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后殖民批判对帝国主义批判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后殖民批判对帝国主义批判的
发展
论文摘要:明确指出后殖民文化批判理
论是新的帝国主义批判的话语.在考察了后
殖民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特征之后,分析了后殖民文化批判对传统帝国主义批判理论的发展.
随着帝国主义的新的发展,尤其是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全球性扩张的条件下,帝国主义批判亦产生了它的后现代形式,即深受瞩目的后殖民文化批判理论.
一、后殖民文化批判兴起的背景
詹明信指出,在我们的时代,“帝国主义的问题是已经重新出现了的问题.这是指帝国
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全球化时代—新的
发展,主要表现为:
1)全球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失
去了国界—这一惊呼是对眼下正在发生的
事情的简洁而又令人印象深刻的概括.为全
球资本主义推进的经济全球化,客观上促进
了全球生产力的增长,但它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病疾扩展到全球范围,20世纪后期爆发的数次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都是教训惨痛的实例.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加
剧了贫富分化等全球性问题.
2)后现代主义和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
并行不悖的,是文化全球化或者说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全球扩张.当下文化全球化表现为: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特别是美式大众消费文化模式的全球化.许多学者忧虑地指出,今
天经历的文化全球化道路与百年前的殖民
化过程一样,正在趋于破坏各个社会的传统文化,抹杀各民族文化自身的本质特征或文化身份.这就必然招致更多的文化冲突,表
现为世界范围的种种文化保护主义、民族主义、原教旨主义等思潮和运动的泛滥.
3)规制主义和政治全球化.面对冷战后新的
世界格局,美国人提出“规制主义”新概念,以建立起符合美国安全观和根本利益的全
球新秩序.这种规制主义是霸权主义、孤立
主义、民主主义、经济主义、人道主义、现实主义的组合.从冷战时代的遏制理论到今
天的“规制主义”,证明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谋求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还意图实现政治全球化.以美国为例,美国一方面卖力地鼓吹和输出自由市场经济,加强美国价值观的推广;另一方面频频展开人权外交,干涉别国内政.在必要的时候,则动不动诉诸武力,科索沃战争就是其政治全球化的赤裸实践,而执意发展NMD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诚然,从其客观性看,全球化是一种由外在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文化交往等构成的自发的、自然的、客观的过程.但从其主观性方面看,当下的全球化进程显然浸透着西方主观意志,全球化的格局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不平等状态.这样的现实不能不激人思考:如何来认识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格局?在原先的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以后,它们与原先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又该
如何改变?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梦总是难圆?后殖民文化批判思潮就是这种反思的理论成果.
二、后殖民文化批判的主要特征
后殖民文化批判是一种立足于文学、文化领域的理论话语,但它的视野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学文本中的“文学性”,而是更为侧重分析新形势下的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第三世界的精英知识分子的文化角色和政治参与、关于种族/文化/历史的“他者”的表述等充满政治性的主题.面对当下帝国主义的统治形式越来越由外在的转向内在的、掩蔽的;殖民手段越来越由直接的、强硬的趋于间接的、软化的;从非殖民化、现代化到全球化,西方允诺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的谎言”,后殖民文化批判把全部精力投人到颠覆帝国主义权威表达,挑战西方文化统治和霸权的斗争中去,致力于建构拆除帝国主义的科学.后殖民文化批判首先指出,必须用“后殖民状态”取代带有西方中心色彩的“后现代状态”概念,以描绘当下新的世界格局,即以第一世界通过国际资本主义对第二世界的压迫和
控制来把握当今的世界秩序;然后他们认为在后殖民时期,西方的文化霸权代替了西方以往对第三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直接控制,因
而,与西方文化霸权的对抗就成了后殖民时期长期政治冲突的内容.同为文化批判,后现代批判主要是在西方社会文化范围中的
内向自省,而后殖民批判则从一开始就是对西方文化统治和霸权的挑战;后殖民理论之所以引起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热烈反响,也主要在于它被视为消解帝国中心话语,弘扬民族文化的理论武器.当然,作为产生发展了“晚期资本主义”时期的帝国主义批判
理论,与传统帝国主义批判理论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不妨把它称作“后现代的帝国主义批判”.其主要特点是:
1)从批判对象看:后殖民批判把后现代看成是一个持续的帝国主义结构的时代,即它批判的是“后现代的帝国主义”.后殖民文化批判认为,帝国主义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或者说是一种认识框架.赛义德说,“帝国主义就是建立与维持一个帝国的过程或策略.在我们的时代,直接的殖民主义已在很大程度上完结,然而我们将看到,帝国主义仍以其在政治、思想、经济与社会实践中的特有形式,在普通文化领域中徘徊.换言之,
后殖民批判所理解的帝国主义有着广泛的
殖民与被殖民、压迫与被压迫的形式.它体现为对包含在任何不平等的差异关系及其
权力结构之中的压迫形式的对抗.因此他们认为:①保守的狭隘的民族主义仍然遵循着帝国主义开辟的同样的轨迹;②发达国家内部的文化倾销现象也视为文化帝国主义,即帝国主义也表现在发达国家之间.此外,在后殖民批判家看来,原先的帝国主义批判,重点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战争,而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压迫和剥削反而被掩
盖了,因为殖民化的他者被隐形不见了.因此,后殖民文化批判要把原先的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作为批判的中心.
2)从批判角度看:后殖民文化批判是一种以文化、文学为阵地的批判理论.后殖民理论家基本上都是从文艺、文学批评人手来展开批判的,而在其内部,也通过对彼此文本的论争,形成一种富于戏剧性的理论张力.在后殖民理论家们看来,帝国主义的本质正藏匿在貌似公允无辜的西方文本当中.正是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他们读出了构成帝国主义
的密码,而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构,他们则完成了对帝国主义的解构.因此他们把自己
的任务定义为解除心灵上的殖民状态、扞卫民族文化.这也就体现了后殖民文化批判独
有的斗争方式的选择.
3)从批判主体看:批判主体从帝国之外转为
帝国之内,乃至同时既在又不在帝国的内外(他们自认为的游离于任何国界).后殖民批
判主体的状态可分为几种情况:第一种是边
缘性和流亡性.即由于少数民族或性别及侨
居身份的原因,他们在西方主流话语圈看来,还是属于边缘的.边缘性和无身份归宿的流
亡性被认为是后殖民批判家的优势,因为流亡学者往往学贯东西,兼收并蓄两种文化传统的长处;而其边缘地位不为直接利益所迷障,所以能够做到旁观者清.第二种是游离
性或灵活机动性,如斯皮瓦克可以随论战的需要,随时选择自己的首要身份—马克思主义者、女权主义者、解构批评家、印度裔少数民族等.还有一种是第一世界身份的批判者,他们身处第一世界,其关怀却是第三世界的,如詹明信.
4)从批判方法看:后殖民文化批判的方法呈现出纷纭的复杂状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坚持批判理论传统.②力倡解构主义
或后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后殖民文化批判要解构西方文化霸权、女性主义要解构男性霸权、边缘要解构中心—一句话,他者要解构主人叙事,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彻底摧毁基础主义,破除元叙事,主张文化叙述的多元化.所以后殖民文化批判不但大力倡导后现代主义的方法,还大量引用了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语言.③综合性和开放性:随
着越来越多的人加人后殖民文化批判的行列,其方法也越来越变化多端,探讨的领域更为宽泛和多元化,④政治策略和变通性:这是后殖民文化批判获得普遍性的必不可
少的条件.
三、后殖民文化批判对帝国主义批判的发展
1)后殖民文化批判对帝国主义的文化层面
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批判,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发展到后殖民阶段的新特征,发展了传统帝国主义批判理论.后殖民文化批判的产生
标志着对帝国主义的全面批判的开端,即从经济、政治、文化、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等各个层面上展开对帝国主义的
批判.
列宁曾经指出他对帝国主义的定义是经济
上的概念,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定义.事实上,仅从经济和政治角度考虑不能解释更隐性层次的压迫,即精神、文化的压迫统治,也无法解释帝国主义新的经济形式、各种各样的不平等与压迫,因此这样的批判仍是未完成的.
后殖民文化批判首先指出文化在帝国
主义形成中的共谋关系.他们认为帝国主义
不仅仅是皇家海军、开司米,它还是维多利亚小说,而后者正是帝国所倚重的合理合法之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班牙、
葡萄牙以及稍后形成的荷兰、英国和法国的霸权,也是通过无以数计的文化形式,通过文化象征层面上的炫耀和展示,才得到肯定、认可和合法化的.而文本作为帝国权威的一
种载体,在一定情况下就是行使占有权的具体行为.当殖民者在日记中对新开地进行描
写,或是他们在树木或石板上刻下自己姓名的首字母,宣布他们安家立业和开始新的历史篇章的意愿时,往往就是意味着要将那一地区人们迄今为止的生活记录全部抹去或
部分地抹去.所以书写也是一种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它不仅帮助建构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权威,而且把帝国主义的残酷暴行给掩饰起来.从这一意义上说,帝国主义从一开始就是文化帝国主义.
后殖民文化批判还揭露了帝国和殖民主义
制度消灭之后的文化帝国主义的种种表现,指出文化全球化实质依然是西方文化霸权
主义,“全球化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在西方的话语霸权统治下,第三世界的文化和知识不能不处于屈就和边缘的地位,自然也就无法伸张与西方话语平等的合法性.结果是,第三世界在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知识形式和历史的时候经受着深深的无力感,陷人失语困境—说的用的督是西方话语,连批判西方的武器都是由西方提供的!而这种殖民者和被殖民者文化混生的情况在文化全球化
的环境中更加复杂而深重.由是,帝国主义
批判任重而道远.
2)后殖民文化批判深人揭露了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论基础和文化根源,向对非西方世界起意识形态霸权作用的西方现代观念及其表现(如东方主义)展开猛烈攻击. 赛义德在《东方主义》中指出西方文化中有一种“东方主义”—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和基础、以西方的科学为标准、以西方思维为运思方式的关于东方的话语一一它反映并表现企图制约“东方”世界的西方帝国主义阴谋.从类似的角度出发,波林·洪托希的《非洲哲学:神话和现实》,莫定比的《发明非洲:灵知、哲学和知识秩序》等分析了西方怎样建构一个非洲主义.艾勒克·博埃默则指出西方19世纪后期流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从根基上支撑了帝国主义的诡辩.这些分析和批判其实都集中于一个焦点,即西方的知识文化传统是帝国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和文化根源,在西方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共谋关系的背后是西方道德、文化和种族优越性等意识形态以及欧洲文明与生俱来的扩张性传统的支持.
从文化根源来分析,可以解释为什么殖民主义作为一种体系已经消灭,但又会不断演变出新的殖民主义形式来.因为它的思想根源并未消灭,而是获得了新的形式和新的论据.尤其是美国,早先曾有过被殖民地的历史,更使其自认为是反殖民主义的斗士,是世界正义的化身.因此,美国的文化自信更是不得了,普济主义情结更是根深蒂固,美国文化的特殊性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美国人以
为自己就是普遍性,以为美国便是历史的终结.今日的美国流淌的仍然是帝国的血液.
当年罗马人修建大道,英国人修筑铁路、铺设电话电缆,而如今美国人则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列宁曾分析过四通八达的铁路对帝国的意义,在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对于企图长期占据世界霸权的美国来说,也是同样的意义).无怪赛义德指出美国正把形形色
色的帝国主义叙事带人21世纪.
3)通过揭露后殖民时期帝国主义统治的本质,后殖民文化批判承担起当下帝国主义批判的重任,并就如何应对帝国主义的新变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看法.
作为一种话语政治,后殖民文化批判活动与理论是一体的,理论揭露本身就是实现了对帝国主义的对抗和批判.在此基础上,后殖民文化批判为当下的帝国主义批判提出了新的任务,集中体现在它探讨的主题上:如非殖民化、非西方中心化、文化平等和多元化、思想解放和意识独立等.概言之,在帝国主义的文化层面日益凸现的今天,对抗与批判西方文化霸权显然对帝国主义批判活动来说,具有直接的紧迫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如赛义德认为,从后殖民状态解放出来的真正可能是全人类从帝国主义思想或行为里解放出来,并以非帝国主义的方式重新思考人类的经验.这样的见解在西方宣扬终结论的主流文化圈中,的确是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而这也正是后殖民文化批判的思想解放意义所在.从目前后殖民文化批判造成的影响来看,最主要的恐惶也正是在于它开启和增强了第三世界人民对当今帝国主义错综复杂的压迫形式的意识.
后殖民文化批判在探讨斗争策略时,有两点是特别值得重视的一是对于依赖性的克服.
大多数殖民地社会,从殖民时代起文化传统就被腐蚀了.面对不可消除的殖民遭遇,再
加上现今越来越趋于多元混杂、异质共存的全球化文化状况,原殖民地社会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谓纯粹的自己的文化,也不可能使用纯粹的自己的语言,在这样的认识下,后殖民作家们大胆地运用宗主国的语言和文化
意象,对之接纳的同时,或杂交模仿、或改写扭曲、或吸收同化……这些都成为一种对文化依赖性的勇敢的拒斥.另一个值得注意
的策略是前文提到的政治策略性和变通性.
这一策略体现了后殖民文化批判对于差异
的深刻认识.例如后殖民文化批判尽管使用“第三世界”这一全称用语,但它并不因此而抹杀第三世界内部的差异.这有点接近费
孝通先生强调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精神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