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培元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行培元功》
五行培元功》
《五行培元功》功法简单易练,但其中却蕴藏着很深奥的道理。
由于其简单易行,所以男女老幼皆可练习;由于其功理与医理结合紧密,所以在祛病健身上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为了较全面地阐明该功法的功理,我们从传统中医理论和中国传统气功中《返朴归真》的原则两个方面,来分别加以论述。
首先,从中国传统医学方面来说。
人体成形,内有五脏,便从五脏产生了"气",有了"气",人才能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人体五脏,又叫内五行,与传统的五行学说密切相关。
心属火,有炎上之象;肝属木,有曲直之形;脾属土,有敦厚之势;肺属金,有从革之能;肾属水,有润下之功。
胸膈在肺经的位置上,覆盖着各个脏器,肺经一动则五脏皆不能独静。
两乳头之中为心的位置,肺下胃上,是心经的位置。
中医认为"心为天君,君火一动则相火无不配合"。
两肋之间,左脾右肝,腰之两侧为两肾。
五脏皆系于脊背,通于脊髓,所以背脊十四节全都属肾。
肾为先天之本,肾水充足然后五脏皆有生机。
五脏在体内各有定位,而形之于外者,亦皆各有专属。
以头而论,天庭为六阳之首,萃五脏之精华,为头面之主脑,一身之座督。
印堂又叫"天心",是为天庭之枢机。
生发之气通过天心,由肾而上达于六阳。
双目虽云属肝,其实乃五脏精华之所聚,上包为脾;下包为胃}大眼角为心经;小眼角为小肠;白眼珠属肺;黑眼珠属肝;瞳仁则为肾。
两耳属肾,鼻端属脾,发则为肺,唇、腮皆为脾。
两唇之下为承浆,承浆之下名地阁,地阁亦肾经之位。
其它如肩、背、四肢,皆各有专属,不一一详陈。
大约亩之,身之凸出者属心;凹陷者属肺;骨之露处皆属肾;筋之联处皆属肝;肉之厚处皆属脾。
而五行百体,总为一气,内外相呼应,牵一发而动全身。
是故练此《五行培元》之功,一肢动则浑身俱动,一脉行而百脉皆行。
内五行,外五行,实为一体而不可分割者
也。
在练功时,如象其意,则肺气动如雷;心气动如虎;肝气动如箭而曲直灵变;肾气动如风似闪之速l脾气动则大力出现。
五行一齐动,则要学者自己去揣摩体会,非区区笔墨之言所能尽其意者.以上统而言之,下面分而言之。
《理肺功》练的是一气之起落。
练时要求如水之翻浪,起落分明。
起式用的《养气功》的三体式站桩,每打一个起落,在定式时都是三体式站桩的姿势,而且要求定10秒左右。
这时,静中寓动,呼吸自然,对治病者再配以眼神内视,如此则可以调节内脏的植物性神经反射,使内脏细胞产生生物电,形成人体生物场。
人体各部位各脏器,均有其各自的磁场,各脏器之间均有其场的相互影响。
人体场在体内产生的电磁波,可以调整细胞的新陈代谢,使其达到阴阳平衡以祛病保健。
也可以作为细胞信息,发出去为他人治病。
其桩步十趾抓地,脚心空涵,用劲时提膝、抱胯、提肛,起到了良好的补肾作用。
盖涌泉为肾之穴,腰为肾之府,踵为肾之要,膝与胫皆属肾。
肾为先天之本,肾脉通则肾精足、肾气旺,体魄自然强健。
其姿势下肢负重较正常者为大,尤其是抱胯动作,可促使骨盆腔和下肢骨骼及软组织的循环代谢加强,增加血流量,并能使全身神经体液调节系统维持动态平衡。
加以两臂抬起,便于肋间肌与膈肌同时收缩,不但可增加肺通气量,同时肺泡壁的通透性也增大。
以上种种都起到促进康复的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许多肾虚、遗精、腰膝酸软、神经衰弱、顽固失眠的病人,通过锻炼,都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换式时,起钻落劈都是从中府、云门而出,这两穴都是肺经的重要穴位。
中府是肺经的募穴,手太阴、足太阴二脉会合于此,对肺气之通达,至关重要。
落劈时,虎口圆撑,使肺气直贯少商,进入大肠经的商阳穴。
少商是肺经之井穴,直接关系到呼吸系统一切疾病的治疗。
眼为心之使,眼到则心到,心到则神到,神到则意、气皆到,故练功时应目视虎口,使肺气畅通。
两手出入钻翻,带动肋间肌、肋下肌,使肋骨上提下拉,增加了呼吸时胸腔的收缩与扩张,也可增加肺通气量,起到养肺的作用。
《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中说:"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
"所以肺气通畅
则诸脉皆随之而动。
西医认为肺向人体输送氧气,要经过肺血流量的控制,而肺泡壁的微动脉又受体液因素的调节,但体液量及其成分的相对稳定,主要是通过肾来调节的,所以不论是健身还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必须理肺与补肾同时并举。
由于《理肺功》既具有养肺之功,又具有补肾之能,因之它就成了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理想手段之一。
《强肾功》练的是一气之流行。
其气发于肾,如水之委宛曲折,无所不到。
什么是肾呢?西医认为肾是位于腰部的脏器,左右各一。
两肾后面上部与膈肌相贴,下面由内向外依次与腰大肌、腰方肌、腹横肌相邻接,它执行着人体极为复杂的功能,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恒定。
其健康与否与其结构和肾血供应有决定性关系。
人体血容量的20%以上注入于肾,每天为1700升左右。
如果任何因素改变了肾血管正常的生理供血机能,都将改变肾脏的功能。
中国医学认为,肾除了两个肾脏之外还包括生殖泌尿系统及前列腺、胰岛、肾上腺、女子胞等重要生殖腺和内分泌腺,包括命门在内,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
名医张景岳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亦非此不能发。
"故肾又被名为"作强之官"。
练《强肾功》时,身体上下相随,手足相顾,两手划圆,两肘交替向身体中线裹挤,形成了全身以腰为主宰的运动方式,整个脊柱不停地蠕动。
不但头、颈、上下肢肌群参加了运动,脊柱前、后肌群不但参与了脊柱及其相邻部分的运动,还要参与维持脊柱的协调和平衡,使上下肢运动时具有稳定性。
在练功时,把手放到腰脊处,可以明显感觉到筋膜和肌肉有节奏的运动:脊柱一伸一缩;肌肉一张一弛;内气一起一伏;两肋一开一合,直接按摩和激发了肾脏、肾血管和神经,改善了脊柱本身和腰部脏器的供血状况,起到了洗髓作用。
肾脏可得到充足的营养而增强其功能,人体废物也得到及时排泄。
同时还可以增强黄韧带、棘间韧带、前后纵韧带等脊柱附属韧带的牢固性,防止脊柱病的发生。
肾气充足后,元阳元阴得以互根互济,肾水上潮以济心火,肾精化气,还精补脑。
所以此功可以强肾固精也。
《舒肝功))之锻炼,内气发于肝脏,两手出入,势如连珠,练的是一气之伸缩。
本功法在练功换式进步时,后脚大脚趾特别用力。
大脚趾内侧为脾经之起点隐白穴,其外侧为肝经之起点大敦穴。
故换一步必能从此二穴勾动脾经、肝经之脉气,使之沿腿内侧而上,起到"肝脾之气宜升"的作用。
练功中,两臂出入以肘磨肋,不断地抚摩期门、章门二穴。
章门为肝经之要穴,脾经之募穴,八会穴之一;期门为肝经之募穴;大敦为肝经之井穴,故而此功可以舒肝。
运动中,腰有转动,肋有开合,肝气得以疏泄,脾气得以运化。
肝为人体重要脏器之一,具有特殊的代谢功能,如糖元的贮存与分解,尿素的合成,制造血浆蛋白等,故中医有'肝贮血"之说。
肝气舒,则心血足、筋膜健;脾气升则肌肉丰满。
练功时还要瞪眼,使肝经之气由其支脉上升而出于目,则"目得血而能视"(见《黄帝·内经》),又有明目之功效。
《养心功))练的是一气之开合,用的是血梢之力,其气发于心脏,可以养心。
从中国传统医学角度来看,此功法的动作,一拳上翻,可发动心经脉气自腋下之极泉经少海、神门、少府而直达小指尖挠侧的少冲穴,同时也调动了心包经的脉气自乳头外侧的天池穴,沿臂内侧正中经曲泽、内关、劳宫而达于中指尖端的中冲穴。
另一拳磨肋而出,发动肝木之气以助心火之威。
左右交替,生生不已。
两脉畅通则心气和顺,心气和顺则能养心血。
诸血皆属于心,故练此功后,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
就西医理论而言,此外之心是指心血管系统和脑神经系统而言的。
心脏的功能,犹如一个唧筒,通过心肌节律性收缩与舒张,从静脉抽吸血液并把它射向动脉。
心脏本身所需的各种营养和氧气则全部要向冠状动脉去摄取。
当心脏负担加重时,冠状动脉就要通过增加血流量来增加供氧量。
当心肌状态和大动脉压力保持恒定时,如果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则心室收缩前压力将增大,心室的收缩力也增强。
根据以上特点,如果使用该功法作缓慢、柔和而有节奏的开合运动,可使回心血量比平时增多,心室收缩力增大,送入肺循环和体循环的血液均增多。
这就是此功法可以养心的道理。
不过还应注意,心脏收缩前回心血量并非是越多越好,也有一定限度。
当超过一定限
度时,反而会导致心脏收缩力减弱。
所以,运动过度、超负荷,会使心脏收缩力减小,这是不好的。
使用本功法治疗心脏病时,必须很好地掌握运动量,使之恰如其分。
动作要柔和并与呼吸相协调,这一点十分重要。
运动量不能过大,要勤休息。
对冠心病患者,以不引起心绞痛、不感疲劳为宜。
对高血压、高血压心脏病和伴有冠心病的患者,应先作"静功"再配以《养心功》。
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若病变无活动性,全身状况和心脏功能代偿较好者,应该使用《养心功》进行治疗。
过去那种传统的、消极静养为主的方法,是错误的,应予以纠正。
总之,对各种心脏病患者,坚持练《养心功》可使心率减慢,回心血流量增加,舒张期延长,心搏出量增多。
同时可使心肌毛细血管相应扩张,心肌可获得更多的血和氧气供应,从而改善其新陈代谢,增加心脏储备力。
而且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全身健康状况。
《健脾功》亦称《调脾功》,拗步斜身,其形似球,练的是一气之团聚。
练时总要性实、气和、形圆、劲顺,气发于脾脏,方为得体。
脾,指的消化系统,有运化水谷之功能。
它既是摄取、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器官,又是防御外来刺激、侵害的重要屏障,对防止疾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所以中医称之谓"后天之本"。
本功法的呼吸和动作对胃肠起到柔和的抚摩作用,可帮助其消化、吸收、流通、排泄。
换式时后脚斜蹬拇趾叩地,两臂如丝锥拧进,阴阳转换。
大脚趾内侧有脾经之起点隐白穴,两臂阳面分布着大肠经、小肠经和三焦经。
蹬脚、拧臂,则带起脾经之脉气上升,勾通三焦经之脉气,大、小肠经之脉气亦随之通畅,中士运化水谷之机乃得健旺。
对脾肾阳虚、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都有较明显的疗效。
初练者往往感到肠鸣辘辘,乃肠气通畅的征兆。
久练者食欲增进,体重增加,乃是脾主肌肉的具体表现。
《五行培元功》对五脏之滋补,大体如上述。
临床的具体使用,尚须视患者体质、病情而定,有时尚须配以各种不同的"息法",或配以其它辅助功法。
例如身体瘦弱者宜用和息;慢性肠胃病宜用增长息;
冠心病宜用冲息;一高血压宜用下息等。
某些眼病可配以"苍鹰搏兔";某些呼吸道病可配以"乌龙翻江"和"游龙戏水"。
总之,人身是一个整体,各脏腑之间皆有其相互补充、
相互制约的关系,不能孤立对待。
必须按照五行生克、乘、侮之理,辨证施治。
运用气功配方。
这些方法,都应该在气功医师指导下进行,切忌自以为是,盲目使用,以免发生偏差,无益而有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