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奴”现象的探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奴”现象的探究分析
摘要:
“孩奴”一个现阶段广为流传的名词,它是一社会现象,按照维基百科中描述:“孩奴”是指因为孩子的生育成本而感到经济压力的父母。
那么这个现象的产生有哪些原因并给社会、给个人带来了什么效应呢?下面笔者就这个浅显的进行论述。
关键词:孩奴现象经济原因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地提高,他们都在为着车子、房子等努力地工作着。
“房奴”、“车奴”是近几年来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为了买房、买车,不惜贷款,导致买过后还要每个月从工资里面抽出一部分还贷款,这些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压力。
一篇《80后准妈妈怕生子后成“孩奴”患上忧郁症》的帖子,使得“孩奴”继“房奴”“车奴”后,成为80后的又一重身份。
按照维基百科中所述:“孩奴”是指因为孩子的生育成本高而感到经济压力的父母。
它是一种新名称,用来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
生小孩是从古至今都有的,但是为什么“孩奴”这个现象到现在才被提出来呢?六七十年代一个家庭养四五个孩子都是很普遍的,孩子们也基本上能够顺利地成长;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反而抚养不起或不愿抚养更多的孩子(对有的家庭来说,抚养一个孩子都觉得吃力)。
“一家人的生活全部围绕孩子、尽自己的能力花时间挣更多的钱,哪怕未老先衰、行为极端、性格急躁,只有孩子的喜怒哀乐才能影响自己的情绪。
不主动和朋友联络出游,不敢生病,不敢娱乐,不敢创业,不敢轻易做工作,为了让孩子上名校不惜倾家荡产购买校区房”,笔者认为这些是不好的现象。
二、“孩奴”现象产生的原因
80后本身就带有中国独生子女的特殊印记,他们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年代,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父母看的重,不少孩子都是娇生惯养,自身缺少磨练。
目前,尚有许多家长还不能正确的理解“对孩子的关爱”,比如很多家长只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物质享受,要让孩子吃好的,穿名牌,上名校等等,不让孩子做任何的劳动,也缺少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殊不知,这些关爱,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件好事,只能适得其反,
培养孩子决不能只注重眼前的成绩而忽略本身更重要的东西。
以下试图分析“孩奴”产生的原因。
(一)养育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
养育孩子的直接费用大致包括生产费用、学前费用、教育费用、生活开销,住房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要素。
多年以来,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住房改革等一系列的改革,虽然因引入了市场经济特征而使得资源分配更加自由,但由于医疗、教育、住房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供不应求,以至于民众对资源的竞争激烈,进而提升了所有这些方面的使用成本。
而养育孩子恰恰与这几个方面息息相关。
事实上除了前述直接的费用,还要考虑父母因养育孩子占用的精力与时间所耗费的其他机会成本。
比如生育孩子后,家庭中很可能需要有一方甚至双方放弃掉一些在职业以及交际上的机会,还有一些本身就很少的娱乐时间也可能会被占用。
(二)育儿时存在盲目的攀比竞争
上述第一点来解释显然不够完备。
毕竟以往即使是在生活困难的时代,也未有“孩奴”的提法。
而今天虽然生活成本日渐高涨,但总体来看个人的购买力事实上也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渐提高。
大部分家庭的生活,特别是物质生活,是远好于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
笔者考虑也许有当代家长更多地进行盲目攀比与竞争的原因。
本来前几辈人养育孩子时也许没有考虑太多的攀比与竞争,即所谓“富养穷养一样地养活”。
但新一代家长们与之不同,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长时总是被置于更好的环境中,看病要到好医院、读书要争到好学校。
譬如在子女的教育方面:本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现在甚至上幼儿园都开始谨慎择校、挤破头皮排队摇号,实在有些极端了;还有,尽管国家已在2008年宣布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但众多家长仍然投入不少资金供孩子请家教补课、上各种培训班等,事实上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支出并未降低;另外择校费的设置并不能阻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放弃送孩子到较好学校就读的行为;甚至于在社会提供了自费出国留学的渠道后,一些家长早早地就规划自费让孩子出国。
所有这些的发生都源于家长们盲目的理念,源于对“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能孩子”的盲从,而这些显然就大幅地提高了他们养育儿女的经济压力。
用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博导车文博的话说,“生育数量变化,带动了育儿观念的变化。
贫困时代,一个家庭有好几个孩子,家长是粗放式养育。
而现今多为独生子女,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都是精细化养育。
”
(三)传统价值观的淡化,更加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事实上,我们的父辈们也并非就不是“孩奴”,他们大多牺牲掉自己人生的很多精力和时间去养育儿女,但即使在困难时期仍然未对生育产生多少畏惧。
为何直到现今“孩奴”一词才出现并引发讨论?
“孩奴”一词之所以在当下产生,我认为还有时代的背景和民众价值观转变的原因。
注意这里所谓的“价值观”与上述第两点中所提及的“育儿观念”不是同一概念,这里的“价值观”指代更高精神层面的观念。
一方面,传统价值观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已不断淡化。
对比几十年前的那几代人与当下的这代人,我们会发现长辈们的传统观念相对较强。
以前,类似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保守观点即使不被显要宣扬,但“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多子多福”之类的思想都在潜在地进行作用。
反观当代,改革开放不仅加速了经济发展,亦开阔了年轻人的视野,产生或者引入了各异的价值观。
传统价值观在现代各种新思想的冲击下,已不能在社会思潮中占绝对主导,逐渐被淡化。
同时也要注意到当今其实已经不那么地需要“养儿防老”,这得益于新时代下社保制度日益完善、各种保险业务的飞速发展。
而且在当代,对于一个由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他们本就需要解决自己的生存生活问题,如果还要求他们赡养4位老人,这种要求本身就已脱离时代现实。
另一方面,新一代的家庭成员们更加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有人希望追求个人奋斗与提升而不想让养育孩子使自己分心的想法,或者仅仅想要有更多的私人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们不愿意自己像多数父辈那样牺牲自己的一生来养育孩子。
特别对于女性,生儿育女无疑地至少会中断一段时间的职业。
三、家长的角色定位
做不做“孩奴”不取决于孩子,不取决于别人,而是取决于自己是否能够理智地面对浮躁的社会现象和尚存的社会问题,能否认真履行自身应尽的父母职责,能否怀有成长意识与孩子共同成长,家长的角色定位是首要的条件。
当前一代人主要是独生子女这个因素也许会促使“为自己而活”的观念容易萌生并扩散。
其实,孩子可以是父母焦虑的来源,也可以成为父母奋斗的动力。
冷冰冰的成本核算并不能反映生育孩子的全部所得和所失。
本来,尽量贴近实际地对生育孩子进行资金花费上的计算与规划是理性的行为,这是新一代年轻的家长不同于以往大部分时代的家长进步的一面。
但新家长们没必要过分极端地夸大“孩奴”效应,毕竟养育孩子并非是一项只考虑经济效益的投资或买卖,这整个过程中会对家庭有各种人性上的、情感上的反馈与促进。
(一)精神方面
新时代的家长们则应该更加注重与儿女的精神交流,负担起在这方面更多的责任。
作为孩子的父母要更善于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逐步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进行一些素质教育,不一定需要花很多钱去投入,只需要多点时间陪陪孩子,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就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不要因为想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忙着工作赚钱,而牺牲了陪伴孩子的时间。
研究证明,对于孩子来说被忽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甚至大于被粗暴对待,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到处充满不安定因素的社会里,例如网络、酒精、毒品等等,如果孩子觉得父母忽视了他们的感受的话,就会很容易在这样的社会迷失自己,误入歧途。
父母要成为孩子心灵的陪伴者,而不是在孩子面前以教育专家自居。
很多父母希望自己成为所谓成功的父母,可是,假如你听听孩子的心声,孩子不会呼唤所谓成功的父母,孩子呼唤的是能永远站在他们身边,陪着他们玩,陪着他们一起成长,一起喜怒哀乐的正常的健康的父母。
要学会和孩子一起面对社会上的困难,一起建造成长的桥梁,一起并肩作战;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与自由,不要总把孩子当作长不大的小孩,在孩子一些正确的选择方面,作为家长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而不是一味的反对。
家长与孩子相处,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以及必要的沟通。
(二)物质方面
虽然中国当今食品安全很成问题,但也没必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然后一味地追求各种品牌。
很多父母在为自己孩子选择物品时,往往追求品牌和挑选价格比较贵的,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早教,家长在这方面上物质的选择更是极端,为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优越环境,家长不惜花高价买早教机。
富养孩子,慢慢的变成了单纯物质上的富足。
我们不反对这些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不过我们得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得把钱花在实用的地方上。
国产的尿不湿一样有效,孩子不缺维生素就不用补,早教班上不上要看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
把省下来的用来给妈妈补身体,用母乳来养育孩子;把钱用在教育孩子的阅读上,让自己学会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等等。
况且,家长的消费方式对孩子会产生的影响,盲目攀比、不切实际的消费会造成孩子对金钱概念产生误区,影响孩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为了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物质生活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欧美一些成功人士的家庭教育。
在欧美,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会引导他们认识什么是符合经济理性的行为。
比如引导孩子如何用有限的上网费用来获取最多的有益的信息;以较少的零花钱购买工具、材料,在劳动中得到更多的经验和乐趣;鼓励子女通过兼职,做家务等方式获取部分零花钱。
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古话,在现在仍有其不俗的现实意义。
(三)教育方面
在孩子教育问题上,除了国家的义务教育之外,在孩子兴趣爱好方面的教育,家长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不必去盲目跟风,看到别的孩子学什么,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去学,不管自己的孩子喜不喜欢学、需不需要学,比方说让孩子参加什么美术、音乐、舞蹈等一大堆兴趣班。
小孩子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都去学,更不可能样样都学的好。
家长要做的就是,结合自己的经济能力,尽可能的帮助孩子去选择他喜欢学的东西,要因材施教。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减少择校、赞助、降分录取费和过高的家教、补课等费用,增加参观各种历史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和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养成动手动脑能力等活动费用。
和花大钱上培训班,兴趣班相比,父母在孩子这方面花的时间、投入的感情和素质教育成本,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心态方面
家长之所以成了“孩奴”,也与自身的心态有关,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们自己造成的。
如果家长觉得自己成了‘孩奴’,他们就会将孩子看作是一种负担,这就造成了另外一种负面情绪,当家长用这种负面情绪看待孩子时,就会产生负面的认识。
这种负面心态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给孩子成长的路上带来一些的阴影,影响孩子的成长。
作为家长切不可存在一种把孩子用来攀比的心态,让孩子成为自己可以炫耀的一种工具,这对孩子绝对是不公平的。
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帮我们完成,或者要求他们必须完成什么样的目标。
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摆正自己的心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给孩子一个快乐的成长经历,让孩子不至于感觉到巨大的压力。
四、总结
通过以上对“孩奴”这一社会现象的探究和分析,阐述了“孩奴”这一新生名称产生的时代背景,叙述了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家长如何去定位自己的角色,以至于不让自己成为“孩奴”。
总之,作为新一代青年,不应盲从“孩奴”的思想而影响自己的生育意愿和原本的生活理念。
参考文献:
1.徐安琪:“孩奴”炒作现象的负效应和辩证《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08期2.车文博等:精细化养育是“孩奴”的背后推手《小学德育》2010年第11期3.80后考量“孺子牛”当还是不当“孩奴”诞生《中国青年报》
4.关颖:“孩奴”之说可以休矣江南晚报
5.作者未知. 如何看待“孩奴”现象金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