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冀州市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冀州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卷
(含解析)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
冯骥才
有时会听到一种抱怨,说我们的生活愈来愈没有诗,这抱怨令我深思。

历史上我们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

诗,曾经让我们为国家民族的兴亡慷慨悲歌,为无所不在的生活与性情之美而吟唱。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诗从我们的生活中离去了。

是它弃我们而去,还是我们主动疏远了它?我们真的没有诗也一样能活得挺满足,真的不需要享用诗了?没有诗的生活究竟缺乏了什么?
其实,诗的小众化在世界上已是共同面临的问题。

在许多曾经产生过诗神诗圣的国家,诗也在被公众淡漠。

十多年前,我在维也纳中心拉什马克地铁站内,看到墙壁上贴了许多纸片,以为是留言的条子。

一问方知,这些纸片上写的都是或长或短的诗句。

原来是一些诗人,也有爱好诗的普通人,写了诗无处发表,受众少,便贴在这里,有的纸上还写着个人的手机号码。

如果谁读了,喜欢他的诗,便可以给他打个电话私下交流一下。

据说后来有了互联网,就很少有人这么做了。

当今的互联网也是诗的传播工具。

我们有出色的诗人和出色的诗,可是与欧洲人不能比,在欧洲还可以见到日常的诗的生活。

我在阿尔卑斯山里碰到过村民的诗会,在俄罗斯遇到过老百姓聚餐时一个个站起身朗诵自己喜爱的诗歌。

可是我们的诗和诗人却身处生活的边缘,可有可无了。

有人说,诗的消退是因为这种文学样式不适于当代人的需要,还说这种文学体裁早已走向衰老,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比如说,宋代之所以盛行长长短短字句的词,正是由于诗的能量已被唐人用尽。

真的是这样吗?诗只是一种文学体裁吗?我们读古人的诗句而受到了触动和感动,是因为这种文学体裁,还是其中那些对生活内在的韵致的心灵感知与发现?我们现在对生活为什么没有这种敏感与发现,没有这种表达的情怀呢?我们的心灵变得粗糙而愚钝了吗?
其实,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心灵上,而不是在文学上。

如果我们现在眼睛里全是微信,问知全靠电脑,天天找寻的大多是商机,心中关切的只是眼前的功利;如果我们的快乐大都从盈利、从物欲、从消费中获得,诗自然与我们无关。

在市场时代里,消费不仅要主导市场,也要主导我们。

消费文化是消费的兴奋剂,所以消费文化都是快餐式的、迎合的、被动的、刺激的、欲望的,又是便捷的。

消费过了就扔掉。

一切都是暂时的快意与满足。

消费方式异化着消费者,商业文化也在把我们商业化、浅薄化、粗鄙化。

这样,诗一定没有立足之地。

诗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呢?首先,诗是精神的,精神愈纯粹,诗愈响亮。

诗是情感的,情感愈真纯,诗愈打动人。

诗还是敏感的、沉静的、深邃的、唯美的、才情的。

我们的生活能给诗提供这样的生存环境吗?更关键的是我们有这种精神的需求吗?如果没有,还奢谈什么诗?如果有,如果需要,诗可不是奢侈品,它会不请自来。

如果我们不需要它,我们一定会失掉与它相关的那些东西。

那就是精神的纯粹、心境的宁静、生活的韵致,还有对美与才情的崇尚等等。

那么,我们的生活不就会变得平庸、乏味、浅薄和枯索了吗?
有诗与没有诗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如果诗离我们远了,怎样才能把它召唤回来?
(选自2016年8月1日《今晚报》,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我们的生活愈来愈没有诗这种抱怨的确是事实。

现在,诗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离去了,这种现象不止我国存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同样如此。

B. 虽然在有了互联网后,已经很少有人通过电话私下交流对诗的体会,但是作者认为,当今的互联网仍然还是诗的传播工具。

C. 作者认为,诗的消退是因为诗这种文学样式如今已经不适于当代人的需要,诗这种文学体裁早已走向衰老,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D. 对于诗的消退,作者认为原因主要是人们心中关切的只是眼前的功利,人们正在被消费方式异化着,被商业文化变得浅薄和粗鄙。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我们虽然也有过出色的诗人和诗,但还是不能同欧洲相比,这是因为在欧洲还可以看到普通民众的诗的生活,而我们的诗和诗人却变得可有可无了。

B. 诗在今天的生活中之所以会逐渐消退,主要原因是诗需要纯粹的精神,需要纯真的感情,
而这恰与当前盛行的消费文化、商业文化格格不入。

C. 我们读古人的诗句时,诗中那些对生活韵致的感知与发现使我们感动;而现在身处市场时代受消费主导的我们,却已经使诗没有了立足之地。

D. 为了把已经远离我们的诗召唤回来,我们应当不再关切眼前的功利,杜绝快餐式的消费文化,不再从盈利、从物欲、从消费中获得我们的快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在维也纳中心拉什马克地铁站内贴着的那些写着或长或短的诗句的纸片,可以看出诗在欧洲虽还没完全消退,但已经属于小众化的东西了。

B. 因为我们现在的快乐大都从利益的获得、从物欲的追求、从消费的享受中获得,缺少了对精神美的追求,所以便自然地将诗从我们的生活中赶走。

C. 只要我们的精神能抵制住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的负面影响,保持住对纯粹精神和纯真情感的精神需求,诗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D. 有诗的生活是一种有纯粹的精神、宁静的心境、崇尚美与才情的有韵致的生活;而无诗的生活则是一种平庸、乏味、浅薄和枯索的生活。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C项,“作者认为……”说法张冠李戴,根据文本第5自然段,持这种观点的并不是作者,而是“有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本题中,D项,偷换概念,请注意文本“心中关切的只是眼前的功利;如果我们的快乐大都从盈利、从物欲、从消费中获得”一句中的“只是”“大都”两词。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B项,“将诗从我们的生活中赶走”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文本只是说在现在的生活中诗没有立足之地,并无“赶走诗”的内容。

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教头误入白虎堂
再说林冲每日和智深吃酒,把这件事不记心了。

那一日,两个同行到阅武坊巷口,见一条大汉,头戴一顶抓角儿头巾,穿一领旧战袍,手里拿着一口宝刀,插着个草标儿,立在街上,口里自言自语说道:“不遇识者,屈沉了我这口宝刀。

”林冲也不理会,只顾和智深说着话走。

那汉又跟在背后道:“好口宝刀,可惜不遇识者!”林冲只顾和智深走着,说得入港,那汉又在背后说道:“偌大一个东京,没一个识得军器的。

”林冲听的说,回过头来,那汉飕的把那口刀掣将出来,明晃晃的夺人眼目。

林冲合当有事,猛可地道:“将来看。

”那汉递将过来,林冲接在手内。

林冲看了,吃了一惊,失口道:“好刀!你要卖几钱?”那汉道:“索价三千贯,实价二千贯。

”林冲道:“值是值二千贯,只没个识主。

你若一千贯肯时,我买你的。

”那汉道:“我急要些钱使,你若端的要时,饶你五百贯,实要一千五百贯。

”林冲道:“只是一千贯,我便买了。

”那汉叹口气道:“金子做生铁卖了!罢,罢!一文也不要少了我的。

”林冲道:“跟我来家中取钱还你。

”回身却与智深道:“师兄,且在茶房里少待,小弟便来。

”智深道:“洒家且回去,明日再相见。


林冲别了智深,自引了卖刀的那汉,到家去取钱与他,就问那汉道:“你这口刀那里得来?”那汉道:“小人祖上留下。

因为家道消乏,没奈何,将出来卖了。

”林冲道:“你祖上是谁?”那汉道:“若说时,辱没杀人!”林冲再也不问。

那汉得了银两,自去了。

林冲把这口刀翻来覆去看了一回,喝彩道:“端的好把刀!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宝刀,胡乱不肯教人看。

我几番借看,也不肯将出来。

今日我也买了这口好刀,慢慢和他比试。

”林冲当晚不落手看了一晚,夜间挂在壁上。

未等天明,又去看那刀。

次日,巳牌时分,只听得门首有两个承局叫道:“林教头,太尉钧旨,道你买一口好刀,就叫你将去比看,太尉在府里专等。

”林冲听得说道:“又是甚么多口的报知了。

”两个承局催得林冲穿了衣服,拿了那口刀,随这两个承局来。

林冲道:“我在府中不认的你。

”两个人说道:“小人新近参随。

”却早来到府前,进得到厅前。

林冲立住了脚,两个又道:“太尉在里面后堂内坐地。

”转入屏风至后堂,又不见太尉。

林冲又住了脚,两个又道:“太尉直在里面等你,叫引教头进来。

”又过了两三重门,到一个去处,一周遭都是绿栏杆。

两个又引林冲到堂前,说道:“教头,你只在此少待,等我入去禀太尉。

”林冲拿着刀,立在檐前,两个人自入去了,一盏茶时,不见出来。

林冲心疑,探头入帘看时,只见檐前额上有四个青字,写道:“白虎节堂”。

林冲猛省道:“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急待回身,只听的靴履响、脚步鸣,一个人从外面入来。

林冲看时,不是别人,却是本管高
太尉。

林冲见了,执刀向前声喏。

太尉喝道:“林冲,你又无呼唤,安敢辄入白虎节堂?你知法度否?你手里拿着刀,莫非来刺杀下官?有人对我说,你两三日前,拿刀在府前伺候,必有歹心。

”林冲躬身禀道:“恩相,恰才蒙两个承局呼唤林冲,将刀来比看。

”太尉喝道:“承局在那里?”林冲道:“他两个已投堂里去了。

”太尉道:“胡说!甚么承局,敢进我府堂里去!左右与我拿下这厮!”说犹未了,傍边耳房里走出二十余人,把林冲横推倒拽,恰似皂雕追紫燕,浑如猛虎啖羊羔。

高太尉大怒道:“你既是禁军教头,法度也还不知道。

因何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叫左右把林冲推下。

(节选自《水浒传》第六回,略有删改)【相关链接】
(前情简介)林冲带着夫人到大相国寺去上香,路上遇到鲁智深并与之结为好友,夫人待在大殿上,殿帅府太尉高俅的义子高衙内见其美貌,便欲霸占,被闻讯赶来的林冲与鲁智深制止。

后高衙内与林冲的好友陆谦等人勾结,三番五次设计强行霸占林夫人,但都未得逞。

最后高俅设下毒计,让人假扮卖刀人设法将宝刀卖给林冲。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中有很多暗示性的伏笔文字。

比如一开头便说林冲“把这件事不记心了”,实际上就是在暗示读者要注意下文出现的事情同“这件事”有关。

B. 林冲对宝刀从来就有很大的兴趣。

他没听到卖刀人前面说的两句话,是因为正和好朋友说话;一旦听见了卖刀人的话,他就立刻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宝刀上。

C. 林冲为人忠厚老实,轻信别人。

尽管卖刀人一再表示要将刀卖给林冲,还降低价格,又不敢正面回答林冲关于其家世的问题,林冲对他仍未有丝毫怀疑。

D. 林冲有一股好胜心理。

他买了宝刀之后“不落手看了一晚”,就是因为高俅不让他看宝刀,因而想用这把宝刀同高俅慢慢比试,试图争一口气,比赢高俅。

5. 根据本节内容,分析林冲有哪些性格特点。

6. 根据本节内容和你课外对《水浒传》的阅读和了解,分析林冲买刀的原因。

【答案】4. A 5. ①宽厚老实,毫无心机。

妻子被高衙内几次设计企图强占,但几天后未见动静就不再留心,“把这件事不记心了”;他对卖刀人有意诱他买刀的做法毫不察觉;当卖刀人连说三句“无人认识宝器”之类的话后,很容易就中了卖刀人所使的激将法,心中生出豪气要看看宝刀,结果中了计而不察觉;对头天买刀第二天便被高俅知道这事,只是怀疑被谁走漏消息,一点也没联想到高俅父子使坏;对不认识的高俅派的承局以及承局前言不
对后语的话语也未起疑心。

②心理单纯,想法天真。

他买刀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和高太尉“比试”,以为凭一把宝刀便可搞好和上司高俅的关系;③交友不慎。

陆谦是林冲好友,此时却出卖了林冲,替高俅陷害林冲出力。


6. ①习武之人当然喜欢兵器,当他中了卖刀人所使的激将法,看了宝刀后心生喜欢。

②他知道顶头上司高俅喜欢宝刀,因此想带上宝刀去高府慢慢同高俅比试,企图以此取得高俅欢心,搞好和上司的关系;③从而进一步通过高俅把高衙内管好,解决其对自己妻子的纠缠。

(大意对即可。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中,B项错误在于:文本中没有关于林冲对宝刀有很大兴趣的文字,卖刀人说的第一句话林冲是听到了的,但他的反应是“也不理会”,可见林冲对宝刀并无“很大兴趣”。

C项错误在于,文本中并没有“卖刀人一再表示要将刀卖给林冲”的文字。

D项错误在于,小说中没有林冲想比赢高俅的文字,高俅是林冲的顶头上司,凭林冲的个性绝不会产生“比赢”的念头。

【5题详解】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三是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去认识理解;四是注意文本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首先要明确:探究什么。

①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和需要进行探究。

②应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简要概括。

③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

探究题解答要领:①探究题不仅题型开放,而且连答案也常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紧扣要求,思想健康,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条理清晰,即可符合要求。

②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8月11日,郭德纲在担任《相声有新人》的评委时遇到了意外的情况。

有一对夫妻选
手来参赛,两人皆为博士学历,他们提出另类的“公式相声”,而引起网友们的热议。

这对夫妻一上台,就将自己的三本书《校园相声学》《相声的有限元》和《逻辑搞笑实录》赠予郭德纲。

丈夫李宏烨抽出其中一本书说:“我估计您能看懂这本差不多。

”而他们的表演处处充满了挑衅传统相声的味道。

李宏烨自创了一个相声公式,他解释说笑是可以计算的,这个公式就是计算“笑果”。

他们基于这个公式来创作相声,甚至实现了稳定的量产,而非传统的唱念做打说学逗唱。

接下来,双方直接开始互怼,相声比赛变成了辩论赛。

李宏烨直接不耐烦地说:“咱说点高级的行么?别老相声相声的。

”郭德纲:“你错了,相声怎么不高级了?”李宏烨:“咱别老相声相声,咱说说真正的中国的相声。

”郭德纲:“你等会儿,这不一回事儿吗?”李宏烨:“现场这么多人,有谁是直接能上场说段相声就把大家逗笑的?”
他们下台后,郭德纲无奈地表示:“这个……需要尊重”。

其他参赛选手说:“拿我们相声演员不当事儿”。

网友也被激怒,认为这位博士手指郭德纲,顺带还把于谦老师黑了一把,甚至直接放话“走着瞧”,是素质低下的表现,连起码的尊重都不懂。

(摘编自《(相声有新人>嚣张博士夫妇用“公式相声”怼上郭德纲》)材料二:
8月13日,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电话采访时,李宏烨对在与郭德纲互怼过程中波及于谦表示后悔,并向于谦致歉。

节目之后,李宏烨在微博上发表了《关于节目的一点点澄清》,文章提到郭德纲选择晋级的标准是相声基本功,“即使现场一次没笑的德云社弟子和包括一些别的社的笑得很少的都通过了。

而边缘形式,包括口技、脱口秀、双簧、女生相声、小孩相声等无论多好笑,一概被淘汰”。

李宏烨介绍,《好浪漫啊》是按照节目组要求写的,“节目组要求我在内容中突出夫妻、博士两个身份”。

李宏烨上场前对自己的结果也有预判,“我们肯定是通不过的,所以我们就想,不管能不能晋级了,先让现场爆掉”。

李宏烨所谓的“爆掉”,是指抖出的包袱个个响,观众爆笑。

“事实上我们的现场达到了这个效果”。

但是为什么电视上,我们看到的观众一脸茫然呢?他的解释是“节目组没有给现场观众反馈的镜头,他们的镜头里是选手等候区里选手的反应”,而且“节目组也把我们和郭德纲友好沟通的镜头删掉了”。

2014年5月,李宏烨与团队原创的相声剧《学长》在交大首演。

演出前他们打出“全
场爆笑800次”的横幅,结果据李宏烨自己统计,全场观众笑了913次,“创下了中国喜剧界的记录了”。

(摘编自祖薇《交大博士讲相声被淘汰怒怼郭德纲:我曾创喜剧纪录》)材料三:
相声演员是一门投入产出比低的职业。

关于相声演员,在郭德纲、张文顺的相声《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中有所提及:
郭:咱们相声界从业人员很复杂。

张:哎对,这行门槛儿太低。

郭:很多人从南到北四处走穴,有挣钱的有不挣钱的,当然了,也有留守在剧场里演出的。

张:也有坚守阵地的。

从商演演员的表演水平和相声作品中都能看出相声演员水平低、包袱段子差的问题。

在相声圈中有不成文的说法——相声说到最后是文化功底。

相声虽说入门简单,但要成为一名专业功底扎实的相声演员就要付出努力,而这种“相声专业”在新媒介环境中是消失殆尽。

柱声艺术在新媒介环境下存在作品、演员等质量下降问题,同时也存在媒介扭曲相声的趣味性乖讽刺性的问题,因此相声艺术应立足自身,寻求变革。

(摘编自《新媒介环境中相声艺术传播研究》)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宏烨向郭德纲赠书并说“我估计您能看懂这本差不多”,是想一开始就给郭德纲一个“下马威”,表达自己对传统相声演员的不屑。

B. 李宏烨说当前舞台上的相声不够高级,其实是说这些相声停留于传统的唱念做打说学逗唱,缺乏应有的创新。

C. 依据郭德纲对其他节目的评判,李宏烨认为自己的节目“肯定是通不过的”,所以他和妻子决定追求现场表演的效果。

D. 李宏烨在交大首演前打出“全场爆笑800次”的横幅,以此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同时也借此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追求。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李宏烨在节目中持有与传统相声不同的观点,他和郭德纲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产生一些过激言辞。

B. 针对李宏烨在节目中的表现,郭德纲、参赛选手、网友的反应不尽相同,但均对其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