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互改互批教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作文互改互批教学法
写作教学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如何才能找到迅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在写作教学中开创出新局面呢?近年来,笔者经过不断尝试,发现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并使这一练习经常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快速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乃至综合素质。
在作文批改中,笔者定期组织学生互改互批,收效明显。
互改互批的实施,具体可分四个步骤:教师示范批改;学生分组批改;教师点拔引导;教师检查总结。
一、教师示范批改
示范批改是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互批互改的前奏。
示范批改时,教师要精心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好作文和比较差的作文,分别在班上公开批改。
批改时,教师先印发这些作文,然后师生讨论、交流,对例文的优点和缺点逐条分析,并提出评定意见和修改建议。
示范批改要做到精批细改。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只有针对作文里重要的优点、缺点、错误,切中肯綮,要言不繁,富有启发性,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功效的批改,才是精批细改。
”因此,教师在精批细改的示范中要让学生学会抓重点,抓关键,决不能为了批改而批改;也不能繁琐支离,吹毛求疵,否则只会导致学生钻牛角尖。
同时,示范批改要有启发性,批改过程中要多提问学生,激发学生的试批心理,为互批活动打下基础。
示范批改在学期初要进行多次,直至学生对作文批改的步骤、方法较为熟悉为止。
二、学生分组批改
学生分组批改的时间可安排在作文课上,批改前先分好小组,每组4--8人不等,选出一名学习较好、责任心强的同学当组长。
分组在班内要形成习惯,并不需要每次都重新去组织。
分组批改一般分三步走:轮批、讨论和下批语。
轮批,就是小组每个同学要把全组的作文(包括自己的作文)轮流批一遍。
轮批时,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性,也要注意提高批改的准确性。
所以,对批改中发现的毫无疑问的错误,如错别字、标点错误、病句等,可以直接在作文本上批出或予以纠正;而有关文章主题、选材、结构等方面的疑难问题,可先记在笔记本上,以供接下来讨论时使用。
对于同学作文中写得较好的部分,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旁批,或者记录下来留待赏评。
轮批完毕后,组内开始逐一讨论各篇作文。
讨论到每篇文章时,各个同学都拿出自
己轮批时做好的笔记,对该篇作文的优点、缺点进行汇总、评点,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至于讨论中意见不能统一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
讨论结束后,由组长负责,根据同学的意见确定批语,找本组内书写认真的同学填写评语,作文的优点和缺点要分条写清,如果有建议性的修改意见,也可写在评语中。
三、教师点拔引导
教师的点拔引导贯穿于整个批改过程中,可以说这是示范批改的深入。
当全班同学分组互相批改时,教师可参加其中一个小组,和学生一起批阅、讨论。
各次互批活动中,教师轮流参加不同的小组,这样既融洽了师生关系,又能及时发现学生批改过程中的不足并作出点拔。
点拨时要“因势利导”,无论是改还是批,都不能离开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要求,不能脱离学生作文的实际水平。
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互批活动才能有的放矢,抓住重点,顺利展开。
同时,教师点拨要注意典型性,对学生批改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面向全体学生集中讲解。
这样,其他小组遇到类似问题也能轻松解决,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师检查总结
学生分组批改结束后,各个小组要选出好、中、差作文各一二篇,将它们交给老师,由教师检查;也可以是教师从各组中任意抽取一部分作文进行检查。
具体进行总结时,教师先在课堂上宣读学生的作文和同学们所作的批改,然后把自己的理解、分析与小组的批改、评语相对照,对学生互改互批的质量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师在总结中,要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少批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高认识,改正不足。
这样才能使学生信心倍增,自觉地同教师密切配合,在以后的互改互批中做得更为出色。
经过多个学期的实践,引导学生互改互批作文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发现,它在提高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的同时,相应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互改互批的过程,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过去学生作文大多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写一篇交给老师,万事大吉”,现在学生写作则是满怀热情地“写篇文章请大家指正”。
这被动与主动的态度之间无疑是一个质的转变。
另一方面,它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教育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当然,决不能每次作文就都交给学生互改互批了事,教师批改作文(包括面批作文)也自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必要性,两者要有机结合,共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