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合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第一篇:整合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整合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知识梳理
“信息”是指作者在文中所阐述或传达的读者未知的知识、内容、事实、理论、观点或设想等。

“文中的信息”主要是指文章中介绍的最新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作者的观点等。

具体内容如下: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

这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

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资料。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认真筛选,抓住主要信息,把握本质特征。

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

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的相关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题内容联系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次留主,通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所谓“整合”是指把筛选出来的有用的语言材料按题干要求进行分类,用准确的语言对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描述或总结概述。

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察的内容主要有:一时能够对照试题中的材料辨别选项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从文章语言材料中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要的描述。

方法技巧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可遵循以下答题步骤:
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设计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论述文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主要内容要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确定筛选信息的区间。

信息筛选的依据主要是题干和文本。

做题时,如认真分析题干,
明确命题的指向至关重要。

明确提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这里需要了解命题者命制试题干扰项时常用的方法:1删减原文中的某些修饰、限制的成分,从而造成原文内容的减损或扩大;2改变原文中某些词语或句子的顺序,从而导致原文语句的含义变化;3改变原文的说法,将未然说成已然,部分说成全体,个别说成一般,主观说成客观,诸如此类;4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5在拼凑原文某些与居室,命题者常常无中生有地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

第四步,整合信息,判断作答。

第二篇:2010高三语文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32)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信息,这是当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

从阅读学,尤其是学习性阅读来说,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

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一、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三条途径: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
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

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
目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第1题。

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譬如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就首先要弄清“拿来主义”这一基本概念。

文中有这样一些语句与这一概念的含意有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经过分析可知,第1句侧重于说明怎样拿,第3题着重说明拿来后怎么处理,第4句说明空行拿来主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第2句的“占有,挑选”是“拿来主义”的核心。

读过《拿来主义》的同学都知道,其实这就是文章的基本内容。

把握住这一点,也就是根本上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以及全盘接接、全部否定等各种错误观点划清了界限。

2.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
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

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例1: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是一个信息量极丰富的长句子,阅读时自然不能放过。

在这句话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一重要信息一般是抓得住的,还有没有其他信息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一状语中隐含一条重要信息,即高度评价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的价值,也就是说,马克思的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再研究下去还会发现其他重要信息,如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构成及其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等等。

3.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

这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

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例2: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的一个艺廊的。

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名著需要重读》)
这段不长的文字引述了中外许多作家的作品,既说明了经典名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更说明了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而后者便是作者主要表述的意思,也是这些材料包含的主要信息。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即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要注意作者对材料所作的评述,注意表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二、关于整合信息
提取信息是为了整合信息。

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把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把零碎的信息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方可对阅读材料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

譬如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在论述为什么要改造学风、怎样改造学风时,对调查研究说了一些话。

按照整合的要求,首先要把这些话提出来,并加以整理归纳,就可以看出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主张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调查研究的重要性:(1)马、恩、列、斯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另一方面是调查研究的方法:(1)对国内外各方面作系统的搜集材料和整理工作,(2)
应用马列主义理论对周围的环境作系统周密的调查,(3)对敌我友三方面的动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引出应有的和必要的结论。

能像这样把分散的信息提取出来,归纳出来,就是完成了“整合”工作,能这样做也是提取信息能力强的表现。

在高考中,许多阅读题的正确解答,都需要作这样的整合。

如2002年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像这样的试题,首先要把文中相关的材料、语句提取出来,然后加以分析、归纳,即进行整合,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三、筛选、整合信息应注意的问题从高考来说,主要应注意两点1.提取信息要准确
所谓准确,主要是指两点:一是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二是满足试题需要,包括提取和整合的角度,归纳的要点,都要恰如其分。

譬如上列2003年第20题,“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就规定了提取、整合的角度。

所谓“文化”,特指精神财富。

文章开头所说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这是精神财富;文中列举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这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这两个方面正好是试题要求的“两点”。

顾此失彼,或者不从精神财富方面去考虑,都是不准确的。

2.要准确理解文章语言
这是从筛选的整合信息的角度说的。

信息靠语言文字符号传递。

不能准确理解语言,就不会有准确的筛选和整合。

因此,要特别注重准确理解阐释基本概念、介绍事物属性的语句。

准确理解表述作者见解、观点或传递新知识的语句。

例3: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

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

(《人类能进行人工冬眠吗》)
这段文字首句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第2句说这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就是“调节性”在“更宽范围”上获得进化,并举例
说明。

据此就可以认定,冬眠动物与非冬眠动物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具有调节性,而在于调节范围的宽窄、调节能力的强弱。

如果不抓住“在更宽范围”上的限制,不注意“就要……强”的强调,提取信息就不会准确。

四、典型题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

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

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

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

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

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

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

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对于这种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这确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

(1)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2)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美国的那种转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D.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4)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不过十多年时间。

B.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C.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之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

D.转基因是一种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它给作物载培带来从未有过的根本改革。

这是一篇介绍“转基因作物”研究情况、评价转基因作物利弊的自然科学类文章,主要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第1题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

正确的一项是D。

A项的“环境影响”之说错,应是移植其他生命体的基因;B项的“抗除莠剂”、“抗病毒是“特性”,而不是“基因”;C项“杂交作物”错“转基因作物”的“杂交作物”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第2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实际是考查从重要句子中提取信息的成功,答案是C。

文中画线句子是两个句子,用举例方式说明转基因作物有可能产生的问题,A项之错在“污染环境”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根据;B项的表述以偏概念,“有可能加快出现”不等于“无法对付”;D项错在“保护”,有选择地杀死某些害虫与“保护”另一些害虫,完全不是一回事。

解答本题可知准确理解语言的重要性。

第3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实际是考查从重要语句中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案是B。

A项的主要错误在“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实
际上有的已推广,有的还在实验室试种;C项的原文是说“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而该项的表述违反了原意。

D 项否定增产的目的,显然与文意不符。

第4题考查辨别,筛选信息的能力,不准确的一项是C。

C项错在“已经”,文中只是说专家担心,而它却说为既成事实。

其他三项都可以在文中找到对应的文句。

五、练习与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

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

儒家虽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

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

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

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

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是十分看重的。

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

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

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间,人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
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

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

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

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

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节选自邵汉民《儒家文化精神及价值的现代透视》)
1.对“人本意识”的理解,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A.人本意识肯定人的主体性,主张“人贵物贱”,把人当作人看待。

B.人本意识主张尊重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看重以的生存发展。

C.人本意识承认个体主体的作用,看重人的个性及个体的独立及发展。

D.人本意识承认个体的独立性,追求人的主体性和独立自觉的价值。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次是()A.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注重的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B.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尊重人性、人权和人的发展。

C.儒家民本思想以肯定人性为手段,西方民主思想以肯定人权为目的。

D.儒家民本思想强调人格尊严,西方民主思想强调人格平等。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群体,分类而居;人性是普遍存的,不可否认。

B.儒家的人本思想包含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C.儒家“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观点的核心是争取民心。

D.儒家认为了解民情、尊重民意、与民同乐等都是尊重人的体现。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西方思想家较之儒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

B.人本意识让人体会到人的尊严与伟大,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C.儒家强调的“民贵君轻”,警示后世统治者
要有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吸取民本思想的营养,扬弃官本位意识。

附:答案及简析:
1.C(本项错在“看重人的个性”。

文中说“突出人的个性”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的看法。

其他三项都可在文中找到依据)2.D(A项错误显而易见;B项“尊重人权”只是西方思想家的观点;C项错在“肯定人权为目的”,西方思想家肯定人权是为了“导出人格平等”)
3.B(本项依第二段所用材料及分析作概括,文中有“靠自己的努力”、“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等语句。

A项错在“分类而居;C 项错在对“核心”的判断,文中对“人贵物贱”等观点有阐述,其核心是突出“人的社会价值”,而非“争取民心”;D项的内容是作者的评述,而不是“儒家认为”的,且“了解民情”于文无据)4.A(文中将儒家和西方思想家的观点作比较,说明其异同。

作者说的是“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不能等同”,没有谁比谁“高明”之意;再则,“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把两家学说搅在一起,表述的也不是西方思想家的“高明之处”)第三篇:100测评网2010高三语文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高三语文复习讲座(32)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信息,这是当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

从阅读学,尤其是学习性阅读来说,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

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
列关系。

一、获取信息的途径
主要有三条途径: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
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

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第1题。

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譬如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就首先要弄清“拿来主义”这一基本概念。

文中有这样一些语句与这一概念的含意有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经过分析可知,第1句侧重于说明怎样拿,第3题着重说明拿来后怎么处理,第4句说明空行拿来主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第2句的“占有,挑选”是“拿来主义”的核心。

读过《拿来主义》的同学都知道,其实这就是文章的基本内容。

把握住这一点,也就是根本上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以及全盘接接、全部否定等各种错误观点划清了界限。

2.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
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

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例1: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