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模因论阐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流行语的模因论阐释
苏一凡
【摘要】At present, internet has been permeated into nearly every corner of people’s lives, and the popular saying on internet has also become common in daily life languages. These sayings can truly reflect people’s thought and living status during a certain period, and expand quickly among crowds, surviving to be strong language elements.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reas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and make an analysis on various kinds of popular saying on the Internet, searching for its meanings, reasons for spreading and pragmatic functions.%网络现如今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网络流行语在短时间内成为人们耳熟能详、司空见惯的日常词汇。
究其原因在于这些网络“热词”是对于一段时期内,特定社会现象的描述,在人群中产生心理共鸣,成为强势的流行语言元素。
文章将从语言模因论的角度探讨这其中的原因,并对各类网络流行语作出分析,解释其意义、传播的原因以及语用功能。
【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2
【总页数】3页(P72-74)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模因论;语言模因
【作者】苏一凡
【作者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3.3
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一些在网络上流传的字、词、语句在一定时期内被广泛传播,我们称之为网络流行语。
这些语言体现了特定时期的一些特定的思维、思想、人们的状态等,并能反映这段时期的时代思潮和特点。
这些流行语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甚至演化成类似的在不同场合使用的一些语言,原因何在呢?本文尝试从语言模因论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进行分析,以求对网络流行语的特点进行更细致地分析。
模因的概念是由Dawkins提出的。
他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指出:“基因是生
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复制因子(replicators)是生命的祖先,它们之间通过竞争(不断复制自己)而获得生存,而人作为生物体,只不过是基因传承和繁衍自身的‘生存机器’”(何自然,2014)。
后来他进行了猜想:在人类文化领域也存在着类
似的基因,也在文化传承中起着与生物基因类似的作用。
他将这种基因称为“模因”(meme)。
在文化领域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也存在着语言的模因。
需要注意的是,模因和基因之间最大的不同是繁衍传播方式:基因是通过复制的方式传播;而模因是通过模仿的方式完成传播过程的。
何自然先生为我们总结了模因和语言模因的几个重要特征:一是基因和模因都是复制因子,但是基因靠遗传复制,模因靠模仿来承传。
二是模因尤其是语言模因,其复制和模仿不是完全的“克隆”。
三是模因像病毒般传播,但病毒只会自我复制,而语言模因则将复制权交给模因宿主,即语言交际者。
这也是我们在探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时将重点关注的一点,即语言的传播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特色、人们的行为及思想均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四是语言模因的强弱取决于其本身的魅力、传播的社会时空情景及宿主的心理意向。
五是语言模因和社会语用存在着紧密的联
系。
“网络语言”在现代汉语词典(2006)中是这样定义的:“互联网聊天室里和电子公告牌系统里习惯使用的特定词语和符号。
”现在网络又进一步迅猛发展了,网络语言不仅仅只出现在以上两个系统里,在网络中的任何场所都可以看到许多惯用词语和语句。
一些语言被人们使用得多了,就成了网络流行语,也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
这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人们在各个场合中使用这些语言,就是通过模仿来传播的;而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有选择性地复制这些语言,正是作为语言宿主的选择行为,表达的是当时语言环境的特征以及语言宿主的心理意向。
根据使用的场合和用途不同,网络语言分为词语型、词缀型、套语型、混合型等。
网络上使用的词语千变万化,根据不同的用途,可被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称呼语。
比如,GG(哥哥),MM(妹妹、美眉),DD(弟弟),TX(童鞋)等。
二是问候语。
比如,886(拜拜咯),3177(再见),87v5(霸气威武)等。
三是别称类。
比如,恐龙(长得不太好看的女生),LZ(楼主,发帖人),楼上的(在你回帖前一个发帖子的人),斑竹(版主),板斧(版副),RT(如题),MS (貌似),踩(反对)等。
四是发泄类。
比如,切(口气词,聊天中表示对对方的回答不满或怀疑,不服气),额(表示短时间想不出回答而正在思考,有“无语、倒”的意思)。
五是动作类。
比如,和谐(不符合规格、违反规则,在论坛上发言被屏蔽处理掉),灌水(发无聊、诋毁的帖子或评论),抛砖(批评某贴),闪(离开)等。
六是谐音类。
比如,砍柴(CAN’TI难道我不行吗),肿么办(怎么办),布吉岛(不知道)。
除了词语,网络流行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语句构成的,这些语句经常是大体结构没有变,里面的一些字词变化为其他语境下的新词,在各种场合下被套用,变成了非常流行的网络新用语。
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上发展十分迅速,具有结构简单易记、朗朗上口、传播迅速、能够反映时代思想或社会现象等特点。
由于网络具有短时间内强势传播信息的特性,一些语言形式得到了迅速地复制、推广、变体,这种语言传播的现象可以通过语言模因论来解释。
模因因子分为强模因和弱模因两种。
强模因是指生命力强、被广泛复制,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被传承的模因。
而那些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变化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被遗忘乃至消失的模因则被称为弱模因。
网络流行语就是一种强势的语言模因,具有复制力强、传播速度快、短小精悍的特点。
以下将举一些实例来分析。
1.词语型
在电视剧《武林外传》中,钱大掌柜要求大嘴做包子,由于店里来了贵客,就给他提出了几个要求:高端、大气、上档次。
后来在电影《甲方乙方》中也出现了这几个词,从2013年以来在各类网帖和栏目、场合中都频频出现了这几个词,再后来被简化成“高大上”。
本来这几个词是形容事物富含品位、有档次的,但是常常被人们用来反讽,有些时候也被网友们用来自嘲。
各种场合中被使用的“高大上”这个组合型词语,渐渐地成了人们的口头流行语,在网络上更是随处可见。
这是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真实体会而产生的一个流行语模因,很多场合都可以出现“高大上”的描述。
这就是语言宿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真实情感的表达。
另外,还有几个类似的词语,比如,人艰不拆、喜大普奔、不明觉厉等。
这几个词的特点都是一些语句的“缩略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可能是好几句话才能解释清楚的。
在林宥嘉的歌曲《说谎》中有这样的歌词:“我没有说谎,我何必说谎。
爱一个人没爱到难道就会怎么样。
别说我说谎,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后面一句话就是“人艰不拆”的解释。
而“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形式,表示一件让大家欢乐的事情,大家要分享出去,相互告知,共同庆贺。
也作贬义词,含幸灾乐祸的意思。
“不明觉厉”意为“虽然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但是感觉很厉害的样子。
”这些词语由于富有喜感、朗朗上口、信息含量大,被广大网友复制传播,正体现了语言宿主对语言的
选择,以及词语对社会历史时期的记录。
这些词语之所以称为强势模因并得以流传,正是因为它们具有精炼、含义丰富、复制力强的特点。
在不同的场合中,人们想表达的内容符合这些词语的描述,强势模因就得以广泛传播,成为网络上流行的词语。
2.词缀型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范跑跑”。
这是汶川大地震时“出名”的一个教师,他逃出来后发帖回忆道,表示除了自己女儿,谁都不会救。
当即就被网友指责为“范跑跑”,斥责他无视道德、极其自私的行为。
后来,他在电视栏目中和节目嘉宾展开辩论,时评家郭松民几次都暴跳如雷,并用一些具有攻击性的词语辱骂了他,被网民们称为“郭跳跳”,形容有一个极端现象。
后来这种形式的词语层出不穷,出现了各式“主人公”,都是遵循“姓氏+叠音词”的方式。
再后来许多社会现象都在网络评论里出现了富有特色的新词,比如,“双音节+词缀”或“词缀+双音节”
出现得比较频繁。
这些以某种形式出现的词汇在网络中反复变化使用,既能体现时代特色,也能表达出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状态。
这种语言现象可以看做是“范跑跑”的各类变体,对于时事的各种调侃都被强势模因因子传承下来并发展强化。
这是一种套用公式型的网络流行语,可以被看作是公式型的强模因。
3.套语型
网络中某一时期会出现一些评论式的话语,后来得到了广泛的复制、变体和延伸。
许多网络论坛中会出现以“元芳,你怎么看?”开头的回复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李元芳”是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是狄仁杰的卫队长,也是得力助手,文武双全。
狄仁杰对搭档的信任被搬到了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狄仁杰”,都可以问其他参与人其观点如何,这就体现了幽默,也体现了网络的高度参与度。
这种套语型的流行语在很多场合都被使用,体现了强模因的广泛传播性和超强的复制力。
4.混合型
2013年6月,网络上热传一段讲述端午节由来的小学作文内容截图,这篇文章最早是由新浪微博网友“苏隐衡”于2011年11月发表的,其中的一句话“我和我
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被网友们广泛使用,短时间内“小伙伴”这个词也变得十分热门。
这句话被用作对于网络上一些“奇葩”的人或事表达“敬仰、佩服”之心。
这也是语言宿主情绪的表达和释放。
而词语“小伙伴”也被用在各种场合,不仅仅指小朋友或者年纪小的同学们,常常表示同一类人。
比如,网络上有一则文章是关于考研政治大纲的,标题就是“2014考研政治大纲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小伙伴们”指的是今年备考的考生,标题描述的正是考研大纲的变化之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Dawkins提出的衡量模因质量高低的三个指标——保真度(copy-fidelity)、多产性(fecundity)、生命力(longevity)。
在分析网络语言时,需要从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才能看出来:只有强势模因复制因子才能被广泛、长久地传播下去。
一些弱势的因子可能只在某一段时间内能得以流行,这也体现了网络语言的时效性和社会性。
综括全文,人类语言在网络上得以无限扩展,常常千变万化,但确实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状况、人们的心理状态、社会事件的特点等,这就是语言环境的真实体现,也是语言宿主自由选择的结果。
一些网络流行语甚至在人类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最终演变成了普通的词语或者语句,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强势模因因子作用的结果。
许多网络流行语经过复制、变更、传播,从网络中走出来,被用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这就是语言环境和语言宿主共同作用而发展来的。
利用模因论来解释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具有相当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关文献】
[1]崔颖.网络流行语的模因论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34-37.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3]何自然.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14,(2):8-13.
[4]杨婕.模因论视角下群体类流行语的词缀化[J].山东外语教学,2014,(2):20―24.
[5]张国,姜微.模因论视阈下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8-111.
[6]钟玲俐.国内外模因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