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工匠精神 弘扬工业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浸润着工匠精神的工业产品,是物质价值的载体,更蕴含着精神的传承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强国之本、富民之源。

文化以其强大的渗透作用影响着工业发展,发挥着凝聚力、创造力和导向力的作用。

制造强国建设是技术创新、匠艺精进的过程,不仅需要耐心和意志,还需要资源、科技、文化的共同支撑。

随着现代机器化大生产对传统手工业的取代,传统工匠逐渐从历史舞台中退出。

但世界上众多长寿企业之所以可以出现,是因为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是工业文化中“工业精神”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二是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三是耐心,专注,坚持;四是专业,敬业。

工匠精神古已有之。

中国历来崇尚和尊重技术人才,很多书中描述和记载的那些“艺不压身”、“一技之长”等情景和相对应的人物,都是对一个人在某一行业的高超“技艺”的赞颂。

从古今中外的描述中,可以从三方面理解工匠精神:
一是工匠精神内化于“德”。

工匠精神以追求至善至美为价值导向,在工匠逐渐走向工业化的过程中,追求着工艺的完美,是真善美的统一。

由于传统文化中对“德”的追求,美以善为基本标准。

工匠精神之“德”亦在于尊师重道的师道精神,无论是传统的师徒模式或学徒模式,还是现代以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为主要工业技术研究主体,都强调着对知识技术的关注和对技术人员的推崇。

二是工匠精神凝结于“技”。

工匠精神以“德”为风骨,以“技”为筋骨,追求着技术水平的保证和提升。

首先,工匠精神包含在制造中坚持一丝不苟的精神,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其次,它强调在创造中的精益求精。

在长期的技术实践经验和对技术方法的思考的基础上,对之前的技艺进行改良式的创造,以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果效果;再次,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工匠操持技术、制作器物和传授技艺,既包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包括从技能到实践的转化。

三是工匠精神外化为“物”。

工匠精神不是理论的空话,其贯彻在工匠们精益求精的生产过程中,凝结在巧夺天工的精美产品上。

浸润着工匠精神的工业产品,是物质价值的载体,更蕴含着技术和精神的传承。

工匠精神让德国制造走向世界
一提到德国制造,我们想到的往往是耐用、实用、质量优质。

德国工业产品以品质优良著称,在世界享有盛誉,这种口碑源于德国严谨、理性的工匠精神和工业文化。

其实,德国制造曾经也是廉价低质的代名词。

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当时世界市场几乎被列强瓜分完毕,追求强国梦、在夹缝中求生的德国人不得不“不择手段”,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并廉价销售冲击市场。

偷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制造厂商,德国产品因此被扣上那顶不光彩的帽子。

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以此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

8月23日于是成了“德国制造”的诞生日。

在此之后,德国开始了艰难的工业强国之路。

从“面子”看,这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从“里子”看,“工匠精神”是其强国之路的重要内在支撑。

据科隆大学学者罗多夫的总结,德式工匠精神的一个特点是“慢”,也就是慢工出细活,对德国人来说,“欲速则不达”――稳健第一、速度第二。

第二个特点是“专”。

德国约有370万家企业,其中95%都是家族企业,其中不少是世界某一工业领域的“隐形冠军”,共同特点是都爱“专”,专注坚持于某些单一产品,并做到极致。

第三个特点是“创新”。

在德国,即
使一些小企业也有自己的研发部门。

长期以来,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德国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离不开工匠精神
在当今社会,尽管传统的小作坊形式基本上被现代化的工业制造所取代,但是在人类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传统,却依旧贯穿于现代化的工业制造之中,甚至成为现代工业制造的灵魂所在。

工匠精神指向的制造不仅是严格地按照技术标准和生产要求机械地重复和模仿,更在于按照近乎严苛的技术标准和近乎挑剔的审美标准,以良好的精神驱动和技艺经验,一丝不苟地赋予产品质量和灵魂。

中国号称“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但很多“中国制造”如19世纪中后叶的德国制造一样,给世人的印象是“廉价低质”。

其实,我国有许多高新技术产品已经站在了世界工业科技的顶端,如高铁、核能、通信产品等等,只是还有部分企业因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严谨的工匠精神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实践。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生产型向服务型、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的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除了科技上要领先,文化上同样要先进,特别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

工业文化是现代工业制造的灵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和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面临着巨大压力,在此形势下,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民族工业的传承中探寻精气神,从工业文化入手增强中国工业的软实力应成为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工业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也是衡量一国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更是工业产业发展的倍增剂和灵魂。

我国虽然已是工业大国,但与工业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除了硬实力的差距,软实力差距更为明显。

国外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才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业文化,而我国的工业化起点低、起步晚,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且缺乏自己的工业文化和工业精神。

受农耕文化影响,我国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普遍具有守旧、自给自足、追求快速盈利、做事不精细等显著的农耕文化特征。

劳动者素质不高,职业化素养、科学精神、工业精神缺乏。

特别是近几十年工业化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等浮躁之风,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不时发生。

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工业文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寄语芦山学子时指出:“工匠也可以成为大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批具有现代先进工业文化内涵和素养的建设者。

追随、模仿、山寨换不来“制造强国”,过去那种依靠质次价廉去占领市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规则行已经行不通。

在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启动、《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的进程中,不仅要提高产业规模、技术水平等“硬实力”指标,还要加快完成“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战略目标,提升我国工业的“软实力”。

提升“软实力”的核心是需要补文化的短板,需要强有力的工业文化、需要在骨子里有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契约精神、企业家精神等工业精神做后盾。

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世界工业文化精髓,发扬制造强国的爱国精神,提倡新时代工业精神,推动我国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我们也要大力宣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提倡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

我们还要加强对工业文化、工业精神的舆论引导,发挥工业文化对产业发展的倍增作用,将中国近百年来工业发展经历的艰苦奋斗和曲折发展融入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

这有利于工业与文化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全社会关注长期价值、关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工业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