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共29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 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任务一:初读课文,提升语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 qī )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shě) 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fǒu)?”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 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 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友人/惭(cán),下车/ 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2.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反驳父亲友人的?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无信:“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无礼:“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陈元方:聪明机智、 懂礼识仪、 正直不阿、明白事理 目的:赞扬元方聪慧、懂得为人道理
待人(接物)要守信用讲礼貌 、
3.你怎么看陈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解题
太丘:县名。 陈太丘:陈寔(shí),曾任太丘县令。 期:约定。
太丘不是人名,而是地名,古人习惯用姓氏加上官名或地
名来称呼别人。期是约定的意思,所以,题目的意思是陈太 丘和朋友约定出行。
文学常识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雅好文学,招纳贤士,并组织文 人编著我国古代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全书分德行、言语、 文学、方正等共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 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 评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 瑰奇。”
三国时,有个十一岁的孩子叫陈元方,去拜会袁绍。袁绍问: “你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 说:“我的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 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绍说:“我从前也曾 当过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 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 却是一致的。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陈元方用机智 的话语既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又不伤及袁绍的面子。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他的另一个故事。
友人认为陈太丘不等就走,失约了。
文中真正犯错的是谁?先后犯了哪些错误?
友人 先失信陈太丘,后失礼陈元方。
3.元方是怎么反驳“友人”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文中友人“下车引之”有什么用意?
友人意识到自己错了,感到惭愧,“引之”是想博得 元方的好感。
5.“元方入门不顾”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元方的什么 特点?
别人的 称呼(亲属)
自己的
尊君,令尊 父母: 令堂,令母 儿女: 令郎,令爱 妻子: 尊夫人,贤内助
父母: 家父,家母 儿女: 犬子,小女 妻子: 拙荆,内人
任务三:再读课文,自主研习
1.再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讲的是七岁的陈元方严词批驳父亲朋友无信无
礼的故事。
2.友人为什么“怒”?
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这种不给错误者留情面的行为被视为 真性情的体现,是得到普遍赞扬的,因此无所谓失礼。但是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处理,对于不严重的错误 ,我们应当原谅;对于严重的错误,简单的道歉是不能原谅 的,我们也可以“入门不顾”。
为什么归为“方正” 门类?
本文选自《方正第五》。“方正”(正直不阿,为人正派,品行方 正)——文中的三个人物的言行都围绕信、礼展开。虽也表现了元方的聪 敏,但主要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是核心。可见本文是 借元方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礼”重要性。
时间(而您)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我
文 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信用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拉,牵拉
回头看
译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到了正午(还)不到,就是
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以后(友人)才到。陈元方当时七岁,
文 在家门外玩耍。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同“否”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
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不是人啊!哉,语气助词,表 丢下我走了。相,
示感叹,相当于“啊”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译 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长
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 去,(陈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 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 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 不顾。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真名士自风 流”。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 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 率性而为而风流自在。
课后作业
1.课后读一读《世说新语》,谈谈阅读体会。 2.完成《补充习题》课内外阅读。
刻画人物方法: 语言(对话)描写和动作描写
有人根据《咏雪》出了一幅上联,请你结合《陈太丘与 友期行》有关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谢道韫咏雪形神皆备
下联:_陈__元__方__驳__客__义__正__词__严_
拓展阅读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 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
译文:
王子猷住在山阴县。有一夜下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家 人拿酒来喝。眺望四方,一片皎洁,于是起身徘徊,朗诵左思的《招隐》 诗。忽然想起戴家道,当时戴安道住在剡县,他立即连夜坐小船到戴家 去。过了一夜才到,王子猷到了门口不进去却返身而走。有人问其中的 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而来,现在兴致尽了就回去,何 必一定要见戴安道?”
动作描写。这一动作真实地表现了元方作为一 个小孩子的直率、好恶情感容易外露的特点。
任务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期日中,过中不至”—— “友人便怒”—— “非人哉!”—— “对子骂父”—— “友人惭,下车引之”——
无信 暴躁易怒 粗鲁 无礼 知错能改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任务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再读课文,小组合作,试着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文言文翻译方法
✓留 人名、地名可照录不翻译 ✓补 补出省略成分 ✓换 用现代汉语去替换文言词语 ✓加 把单音节词语变成双音节词语 ✓调 调整语序
即陈寔(shí)(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河南许昌)人,
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长,长官。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才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
约定,相约同行
正午时分
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离开。丢下(他) 而离开
即陈纪(129—199),字 元方,陈蹇(shí)的长子
译 陈太丘和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没有
4.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①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做言而有信的人。 ②我们要懂礼仪,语言文明,学会尊重他人。 ③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 ④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⑤为人要方正,办事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课堂小结
本文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赞扬了陈元 方的聪明机智,明白事理,同时告诫人们做人要讲 诚信,为人要方正。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古人称呼上的原则:称人时尊重对方,对外人称呼自己人时谦 逊有礼。
课文中“君” “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在不
君与 家君
令尊(对别人父 亲的尊称)
பைடு நூலகம்
您(有礼貌 我的父亲(对人 地称呼对方) 谦称自己的父亲)
古人称呼上的原则:称人时尊重对方,对外人称呼自 己人时谦逊有礼。
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
文 拉元方。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 ) 去,( )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 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 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任务一:初读课文,提升语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 qī )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shě) 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fǒu)?”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 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 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友人/惭(cán),下车/ 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2.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反驳父亲友人的?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无信:“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无礼:“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陈元方:聪明机智、 懂礼识仪、 正直不阿、明白事理 目的:赞扬元方聪慧、懂得为人道理
待人(接物)要守信用讲礼貌 、
3.你怎么看陈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解题
太丘:县名。 陈太丘:陈寔(shí),曾任太丘县令。 期:约定。
太丘不是人名,而是地名,古人习惯用姓氏加上官名或地
名来称呼别人。期是约定的意思,所以,题目的意思是陈太 丘和朋友约定出行。
文学常识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雅好文学,招纳贤士,并组织文 人编著我国古代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全书分德行、言语、 文学、方正等共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 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 评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 瑰奇。”
三国时,有个十一岁的孩子叫陈元方,去拜会袁绍。袁绍问: “你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 说:“我的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 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绍说:“我从前也曾 当过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 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 却是一致的。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陈元方用机智 的话语既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又不伤及袁绍的面子。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他的另一个故事。
友人认为陈太丘不等就走,失约了。
文中真正犯错的是谁?先后犯了哪些错误?
友人 先失信陈太丘,后失礼陈元方。
3.元方是怎么反驳“友人”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文中友人“下车引之”有什么用意?
友人意识到自己错了,感到惭愧,“引之”是想博得 元方的好感。
5.“元方入门不顾”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元方的什么 特点?
别人的 称呼(亲属)
自己的
尊君,令尊 父母: 令堂,令母 儿女: 令郎,令爱 妻子: 尊夫人,贤内助
父母: 家父,家母 儿女: 犬子,小女 妻子: 拙荆,内人
任务三:再读课文,自主研习
1.再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讲的是七岁的陈元方严词批驳父亲朋友无信无
礼的故事。
2.友人为什么“怒”?
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这种不给错误者留情面的行为被视为 真性情的体现,是得到普遍赞扬的,因此无所谓失礼。但是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处理,对于不严重的错误 ,我们应当原谅;对于严重的错误,简单的道歉是不能原谅 的,我们也可以“入门不顾”。
为什么归为“方正” 门类?
本文选自《方正第五》。“方正”(正直不阿,为人正派,品行方 正)——文中的三个人物的言行都围绕信、礼展开。虽也表现了元方的聪 敏,但主要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是核心。可见本文是 借元方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礼”重要性。
时间(而您)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我
文 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信用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拉,牵拉
回头看
译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到了正午(还)不到,就是
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以后(友人)才到。陈元方当时七岁,
文 在家门外玩耍。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同“否”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
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不是人啊!哉,语气助词,表 丢下我走了。相,
示感叹,相当于“啊”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译 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长
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 去,(陈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 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 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 不顾。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真名士自风 流”。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 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 率性而为而风流自在。
课后作业
1.课后读一读《世说新语》,谈谈阅读体会。 2.完成《补充习题》课内外阅读。
刻画人物方法: 语言(对话)描写和动作描写
有人根据《咏雪》出了一幅上联,请你结合《陈太丘与 友期行》有关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谢道韫咏雪形神皆备
下联:_陈__元__方__驳__客__义__正__词__严_
拓展阅读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 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
译文:
王子猷住在山阴县。有一夜下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家 人拿酒来喝。眺望四方,一片皎洁,于是起身徘徊,朗诵左思的《招隐》 诗。忽然想起戴家道,当时戴安道住在剡县,他立即连夜坐小船到戴家 去。过了一夜才到,王子猷到了门口不进去却返身而走。有人问其中的 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而来,现在兴致尽了就回去,何 必一定要见戴安道?”
动作描写。这一动作真实地表现了元方作为一 个小孩子的直率、好恶情感容易外露的特点。
任务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期日中,过中不至”—— “友人便怒”—— “非人哉!”—— “对子骂父”—— “友人惭,下车引之”——
无信 暴躁易怒 粗鲁 无礼 知错能改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任务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再读课文,小组合作,试着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文言文翻译方法
✓留 人名、地名可照录不翻译 ✓补 补出省略成分 ✓换 用现代汉语去替换文言词语 ✓加 把单音节词语变成双音节词语 ✓调 调整语序
即陈寔(shí)(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河南许昌)人,
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长,长官。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才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
约定,相约同行
正午时分
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离开。丢下(他) 而离开
即陈纪(129—199),字 元方,陈蹇(shí)的长子
译 陈太丘和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没有
4.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①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做言而有信的人。 ②我们要懂礼仪,语言文明,学会尊重他人。 ③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 ④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⑤为人要方正,办事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课堂小结
本文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赞扬了陈元 方的聪明机智,明白事理,同时告诫人们做人要讲 诚信,为人要方正。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古人称呼上的原则:称人时尊重对方,对外人称呼自己人时谦 逊有礼。
课文中“君” “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在不
君与 家君
令尊(对别人父 亲的尊称)
பைடு நூலகம்
您(有礼貌 我的父亲(对人 地称呼对方) 谦称自己的父亲)
古人称呼上的原则:称人时尊重对方,对外人称呼自 己人时谦逊有礼。
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
文 拉元方。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 ) 去,( )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 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 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