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2卷(浙江宁波)(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2卷
一、书写(5分)
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
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
二、积累(19分)
1.阅读语段,完成任务。
(3分)
做人不能niān_________轻怕重,勇挑重担容易摆脱困境;做人不能自私lìn_________啬,慷慨大方容易受人欢迎;做人不能攀比炫耀,踏实低调容易摆正方向,做人不能咄.咄逼人,平易近人容易受人尊重。
(1)加点字“咄”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_____)。
(1分)
A.chū B.duō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分)
niān_________轻怕重自私lìn_________啬
【答案】
(1)B
(2)拈吝
【详解】
本题作答时,要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根据拼音写汉字,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避免混淆。
(1)“咄咄逼人”的读音为duō duō bī rén,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2)“拈轻怕重”的读音niān qīng pà zhòng,拈:用手指拿东西。
指接受工作时拣轻的担子挑;怕挑重担。
“吝啬”的读音为lìn sè,一般指小气的意思。
2.古诗文名句填空。
(10分)
(1)子在川上日:“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
”(《<论语>十二章》)
(2)荷笠带斜阳,________________。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3)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其一)》)
(4)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诫子书》)
(5)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7)行舟江上,景,无处不在,王湾见到了水涨满时“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江上行舟,情,
无时不有,李白用“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的心情。
(依次用《次北固山下》和《峨眉山月歌》中的句子填写。
)
【答案】
逝者如斯夫青山独归远便引诗情到碧霄非宁静无以致远杨花落尽子规啼
落花时节又逢君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详解】
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本题中应注意“霄”“啼”“阔”“悬”“溪”这几个字的写法。
3.形义汉字(6分)
(1)根据“复”字甲骨文的字形及字义演变,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3分)
①非复.吴下阿蒙()②死灰复.燃()③答复.()
(2)根据下面甲骨文的字形构成和字义演变,先推测相对应的汉字,然后分别在两个引申义下,各写出一个包含该字含义词语或成语。
(3分)
①()②()③()
【答案】
(1)①又,再一次②又,再一次③回应
(2)①及②由表及里③及时行乐
【详解】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应根据不同的词语和语境理解。
①句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复:又,再一次。
②词义: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
起来(含贬义)。
复:又,再一次。
③词义:对问题或要求给以回答。
复:回应。
(2)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理解能力,由字形及解释、引申义可判断出是“及”字。
“及”的意思是“到达,到”的词语有:波及、目力所及、由表及里等;“及”的意思是“不延误,准时”的词语有:及时、及早等。
三、阅读(60分)
(一)名著阅读(10分)
根据你的名著阅读积累,完成4-5题。
4.《朝花夕拾》《白洋淀纪事》《猎人笔记》《镜花缘》均为七年级上册阅读书目。
请你分别选择一项“推荐语”,向读者推荐这四本书。
(4分)
(1)《朝花夕拾》选_________(2)《白洋淀纪事》选_________
(3)《猎人笔记》选_________(4)《镜花缘》选_________
A.革命历史的诗意书写,战争年代的纯美绝唱。
B.赏连缀的大自然风景,见神秘而悲壮的民族。
C.寓丰富想象浪漫迷离,常数经据典诙谐神幻。
D.平静叙述透犀利文笔,旧事重提蕴深沉意味。
【答案】
(1)D(2)A(3)B(4)C
【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名著基本内容的了解。
(1)D.《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内容从多侧面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十篇散文既有“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
故选D。
(2)A.《白洋淀纪事》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一系列的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和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故选A。
(3)B.《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是一部通过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
随着屠格涅夫充满优美调的叙述,俄罗斯的大自然风光、俄罗斯人民的风俗习惯、地主对农民的欺凌、农民的善良淳朴和智慧,像一首首抒怀歌曲在我们面前缓缓流淌出来,汇成一部色彩斑斓、动人心魄的交响诗。
故选B。
(4)C.《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的故事。
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
故选C。
5.小湖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产生了一个疑问:铁扇公主顾名思义拿的应该是铁扇子,为什么她竟拿一把芭蕉扇呢?通过查找资料,他发现“三调芭蕉扇”的情节是吴承恩在《西游记杂剧》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想象做的改编。
你认为吴承恩这一情节改编好不好?请结合《西游记》中的相关内容简要阐述理由。
(6分)
资料链接:“铁扇公主使一柄铁扇子,重一千余斤……只一扇子就扇得他滴溜溜半空中转。
悟空无法,只得求告观世音。
于是雷公电母雨师风伯齐出,降了一场倾盘大雨,泼熄了火焰山。
”
——《西游记杂剧》【答案】
示例:我认为吴承恩改得好。
《西游记杂剧》的故事情节太简单,吴承恩将它改成了“三调芭蕉扇”,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曲折生动;“三调芭蕉扇”的故事想象丰富,比如“罗刹笑嘻嘻的,口中吐出,只有一个杏叶儿大小,递与大圣”,这里把芭蕉扇想象成和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可变大变小,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三调芭蕉扇”的故事通过孙悟空的不懈努力,最后借到芭蕉扇,扇灭了火焰山的火,更能突出孙悟空一行的恒心和毅力。
【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名著故事情节的理解。
阅读资料链接可知,《西游记杂剧》中,铁扇公主只扇了一扇,孙悟空无法,就求告观世音帮忙,降了一场倾盘大雨,熄灭了火焰山,这样的故事情节缺少吸引力。
吴承恩的改编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
小说通过三个回目写了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曲折经历,内容更精彩,更有吸引力。
二是加入了大量的想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比如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可以变大变小,小得只有杏叶儿大小,可以含在嘴里。
大得则有“丈二长短”;再如在二借芭蕉扇中,孙悟空变成牛魔王从铁扇公主那儿骗走了真扇,结果却被牛魔王变的猪八戒又给骗走。
三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历尽艰辛,扇灭了大火,丰富了孙悟空不畏艰辛、勇敢执着的形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请你阅读《大鱼》,完成6-9题。
大鱼
安石榴
镜湖里有大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鱼,就是说不是一米两米的大鱼,而是三四十米的大鱼,和往来
的游船仿佛。
有关镜湖大鱼的事情虽不及喀马斯湖大鱼影响广泛,但也终于是沸沸扬扬的了。
我的伯父住在镜湖边,是个老林业,年轻时在镜湖水运厂,专门把刚砍伐下山的原木放入湖中,排好,原木就在动力牵引下顺着湖水的流向被运出山外。
我的伯父安居山中,和伯母养了一头奶牛,两只猪,三箱蜜蜂,一群鸡,一条狗,侍弄一大块园子。
我那一次到伯父家,正是大鱼像流言一样泛滥的时候。
我走进院子的时候,伯父和伯母正在八月的秋阳里铰蜂蜜。
伯父穿着一件半截袖的老头衫,露着两只黝黑的胳膊,一只脚踏着踏板,蜜蜂们“喻嗡”地围着他转,我看得心惊胆战。
伯父稀疏的头发里和伯母的鼻尖上都有蜜蜂爬来爬去。
我把照相机、摄像机、远红外望远镜等等机械,居高架在伯父的院子里,一排枪口一样对着湖面。
在这些事情完成之前我没有说一句话,反之亦然,伯父伯母也并未理睬我。
然后我问伯父:“真的有大鱼吗?镜湖就在您眼前,您见过它吗?”
父沉吟了片刻,说:“你记好了,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人知道。
”
伯父把“人”字说得很重:“人要是知道了,就没好了。
要是人不知道这山里有大松树,那些大树就还活着,现在还活着,一千年、一万年也是它。
人知道了,那些大树就没有了,连它们的子孙也难活。
”
我打断大伯:“求您说实话,到底有没有大鱼?”
大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不吱声,我突然感到不同寻常的异样。
首先是大黄狗,刚才还在我身边前钻后跳地撒欢,这一刻忽然夹起尾巴、牵拉着耳朵、耸着肩膀一溜烟钻进窗户下面的窝里去了。
几只闲逛的鸡伸长了脖子偏着头,一边仔细谛听,一边高举爪子,轻落步,没有任何声息地逃到障子根去了。
我猛地领悟了伯父的眼神,随即周遭巨大的静谧漫天黑云一样压下来。
紧接着,平静如镜的湖面涌起一层白雾,顷刻间,一排排一米多高的水墙,排浪似的一层一层涌来,然后——等一下,你猜对了。
大鱼出现了!
大鱼又消失了!
一切恢复原样。
我带的七八个现代化机器等同于一堆废铁,是的,我没来得及操作。
懊恼地坐在地上,看着鸡们重新开始争斗,大黄狗颠颠地跑出院子站在湖边高声大吠,森林里的鸟儿们的歌声循环往复。
我忽然想:其他动物或者植物该是怎样的呢?
伯父却淡淡地说:“我们活我们的,它们活它们的,不相犯。
”
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我都住在伯父家里。
我睡得很少,吃得也很少,基本没有说话,但是心里很静,很熨帖。
伯父伯母每天仍然愉快的忙碌着,两只猪、一头牛短促的呻吟和悠长的叹息互相唱和,呈现的都是生
命的本来面目。
我不知道是哪一天晚上,伯母拿来自酿的山葡萄酒,我和伯父喝着、唠着,就听见了伯父给我讲的又一个惊人的森林故事。
野人?外星人?等一下,别猜了,你猜不对。
而且,我和伯父一样,不会说出一个字。
打死也不说。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6.(梳理情节)厘清文章的情节发展以及“我”的心理变化,仿照示例填空。
(3分)
7.(赏析语言)赏析文中画线句。
(4分)
我把照相机、摄像机、远红外望远镜等等机械,居高架在伯父的院子里,一排枪口一样对若湖面。
8.(品评视角)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为视角讲述故事,有何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作答。
(4分)9.(感悟主题)小说结尾两次提及“不说”有何深意?请结合全文相关内容分析。
(6分)
【答案】
6.(1)伯父畅谈故事(2)懊恼(3)平静
7.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拍摄机械比作一排枪口,生动地写出了这些机械的进攻性强,暗示“我”的行为可能造成对大鱼的伤害。
8.“我”是第一人称,“我”耳闻目睹大鱼的情况,亲身体验伯父一家的生活,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我”与读者的直接交流,如“等一下,你猜对了”和“野人?外星人?等一下,别猜了,你猜不对”更有带入感,使读者和作者一起享受故事和故事里的人物。
9.示例:结尾两次提及“不说”,与开头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大鱼的下落形成对比,强调了“我”在伯父一家的感染下,懂得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真正的力量不是表现在用强力去征服、去占有,而是以一种宽容、博爱、互不侵犯的的态度与自然相处。
它启示我们应该靠自律和品行的升华为这个世界乃至自身带来福音。
【解析】
6.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
“我”开始对大鱼的充满“好奇”,并急切地想看到大鱼,虽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却因为“我没来得及操作”而没有拍摄到大鱼,因此“懊恼”不已。
后来,“我”在伯父一家的感染下,特别是受伯父的那句话“我们活我们的,它们活它们的,不相犯”的点化,懂得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心也就自然“平静”下来了。
当再听到此类有趣的故事,也和伯父一样,做到了“不说”。
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去理解。
“一排枪口一样对着湖面”,将这些机械设备形象地
比喻成“枪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这些机械的进攻性强,也暗示“我”的行为可能
造成对大鱼的伤害。
依据比喻修辞的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xx的……特点,表达作者……”进行答题。
8.本题考查第一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的运用能够增强文章的亲切感、真实感。
文章以“我”的见闻感受贯穿全文始终,因此“我”是文中线索人物,“我”耳闻目睹大鱼的情况,亲身体验伯父一家的生活,增
强了小说的真实性;“野人?外星人?等一下,别猜了,你猜不对。
”这种直接与读者互动的方式,拉近
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9.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的主题。
小说结尾往往揭示文章的主题。
文章开头写“我”开始对大鱼的充满“好奇”,并急切地想看到大鱼。
后来,“我”在伯父一家的感染下,特别是受伯父的那句话“我们活我们的,它们
活它们的,不相犯”的点化,心“平静”下来,懂得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当再听到此类有趣的故事,
也和伯父一样,做到了“不说”。
由此可知,两个“不说”其实是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即人真正的力量不
是表现在用强力去征服、去占有,而是以一种宽容、博爱、互不侵犯的的态度与自然相处。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0-12题。
毛笔,中国人的精神象征
非遗时光
毛笔是华夏独有的文化发明,中国文人用它挥洒奇思、宣泄情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笔为锄,以
纸为田,为我们留下的“笔下春秋”,作为中国人的精神象征,一笔一划,美妙而优雅。
南朝大书法家智永禅师曾客居湖州善琏,他把习字用秃的毛笔埋在蒙公祠南面的晓园内,在石碑上亲
题“退笔冢”三字,此处至今还供人瞻仰。
草书高手张芝幼时即勤练书法,家门前的一池清水因他每天反
复洗笔而变黑,后人称之为“墨池”。
后来张芝的字“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联,滴行不断一笔飞白草”,被后人不断称颂和临摹。
毛笔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和审美情趣。
①________
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纭,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从出土的彩陶花纹可辨认岀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
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
笔实物。
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
《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于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毛笔。
东汉蔡邕著的《笔赋》,是中国制笔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对毛笔的选料、制作、功能等作了评述,汉代官员为了奏事之便,常把毛笔的尾部削尖,插在头发里或熠子上,以备随时取用,称为“簪白笔”,就是今天的“便携式”。
湖州一直是中国毛笔制作的中心,尤以善琏镇为最。
相传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游善链镇,住在镇上蒙恬祠侧的永欣寺,与当地制笔工匠经常切磋制笔技术,至元、明代,浙江湖州涌现出一批制笔能手,如冯应科、陆文宝、张天锡等,以山羊毛制作羊毫笔风行于世,世称“湖笔”。
毛笔的纷繁类别
毛笔的分类很多,按笔头原料可分为胎毛笔、狼毛笔(狼毫,即黄鼠狼毛)、兔肩紫毫笔(紫毫)、鹿毛笔、鸡毛笔、鸭毛笔、羊毛笔、猪毛笔(猪鬃笔)鼠毛笔〔鼠须笔)、虎毛笔、黄牛耳毫笔、石獾毫笔等,以兔毫、羊毫、狼毫为佳;依常用尺寸可以简单地把毛笔分为小楷,中楷,大楷,更大的笔有屏笔、联笔、斗笔、植笔等;依笔毛弹性强弱可分为软毫、硬毫、兼毫;按用途可分为写宇毛笔和书画毛笔;依形状可分为圆毫和尖毫;依笔锋的长短可分为长锋、中锋、短锋。
②________
一款好的毛笔具备“四德”——即“尖、齐、圆、健”。
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锐,书写时字体锋棱易出,生动传神。
齐是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
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毫齐力”。
圆是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
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笔锋圆满,反之则身疫,缺乏笔力。
健是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亦坚挺峻拔。
毛笔的精神传承
而今,毛笔时代渐渐远去,钢笔时代、圆珠笔时代、签字笔时代依次更迭,互联网更几乎让“笔”生存无依。
余秋而在散文《笔墨祭》中写道:“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
”如果说,传统文化和手艺的消失是对高速发展的时代的顺应,那么传统工艺守望者们,能够有条件将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一支柔软的毛笔,伴随着上下五千年,写就了坚强的“中国”,传承着文明的血脉,也凝聚着中国精神。
(选自《读者欣赏》2018年11期,有删改)
10.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
..的一项是()(3分)
A.湖州一直是中国毛笔制作的中心,尤以善琏镇为最。
相传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曾在当地潜心制笔。
B.毛笔类别纷繁,可从笔头原料、常用尺寸、笔毛弹性、用途等角度分类。
C.圆是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
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笔锋圆满,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
D.毛笔虽然柔软,但写就了坚强的“中国”,不但传承着文明的血脉,而且凝聚了中国精神。
1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写上恰当的小标题。
(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第二段引述关于“退笔冢”“墨池”的故事有什么好处?(5分)
【答案】
10.A
11.(1)毛笔的传奇历史(2)毛笔的独特“四德”
12.以故事开头引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兴趣;荡开笔墨,进入历史长河来介绍毛笔的历史传奇;故事隐藏着坚持不懈,终成大事的内在精神,符合文章的主旨。
【分析】
10.原文是“湖州一直是中国毛笔制作的中心,尤以善琏镇为最。
相传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游善链镇,住在镇上蒙恬祠侧的永欣寺,与当地制笔工匠经常切磋制笔技术”。
所以选项“相传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曾在当地潜心制笔”错。
故选A。
11.注意说明文的标题要题文一致,一语破的,简洁明快,言简意赅概括说明内容。
如前一个标题要分析首句“毛笔的分类很多,按笔头原料可分为胎毛笔、狼毛笔……”;同样后一个标题也要分析首句“一款好的毛笔具备‘四德’”。
然后再根据两部分的说明内容即可分别概括为“毛笔的传奇历史”和“毛笔的独特‘四德’”。
12.考查引述“退笔冢”“墨池”的故事的作用。
以故事开头引出说明的对象——毛笔,介绍毛笔的历史传奇,蕴含着坚持不懈的人文精神。
丰富了文章内容,揭示了文章主旨。
另外一个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与文学性,达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四)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①。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②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③,吟啸④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諠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⑤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乙)简文帝疾笃⑥,崩,温⑦上疏荐安宜受顾命。
及帝崩,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
室,呼安及王坦之⑧,欲于坐害之。
坦之甚惧,问计于安。
安神色不变,曰:“晋祚⑨存亡,在此一行。
”既见温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安从容就席。
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耳。
”遂笑语移日。
(选自《晋书·谢安传》)(注释)①盘恒:徘徊;退留。
泛海:坐船出海,②唱:提议。
③王:通“旺”④吟啸:同啸咏。
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吹,即吹出曲调。
啸咏是当时文士一种习俗。
⑤承响:应声。
⑥疾笃:病势沉重。
⑦温:桓温,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
⑧王坦之:字文度,东晋名臣,⑨祚:皇位
13.“连”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如下几个义项,根据前后语境,(甲)文中“孙、王诸人色并遽”中“遽”的意义应是()(3分)
A.立刻,马上B.惊惧,慌张C.遂,就D.古代报信的快马或驿车
14.请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3分)
既见温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安从容就席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3分)
舟人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16.两则短文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评析。
(4分)
17.“雅量”的意思为“从容恢宏的气度”,请结合以上两篇短文,谈谈你对“雅量”的理解。
(3分)【答案】
13.B
14.既见温/坦之汗流沾衣/倒执手版/安从容就席。
15.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
16.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凸显人物形象。
甲文中,“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以孙、王诸人的“色并遽”“唱使还”,与谢公的“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神态安定,不说话)”进行对比,突出谢安的沉静镇定。
乙文写谢安面对桓温的大兵压境,他谈笑自若,与王坦之形成鲜明对比;面对百万敌军,他神情泰然,毫无惧色。
“安神色不变,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
’”“安从容就席。
坐定,谓温曰”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刻画出谢安胆识过人,不畏生死。
17.示例:雅量,是指宽宏的气量。
指一个人的举止、姿势的旷达、潇洒,不管面对什么、不管内心活动如何,要深藏不露,表现出来的是宽容、平和、若无其事,就是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甲文中谢安面对浪涛汹涌的神态安闲;乙文中谢安面对桓温大兵压境的谈笑自若,都写出了他的雅量。
【分析】
13.“孙、王诸人色并遽”意思是: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
“遽”解释为:惊惧,慌张。
故选B。
14.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这句话意思是:见到桓温,王坦之惊慌得汗流浃背,以致握倒了手版。
谢安从容就座。
据此可断句尾:既见温/坦之汗流沾衣/倒执手版/安从容就席。
15.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有:以,因;貌,神态;意,神情;说,通假字,同“悦”,愉快;止,停止。
句意为:船夫因见谢太傅神态悠闲,神情愉悦,便继续向前(划去)不停止。
16.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从甲文“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等语句,还有乙文“坦之甚惧,问计于安。
安神色不变”“安从容就席。
”“温笑曰……遂笑语移日”等语句中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对比(甲文: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乙文:坦之甚惧,问计于安。
安神色不变)的手法来刻画谢安沉静镇定、临危不乱的形象。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词语的理解。
“雅量”的意思为“从容恢宏的气度”,甲文中谢安面对浪涛汹涌,仍神态安闲;乙文中谢安面对桓温的大兵压境,他谈笑自若,“喧坐不动”侧面烘托了谢公沉静镇定,临危不乱,有胆识。
可根据文章中谢安的气定神闲、临危不乱理解作答,答案不唯一。
【点睛】
译文:
甲: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
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
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
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
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
谢安慢条斯理地说:“既然如此,那就回去吧。
”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
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乙:简文帝病重,桓温上疏举荐谢安接受遗诏。
简文帝驾崩,桓温入京奔丧,至新亭停止,派重兵把守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