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1.1先秦制度之演进 课件--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考人民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特点:王位世袭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在夏朝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 承;商朝时,有时兄终弟及,有时父子相传;到西周时,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总体 上看,它有三个基本特点,即专制独裁、世袭和终身制。
【一、王位世袭制】
(4)沿革:王位世袭制形成于夏启统治时期,发展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所取代。这 些变化赋予了王位世袭制以新的内涵,而最终随着秦的统一和秦朝的建立,王位世袭制 演变为君主专制制度。
【三、分封制】:
背景: 1.武王伐纣,周朝建立。 2.内外服制度,社会动荡。 3.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 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 荀子.儒效篇》
【三、分封制】:
1.空间角度下的“分封制”
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 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涉及边远 地区…… 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蕃)屏周”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 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隋唐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 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时期, 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时代。
(5)王位世袭制弊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皇位继承制原则因在窄狭的世袭范围内 选择接班人,不可能保证皇帝素质的优化与崇高。这使得皇帝所拥有的权力与其所具备 行使这种权力的才能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和差距,这种矛盾与差距给国家所造成的危 害和灾难确系大而无边,不是朝政紊乱,社会动荡,便是祸国殃民不已,直至这个社会 覆灭,和一个朝代的灭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理解“政治制度”的几点准则
首先,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离开人事单来看制度,则制度只是 一条条的条文,似乎枯燥无味,无可讲。
第二,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 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存在,也不能推行。
第三,制度虽像勒定为成文,其实还是跟着人事随时有变动。 第四,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 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 第五,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 推扩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 第六,说到历史的特殊性,则必牵连深入到全部文化史。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一项目, 我们若不深切认识到某一国家其一民族全部历史文化意义,我们很难孤立抽出其“政治” 一项目来讨论其意义与功效。
【一、王位世袭制】
1.王位世袭制 (1)含义:王位世袭制是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政治制度。就其本质而言,它是
以最高统治者“王”为核心的维护王、诸侯继统的王权专制制度。 (2)方式:有时父死子继,有时兄终弟及。
领袖把权位传给有才能的人,而 不 传给自己的子孙亲族,称为禅让。 尧将“共主” 位传给舜,舜传禹。 禹准备传给益,但禹的儿 子启也很 有才干,并得了不少部落的支持。 后 来启抛弃禅让制,代之以世袭制。
【一、王位世袭制】
• 夏建立后,夏王是最高统治 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 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夏君 主建立了一套贯彻和维护王权的 强制性机关,从而成为取代联盟 管理机关的专政机构,地方分封 夏后氏同姓和异姓方国,使他们 与夏王朝建立君臣名分的政治纽 带。
• 从这个意义上说,夏王朝第 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王朝
分封制扩大了以周朝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传播; 促进文化的认同感;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
1.空间角度下的“分封制”
空
政治:以藩屏周
间
视
文化:传播与
角 认同
下
的
分
国家:地域国家
封
制
民族:华夏民族
(1)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2)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2.时间角度下的“分封制”
制度文化 血缘纽带
线索(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为中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 突出特色,对后世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都有着深刻的 影响。
线索(四)选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 公平、公正原则。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都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 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线索(五)法治与教化——中国社会治理的两种方案。 中国古代长期秉承礼法并用,“外儒内法”,法律是道德的必要补充。道德教化为
商周王权不是绝对的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 约作用。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 来干预朝政。 这些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新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3
二、商朝的统治——国家管理的内外服制
【一、王位世袭制】
为何说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1、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和结 果;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阶级对立的产物,符合历史进步和社 会发展潮流; 3、较好解决了最高统治者的继承问题,使得国和家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国家政局 稳定及政策的延续;
2.“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 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 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一、王位世袭制】
为什么说夏朝已经是一个国家了? 1.氏族按血缘结合在一起,国家按地域来 管理,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 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 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这 是国家和部落的根本区别。 2.1958年河南二里头出土了宫殿建筑群, 达一万平方米,并有一支军队,还有监狱文 物,这些证明夏的国家机构已初具规模,成 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而这些恰恰是原始社会 所不具备的。 3 .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 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世袭制是 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产物。
巩固政治统治、扩大疆域
“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 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 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
血缘部族邦国 分封制 地域国家
1.空间角度下的“分封制”
周人的各封国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 。 ——沈长云《上古史探研》
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 (青铜)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 之地,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一再复制。被分封者像其 宗主国(周)一样,……共享一套国君与官吏的选免等国家的管理制度和政治文化 体系。
商代的王位继承:以父死子继为主,辅以兄终弟及,到商代中期,接连发生 “弟子或争相代立”的现象。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商代刑法,以严酷著称,以肉刑为主,墨、劓、 剕、宫、大辟五刑俱全,还有鞭刑和活埋。
商王朝把统治区域分为畿内和畿外两大部分,畿内是商王直接统治区域,成为 “王畿”,畿外是众多方国、部族分布的地区。
思想文化
唯物史观的考查:“因循渐变”,既是发展,也是传承与创新
3.辩证视角下的“分封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西周分封制特点: (1)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和集权性; 至于“萌芽状态的多民族国家”是说西周王朝虽不是“中央集权”的国家,但已是
“多民族”的国家……这一特点却是后代中国形成、发展为“多民族”与“大一统”国 家的基础,因此,也是西周不可忽视的国家特征之一。周人是征服者,是胜利者,但在那样 古老的年代,能承认其他民族的存在,又制定出“因其俗,用其法”的“民族政策”,开 创了我国后代王朝的优良的民族政策的先例。西周时,社会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在那样一 个大国中要实现像秦汉以后的统一,并建立中央集权,是不可能的。但它是一个“统一” 的主权国家,这一点是不容否认的。这就是为什么《公羊传》和西汉时期不少学者谈和 政治家说西周为“大一统”的原因。两周的统治者重视国内多民族现状,并将其载入法 律、文诰之中,我们应当承认西周是中国古代最早建立的、尚属萌芽状态的多民族国家。
(王位世袭制在中国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1912年)
(我们评价历史制度等是否符合历史进步趋势,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看其能否 推动生产力发展)
二、商朝的统治——国家管理的内外服制
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 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 的方国和部族。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 强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 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 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 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 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 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 帝国则带收敛性。
线索(一)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
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制度。王位世袭制 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它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线索(二)君主专制体制的发展
秦朝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体制,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 间的权势此消彼长,明初废除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皇权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发展到 顶峰,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 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 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 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 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 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 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①商王控制着附属国。 ②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附属国保持原来地的社会结构,附属国有 很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对商王发动战争。 ③我们习惯上把商朝统治时期称为“方国联盟”时期。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篇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先秦政治制度之演进
制作:刘连军
(二)中央官制之沿革
(三)地方治理体系之优化
(四)选官制度之嬗变
(五)法治与教化之功效
政治乃文化体系中一要目。……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法治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讲 先秦政治制度之演进 ——(1)从“公天下”到“家国一体”
制作:刘连军
概念解读:部落与国家
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 集体。
国家: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 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
从部落到国家,意味着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的强化。国家的出现,也 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节选)
《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自此完。
中国历史朝代纪年简表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 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 “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 早期国家起源阶段的突出标志:金属工具、贫富分化、文字成熟、城 的出现、礼制初创、划分地域、国家机器
一般认为:金属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国家的形成是人类进入文明时 代的重要标志。
概念解读: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
1.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 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 权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一、时空定位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
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 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一、王位世袭制】
(4)沿革:王位世袭制形成于夏启统治时期,发展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所取代。这 些变化赋予了王位世袭制以新的内涵,而最终随着秦的统一和秦朝的建立,王位世袭制 演变为君主专制制度。
【三、分封制】:
背景: 1.武王伐纣,周朝建立。 2.内外服制度,社会动荡。 3.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 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 荀子.儒效篇》
【三、分封制】:
1.空间角度下的“分封制”
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 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涉及边远 地区…… 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蕃)屏周”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 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隋唐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 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时期, 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时代。
(5)王位世袭制弊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皇位继承制原则因在窄狭的世袭范围内 选择接班人,不可能保证皇帝素质的优化与崇高。这使得皇帝所拥有的权力与其所具备 行使这种权力的才能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和差距,这种矛盾与差距给国家所造成的危 害和灾难确系大而无边,不是朝政紊乱,社会动荡,便是祸国殃民不已,直至这个社会 覆灭,和一个朝代的灭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理解“政治制度”的几点准则
首先,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离开人事单来看制度,则制度只是 一条条的条文,似乎枯燥无味,无可讲。
第二,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 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存在,也不能推行。
第三,制度虽像勒定为成文,其实还是跟着人事随时有变动。 第四,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 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 第五,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 推扩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 第六,说到历史的特殊性,则必牵连深入到全部文化史。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一项目, 我们若不深切认识到某一国家其一民族全部历史文化意义,我们很难孤立抽出其“政治” 一项目来讨论其意义与功效。
【一、王位世袭制】
1.王位世袭制 (1)含义:王位世袭制是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政治制度。就其本质而言,它是
以最高统治者“王”为核心的维护王、诸侯继统的王权专制制度。 (2)方式:有时父死子继,有时兄终弟及。
领袖把权位传给有才能的人,而 不 传给自己的子孙亲族,称为禅让。 尧将“共主” 位传给舜,舜传禹。 禹准备传给益,但禹的儿 子启也很 有才干,并得了不少部落的支持。 后 来启抛弃禅让制,代之以世袭制。
【一、王位世袭制】
• 夏建立后,夏王是最高统治 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 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夏君 主建立了一套贯彻和维护王权的 强制性机关,从而成为取代联盟 管理机关的专政机构,地方分封 夏后氏同姓和异姓方国,使他们 与夏王朝建立君臣名分的政治纽 带。
• 从这个意义上说,夏王朝第 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王朝
分封制扩大了以周朝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传播; 促进文化的认同感;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
1.空间角度下的“分封制”
空
政治:以藩屏周
间
视
文化:传播与
角 认同
下
的
分
国家:地域国家
封
制
民族:华夏民族
(1)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2)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2.时间角度下的“分封制”
制度文化 血缘纽带
线索(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为中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 突出特色,对后世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都有着深刻的 影响。
线索(四)选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 公平、公正原则。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都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 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线索(五)法治与教化——中国社会治理的两种方案。 中国古代长期秉承礼法并用,“外儒内法”,法律是道德的必要补充。道德教化为
商周王权不是绝对的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 约作用。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 来干预朝政。 这些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新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3
二、商朝的统治——国家管理的内外服制
【一、王位世袭制】
为何说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1、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和结 果;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阶级对立的产物,符合历史进步和社 会发展潮流; 3、较好解决了最高统治者的继承问题,使得国和家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国家政局 稳定及政策的延续;
2.“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 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 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一、王位世袭制】
为什么说夏朝已经是一个国家了? 1.氏族按血缘结合在一起,国家按地域来 管理,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 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 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这 是国家和部落的根本区别。 2.1958年河南二里头出土了宫殿建筑群, 达一万平方米,并有一支军队,还有监狱文 物,这些证明夏的国家机构已初具规模,成 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而这些恰恰是原始社会 所不具备的。 3 .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 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世袭制是 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产物。
巩固政治统治、扩大疆域
“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 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 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
血缘部族邦国 分封制 地域国家
1.空间角度下的“分封制”
周人的各封国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 。 ——沈长云《上古史探研》
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 (青铜)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 之地,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一再复制。被分封者像其 宗主国(周)一样,……共享一套国君与官吏的选免等国家的管理制度和政治文化 体系。
商代的王位继承:以父死子继为主,辅以兄终弟及,到商代中期,接连发生 “弟子或争相代立”的现象。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商代刑法,以严酷著称,以肉刑为主,墨、劓、 剕、宫、大辟五刑俱全,还有鞭刑和活埋。
商王朝把统治区域分为畿内和畿外两大部分,畿内是商王直接统治区域,成为 “王畿”,畿外是众多方国、部族分布的地区。
思想文化
唯物史观的考查:“因循渐变”,既是发展,也是传承与创新
3.辩证视角下的“分封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西周分封制特点: (1)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和集权性; 至于“萌芽状态的多民族国家”是说西周王朝虽不是“中央集权”的国家,但已是
“多民族”的国家……这一特点却是后代中国形成、发展为“多民族”与“大一统”国 家的基础,因此,也是西周不可忽视的国家特征之一。周人是征服者,是胜利者,但在那样 古老的年代,能承认其他民族的存在,又制定出“因其俗,用其法”的“民族政策”,开 创了我国后代王朝的优良的民族政策的先例。西周时,社会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在那样一 个大国中要实现像秦汉以后的统一,并建立中央集权,是不可能的。但它是一个“统一” 的主权国家,这一点是不容否认的。这就是为什么《公羊传》和西汉时期不少学者谈和 政治家说西周为“大一统”的原因。两周的统治者重视国内多民族现状,并将其载入法 律、文诰之中,我们应当承认西周是中国古代最早建立的、尚属萌芽状态的多民族国家。
(王位世袭制在中国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1912年)
(我们评价历史制度等是否符合历史进步趋势,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看其能否 推动生产力发展)
二、商朝的统治——国家管理的内外服制
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 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 的方国和部族。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 强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 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 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 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 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 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 帝国则带收敛性。
线索(一)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
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制度。王位世袭制 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它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线索(二)君主专制体制的发展
秦朝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体制,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 间的权势此消彼长,明初废除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皇权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发展到 顶峰,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 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 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 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 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 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 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①商王控制着附属国。 ②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附属国保持原来地的社会结构,附属国有 很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对商王发动战争。 ③我们习惯上把商朝统治时期称为“方国联盟”时期。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篇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先秦政治制度之演进
制作:刘连军
(二)中央官制之沿革
(三)地方治理体系之优化
(四)选官制度之嬗变
(五)法治与教化之功效
政治乃文化体系中一要目。……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法治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讲 先秦政治制度之演进 ——(1)从“公天下”到“家国一体”
制作:刘连军
概念解读:部落与国家
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 集体。
国家: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 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
从部落到国家,意味着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的强化。国家的出现,也 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节选)
《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自此完。
中国历史朝代纪年简表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 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 “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 早期国家起源阶段的突出标志:金属工具、贫富分化、文字成熟、城 的出现、礼制初创、划分地域、国家机器
一般认为:金属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国家的形成是人类进入文明时 代的重要标志。
概念解读: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
1.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 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 权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一、时空定位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
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 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