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斯霞老师学备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斯霞老师学备课
作者:杨九俊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0年第02期
摘要:斯霞老师的备课,首先在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她的教材解读达到通体透明、形神兼备的境界;其次,她秉持儿童立场,在备课和教学时关注儿童经验,关注儿童思维特点,关注儿童的具体性,关注儿童的完整成长;再次,她对教学有相当科学的设计,注重情境的作用,从学法备教法,精准把握教学环节,恰当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既质朴又现代。
关键词:斯霞;备课;吃透教材;关注儿童;科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1B-0012-04
在国庆70周年之际,党和国家评选表彰了300名先进模范,斯霞老师实至名归,光荣入选。2019年12月,正值斯霞老师110周年诞辰;2020年1月,又恰逢斯霞老师离开我们十六个年头。这样的日子更会触发人们对斯霞老师的念想和追怀。作为共和国“最美奋斗者”的一员,斯霞老师留给人们的是一座富矿,甚至是通过后来者的努力可以源源再生的富矿。本文仅从这位“最美奋斗者”最日常的劳作——备课这样一个角度,回望斯霞老师是怎样备课的,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的小学老师的深切缅怀。
斯老师主要是教语文课,有些年份也兼教数学课,同时担任班主任,可以想象她每天都要备课,她的备课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理解教材,吃透教材
1.整体观
斯霞老师说她是非常认真地读教学大纲的,当时的教学大纲就相当于今天的课程标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今天的许多老师也未必认真去读课程标准。读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最大的价值是知其所以然,明白我们为什么教,教什么,要到哪里去,怎样到那里去。斯老师说:“我总是利用寒暑假较充裕的时间来通读新学期所教的教材,制订出一学期的教学计划,然后再一组一组、一课一课地去深入钻研,具体落实。”[1]一些专家提倡老师们要准备学期的教学纲要,斯老师在那个时候,已经是这样做了。她举例说,要教第六册的《列宁和卫兵》,就把前面孩子们学过的课本拿出来,发现第二册有一篇课文讲列宁认真学习,第三册有一篇课文讲列宁是一个诚实的孩子,第四册有一篇课文讲列宁在监狱里怎么读书、怎么指导革命的,第五册有一篇课文讲列宁在中学时代是怎么做作文的。学到第六册孩子们已经是三年级了,把前面学过的关于列宁的课文都联通起来,唤醒他们的阅读经验,对于理解课文,走进人物的精神世
界,大有帮助。而许多词语的积累、语文能力的要求,斯老师都是从全套课本、全册课本着眼,引导学生在整体观的视野中去学习,去体悟,去建构,去应用,这是非常不简单的。
2.通透感
对于一篇课文,师者的理解应当“通体透明,形神兼备”。我这样主张是“心向往之”,而斯霞老师就是切切实实这样做的。斯老师备课时总是反反复复研读课文,同时考虑学生怎么读懂学会,她说:“有时候为了考虑一个问题,解释一个词,走路也想,吃饭也想,睡觉也想,我的脑子里就是经常考虑这些问题。”[2]斯老师指导青年教师,要青年教师五读五备:初读了解文章梗概;再读扫清文字障碍,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三读要弄清句段含义,设计问题和解答的要点;四读概括中心思想,钻研写作特点;五读准备好课文练习的答案。斯老师说:我这里讲的五读,是大概读到五遍,有时对于一句话也要反反复复地读。所以说课文包括作业一定要是通透的。这种通透感还表现在斯霞老师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板书,她的板书往往是文章内在结构的呈现。
刚才提及,斯老师理解课文的通透感,常常是结合教学要求的,也就是说,她会充分考虑学生能否通透地理解。她因此提出备课文要关注“着力点”。在文眼、训练点、课文难点这几个地方特别花功夫。比如教学《刘胡兰》,刘胡兰把敌人的话“顶回去”,这个“顶”怎么理解,怎么朗读,斯老师反复揣摩。《难忘的航行》讲领袖关心士兵的故事,用了十六个“地”。斯老师认为,引导学生区别“的”“地”“得”,掌握“地”的用法,這篇课文提供了范例,有助于集中训练,所以专门做了研究和设计。《我们爱老师》里面有一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怎么让学生理解“祖国”这个词,斯老师考虑了很长时间。正因为如此,课堂上有学生说“祖国就是国家”时,斯老师引导得法,这一节课成了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课例。
3.科学性
拿到教材,对于这个文化科学知识的成品,怎么去把握?斯霞老师对青年教师反复讲,要多用字典词典。要凭借着字典词典,在规范的意义上理解词语。斯老师又说,如果课文当中涉及科学知识,一定要想办法弄懂。《一定要争气》写的是童第周的故事,课文中讲到一位生物学教授做剥离青蛙卵外膜的实验,好几年没有成功,孩子们不理解,斯老师也不理解:为什么这个东西就这么难剥呢?剥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呢?斯老师就到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去找教授们请教,终于弄清楚做这个实验为的是进行人工授精,剥的是青蛙卵里面的一层薄膜,难度很大,童第周做成功了,所以说他是为祖国争了气。《斯霞文集》中,这样的案例俯拾即是。
二、儿童视角
1.关注儿童经验
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将所教授的知识与儿童个体的经验相联结。斯霞老师深谙此道,她处处做有心人,引导儿童积累生活经验。教《我们爱老师》这篇课文时,斯老师估计孩子们不了解“园丁”的意思,她就在班队活动时,带孩子们去公园参观,看园丁伯伯是怎样劳动的。回来后带孩子们学习这篇课文,效果非常好。
有一天,正在上课时,一团柳絮从窗外飘然而入,斯老师马上让同学们停下来观察教室里这团柳絮飘然而来的场景。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因为后面会讲到《小英雄雨来》,要讲到芦花的花絮“飘飘悠悠”,斯老师备课时就在思量,孩子们该怎么理解呢?现在这个偶发事件就是一个好机会。教到《小英雄雨来》的时候,再带着孩子们回忆这个场景,孩子们对“飘飘悠悠”的理解就很到位了。斯老师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想到孩子们的学习。她看到风把高空的薄云扯得一缕一缕的;看到晚霞如火,烧红了半片天空;看到大雾弥漫,几步之外的景物模糊难辨;看到夏日的暴雨,从树上、屋檐上倾泻而下,雨后一道长虹在天空搭起七彩的拱桥……都定会教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观察,为相关课文的学习积累生活经验。
2.关注儿童思维的特点
斯霞老师的课,大家都知道,非常重视在具象的体验中去理解抽象的东西。这样的案例太多了,暂且不说。在观摩斯老师教学录像时,我注意到这位直观教学的大师,同时关注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一直注意研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她认为低年级教学就要有这种意识,比如说《乌鸦喝水》《惊弓之鸟》,就要引导学生学习推理,通过推理的过程去领悟课文的内容。斯老师说,提问题一定要想一想学生思考的质量,这个问题不仅要适应孩子,还要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要有一个习惯,提的问题不是学生随随便便就能回答的,一定要他们好好地想一想才能回答。小学语文教学以培养形象思维为主,同时不失时机地培育初步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重视思维质量,引导儿童挑战性思考。这些经验在今天的教育语境中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3.关注儿童的具体性
首先是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具体性。斯霞老师说,教儿童说话,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老师应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升,逐步丰富教学用语。例如,待人的态度、人与人的关系,可以用各种词语表达。斯老师教学时,一年级用“客气”“和气”“和好”,二年级用“和蔼”“亲切”“忠实”,三年级用“慈爱”“慈祥”“友好”“谦虚”,四年级用“谦逊”“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热情”“虚心诚恳”……这些词语是根据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而分别在不同年级运用的。斯老师说,我在说话中有意用这些词语,注意对学生的语言运用做些点拨,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
其次是重视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她说,什么问题由什么样子的孩子来回答,你要想清楚。较容易的问题一定不能让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同学去回答,要考虑学习差一点、不喜欢发言的孩子。她说,背课文,不能要求孩子们按同样的要求背诵,学习较差的同学,鼓励他、要求他今天背诵一段,明天背诵一段,他两三天不也就把课文背诵下来了吗?等到学期结束时,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