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棉鞋里的阳光∣人教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棉、照”等13个生字。
会写“妈、奶”等6个字。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
二、教材分析
奶奶老了,妈妈格外体贴,把老人的棉被晒一晒,让她睡得更暖和。
贤淑的举动影响着幼小的心灵,小峰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帮奶奶晒棉鞋。
阳光钻进了棉被,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小峰母子俩的孝心也随着阳光温暖着奶奶的心。
这是继《胖乎乎的小手》之后又一篇充满家庭温暖的短文。
通过对小峰母子给老人晒棉被、晒棉鞋过程中人物的动作、对话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赞扬了尊老敬老的好风尚,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关心长辈,学会体贴。
三、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和自读、自悟课文。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关心长辈,学会体贴。
五、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把要会认的字读会,把课文标出自然段。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播放第2张幻灯片)谈话:你喜欢奶奶吗?你为奶奶做过什么事?
2. 观察图画。
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奶奶开心吗?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吧!
(二)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播放第3张幻灯片)
⑴听老师范读,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⑵同桌互读互听,正音。
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读。
⑶指名读,正音。
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翘舌音“照、晒、收”,后鼻音“躺、睛”,前鼻音“棉、眼”。
2.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播放第4张幻灯片)(1)妈妈为什么要给奶奶晒棉被?(“阳光钻进棉花里”,棉被更暖和)。
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妈妈为什么要给奶奶晒棉被。
(2)小峰为什么要给奶奶晒棉鞋?(“棉鞋里也有棉花”,晒过以后,“棉鞋里有好多阳光”)。
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小峰为什么要给奶奶晒棉鞋。
(三)自主识字
1. 生字宝宝们有些着急了,它们从课文中跑出来了,谁愿意当小老师领大家读?(播放第5张幻灯片)(指名领读)
2. 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读一读。
(指名读)
3. 这些生字都找到朋友,组成词语了,你能把这些词语读出来吗?(播放第6张幻灯片)(指名读)
4.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指名说。
(播放第7张幻灯片)
换一换:说——脱很——眼清——情——精——睛
加一加:被——衣+皮睛——目+青晒——日+西
想意思:躺——身摆——扌被——衤
组词语:午()()()收()()()摆()()()脱()()()晒()()()
编歌谣:一条白毛巾,挂在木头上(棉)家中人一口(合)
5. 开火车读读生字。
小小火车开的快,一开开到这边来。
我们的火车不但要开得快,而且要开得响。
(四)合作研读,思考,感悟。
1.(播放第8张幻灯片)分角色朗读课文。
思考:小峰做了一件什么事?他是怎么想到做这件事的?奶奶开心吗?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分组讨论。
全班交流。
3.(播放第9张幻灯片)看课文插图,找出对应的段落,读一读。
⑴男生读。
⑵女生读。
(五)拓展练习
(播放第10张幻灯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插图的内容。
(六)写字练习
(播放第11张幻灯片)
1.指导观察、交流。
(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妈”、“奶”、“放”、“收”。
)
⑴“女”字旁的写法、笔顺:撇点的点要写短一点,横变为提,不能超出右边的撇;先撇点,再撇,最后写横。
⑵“马”第二笔是“竖折折钩”,“乃”字的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
⑶反文旁是四笔写成,捺要写得舒展开。
⑷反文旁第一个撇要靠上,第二撇的起笔处应在横的右端。
2.学生练习书写。
提醒学生: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七)总结收获
(播放第12张幻灯片)学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你会像小峰一样,关心长辈,孝敬长辈吗?
(八)课后活动
(播放第13张幻灯片)
1.你家都有哪些人?家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你知道哪些?与同学说一说。
2.你可以做哪些关爱家人的事?
七、板书设计
(第14张幻灯片)
棉鞋里的阳光
妈妈为奶奶晒棉被更暖和。
小峰为奶奶晒棉鞋好多阳光
关心长辈学会体贴
八、教学反思
《棉鞋里的阳光》是继《胖乎乎的小手》之后的又一篇充满家庭温暖的短文。
教学中,我抓住“妈妈为什么给奶奶晒棉被?”“小峰为什么给奶奶晒棉鞋?”两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并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回答这两个问题,即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在教学中进行了说话的训练。
进一步阅读时,我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他是怎么想到做这件事的?”让学生感受到,小峰是在妈妈的感染下,学会了关爱奶奶、孝顺奶奶。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让学生互读互听、分角色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