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产业监管模式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出口产业监管模式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对外贸易环境面临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我国进出口充分把握住这样的机遇,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幅度的增长。
但是,我国检验检疫工作经验较浅,不能够完全按照相应的标准对进出口产品进行监管,这种贸易壁垒的存在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
因而,如何加强进出口产业监管,充分规避国际非关税壁垒,就成为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首先对我国进出口产业监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从立法、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具有一定实践意义解决监管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进出口;产业监管;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关税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保护本国产业、促进出口、限制进口”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这一情况的发生使得非关税措施,特别是来自于技术、法规等方面的贸易壁垒,正在逐渐取代前者并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以出口导向型为主,因此受到此种影响颇大。
而且,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地位的快速提升,外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出口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来自这方面的负面影响也在逐年增强。
这一情况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有所恶化,随着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俨然已经成为国外贸易壁垒”重灾区”之一,尤其是来自技术性贸易壁垒方
面的影响。
据统计,在世界各国对我国出口商品设置的贸易壁垒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已占到贸易壁垒总数的80%。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检验检疫部门利用现有的制度在应对非关税措施方面发挥了积极
有效的作用,极大地保护了我国外向经济的发展。
然而,由于当前我国的外贸产业自发展以来固有的缺陷,如产品高附加值领域不多,核心竞争优势匮乏,产业结构亟需升级等问题,这就要求检验检疫部门必须适时的根据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形势,以进出口产业发展趋势为出发点,不断地思考如何运用wto贸易规则以及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来完善检验检疫监管体系。
一、我国进出口产业发展趋势
首先,国内外复杂形势,给我国进出口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在国际上,世界主要经济体实现复苏缺乏动力;融资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抬头,并逐渐对我国的进出口产生更多的影响。
在国内,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进出口产业面临着来自关税、非关税措施、市场准入等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其次,进出口产业成本不断增加。
自加入wto以来,由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增加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防范。
另外,自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进出口产业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如恶劣的贸易环境、增长的劳动力成本、受到约束强化的资源等问题的困扰。
第三,我国制造业所处的工业化中期的现状,决定了贸易顺差
在短期内仍将存在。
从短期来看,国际市场对我国的商品仍然具有较大的依赖性,且国外采购商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从我国进口相应产品。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制造业所处阶段的特点,决定了国内劳动力就业仍未充分,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将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
第四,我国经济政策向”扩大内需”的调整,势必会增加进口总额。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以出口和投资为主导经济政策,但是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经济政策做出了调整,将逐渐减少对出口、外贸的优惠鼓励政策,从而向以扩大国内需求为主导的更平衡的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以便降低目前经济增长对出口的过度依赖。
二、我国进出口监管的现状分析
(一)进出口监管法律现状
自从1989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正式颁布,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一套层次鲜明、内外协调的产业监管体系。
在2002年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又于2005年制定了明确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的规范性措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以及后来一系列相关的规范性措施,如《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管理办法》、《进出口商品复验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措施。
(二)进出口监管职能现状
伴随着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被赋予的监管进出口产业的职能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
这一职能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计划、规范等四个方面;同时为了全面实现进出口产业的有效监管,国家根据不同时期对进出口发展的不同需要,先后成立了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卫生部卫生检疫局,以及后来合并组建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等几个部门,并赋予了行政执法方面的职能。
三、我国进出口产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进出口产业监管标准覆盖面狭窄
目前,我国进出口产业监管标准处于以国家标准为主,行业标准、区域标准等多种标准并存的现状。
虽然,多种标准并存的结构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但是在短期内无法实现与国际接轨。
据统计,发达国家使用的国际通行标准的比例在85%以上,而我国仅仅在45%左右。
同时,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各个行业在制定相应技术法规的同时也会制定技术标准,这样制定出的政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是我国在制定产业法规时总会忽略对技术标准的制定,从而导致技术标准发展滞后,不能够适应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现行检验检疫监管系统适应性不足
根据国务院相关规定,国家质检总局是管理进出口产业及产品
质量的法定宏观调控部门,然而目前有些地方和产业的监管方式过于微观,出现了”管得过宽,管得过细”的问题,从而使得监管部门缺乏对进出口产业和产品宏观情况的必要研究,无法准确地把握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国内外发展的趋势。
由此制定的政策法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指导意见不能科学、全面地引导产业的未来发展,这不仅让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也会使得政府监管部门出现工作缺失,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三)进出口产业监管理念亟待更新
在后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影响下,进出口企业业务量严重萎缩,进出口监管工作也暴露出诸多的不足之处,这主要是受制于传统的监管理念的制约,因此,必须更新现有的进出口监管观念。
当前,现行的监管模式必须作出调整以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
同时,作为进出口监管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的质检工作人员也要转变以往的监管理念,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监管模式使之与实际情况相适应,有效地增强监管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
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兼顾各监管主体的利益,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顺应时代的需要,不断创新思想,制定出适合新时期我国进出口的监管制度。
(四)监管队伍建设滞后于进出口产业发展
多年以来,进出口监管部门人才队伍的建设一直滞后于进出口产业的发展,这一矛盾随着进出口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
用不断增大而得以凸显,尤其是当前监管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大,检验监管不仅局限于货物查验,也逐渐向其他方面渗透,这就需要各类人才与之相适应。
但是,由于国内尚无相关学科对人才在检验检疫监管方面进行系统的教育,以至于输送的人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进出口产业的发展。
四、有效解决进出口产业监管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健全法律法规,构建具有高度威慑力的法律体系
健全相关检验检疫法律法规是实现现代监管的必要前提与充分保障。
对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与充实,做到与时俱进,将不适用的法律制度清除以防止部分企业的投机行为,例如,我国借鉴并运用国际准则对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法律进行了修订。
另外,发挥道德约束作用,道德是法律发展的最终形式,法律的道德的最低要求。
强化执法作为构筑行业道德底线的基本手段,深入开展产品生产经营各环节专项整治和重点商品的综合治理。
同时加强日常监管,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从业主题基本准则,形成不能碰、不敢碰的”高压线”,减少失德失信行为的可乘之机。
(二)完善进出口企业的诚信体系建设
首先确立企业”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产品质量不是政府监管出来的,而是企业生产出来的,所以企业要树立”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理念,做到守法经营,诚信自律,降低政府部门的监管成本。
其次,建立企业质量信用评价制度。
加强分类监管工作,尤其
是对评价原则、评价等级分类、评价标准、信用等级等工作应该重点关注。
而且,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诚信记录系统。
检验检疫监管部门与有关部门联合,实现企业诚信记录共享,并建立企业守信奖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依据企业诚信表现,实行不同监管方式。
此外,全面推行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电子监管网。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编码技术,对企业的生产、流通、消费进行全程监管,实现产品”真实可追溯”。
(三)检验检验科技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检验检疫监管工作是”靠技术执法,凭数据说话”。
这就要求检验检疫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加强对检验检疫科技核心问题的
研究,加快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的创新,从而不断提升检验检疫科技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维护国内产业自身利益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我国进出口产业的升级,摆脱作为世界工厂的产业链条末端的地位,引领进出口产业向高端发展,从而提升我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最终赢得在国际上的发言权。
(四)突破检验检疫监管制度的传统观念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传统的检验检疫监管制度已经与当前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那么,我们必须实现工作理念向科学绿色的方向转变,将工作重点逐渐由微观的监督管理向宏观的调控方向发展,以科技带动我国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强化产品质量监管是生产决定而非检验的观念。
将全部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纳入监管的范
围,那么必定要求引入跨行业的人才,从而实现监管的有效性,那么必须以学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实现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长江.建立适应”大通关”需要的检验检疫制度[j].中国海关,2002(7).
[2]包全文,何映笑,谢松安. 快速通关核放业务工作探讨[j].检验检疫科学,2005(2).
[3]郑向东,方祥.关于检验检疫通关机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检验检疫,2007(01).
[4]李兆芳,保安全.促发展增实力振精神--福建检验检疫局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新贡献[j].中国检验检疫,2009(3).
[5]韩秀申.2012年以来我国外贸增速放缓原因分析. http:
///c/cn/news/2012-09/17/news_3501.html.
[6]林光龙,曾素如,陈维玉.确保基层检验检疫工作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检验检疫,2007(12).
作者简介:吴迪(1980-),男,河北唐山人,中级,从事国家检验检疫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等研究;韩振邦(1987-),男,山东枣庄人,初级,从事国家检验检疫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等研究;孙伟华(1958-),男,山东聊城人,所长/高级,从事国家检验检疫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