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中外历史纲要下导学案20 第15周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和表格归纳,梳理苏联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概况,理解改革存在的局限性;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基本史实;通过回忆纲要上中国史内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通过史料阅读与合作探究,理解并掌握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勃涅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评价。
难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
【时空定位】
【自主学习】
赫鲁晓夫改革
响?
时间:1991.12.26。影响: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主题二:东欧剧变——建设、改革与剧变
任务3:阅读教材P124-125,完成下面东欧改革的表格。
东欧改革
背景大多数东欧国家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措施南斯拉
夫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
性。
波兰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
匈牙利实施“新经济体制”,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民主
德国
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
结果但是,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任务4:说说东欧剧变的时间?想一想东欧剧变“变”的是什么?
1989-1992。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主题三:中国蜕变——奠基、改革与复兴
任务5:阅读教材P127,结合必修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建设和改革开放有关史实,说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有何意义?
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任务6:阅读教材P126学思之窗,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过程是曲折的反复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的暂时挫折,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供深刻的经验教训。
【合作探究】结合教材和以下史料,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史料一:政论家阿尔巴托夫指出:“在这些年内(注:赫鲁晓夫下台至勃列日涅夫逝世),我国没有出现过沿着使我们的社会得到总的改善的道路前进的任何不可忘却的历史性里程碑。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总体上仍然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那一套模式。”
——摘编自《苏联兴亡转折:勃列日涅夫
禁用“改革”词》
史料二: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史料三:这些国家(东欧国家)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钱其琛答记者问
共同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苏联解体: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戈尔巴乔夫
改革背离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东欧剧变:东欧各国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
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当堂检测】见平板
【巩固练习】
1.(2018·海南高考·11)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万隆会议召开B.越南战争爆发
C.苏共“二十大”召开D.朝鲜战争停战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苏共“二十大”召开
【解析】万隆会议召开,亚非国家联合反对西方国家殖民主义,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A项错误;1959年越南战争爆发,反映出殖民国家对越南的侵略,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B项错误;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开始对斯大林时期的批判,引起思想的混乱,材料中共关注“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故C项正确;朝鲜战争停战受到赫鲁晓夫三和路线的影响,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8·江苏高考·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中“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仍是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说明赫鲁晓夫改革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下放的是管理权,材料中“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仍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并没有削弱,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7·全国Ⅱ卷高考·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考点】史学理论——史料使用与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