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优秀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新课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入侵南 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30万 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 之际,人民日报刊登了新闻评论《国行公 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今天,就让我 们走进这篇评论,谨记这段屈辱的岁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积累重要 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 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 4、培养牢记历史,热爱、追求和平的爱 国情感。
合作探究
国际和平城市协会为什么要宣布南京 为国际和平城市?这样做的目的是什 么?
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 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 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 历史。
合作探究
第6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再次表明观点——铭 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 未来,矢志捍卫世界和平,照应中心 论点。
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
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评论同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
证三要素组成;一般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对新闻事件
发表看法、表明态度、指出症结、提出希望和看
法而引导社会认识。
新闻评论的特点: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合作探究
从第1自然段来看,中国政府以隆重的 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有什么意义?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 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 共同维护和平。
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2-4)
第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 么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 国、日本等国的一些媒体和组织的做 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 体,更有说服力。
课堂小结
自然界的河流没有一条是笔直的,人 类的历史也一样。我们经历了黑暗的南京 大屠杀,我们有30万同胞死难,只有铭记 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实现民族记忆的世 代传承,警钟长鸣,才能不让历史重演。 今天,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吸取灾难教 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 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态度——狠批(强烈地批判)。 要求——“正视历史,应努力向 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用实际行动 维护和平与正义。
合作探究
第三部分(5-6)
第5自然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和 国际和平城市协会的宣布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 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 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另一方面, 突出南京的历史变迁,由“恐怖城市” 和“成为国际和平城市”两种境遇形成 对比,突出和平的必然趋势。
作者简介
“钟声”,“中国之声”的简称,暗 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 日报国际评论署名,以“钟声”为笔名的 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 影响。
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 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 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 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 鲜明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 入评析形成互补。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 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 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 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 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 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 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
合作探究
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 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 失。
朗读指导
第1自然段开头部分适合使用庄重的 语气,背景内容适合低沉的陈述语气。
第2自然段应表达出肯定赏识的语气 或情感。
第3自然段应充满愤慨。 第4、5自然段根据语意用或平稳、或 昂扬、或激愤的陈述语气。 第6自然段应使用坚定的语气读。
整体把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原文回答这篇 新闻评论因何而写。
合作探究
文章第2、3自然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 论述的?
第二段列举大量事实论述全世界珍 爱和平的人民正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南京 大屠杀,是从正面论述;
第三段写日本右翼分子的扭曲历史、 美化战争是从反面论述他们的错误。
论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合作探究
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合作探究
为什么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 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 题,日本右翼分子的顽固会阻碍和平 的发展,与当前的世界潮流背道而驰 的,所以他们越顽固,就越引起世界 爱好和平的人高度的注意。
合作探究
结合第4自然段内容,说说人们对于日 本顽固的右翼分子持怎样的态度, 对 日本有怎样的要求。
合作探究
“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 没人类的良知。”“那些人”指的是 哪类人?“丑态百出”有什么作用?
“那些人”指的是日本右翼分子。 “丑态百出”指各种丑恶的样子都 表现出来了,这里强烈讽刺了日本右翼 分子的所作所为。
合作探究
写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 战争的事实,有什么作用?
列举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 侵略战争的无耻行径, 与第2段形成鲜 明对比,言辞犀利地批判了日本右翼分 子否认历史的顽固态度。
拓展延伸
(2)和平才是人间正道。 今天的繁荣 不代表永续繁荣,今天的和平更不代表 永久和平。面对日本右翼分子丑态百出 的表演,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站在国 家的高度,记取灾难教训,积淀民族记 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 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课堂检测
1、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 C ) A.初忠 野蛮 书藉 国殇 B.抢劫 妄图 抵籁 记念碑 C.警惕 捍卫 铭记 幸存者 D.彰显 磅礴 腼怀 鼎铭文
合作探究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 用分别是什么?
(1)举例论证:如第2自然段中举加拿 大安大略省会议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 “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 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 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等例子来表明全世 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 难者,进而论证了“历史,不可能被忘 却”。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字音字形
国殇(shāng) 杀戮(lù) 呓语(yì) 辱没(mò)
彰显(zhāng)
初衷(zhōng) 遁形(dùn) 篡改(cuàn) 铭记(míng)
惨绝人寰(huán)
振聋发聩(kuì)
无处遁形(dùn)
பைடு நூலகம்
词语释义
①公祭: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举行祭奠,向死 者表示哀悼。 ②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 惨到了极点。 ③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④振聋发聩:响声很大,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 用来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⑤国殇:为国牺牲的人。本文中指死难的军民。 ⑥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⑦遁形:隐藏形体。
“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 公祭日。”
整体把握
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 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 同维护和平。”
整体把握 理清写作思路,划分段落层次,并简要
概括各层意思。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观点——中中 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并与全 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合作探究
(2)对比论证: 把全世界的正义之士 与日本右翼分子的行为作对比,深刻地 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颠倒黑白、丧失天 良的狂妄嘴脸,突出了世界人民对和平 的热爱。把“恐怖之城”南京与“和平 之城”南京作对比,通过南京的变化突 出和平的珍贵,表现了中华民族对和平 的热爱和追求。
合作探究
简要概括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合作探究
第2自然段综述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这段综述选择了世界上多个地区、 不同阶层、多种形式的与南京大屠杀 相关的纪念活动,多国度、多阶层、 多角度的材料,更有说服力,强有力 地证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 被忘却”的观点,令人信服。
合作探究
“历史,不可能被忘却!”一句中的 逗号可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表达强调,突出不能忘记 的对象“历史”。
合作探究
文章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写日本右翼分子对历史的否 认,对一系列爱好和平者行为的抵抗, 妄图通过一些手段对当年军国主义罪 行抵赖。“扭曲”“美化”“颠倒黑 白”等词语充分说明了日本右翼分子 的行为遭到唾弃,体现了新闻评论的 针对性和准确性。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 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
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 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国行公祭,为佑 世界和平”?
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 者国家公祭日,会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 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 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 人们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课堂检测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A.“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 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 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 B.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 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 C.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 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 D.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 未来……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课堂检测
3、对于本文题目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 一项是( D ) A.点明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写作目的。 B.标题简明、醒目,能引起读者关注。 B.国行公祭的目的,是为了保佑世界和平。 D.富有诗情画意,吸引读者眼球。
合作探究
说说这篇新闻评论的写作目的。
通过南京命运的变迁,提醒世人要 铭记历史,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给中国 带来的灾难,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珍 爱和平,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合作探究
主旨
本文通过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 衷、原因和目的,引出全世界的正义之 士纪念死难者和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 的具体事例,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态 度,表明了中国人民将铭记历史,矢志 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
第二部分(2-4):从正反两面论述全世 界人民珍爱和平与正义的事实。
第三部分(5-6):指出南京从“恐怖之 城”到“和平之城”,强调铭记历史、缅 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中国一 以贯之的和平誓言。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1)
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
引用宝鼎铭文“国行公祭, 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 殇”开头。一方面点明文章的 主要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 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 章感染力和表现力。从结构上, 这句话起到照应文题,开启下 文的作用。
写作特色
(1)运用对比。 文章第2自然段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
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第3段日本右翼分子 否认历史、美化战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 了对日本右翼分子顽固态度的强烈批判。 (2)列举大量事实。
本文列举了大量事实,如全世界的正 义之士纪念死难者的事例、日本右翼分子 否认历史的事例。这些事例的罗列凸显了 本文内容的真实性,强化了主旨,增强了 文章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板书设计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提出问题: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分析问题: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解决问题:重申论点,表明决心
拓展延伸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 醒剂,更是最好的见证者。阅读本文 后,你有怎样的感想?
(1)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 没有 记忆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 真正记取灾难的教训。我们经历了黑暗 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有30万同胞惨遭杀 害,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我 们才能有志气、有能力不让历史重演。
合作探究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 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 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 戮。”“野蛮”和“惨绝人寰”有什 么表达效果?
“野蛮”在这里是蛮横残暴的意 思,“惨绝人寰”是形容悲惨到极点 的意思。这两个词揭露了侵华日军灭 绝人性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侵 略者的无比愤怒之情。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入侵南 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30万 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 之际,人民日报刊登了新闻评论《国行公 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今天,就让我 们走进这篇评论,谨记这段屈辱的岁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积累重要 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 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 4、培养牢记历史,热爱、追求和平的爱 国情感。
合作探究
国际和平城市协会为什么要宣布南京 为国际和平城市?这样做的目的是什 么?
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 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 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 历史。
合作探究
第6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再次表明观点——铭 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 未来,矢志捍卫世界和平,照应中心 论点。
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
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评论同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
证三要素组成;一般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对新闻事件
发表看法、表明态度、指出症结、提出希望和看
法而引导社会认识。
新闻评论的特点: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合作探究
从第1自然段来看,中国政府以隆重的 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有什么意义?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 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 共同维护和平。
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2-4)
第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 么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 国、日本等国的一些媒体和组织的做 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 体,更有说服力。
课堂小结
自然界的河流没有一条是笔直的,人 类的历史也一样。我们经历了黑暗的南京 大屠杀,我们有30万同胞死难,只有铭记 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实现民族记忆的世 代传承,警钟长鸣,才能不让历史重演。 今天,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吸取灾难教 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 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态度——狠批(强烈地批判)。 要求——“正视历史,应努力向 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用实际行动 维护和平与正义。
合作探究
第三部分(5-6)
第5自然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和 国际和平城市协会的宣布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 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 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另一方面, 突出南京的历史变迁,由“恐怖城市” 和“成为国际和平城市”两种境遇形成 对比,突出和平的必然趋势。
作者简介
“钟声”,“中国之声”的简称,暗 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 日报国际评论署名,以“钟声”为笔名的 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 影响。
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 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 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 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 鲜明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 入评析形成互补。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 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 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 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 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 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 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
合作探究
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 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 失。
朗读指导
第1自然段开头部分适合使用庄重的 语气,背景内容适合低沉的陈述语气。
第2自然段应表达出肯定赏识的语气 或情感。
第3自然段应充满愤慨。 第4、5自然段根据语意用或平稳、或 昂扬、或激愤的陈述语气。 第6自然段应使用坚定的语气读。
整体把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原文回答这篇 新闻评论因何而写。
合作探究
文章第2、3自然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 论述的?
第二段列举大量事实论述全世界珍 爱和平的人民正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南京 大屠杀,是从正面论述;
第三段写日本右翼分子的扭曲历史、 美化战争是从反面论述他们的错误。
论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合作探究
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合作探究
为什么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 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 题,日本右翼分子的顽固会阻碍和平 的发展,与当前的世界潮流背道而驰 的,所以他们越顽固,就越引起世界 爱好和平的人高度的注意。
合作探究
结合第4自然段内容,说说人们对于日 本顽固的右翼分子持怎样的态度, 对 日本有怎样的要求。
合作探究
“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 没人类的良知。”“那些人”指的是 哪类人?“丑态百出”有什么作用?
“那些人”指的是日本右翼分子。 “丑态百出”指各种丑恶的样子都 表现出来了,这里强烈讽刺了日本右翼 分子的所作所为。
合作探究
写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 战争的事实,有什么作用?
列举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 侵略战争的无耻行径, 与第2段形成鲜 明对比,言辞犀利地批判了日本右翼分 子否认历史的顽固态度。
拓展延伸
(2)和平才是人间正道。 今天的繁荣 不代表永续繁荣,今天的和平更不代表 永久和平。面对日本右翼分子丑态百出 的表演,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站在国 家的高度,记取灾难教训,积淀民族记 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 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课堂检测
1、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 C ) A.初忠 野蛮 书藉 国殇 B.抢劫 妄图 抵籁 记念碑 C.警惕 捍卫 铭记 幸存者 D.彰显 磅礴 腼怀 鼎铭文
合作探究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 用分别是什么?
(1)举例论证:如第2自然段中举加拿 大安大略省会议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 “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 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 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等例子来表明全世 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 难者,进而论证了“历史,不可能被忘 却”。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字音字形
国殇(shāng) 杀戮(lù) 呓语(yì) 辱没(mò)
彰显(zhāng)
初衷(zhōng) 遁形(dùn) 篡改(cuàn) 铭记(míng)
惨绝人寰(huán)
振聋发聩(kuì)
无处遁形(dùn)
பைடு நூலகம்
词语释义
①公祭: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举行祭奠,向死 者表示哀悼。 ②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 惨到了极点。 ③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④振聋发聩:响声很大,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 用来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⑤国殇:为国牺牲的人。本文中指死难的军民。 ⑥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⑦遁形:隐藏形体。
“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 公祭日。”
整体把握
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 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 同维护和平。”
整体把握 理清写作思路,划分段落层次,并简要
概括各层意思。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观点——中中 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并与全 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合作探究
(2)对比论证: 把全世界的正义之士 与日本右翼分子的行为作对比,深刻地 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颠倒黑白、丧失天 良的狂妄嘴脸,突出了世界人民对和平 的热爱。把“恐怖之城”南京与“和平 之城”南京作对比,通过南京的变化突 出和平的珍贵,表现了中华民族对和平 的热爱和追求。
合作探究
简要概括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合作探究
第2自然段综述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这段综述选择了世界上多个地区、 不同阶层、多种形式的与南京大屠杀 相关的纪念活动,多国度、多阶层、 多角度的材料,更有说服力,强有力 地证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 被忘却”的观点,令人信服。
合作探究
“历史,不可能被忘却!”一句中的 逗号可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表达强调,突出不能忘记 的对象“历史”。
合作探究
文章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写日本右翼分子对历史的否 认,对一系列爱好和平者行为的抵抗, 妄图通过一些手段对当年军国主义罪 行抵赖。“扭曲”“美化”“颠倒黑 白”等词语充分说明了日本右翼分子 的行为遭到唾弃,体现了新闻评论的 针对性和准确性。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 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
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 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国行公祭,为佑 世界和平”?
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 者国家公祭日,会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 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 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 人们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课堂检测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A.“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 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 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 B.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 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 C.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 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 D.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 未来……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课堂检测
3、对于本文题目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 一项是( D ) A.点明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写作目的。 B.标题简明、醒目,能引起读者关注。 B.国行公祭的目的,是为了保佑世界和平。 D.富有诗情画意,吸引读者眼球。
合作探究
说说这篇新闻评论的写作目的。
通过南京命运的变迁,提醒世人要 铭记历史,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给中国 带来的灾难,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珍 爱和平,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合作探究
主旨
本文通过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 衷、原因和目的,引出全世界的正义之 士纪念死难者和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 的具体事例,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态 度,表明了中国人民将铭记历史,矢志 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
第二部分(2-4):从正反两面论述全世 界人民珍爱和平与正义的事实。
第三部分(5-6):指出南京从“恐怖之 城”到“和平之城”,强调铭记历史、缅 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中国一 以贯之的和平誓言。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1)
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
引用宝鼎铭文“国行公祭, 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 殇”开头。一方面点明文章的 主要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 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 章感染力和表现力。从结构上, 这句话起到照应文题,开启下 文的作用。
写作特色
(1)运用对比。 文章第2自然段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
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第3段日本右翼分子 否认历史、美化战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 了对日本右翼分子顽固态度的强烈批判。 (2)列举大量事实。
本文列举了大量事实,如全世界的正 义之士纪念死难者的事例、日本右翼分子 否认历史的事例。这些事例的罗列凸显了 本文内容的真实性,强化了主旨,增强了 文章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板书设计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提出问题: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分析问题: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解决问题:重申论点,表明决心
拓展延伸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 醒剂,更是最好的见证者。阅读本文 后,你有怎样的感想?
(1)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 没有 记忆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 真正记取灾难的教训。我们经历了黑暗 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有30万同胞惨遭杀 害,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我 们才能有志气、有能力不让历史重演。
合作探究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 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 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 戮。”“野蛮”和“惨绝人寰”有什 么表达效果?
“野蛮”在这里是蛮横残暴的意 思,“惨绝人寰”是形容悲惨到极点 的意思。这两个词揭露了侵华日军灭 绝人性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侵 略者的无比愤怒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