语中的“can、should、need、must”。

2.名词: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

如“通过买房的方式赢取女神的欢心”。

3.动词:呼吁、倡导、提倡、提醒、建议+做法。

如“我呼吁大家认真听课,好好刷题”,“我建议大家保持良好的备考心态”。

4.名词:前提、基础、保障,引导对策。

如“努力是成功的前提/基础”,相当于“要想成功,必须努力”,是对策的一种变形表达。

5.做题时,这些词可能出现在文段中,也可能出现在选项中,要有敏感度,同时,不能只看标志词,要重点词和行文脉络结合起来共同解题。

行文脉络:
1.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对策+正反论证/原因论证
3.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意义效果
【注意】行文脉络:
1.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类似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种结构中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重点。

如果选项中有针对问题的表述,则不是重点。

2.对策+正反论证/原因论证:
(1)文段开门见山提出对策,如“只有认真听课,好好刷题,才能成功上岸,走上人生巅峰”,然后,接着论述“不好好刷题,不好好听课,可能与理想的岗位擦肩而过”。

文段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强调对策。

(2)分析原因,强调对策,则重点依然是对策。

(3)这种结构在言语和申论文章中经常出现,即“正说说,反说说,换种说法再说说”,一段文字就有了。

3.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意义效果:
(1)文段开头提出问题,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后文阐述其意义、效果、好处,这种结构中,重点强调解决问题的对策。

(2)如“考公务员必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坚持努力,如果考上,可以给你带来体面、稳定的工作,发挥你的特长,甚至可以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侣”,其中,意义、好处、效果的描述是加强论证前面的对策。

(3)如果选项仅围绕意义、效果进行论述,则不是文段重点,对策才是重点。

例2(2017联考)
作为一个信息大平台、文化大熔炉,互联网对亿万网民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着重要影响。

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和舆论功能,为推动信息交流、促进文化繁荣、凝聚社会共识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和手段。

然而网络不是世外桃源,离开法治和道德,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陷阱等就会大行其道,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就可能深受其害。

全国7亿多人上网,肯定需要建设和管理,我们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网络是把双刃剑,需要加强管理
B.网络犯罪猖獗,需加强法治约束
C.网络既促进交流也带来网络犯罪
D.网络使用需加强引导,扬长避短
【解析】2.问“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为中心理解题。

分析文段,开篇“作为……手段”论述互联网的优势;后文“然而”表转折,转折之后论述互联网有不好的方面,指出网络存在问题,即提出问题;尾句“需要”引导对策,强调要“建设和管理”,“我们……网络文化”具体说明管理的手段和措施。

整个文段结构是先论述互联网很好,然后通过转折指出互联网有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重点是对策,强调加强和管理互联网,对应A项,“双刃剑”概括前文内容,“需要加强管理”对应文段对策。

B项,(1)“网络犯罪猖獗”与A项“双刃剑”相比,仅讲述不好的问题,表述片面;(2)“法治”表述片面,文段论述“法治和道德”;(3)文段强调加强“建设和管理”,而非“法治”,故排除。

C项“交流……犯罪”为对策之前的内容,非重点,排除。

D项,(1)选项“网络使用”强调网络的使用,例如浏览网页、看小说、视频等,而文段强调网络的“建设和管理”;(2)选项“加强引导”对应“做强网上正面宣传”,文段论述“我们要……网络文化”,选项表述片面;(3)选项“扬长避短”文中未提及,故排除。

【选A】
【注意】解题思路:
1.言语题目好的答案是对比出来的。

有的同学认为A项表述片面,未提及“建设”,但好的答案需要对比,B、C、D三项均未提及“建设”,对比择优,选择A项。

2.观察四个选项一样长,命题人为了防止有的同学根据“三长一短选一短,三短一长选一长,长短结合选2B,什么都不是选4D”来答题,故意在设置A项时省略了“建设”一词。

所以,做题时,不能过分纠结某个词语,要把握对比择优思维。

例3(2018国考)
农村社区化建设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村改居”是城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也是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市与农村割裂发展,农村地区发展滞后,公共服务能力薄弱。

在城镇化大潮中的“村改居”,就是要打破城乡分治的制度藩篱,因地制宜地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农民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各异,这就决定了“村改居”的路径、公共服务的提供种类和农村社区的保障水平等必然“因村而异”。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村改居”是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B.“村改居”顺利推进的要领在于因地制宜
C.城乡共享公共服务是农村发展的关键一步
D.打破城乡二元界限才能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解析】3.问“意在强调”,为中心理解题。

分析文段,开篇“农村社区化……必然要求”引出“村改居”的话题;接着通过“导致”“割裂”“滞后”“薄弱”指出存在的问题;后文“要”引导对策,强调“村改居”要因地制宜;尾句“各地……‘因村而异’”具体解释为什么要因地制宜。

故整个文段的结构是开篇提出“村改居”的话题,接着通过“要”引出对策,最后详细解释对策,重在强调要因地制宜,因村而异,要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应B项。

A项“有益探索”对应文段首句的背景介绍内容,文段强调要因地制宜,非重点,排除。

C、D项均未提及文段的主题词“村改居”,文段强调“村改居”要因地制宜,偏离文段中心,排除。

【选B】
例4(2017国考)
高校专业的设置应该是高校、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等多种力量多重考量的结果,过于强调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衡。

要实现相对合理和均衡,就要在制度上提供平台,比如确保大学在设置专业时经过教授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等专门机构的集体论证。

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推动并尊重现代大学治理模式,在专业设置上给专业组织更多的自主权。

在消除不合理的制度因素之后,社会在评价高校专业时,才能有可能以理性平和的心态看待不同专业的就业状况,而不是把就业率的红牌等同于“专业不好”。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教育主管部门应给予大学更多的自主权
B.制度建设是保证专业评估合理性的基础
C.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该考虑多方面因素
D.就业率不是评价专业好坏的唯一标准
【解析】4.“意在强调”为中心理解题。

首句先介绍高校专业设置的正常情况,最终落脚于“导致失衡”这一问题,接下来应解决问题。

“要”引导对策,强调在制度上提供平台,在制度上进行努力。

“比如”进行举例,非重点,可以略读,“教育主管部门也……自主权”中“也”表示并列,故“比如”之后举了两个例子,即“专门机构”和“主管部门”。

尾句“才”的前面省略了“只有”,“只有”之后、“才”之前是重点,依然强调消除不合理的制度因素,加强制度建设,“才”之后指出对策带来的好处、作用、价值,非重点。

把握文段结构:文段开篇介绍高校专业设置的正常情况,然后提出“导致失衡”这一问题,随后通过“要”提出对策,即在制度上提供平台,加强制度建设,“比如”后面提出两个方面的例子,尾句提出消除不合理的制度因素后带来的好处、作用、价值。

故文段强调对策,即在制度上进行努力和建设,锁定B项,“基础”是引导对策的标志,“专业评估”的目的是进行专业设置。

A项,(1)文段“教育主管部门也……自主权”中“也”表示并列,故选项“教育主管部门”表述片面;(2)“教育主管部门”仅为例子之一,非重点,排除。

C项,(1)对应首句,而首句最终落脚于“导致失衡”这一问题,非重点,文段强调对策,即在制度上进行建设,如:找对象要综合考虑德、智、体、美、劳各个因素,如果过于强调一个方面则会导致失衡,要想找到合适的对象,就要多听一听过来人的意见,强调“多听一
听过来人的意见”;(2)“多方面因素”表述不明确,未提及主题词“制度”,故
排除。

D项“就业率”对应尾句“才”之后的内容,是对策带来的好处、作用、价值,非重点,排除。

【选B】
【注意】引导对策的标志:基础、前提、保障。

例5(2017四川)
新兴城市或城市新区犹如一张白纸,摩天楼能凸显新城的现代化,体现出生
机与繁华,但是,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格调,尤其是在老城区特别是历史文化遗
迹众多的街区,摩天楼必须服从周围的环境,应不强调个性、不突出体量、不破
坏景观的连续性与历史的均衡感,如上海金茂大厦的密檐式塔造型、台北101大
厦的竹节造型等地域元素的使用,就是为了体现建筑与当地文化之间强有力的联系。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摩天楼建设( )。

A.需要符合城市的文化气质
B.不能脱离城市的整体规划
C.必须立足于配套城市功能
D.不能忽视舒适性和安全性
【解析】5.“但是”表转折,其后是重点,“必须”引导对策,“如”进行举例,论证建筑和文化有关系。

故文段强调对策,即“摩天楼必须服从周围的环境”,
根据“历史文化遗迹众多”“体现建筑与当地文化之间强有力的联系”,可知“周
围的环境”即文化,对应A项。

B项,(1)“不能”表述不明确;(2)“整体规划”,
如规划时,需要有道路、交通、医疗、学校,文段并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C项“立足于配套城市功能”、D项“舒适性和安全性”均无中生有,排除。

【选A】
知识链接:
当文段中只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部分时,“解决问题”通常会作为正确答案出现在选项里。

【注意】
1.前面几题,文段当中均出现对策,把握对策,找到重点,则可以直接锁定答案,但不是所有的文段都会出现对策。

当文段中只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部分时,“解决问题”通常会作为正确答案出现在选项里。

(1)如“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据统计某文化遗产仅剩下5件……”,这种结构为“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的严重性和状况”,需要针对问题进行解决,即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如“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原因在于人们保护意识不强……”的结构为“提出问题+分析原因”,需要针对原因进行解决,即加强保护意识。

2.对策不万能:
(1)对策无法解决文段的问题时,不能选择。

比如“我很渴”,A项为“我想喝水”,B项“我想去厕所”,则应选择A项,对策要有针对性。

(2)对策中虽然出现“应该”,但与文段完全无关,为无中生有的对策,不能选择。

【答案汇总】1-5:CABBA
例6(2018国考)
虽然中国的救灾能力在经历过多次大型自然灾害后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防
灾教育依然落后。

中国扶贫基金会2015年对中国公众的防灾意识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仅有24.3%的城市居民表示关注灾害应对的相关知识,这一数据在农
村仅为11%。

此外,只有不到4%的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做了基本的防灾准备,
超过半数的农村居民从未参加过任何防灾培训。

形同虚设的防灾教育无法提高民
众的自救能力,等到灾难发生后才开始组织学习,逝去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防灾教育比救灾更重要
B.中国的防灾教育亟待加强
C.防灾教育是提高自救能力的基础
D.城市与农村在防灾教育上严重失衡
【解析】6.“但是”表转折,首句强调中国的防灾教育很落后。

“中国扶贫基金会……防灾培训”通过一系列数字进行举例,非重点,可以略读。

尾句指出如果不注重防灾教育,会产生严重后果,依然表明防灾教育很落后。

故“中国扶贫基金会……挽回”均是针对中国防灾教育的落后状况进行具体阐述。

整个文段强调中国的防灾教育很落后,故应该加强防灾教育,对应B项,“亟待”对应文段“等到灾难发生后才开始组织学习,逝去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

A项“比”无中生有,文段未进行对比,排除。

C项“基础”无中生有,文段仅指出“形同虚设的防灾教育无法提高民众的自救能力”,提高自救能力不一定要通过防灾教育,也可以通过自我学习等其余方式,排除。

D项“城市与农村”为例子表述,非重点,排除。

【选B】
【注意】
1.当选项出现“A比B更……”“A优于B”时,要慎选,如果文段没有出现对比,则选项为无关比较。

2.要有对比思维。

例6,不能看到C项“基础”就盲目选择,B项“亟待”也是对策标志。

例7(2016联考)
政府采购作为公共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本意是规范政府购买行为、节约财政资金、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采购部门不从价格上把关,便违背了制度的初衷。

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一份调研显示,一些地方政府在采购办公用品过程中,有近八成的商品高于市场价格。

这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采购需求的不合理,只求贵的不求对的;另一方面则是政府采购招标环节中存在猫腻。

政府采购谁来监督一直是采购制度的软肋所在,采购招标在没有阳光的空间操作,反而导致了“逆市场竞争”的乱象。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政府采购制度的初衷是防止腐败
B.政府采购需要在相关监督下进行
C.采购需求的不合理导致政务腐败
D.政府采购中存在大量的违规行为
【解析】7.首句引出“政府采购”的话题,指出政府采购的初衷、本意。

“违背了制度的初衷”是不好的事情,“调研显示……高于市场价格”为例子表述,故前文均在提出问题。

“政府采购……乱象”中“软肋”即症结,分析问题的原因,表明没有人监督,不阳光。

故应针对原因进行解决,即加强监督,锁定B项,“需要”为对策标志词。

A项“初衷”对应首句“本意”,非重点,且“规范政府……腐败”中顿号表并列,“防止腐败”表述片面,排除。

C项仅对应“一方面是采购需求的不合理”;D项“违规行为”仅对应“另一方面……存在猫腻”,均表述片面,排除。

【选B】
【注意】
1.例6,前文指出问题,后文具体阐述问题的严重性,此时要针对问题进行解决,直接锁定B项。

2.例7,前文指出问题,后文分析问题的原因,即监督不到位,此时要针对原因进行解决,锁定B项。

知识链接:反面论证
典型格式:如果/倘若/一旦……+不好的结果
具体应用: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即为正确答案
【注意】
1.反面论证是对策的变形表达。

提对策有两种方式:
(1)正面提对策,如:你要认真听课、好好刷题,这样可以顺利上岸,成为高富帅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2)反面提对策,如:如果你不认真听课、不好好刷题,你可能就无法上岸,该句依然强调要认真听课、好好刷题。

2.典型格式:如果/倘若/一旦(表假设)……+不好的结果。

如:如果你不减肥,咱俩就离婚,将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强调“你要减肥”。

3.具体应用: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即为正确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