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提纲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提纲1
第一章:
一、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研究的基本模型(分析视角)
1、研究对象: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组织层面行为变化的特征与规律,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2、研究的基本模型:
(1)通过定量的数量统计方法揭示个体、群体
或组织心理和行为及其行为有效性之间的相互
关系(如相关关系或者因果关系)。

(2)组织行为学在三个层面研究一定组织中人
的行为:
①个体水平:主要研究个性特征、知觉、价值观和态度以及能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②群体水平:主要研究沟通模式、领导方式、权力和政治、群体间关系和冲突水平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
③组织水平:主要从正式组织的设计、技术和工作过程、组织文化、工作压力水平等对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

个体、群体和组织心理和行为的结果总是通过特定的外部有效性表现出来,从而显示心理和行为(自变量)与行为有效性(因变量)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

自变量有时通过中间变量影响因变量。

(3)根据哈克曼对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如果以下三个标准得到满足,就可以说个体、群体或组织在有效地从事工作:
①组织的产出(产品或服务)超过那些接受、评价或使用这种产出的个体或群体所需要的最低质量或数量标准;
②从事目前工作的经历有助于提高组织进一步完成新工作的能力;
③组织中的人在本组织中工作所获得的经验,有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和满足程度的提高。

而表现这种行为有效性的指标比较常见的有:
(1)效果(effectiveness);
(2)效率(efficiency);
(3)缺勤(absenteeism);
(4)离职(turnover);
(5)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在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要考虑哪些基本的解释变量
自变量:
个体层次的变量::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传记特征;以及价值观与态度、知觉与情绪、能力等个性特征。

群体层次的变量:群体结构;互动过程;沟通方式;领导特点。

组织层次的变量:组织结构与文化设计;技术与工作过程;人力资源政策与实践(选拔、培训、绩效评估)等指标。

因变量:通常有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组织中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团队合作程度等;组织绩效
三、现代社会中组织的重要意义
1、组织:为了实现特定社会目标和担负特定社会职能,将一定人员和社会资源彼此协调联合而构成的独立的社会单元。

(1)组织是人们群体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体现。

(2)组织在当今社会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除了正式组织还有非正式组织,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相当的部分时间都是在林林总总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中度过的。

组织建立、管理的方式会影响人们工作的性质和效率,也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质量、精神的感受和活动的自由。

(3)组织提供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大量资源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大量服务;人们服务社会的愿望也要通过加入一定的组织而得以实现;人们许多生活的乐趣也来源于组织活动。

因此,组织在人们生活、工作以及整个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搞好组织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1
四、组织行为学学科知识对学习和工作的意义: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的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知识,使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性,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激励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和组织管理能力。

2、组织行为学作为现代管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直接基础、工商管理的主干课程,是专门研究一定组织与环境中相互作用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加强这门科学的研究和应用,能够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实现管理者对所属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科学的预测、引导和控制,协调企业、团队、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大程度地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以便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由新汕大百事通/doc/e08650804.html,整理,欢迎回访~
一、个性(人格)概念及其特征:
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环境的适应中,异于别人的情绪、态度、价值观、动机、自我观念等心理特征。

当这些心理特征表现于行为时,则具有相当的统合性和稳定性。

个性:一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特征:总和性:蕴涵了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态度、价值观等)稳定性:人的个性形成有一个过程。

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差异性:人与人之间个性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

(共性与个性、稳定性与可变性)
二、气质、性格、能力概念:
气质:指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特征(速度、强度、指向性)在个体感情与行为中的重要表现。

它是人的一种独特而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性格:在现代心理学中,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注意:
①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中。

②性格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个性特征。

③性格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

能力: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特征,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实际/潜在/普通/特殊四种能力
三、四种气质类型及其分析,对管理实践的意义:
1.胆汁质
☆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和主动性。

☆脾气暴躁、不稳重、好挑衅,但态度直率、精力旺盛。

☆能以极大的热情埋头工作,并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有时表现出缺乏耐心,当困难太大而需要持续努力时,有时显得意气消沉、心灰意懒。

可塑性差,但兴趣较稳定。

2
2.多血质
☆行动有很高的反应性。

☆对一切吸引他注意的东西,做出生动的、兴致勃勃的反应。

☆行动敏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善于交结新朋友。

☆一般属于外倾,情感易发生,姿态活泼,表情生动。

言语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

☆较高的主动性。

在活动中表现出精力充沛,有较强的坚定性和毅力等。

☆有时,他们在平凡而持久的工作中,热情易消退,表现出萎靡不振。

3.粘液质
☆反应性低,感情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

☆态度持重,交际适度,对自己的行为有较大的自制力,他们的心理反应缓慢,遇事不慌不忙。

☆可塑性差,表现为不够灵活。

一方面——能有条理地、冷静地、持久地工作;另一方面——容易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

☆行为一般表现为内倾。

对外界的影响很少做出明确的反应。

2由新汕大百事通/doc/e08650804.html,整理,欢迎回访~
4.抑郁质
☆具有较高的感受性和较低的敏捷性,心理反应速率缓慢,动作迟钝,说话慢慢吞吞。

☆多愁善感,情绪容易发生,但表现微弱而持久。

☆一般属内倾,不善交往。

困难面前常优柔寡断,危险面前出现恐惧畏缩,受挫以后,常心神不安,不能迅速转向新的工作☆主动性较差,不能把事情坚持到底。

☆往往富于想象,比较聪明,对力所能及的任务,表现出较大的坚忍精神,能克服一定困难。

气质对管理实践的意义:
气质对人的行为、对人的活动效率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对组织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1、管理工作纷繁复杂,每项工作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气质特征。

尽量使人的气质特点与工作特点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利于组织工作的开展。

一般情况下,应该多安排多血质的人做一些社交工作,如采购员;可以委任胆汁质的人以突击性、开拓性的工作;可以安排黏液质的人从事一些核算和监督职能的管理工作,如会计、统计等;可以安排抑郁质的人做一些研究工作。

2、人的气质特征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合理调整不同气质的人员,组成一个领导班子,组成一个生产班组,组成一个集体,形成气质“互补”的组合,就可以克服气质的消极影响,发挥气质的积极作用,从而达到增强凝聚力、战斗力的目的。

例如,一个领导班子,做出一个重大的决策,需要有果断、机智、冷静、细心、创新、激情等不同气质类型的心理品质,但是很少有人
同时具备上述品质,这就要求互补的团体组合。

3、不同气质的人,对挫折、压力、批评、惩罚的容忍接受程度不同,对思想感情的接受程度不同。

所以,做思想教育、做人的转化培养工作的重点就要有所不同。

多血质的人豁达大度、反应灵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