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江西卷)(全解全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江西卷)
语文·全解全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
(10分)
A.zhìB.zhè C.zhé D.zhē
A.膊B.搏C.博D.薄
3.(2分)在文中横线①②处分别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聚集交融B.聚集交汇C.汇聚交汇D.汇聚交融
4.(1分)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期待中国的更多发展蓝图传递积极信号,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利好。
B.世界期待中国的发展蓝图传递更多积极信号,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利好。
C.世界期待中国的发展蓝图传递更多积极信号,为了全球发展带来更多利好。
D.世界期待中国的发展蓝图传递更多积极信号,为全球更多发展带来利好。
【答案】1.C 2.B 3.D 4.B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
阳和启蛰,yáng hé qǐ zhé,意思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
故选C。
2.本题考查字形。
脉搏,mài bó,(名)心脏收缩时,输出血液冲击引起的动脉跳动。
故选B。
3.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聚集”是指少数人、小范围的集中。
“汇聚”指会在一处,一般指大量的人或事的聚集。
第一空根据语境应该填“汇聚”,指“民意、民智、民力”会在一处;
“交汇”指(水流、气流)汇合在一起。
“交融”指融合在一起,重点强调融。
第二空根据语境“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应该填“交融”,指“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融合在一起;故选D。
4.此题考查修改病句。
划线句子语序不当。
“更多”应修饰“积极信号”,即:世界期待中国的发展蓝图传递更多积极信号。
故选B。
5.(2分)将下面句子排列成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诗经》中就有“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记载
②琴由于和文人雅士的艺术审美活动联系在了一起
③古琴,亦称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④因此,操琴弄曲,或聆听琴曲以心解心,就成了衡量一个人修养的标准之一成了抒发心志的寄托
⑤上古时期,古琴便被儒雅君子列为“琴、棋、书、画”四大雅好之首
A.③①②④⑤B.⑤①③②④
C.③①⑤②④D.⑤④③②①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③句总起介绍古琴,为领起句。
①句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说明古琴历史的悠久。
⑤句说明上古时期古琴的地位。
②句承接⑤句,说明古琴与古代文人君子联系紧密。
④“因此”总结全段文字,总结说明古琴在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句子排序为:③①⑤②④。
故选C。
6.(2分)下列选项中,符合语境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端午节的家宴上,王苗给爷爷奶奶敬茶,她说:“爷爷奶奶,端午节安康!祝你们生活潇洒,心情愉快,年年高升!”
B.“这周我们班拿到‘流动红旗’,”班长兴奋地说,“主要归咎于班主任的英明管理,也是同学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后我们再接再厉。
”
C.在“环境保护月”活动中,你所在的班级将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倡导节约、低碳、环保的理念。
班长拟写的倡议书中写:“节约用电,务必做到人走灯灭;光线充足时绝不要开灯;电脑用完后必须及时关机……”
D.主题班会邀请校长参加,邀请函上这样写:“校长您好,本周五下午5时整在初二(1)班举行‘健康成长’主题班会,特请您莅临指导。
”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得体。
A.“生活潇洒”是年轻人之间的祝福语,“年年高升”一般用于职场方面的祝福,不适合用于老年人,选项表达不得体;
B.“归咎”指总结过错原因推脱或寻找代替品,此处表示对班长管理班级的赞赏,应该用“归功”,选项“归咎”表达不得体;
C.“务必”“绝不要”“必须”等词态度过于绝对强硬,不符合“倡议书”的表达特点,选项表达不得体;
故选D。
二、古诗文阅读。
(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4分)
雨晴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7.(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首联、颔联绘雨晴之景,“江面清”三字并非写雨后的江面。
B.颔联,诗人的视线因鹊叫由仰视转平视,绘型兼及绘声;因残雷低响,视线由近而远,落笔以写声为主。
C.这是一首通过写景叙事的抒情诗,颈联用了六个带修饰的词,使得记事具体可感。
D.全诗由时间的推移写到空间的变化,构成了多层次多侧面的丰富内涵。
8.(2分)请根据诗题、叙事、写景的角度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7.D 8.诗题“雨”“晴”连用,由“雨”转“晴”,隐隐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叙事则用“尽取”“急
搜”“微凉”“稳睡”“奇句”“新晴”六个词抒发雨晴的喜悦;意象从“晴空”“白云”“语鹊”“雷声”构成多层次多角度、气势恢宏的绚丽景观,喜悦之情流露其中。
【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理解和赏析。
D.根据“天”“江面”“纤云”“小滩”“墙头”“楼外”可知,先写空间的变化;根据“微凉”“新睛”“今宵”可知,后写时间的推移。
因此本项中“由时间的推移写到空间的变化”理解错误;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抓住题干中“诗题”“写景”“叙事”,对诗歌中写景和叙事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分析这些内容是如何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本诗诗题“雨晴”,是由“雨”转“晴”之意,雨过天晴,给人的心情是开朗爽快的,因此诗题透露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全诗八句,前四句是写景,首联“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写雨后初晴天空的景象。
颔联“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诗人的视线由于鹊叫自然地由仰视转为平视,描写由形为主转声为主。
“犹湿”,即写出雨后初晴,又表现了鹊的情态活泼可爱。
下句,随“残雷”的低响,描写形声兼顾转以写声为主,“气未平”三字写雷声不甘干立即销声匿迹。
这一联,运用了拟人手法,使诗句富有生气。
清脆的鹊语与低沉的残雷形成对比,和谐一致,交织成一首雨晴时大自然的交响曲。
这两联描绘出雨晴之后美好的景色。
天空澄澈,鸟儿迫不及待地报晴,雷声不甘于立即销声匿迹,字里行间表达出诗人对雨后初晴美景的喜爱之情。
后四句叙事。
颈联“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用叙事抒发雨晴的喜悦。
雨后微凉引起睡意,雨后新晴牵动诗情,但诗情胜过睡意。
诗人要用诗句来报答自然的美意。
表达了对雨后初晴的喜悦之情。
尾联“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两句仍叙事,事中有景,景中富情。
“卧看星河尽意明”一句化用杜牧的“卧看牵牛织女星”,只是没有小杜诗句的寂寞感,而是兴致盎然。
诗人想象自己在雨后卧看星河的情形。
“尽意明”三个字不仅描绘星河的明澈,也写出诗人想象自己卧看星河虽然“无人共”,但是依然兴致勃勃的情形。
这首诗中,诗人捕捉住雨后初晴自然景况变化的瞬间,以乍晴的天空,漂浮的白云,争喧的鹊鸣,低沉的雷声,构成了多层次多角度,气势恢弘的绚丽景观,诗中虽未着一个情字,但喜悦之情早已透过写景叙事的字里行间喷涌而出,全诗清丽雄浑,奇趣横生。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10分)
游磁圭①记
徐几
由梨水滩沿小溪入高坡,溪水清澈,韵中琴筑②绝可听。
人居半山曲,不井汲.,接竹行窦泉入厨间,至尺数十丈而已。
鸡豚鱼鸟,隐见云气,使人即之③者,咸以为有桃源异世想焉。
数里入孤川,上缘藤蹬,蹬下皆.冰雪,水流两崖径其间。
予劳行,内热气郁,褰④衣濯崖下。
纤鱼出游,若与人狎而玩者。
人缘藤蹬者,有大石塞道,下坠深壑,以大藤延而过其侧。
过蹬,前后凡六涉溪水,乱石棋峙,急流淙淙,溅湿上而,至不得侧足立。
力小懈,抬滑几踢⑤人足。
涉第五水,深广加前之半。
冰骨彻髓,行者愁咸,攀琅玕⑥,履琼瑶,被.珠琉,逾一时乃出。
俄焉,一渡水,一扪岭⑦,至田,上益峻,如蚖蛇⑧升木而昂其首者再。
乃尽岭,又如蚖蛇升木而昂其首者一,乃见民居焉。
(选自《江西文笔精华·游记卷》有删改)【注】①磁圭:在今临川、宜黄、南城、南丰四县交界处。
②筑:古弦乐器。
③即之:接近那里。
④褰(qiān):撩起,揭起。
⑤踢:跌倒,失足。
⑥琅玕(gān):玉石,比喻冰雪冻结之石。
下文“琼瑶”亦喻石,“珠琉”喻冰粒状。
⑦扪岭:摸寻着岭崖而前。
⑧蚖(wán)蛇:泛指毒蛇。
9.(3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汲( )
(2)皆( )
(3)被( )
10.(4分)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由梨水滩沿小溪入高坡,溪水清澈,韵中琴筑绝可听。
(2)冰骨彻髓,行者愁咸。
11.(3分)作者在游览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案】9.取水全,都同“披”,穿着10.(1)(我们一行)从梨水滩沿着小溪进入高坡,溪水清澈透明,泉水的响声如奏琴筑,极为动听。
(2)水特别冰,深透入骨,走路的人都特别发愁。
11.①清澈动听的山泉;②隐藏在幽幽绿色和云气里的茅屋及鸡、猪、鱼、鸟;③游来游去,与游人亲呢玩耍的鱼儿;④像棋子成对地屹立着的乱石和湍急的溪水;⑤结冰难行、险峻的山崖。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翻译。
(1)句意:不去井中打水。
汲:取水。
(2)句意:石阶下都是冰雪。
皆:全、都。
(3)句意:穿着布满小冰粒的衣服。
被:同“披”,穿着。
1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句子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本题重
点字词有:
(1)清澈:清澈透明。
韵:泉水。
琴筑:琴,代指拨弦乐器;筑,代指打击乐器。
绝可听:极为动听。
(2)冰:名词作形容词,水特别冰冷。
彻骨:深入骨髓。
愁咸:特别发愁。
1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与概括。
据“溪水清澈,韵中琴筑绝可听”可概括为,清澈动听的山泉水;
据“鸡豚鱼鸟,隐见云气,使人即之者”可概括为,隐藏在幽幽绿色和云气里的茅屋及鸡、猪、鱼、鸟;
据“纤鱼出游,若与人狎而玩者”可概括为,游来游去,与游人亲呢玩耍的鱼儿;
据“乱石棋峙,急流淙淙,溅湿上而,至不得侧足立”可概括为,像棋子成对地屹立着的乱石和湍急的溪水;据“攀琅玕,履琼瑶,被珠琉……上益峻,如蚖蛇升木而昂其首者再”可概括为,结冰难行、险峻的山崖。
【点睛】参考译文:
(我们一行)从梨水滩沿着小溪进入高坡,溪水清澈透明,泉水的响声如奏琴筑,极为动听。
有人家居住在半山偏僻之地,不从井里打水,(而是)把竹筒连接起来,将洞中的泉水直接引入厨房里面,从洞中到厨房也就是几十丈罢了。
鸡、猪、鱼、鸟,隐藏在云气里,若隐若现,让人接近那里,都把那里当作不同于当代的世外桃花源呢。
(再走)几里进入山川,沿着布满藤蔓的石阶往上走,石阶下都是冰雪,潺潺的溪水从山崖的中间流过。
我辛苦地一路前行,身体发热,呼气郁结,便撩起衣服在崖石下洗脸。
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好像在与人亲昵玩耍。
人沿着布满藤蔓的石阶行走,有一块大石头堵塞道路,往下延伸到山谷,凭借大的藤蔓延伸,从石头的侧面经过。
穿过石阶,前前后后共六次涉过溪水,杂乱的石头像棋子成对地峙立着,湍急的流水发出轻柔的声音,浪花飞溅,沾湿了石头,到了那里不得不侧着脚站立在石头上。
用力如果稍有松懈,抬滑竿的轿夫就有可能失足跌倒。
走过第五条溪水的时候,溪水的深度和广度比前面多了一半。
水特别冰,深透入骨,走路的人都特别发愁,攀缘、踏着冰雪冻结的石头,穿着结有冰粒的衣服,越过因冰冻而坚挺的树木,过了好久才走出来。
一会儿渡过溪水,一会儿摸寻着岭崖而前,到了有田的地方,往上走更加险峻,山岭好像毒蛇一再昂起头的样子。
翻过山岭,前面的山岭又像毒蛇一再昂起头的样子,终于见到了居住在这里的村民。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3)民谚云:“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民谚的后一句与《曹刿论战》中,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答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识记。
注意易错字词“潮、阔、悬、鄙、谋”等的正确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6分)
这思考的窑洞
梁衡
①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
②照理说我对窑洞并不陌生,我是在窑洞里生,窑洞里长的。
我对窑洞的熟悉,就像对一件穿旧了的衣服,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
但是,当三年前,我初访延安时,这熟悉的土窑洞却让我的心猛然一颤,以至于三年来如魔在身,萦绕不绝。
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
③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心脏,是艰苦岁月的代名词。
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延安的形象是战争,是大生产,是生死存亡的一种苦挣。
但是当我见到延安时,历史的硝烟已经退去,眼前只有几排静静的窑洞,而每个窑洞门口又都钉有一块木牌,上面写明某年某月,毛泽东同志居住于此,著有哪几本著作。
有的只有几十天,仍然有著作产生。
这时仿佛墙上的钉子不是钉着了木牌,而是钉.住了我的双脚,我久久伫立,不能移步。
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几棵柳树轻轻地垂着枝条,不远处延水在静静地流。
我几乎不能想象,当年边区敌伪封锁,无衣无食,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每天都十万火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④我看着这一排排敞开的窑洞,突然觉得它就是一排思考的机器。
在中国,有两种窑洞,一种是给人住的,一种是给神住的。
你看敦煌、云冈、龙门、大足石窟存了多少佛祖,北岳恒山上的石洞里甚至还并供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
这实际上是老百姓在假托一个神贮存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信仰。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需要偶像,眼前这土窑洞里甚至连一张毛泽东的画像也没有,但是五十年了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因为这窑洞里的每一粒空气分子中都充满着思想。
我仿佛看见每个窑门上都刻着“实事求是”,耳边总是响着毛泽东同志那句话:“‘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
⑤自党中央从一九三八年一月由保安迁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先后住过四处窑洞。
这窑洞首先是一个指挥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但为了这些决策的正确,为了能给宏伟的战略找到科学的理论根据,毛泽东在这里于敌机的轰炸声中,于会议的缝隙中,拼命地读书写作。
所以更确
切点说这窑洞是毛泽东的书房。
在这里他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文件,左手写文章。
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
当我们与对手扭打在一起,急得用手去撕,用脚去踢,用嘴去咬时,他却暗暗凝神,调动内功,然后轻轻吹一口气,就把对手卷到九霄云外。
他是比一般人更深一层,更早一步的人。
他是领袖,更是思想家。
像达摩面壁一样,这些窑洞确实是毛泽东和他战友修炼真功的地方,是蒋介石把他们从秀丽的南方逼到这些土窑洞里。
四壁黄土,一盏油灯,这里已经简陋到不能再简陋。
但是唯物质生活的最简最陋,才激励共产党员的领袖们以最大的热忱,最坚韧的毅力,最谦虚的作风,去作最切实际的思考。
⑥我在窑洞里徘徊,看着这些绵软的黄土,感受着这暖融融、湿润润的空气,不觉勾起一种遥远的回忆。
我想起小时躺在家乡的窑洞里,身下是暖呼呼的土炕,仰脸是厚墩墩的穹顶,炕边坐着做针线的母亲,一种说不出的安全和温馨。
窑洞在给神住以前,首先是给人住的,它体现着人与大地的联系。
希腊神话里的英雄安泰只要脚不离地就力大无穷,任何敌人休想战胜他,而在一次搏斗中他的敌人就先设法使他脱离地面,然后击败他。
斯大林曾用这故事来比喻党与人民的关系。
延安岁月是毛泽东及我们党与土地、与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时期。
毛泽东住在窑洞里,上下左右都是纯厚的黄土,大地紧紧地搂抱着他,四壁上下随时都在源源不断地向他输送力量。
他眼观六路,成竹在胸。
⑦当你在窑洞前徘徊默想时,耳边会响起黄河的怒吼,眼前会飘过往日的硝烟。
但是你一眨眼,面前仍只有这一排静静的窑洞。
自古都是心胜于兵,智胜于力。
延安的这些窑洞真不愧为毛泽东思想的生产车间。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展示才华思考写作的辉煌时期。
思想这面铜镜总是靠岁月的擦磨来现其光亮,半个世纪过去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离我们渐走渐远,而作为思想家的毛泽东却离我们越来越近。
(有删改)13.通读全文,按照作者在不同的时空对窑洞的思考和理解,在下列方框内填写文字。
(6分)
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窑洞——在窑洞外,①和②——在窑洞里,③——在窑洞前,生产思想的窑洞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既点出了题目中的“窑洞”,又借助交代窑洞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原因引出下文对“伟大的人”及其思想的具体展开。
B.文中加点的“钉”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被眼前几排静静的窑洞吸引而伫立不动的状态,突出表现了伟人及其思想的巨大魅力。
C.第三段和第五段,通过对毛泽东在弹火纷飞中仍然坚持读书写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毛泽东是一个求学上进、谦虚好学的伟人。
D.这是一篇政治散文,文章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经作者之手,使枯燥的政治写得
隽永流畅、感情充沛。
15.结合上下文,从写作手法上谈谈你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的理解。
(3分)
16.本文题目“这思考的窑洞”有怎样的意蕴和表达效果?纵观全文,简要回答。
(4分)
【答案】13.指挥作战的窑洞;思考的窑洞;与人民关系最紧密的窑洞(源源不断输送力量的窑洞或最接地气的窑洞)14.C 15.此句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毛泽东的英雄形象——既能及时化解眼前的危机,还能预先思考下一步的行动;表达了对毛泽东卓越能力和智慧的赞美之情。
16.意蕴:“这”近指代词,含有作者亲自参观“窑洞”的经历;“窑洞”既是实写,也是借代曾经在此居住的毛泽东;用“思考”修饰“窑洞”既隐含曾经居住在此的毛泽东善于思考,也表达了自己到此得到了深刻启迪。
(答到2点即可)
效果:“这”既拉近“窑洞”和作者的距离,也拉近“窑洞”与读者的距离;“思考”将“窑洞”拟人,使题目新颖生动,能引发读者思考,并激发阅读兴趣。
【解析】13.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
从第①段“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可知,从延安回来,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
从第③段“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和第④段“我看着这一排排敞开的窑洞,突然觉得它就是一排思考的机器”、第⑤段“……这窑洞首先是一个指挥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知,这是作者在窑洞外对窑洞的思考和理解,认为这是指挥作战的窑洞和思考的窑洞;
从第⑥段“延安岁月是毛泽东及我们党与土地、与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时期。
毛泽东住在窑洞里,上下左右都是纯厚的黄土,大地紧紧地搂抱着他”可知,在窑洞里,觉得这是与人民关系最紧密的窑洞,是源源不断输送力量的窑洞或最接地气的窑洞;
从第⑦段“当你在窑洞前徘徊默想时,耳边会响起黄河的怒吼,眼前会飘过往日的硝烟。
但是你一眨眼,面前仍只有这一排静静的窑洞。
自古都是心胜于兵,智胜于力。
延安的这些窑洞真不愧为毛泽东思想的生产车间”可知,在窑洞前,觉得这是生产思想的窑洞。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C.“……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毛泽东是一个求学上进、谦虚好学的伟人”理解有误。
对毛泽东在弹火纷飞中仍然坚持读书写作的细节描写,展现的是毛泽东沉稳大气、处变不惊的领袖风范。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找角度,扣内容,析效果,剖感情。
可从表现手法、修辞(比喻、拟人、涨、对偶、借代等)、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来解析;也可从句式的角度,如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还可从词语使用的角度:例如动词的作用,形容词的作用,副词的作用,数词的作用,叠词的作用等等。
“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运用了类比手法,把毛主席比作“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生动地表现了毛泽东的英雄形象;“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意思是能及时化解眼前的危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意思是还能预先思考下一步的行动;再联系后文“他是比一般人更深一层,更早一步的人。
他是领袖,更是思想家”可知,表达了对毛泽东卓越的能力与智慧的赞美之情。
16.本题考查对散文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可以先分析标题内容,再从题目的线索作用、抒情作用表现主旨的作用等方面分析,综合考虑得出答案。
本题中,标题是“这思考的窑洞”,理解它的意蕴和效果,首先要明确“这”的指代内容,理解两个关键词“窑洞”和“思考”的意蕴。
结合文本可知,“这”是近指代词,指的是延安,隐含了作者曾亲自来到“窑洞”参观的经历;拉近了“窑洞”和作者的距离,也拉近了“窑洞”和读者的距离。
结合文中第②段“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第③段“每天都在流血牺牲,天都十万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可知,“窑洞”既是实写,同时也借代曾经在此居住的毛泽东;另外,用“思考”来修饰“窑洞”,明显赋予“窑洞”以思想,将它拟人化,使题目新颖生动,能引发读者思考,并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隐含曾经居住在“窑洞”中的毛泽东善于思考的特点,也表达自己到此得到了深刻的启迪。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8分)
莫让浮云遮望眼
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数百年前,文人们就通过琅琅上口的诗歌告诫后人,对待事物要站在正确的角度,切不可让其他因素干扰了你对真相的审视。
②宋人的墙为雨淋坏,儿子与邻翁对他做出了相同的提醒:“修好墙,以防盗。
”盗贼果真光顾后,宋人称赞起儿子的先知先觉,却怀疑邻翁的手脚是否干净。
同样的提醒,为何招来截然不同的态度,恐怕宋人正是被感情上的亲疏蒙蔽了双眼吧!自古以来,人们就颇为重视感情因素对事件成功与否的影响。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诚然,感情上的亲密对事业的成功也许会起到一定作用,然而,在认知事物本质上,感情上的亲疏有时也会给人带来错觉以及误导。
国外科学家曾做过试验,让试验者在一组照片中选出长相最符合审美标准的一张,结果受测者选出的容貌多与自己亲友相近。
排除个人审美观念不谈,生活的耳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