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与古代时空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神州文化

说文解字与古代时空观

王中加

河南大学

摘要: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观中,占据时间观念主导地

位并不是纯粹的物理测度时间,古人对时间的认知而往往以空间化的形式来阐释。从方位隐喻结构模式看,中国古代的四方观念中衍生出一系列连锁反应,时间与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在我国古代历来重视时间,但也不曾轻视空间,反而在一种浓厚的“空间方位情结”之下,时间依附于空间,时间的表达往往通过空间来完成。那么,中国古人的时间观念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些观念的背景下又蕴含着什么样的民俗文化内涵呢? 本文拟通过一系列表示时间的汉字来对我国古代将时间空间化表达的时空观进行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说文解字;古代;时空观

首先人们对于空间有一定的认识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时间,时间可以说是对运动的丈量。[1]同时,《说文壹部》“壹,专一也。从壶,吉声。”通过物化的表达直观明了的阐述了“一”的特殊含义,“壹”字的形象是“葫芦”,用葫芦浑然一体,盛物不外泄的特征表示天地混沌初开的状态。后世老庄所言‘混沌’、‘恍惚’等描述天地的解释,无不与‘壶’同源。这些解释共同呈现出远古先民们对宇宙的认知,天地万物初生初生之时如混沌一片的状态,在混沌的状态下自然也就最早的时空观,这种原始的认识保存了下来就成为“一”的含义。

一、空间概念的形成

远古时期,先民对时空的认识仅仅是处于天地混沌时期,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于是便出现了关于时空的一些方位词。本文以“东南西北”为主要例子,第一这四个词有方位变化的意思,同时也包含了许多文化内涵。

1.方位词“东”

“囊”是方位词“东”的初始含义。外形上来看,两边张口的布袋,中间装物后扎紧。《说文》中“东”的解释为:“动也,从木”。官溥认为:“从日在木中,凡东之属皆从东。”[2]意思是说,早晨太阳出来的时候也是万物萌生之时。《诗经·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3]而后在方位上“东”又引申为向东,往东。《说文》中关于“扶桑”字的解释:“樽,樽桑,神木,日出所也。”《山海经》等古典文献中的“扶桑”正是这种“日所出”之神木,许慎所云“东”字所从的“木”,正是指这种扶桑神木东”。综上所述,“东”是用草木所代表的太阳升起之处。

2.方位词“西”

许慎《说文》:“鸟在巢也,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以为东西之西,凡西之属皆从西。”[4]有两种关于“西”的解释,有一种是把“西”理解为“栖息”的“栖”,意思是太阳落山在西边,鸟儿们也回到巢中。其二把“西”看做是打水用的陶罐。太阳下山之后,在外劳累一天的人们回到家中要做饭。所以,意思源自于陶缶外形中的“西”被理解为太阳下山的地方。

3.方位词“南”

许慎《说文》:“草木至南方而有枝任也。”[5]在表示方位的意义上,“南”指南方。《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台,北山有莱。”[6]进而“南”又引申为向南,往南。阳光照射在南方,大地万物的生长都需要太阳照射的阳光,大地万物都有阳光的照射,所以万物才能生机勃勃地上涨,在其后也形成了以“南”为尊的观念。而南方的光照时间比较长,我们可以观察到,南方由于光照时间比较长,所以草木丰茂,比较旺盛,而北方由于光照时间比较短,所以草木枯黄,比较荒凉。

4.方位词“北”

“北”这个字很像两人背对背,当然艺术一点来看,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人和他的影子,一般在正午时间,影子的方位都是向北。所以古代人们对地上影子正对的方向为“北”。因此在表达方位时,“北”指北方,与“南”相对。而后“北”又引申为向北,往北。综上所述,在四方方位词并不是单纯的空间方位词,而四方方位即为“东、西、南、北”则是以太阳为参照物而定位的:太阳初升的方位是东,太阳下山的方位是西,阳光照射的方位是南,阳光不充足的方位是北。太阳作为外部参照物的四方空间体系,因此“东南西北”作为方位词和太阳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而后便就出现了基本文化内涵。

三、古代阴阳观念与时空观

1.方位词与古代时空观

在古人的观念里,太阳是神圣的,是坐标,于是便有了“东、西、南、北”。那么从认知的考量上,我们可以推知对太阳在空间运动的感知应该是先民们最直观的感受。太阳在不同位置上的运动给古人以不同的感官体验,在这样的感官体验之下,古人诞生了对天地万物变化的最初认识。这种认识就是早期的阴阳观念,阴和阳最初的含义就是来源于太阳的变化。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时“阴阳”的概念已经从初始的描述日光向背的形象表述中抽象出来,更加具有普遍性意义。自然界万事万物的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方面,而这些都可以用阴阳属性加以概括。比如我们因为朝向太阳的一面光亮、温暖,属阳,背向太阳的一面就阴暗、寒冷,因而属阴。其后,几经推演引申,于是将天地中万事万物的循环都开始用用阴阳来解释。

2.古代时空观下的生产生活

农业作为古代社会的主要生活方式,关系到先民们的生存,所以不可避免的受到重视和关注。有规则的四季更迭对先民们来说关系到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所以调和阴阳就变得十分有必要了。所以为了取悦“天”、“帝”,民众往往会在阴阳二气的转换的节点上举办盛大的祭祀仪式。这种以盛大祭典成为了人们调和阴阳,醇化四时的变通。《周礼》中的天子宗庙四时祭包括祠、禴、尝、烝,这四个祭名见于《大宗伯》和《司尊彝》。即四时祭祀都必须严格对应相应的季节举行。

结语

上古时期,民众认识水平有限,对时空的认识大多来自于直观的感受。因而,时间的挂念大多来源于空间化的表达中,在空间的隐喻下,人们逐渐接受了时间的流动。这种时间的流动被抽象化的描述,这种思维从此牢牢驻扎在中国传统思想观念里面,根深蒂固,左右着中国人对待万物和自身的理解,并深刻影响着日常思维形态和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叶舒宪,田大宪.中国古代神秘数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2]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126.

[3]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87.

[4]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247.

[5]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127.

[6]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254.

作者简介:王中加(1993.09—)男,籍贯: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民俗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