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病—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溢,还有3种气血合并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病—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溢,还有3种气血合并症
血的病证较多,一般可概括为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溢五种。

除血虚外,血热、血寒、血瘀属实,血溢有虚有实。

虚者当补血养血,实者当凉血、散寒、化瘀。

1.血虚
症状:头晕目花,心悸少寐,四肢发麻,唇爪无华,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病机:血虚不荣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失养。

治法:补血养血。

方药:四物汤加味。

本方功专养血补血,主治营血亏虚所致的病证。

2.血热
症状:身热,神昏谵语,烦扰不安,口渴,吐、衄、下血,斑疹紫黑,面红目赤,舌红绛起刺,脉细数。

病机:火热炽盛,入营动血。

治法:凉血清热。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

本方功专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血分热盛证。

3.血寒
症状:手足厥冷,口唇皮肤青紫,筋脉拘急,肢体麻木,腹中冷痛,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脉沉紧。

病机:血为寒凝,运行不畅。

治法: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药:当归四逆汤或温经汤加减。

两方均有温经散寒之功,主治血寒络痹证。

但前方散寒之力较强,主要用于寒凝经脉病证;后方温经之力较强,主要用于冲任受寒病证。

4.血瘀
症状:痛处固定不移,或刺痛拒按,或血瘀积而不散,结成肿块(如肝脾肿大、腹腔肿块、肠覃、石瘕等),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或有紫斑,或红痣赤缕等。

如瘀血乘心,扰乱心神,又可出现谵语、发狂等。

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细涩。

病机:血行不畅,停滞为瘀。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加减。

两方均有活血祛瘀之功,主治蓄血证。

但前方破瘀力较弱,用于蓄血程度较轻,其人如狂者;后方逐瘀力强,用于蓄血重证,其人发狂者。

5.血溢
症状:凡血溢脉外,即谓血溢。

阳络伤的临床表现为咳血、吐血、鼻衄、齿衄和肌衄之类;阴络伤的表现为便血、尿血、月经量多等。

病机:火热迫血妄行,或阴虚火旺,灼伤血络,络伤而溢,或气虚不能摄血,溢出脉外。

治法:总的法则,出血者宜止血,但应辨证求因。

血热妄行者,宜清热凉血;阴虚火旺者,则滋阴降火而宁血;气不摄血者,宜补气摄血。

方药:属于火热迫血妄行者,宜清热泻火,可用三黄泻心汤加减。

气血合病
气血合病的辨证,应分清虚实。

虚证有气血亏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实证有气滞血瘀等。

1.气血亏虚
症状:短气懒言,四肢倦怠,自汗少寐,心悸怔忡,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纳谷较差,舌淡或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病机:多因久病气血耗伤,或慢性失血而致气血双亏,脏腑失养。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本方补益气血,治气血两虚所致的病证。

2.气随血脱
症状:出血量多,面色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神情淡漠,甚则昏厥,脉微细欲绝,或见芤脉。

病机:血脱而气无所依,随血欲脱。

治法:补气固脱。

方药:独参汤。

3.气滞血瘀
症状:胸胁胀满疼痛,或头痛、腹痛,其痛如刺,痛处固定,疼痛持续,或腹部有痞块,刺痛拒按,舌暗红,有紫气或瘀斑,脉细涩。

病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本方功能理气活血通络,主治气滞血瘀而致胸胁疼痛,痛如针刺等症。

具体应用改善还需祥加辩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