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
行片段》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运用 (共7题;共14分)
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炽(chì)痛嗥(háo)鸣斑斓(lán)参(cān)天
B . 谰(lán)语怪誔(dàn)亘(gèng)古浆(jiāng)液
C . 田垄(lǒng)污秽(suì)蚱蜢(měng)呻呤(yín)
D . 辗(zhǎn)转辘(lù)辘默挈(qì)丰饶(yáo)
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这些蔬菜长的这么好,是由于菜农们精心管理的结果。

B . 我每次向他借书,他不顾年老体衰,都亲自冒着严寒酷暑跑进小书屋寻找。

C . 为了发展国民经济,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有什么个人得失是不能抛弃吗?
D . 她虽然缺乏对待顾客的热忱,却有一套对付顾客批评的本事。

3. (2分)(2017·杭州模拟) 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多经历一些事情,多思考一些问题,你的视野会更加广漠,知识也会更加丰富。

B . 尽管许多流行读物企图装扮成经典,但他们最终会被时间的水流冲走,甚至不留下任何痕迹。

C . 曾经一度携款外逃、杳无音讯的贪官,在公安部“猎虎行动”的打击下,现在惶惶不可终日。

D . 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起,断章取义,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可以在短时间积累很多知识,值得推广。

4.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 . 《语文大辞典》编委会,为了使辞典有较高的质量,在躬耕修典三个春秋的编纂过程中,着重控制了关键程序。

B . 排球是一个集体项目,与其他运动是不一样的,教练员需要不断摸索,中国队的当务之急就是找到理想的配合。

C . 如同拥有士兵的多寡不是判断将军英明与否的尺度一样,智商也不是衡量聪慧与否的标准。

D . “国宾导游”肩负翻译、导游等多项角色于一身,专门负责接待政府部门外宾和内宾、会展团队和重点团队。

5. (2分)(2014·黄冈) 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 .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B . 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C . “最重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D . 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 (2分)(2017·巴中) 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对偶、借代)
B .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比喻、拟人)
C .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设问)
D .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排比、反复)
7. (2分)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句子是()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____;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____;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虔敬,____;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____。

①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②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
③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④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不幸
A . ②③①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③②①④
D . ④③①②
二、综合题 (共1题;共15分)
8. (15分)综合性学习。

今年是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9周年。

学校团委开展了以“雷锋在我心,助人我先行”为主题的活动,请参与。

(1)
请为本次活动写一则宣传标语。

(2)
阅读下面资料,按要求答题。

【资料】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

2006年,他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志愿捐献者。

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

他叫郭明义,号称“雷锋传人”,他是“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给郭明义的颁奖词: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

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

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请模仿以上颁奖词,为雷锋写一段颁奖词。

(3)
班级召开“学习雷锋,我在行动”的主题班会。

班会上,有同学出示了右面这幅题为“目不斜视”的漫画,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看了这幅漫画,你有什么感想呢?请写出。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5分)
9. (25分) (2015七上·包头期中) 阅读答题。

老汪栗子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

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颜色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

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

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

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没有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

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

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

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

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

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

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

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

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

”“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

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

”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

”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

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成尖锥状,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别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

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

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

”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助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果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

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1)
通读全文,参照提示,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故事。

晚开店→________→炒香栗→收野栗→________
(2)
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
第⑥段划线句关于打栗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4)
文章最后一段的加点词“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
(5)
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10. (20分) (2018七下·江阴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先生
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

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

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

薄暮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像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

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

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

”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

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

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

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

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

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

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

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

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

后来,村里人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

嘿,正好村里小学缺个先生。

于是,他就成了凌先生。

“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

因此,“手
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

而大先生就是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我们越糊涂。

渐渐地,他就不受娃们待见,娃们老是捉弄他。

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

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

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
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

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

然后。

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

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

让他想不到的是,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

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

”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

再后来,还设了助学会,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

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

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1)第②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②,⑥,⑦自然段共三次写到大先生眼睛的“浑浊”,请分别说出“浑浊”流露出他内心怎样的情感?
(3)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说说大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4)第⑨自然段言简义丰,独具匠心,请谈一谈这一结尾的妙处?
参考答案一、积累运用 (共7题;共14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二、综合题 (共1题;共15分)
8-1、
8-2、
8-3、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5分)
9-1、
9-2、
9-3、
9-4、9-5、10-1、10-2、
10-3、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