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筑平台 拓通道建舞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筑平台拓通道建舞台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条件支持与政策保障,华北电力大学通过建设创新实践基地、成立各类创新俱乐部、设立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组织各类创新竞赛等,多层次、多渠道、多手段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构筑创新平台、开拓创新通道、搭建创新舞台,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

关键词:创新实践基地;创新俱乐部;创新竞赛:创新能力
一、注重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构筑平台
多年来,学校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不断优化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构建了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仿真实践为特色,依托教学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科研实验室为本科生建立创新实践基地,面向学生开放,以开放式管理机制为保障,为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

1.依托实验室建设一批创新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较早参加科学研究
为给广大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学校依托实验室,在原有数学、物理、电工、电子、仿真技术等一批创新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新建了机械设计、机器人、智能控制等创新实践基地。

学生可以在基础理论到专业学习的不同阶段,先后进入相应的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创新实践基地根据自己的特点拟定了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设计性和创新性项目,供学生进行“点菜单”式的选做。

学生只要按要求完成实践项目,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基地面向全体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可根据兴趣和爱好自主申请到各个基地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学校从大学一年级即开始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以使学生尽早接触科学研究。

如在“物理创新实践基地”中,设立了“物理现象探索研究厅”和“设计制作活动室”。

“研究厅”展出了国内外著名物理演示实验;“活动室”中设有仪器、车床、台钳、烙铁等机械加工、电路焊接组装用的大部分工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从有趣的物理实验着手,带领学生开发物理教学仪器和生活中的小制作,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创新基地开设了50多项与生活和科技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如“喷气小艇的研究、设计与制作”、“饮水鸟的研究、设计与制作”等。

学生在基地共完成教学仪器及科技作品100多件,开发的物理演示教具绝大部分已应用于校内外教学中,受到了好评。

学校在创新实践基地中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各创新基地都根据自己的特点拟定三个层次、不同系列研究项目,供学生进行“点菜单”式的选做。

第一类研究项目与毕业设计相当,如仿真基地中的“基于仿真平台的模块化神经网络模型开发”、“单元机组负荷控制系统分析与研究”等;EDA基地中的“自
适应滤波器设计”、“通讯系统中交织与解交织的FPGA实现”等。

第二类研究项目与课程设计相当,如_‘‘视频自动读表仪的设计”、“单回路反馈控制系统分析与研究”、“出租车计价器设计”等。

第三类为其他的一些小型项目,如“磨煤机起停控制”、“具有整点报时的数字钟设计”等。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基地中开展创新研究活动,不仅增长了才干,也给实验室注入了活力,他们中的优秀设计项目,被实验室采用并用于新型设备的研发之中。

2.依托工程训练中心建立大学生创新园,将创新实践和综合工程训练相结合
为实现学生创新活动的规模化、集成化,并引导学生在工程项目中开展创新实践,学校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园。

创新园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知识能力水平,分层次推进与工程相结合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

第一层次为工程基础实践,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工程意识。

主要面向全校学生进行认知实习、金工实习和电工电子实习。

学生通过这些基本训练,增强感性认识,掌握基本的操作要领,为进一步进行综合性工程训练和创新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层次为工程项目实践,着重培养学生大工程意识和实际工程能力。

强调工程性和系统性,即训练项目和内容的真实性,训练设备与现场的一致性,训练环境的拟实性,训练内容和训练体系的系统性。

主要开展工程项目的设计、制造、安装、试验、运行、控制等项目实践,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实践模块中得到相应的能力训练。

第三层次为创新实践平台,突出项目的自主性a包括由中心教师提供的大量创新项目和学生自主设计的创新项目。

学生可以利用中心的仪器、设备和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论、实践两方面的创造。

在实践训练中强调学生实践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的开展研究性学习。

学生根据兴趣既可以自主选择教师设定的创新项目,也可以自己提出设想,自主设计、开发从来没有的东西,还可以自由组队自主完成设计、制作、调试、操作运行、经济性分析等全部训练环节,教师只起辅导、管理的作用。

学生从研究实践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会到了创新的乐趣。

二、建立创新俱乐部,完善学生创新实践的组织模式建设
一直以来,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有自发性、自由性、分散性,缺乏长期的、有建制的组织,造成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计划性、长期性、可持续性不足。

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在2008年提出建立“大学生创新俱乐部”的思路,即:以兴趣为聚合点,通过学校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创新俱乐部模式鼓励和支持创新实践,将学生的爱好组织起来。

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学生中陆续成立了“数学建模”、“智能汽车控制”、“机器人与机械创新”、“电子设计联盟”、”TREAMTECH(程序设计)”等创新俱乐部。

这些俱乐部为有共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拓宽了参加创新实践活
动的通道,吸引了广大学生参加,保证了学校创新实践活动的稳定运行,在校园中营造了浓厚的科技研究与创新实践的氛围。

1.俱乐部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数学建模俱乐部自从成立以来,目前会员已达400余人。

俱乐部定期举办学术沙龙。

每年的上半年为教师报告期,俱乐部邀请校内外老师、专家举办数学建模知识的培训和讲座,主要培训内容为Matlab和Lingo软件、数值计算方法、最优化理论、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多元统计分析、模糊数学、SPSS软件等内容。

在对学生进行数模培训的同时,也吸引了学生,为俱乐部招新。

每年的下半年为学生沙龙期,俱乐部组织即将参赛的学生举办报告会,汇报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以及自己研究的解题方法等,为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热身。

此外,还不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会,开展研讨活动,在会员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体会数学在实践中应用的过程,进一步开阔视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数学建模思想与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目的。

电子设计联盟(Elecunit)俱乐部自成立以来,会员已达90多人。

每学期由专业指导老师给会员举办电子类知识讲座和专题辅导报告,涉及单片机、数字信号处理(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无线通信方向、电网通信方向等方面的知识。

每周由俱乐部部长给成员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并积极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抽出半天时间集体自习。

会员们还利用俱乐部的网上交流群进行交流,为专业指导教师与俱乐部成员之间交流提供了平台。

在俱乐部这个高、低年级同学都有的大集体里,热爱电子设计的会员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俱乐部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的创新活动常态化,为学生创造了一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的环境。

学生在兴趣驱动的自主实践中,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为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和锻炼的机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实践的热情。

参加俱乐部的同学的研究与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他们在各类竞赛中崭露头角,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创新实践活动赋予内容载体
自2008年以来,学校在开展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同时,设立项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参与的学生达796人。

其中,各个俱乐部承担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19项、校级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13项,有70%的会员参加了项目的研究工作。

目前为止,学校已有14个国家资助项目和6个学校资助项目顺利通过了验收,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

据统计,仅项目实施以来,仅保定校区学生已获国家专利4项、公开发表论文26篇,完成的软件、硬件设计13个。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设立,与创新实践基地的实践项目形成了有效
的互补,进一步充实了创新实践基地的活动内容。

也使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真正有内容,有开展、有收获、有成果。

三、制度化开展创新竞赛,为学生展示创新能力搭建舞台
多年来,学校通过举办各类校内竞赛和科技活动,推动学生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并从中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汽车竞赛、机械仓Ⅱ新设计大赛等全国性的科技创新竞赛。

为学生充分展示创新能力搭建了舞台,为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学校在俱乐部活动常态化的基础上,通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实训,从中选拔出一批有兴趣、有基础、学有余力的学生为培训对象。

组织低年级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创新活动竞赛,包括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目的在于扩大创新活动参与面,营造创新氛围,启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践。

同时指导高年级学生参加各项国家级创新活动赛事及一些有代表性的专业和社会团体组织的大赛,进一步加强创新训练,培育创新成果。

通过科技竞赛的深入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大学校园中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促使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而且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

四、制定配套政策,保障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为充分调动全校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和管理制度,进一步促进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是学校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3~5个课外能力素质学分,作为毕业的基本要求。

这类学分可以是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实践活动、创新竞赛、发表论文、专利以及完成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等。

从根本上对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给予制度约束。

二是学校改革推荐免试研究生办法,改变原来以学分绩为主的推免办法,改为兼顾创新实践成绩,且所占比例达到25%以上。

其中学生在省部级以上竞赛、发表论文、专利等,都可以记录一定的分值,参加保送研究生。

这一制度也是使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充满激情。

三是学校规定对于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参加设计类创新竞赛取得的成绩,如果和本专业学科相关,经本院系专家认证,可以代替其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学术性、科学性,将课外研究和课内形成有机结合和补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是为调动学生参加创新实践基地的实践项目,学校建立“实践能力等级证
书制度”,对达到不同级别的学生发放“实践能力等级证书”,最高级别可以发到行业认证中心签发的“行业资格证书”。

如仿真实践基地首批16人就获得了行业岗位资格证书,而一般情况下具有两年现场经验的工作人员才有能力获得这类证书。

这一证书被企业所看重,也调动了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