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全年级+外高班使用)(答案在最后)
一.选择题
1.初上高原的人因缺氧引发代偿反应,导致机体血红蛋白增高,以适应高原缺氧环境。

而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居住后会再次发生不适应,出现疲倦、嗜睡、胸闷、头昏等“醉氧”症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和氧气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代偿反应”说明内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自动调节
C.“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结果
D.“醉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及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即细胞外液,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
B、初上高原的人因缺氧引发代偿反应,导致机体血红蛋白增高,以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因此推测“代偿反应”说明内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自动调节,B正确;
C、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是内环境稳态失衡的结果,B正确;
D、醉氧是由于外界环境变化剧烈,导致内环境稳态被打破,从而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A。

2.“蓝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可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B.碳以CO2和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
C.海洋对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D.“蓝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
【答案】B
【解析】
【分析】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详解】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可释放大量的CO2,可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升高,A正确;
B、碳以CO2的形式在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碳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B错误;
C、因为海洋里有大量的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对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C正确;
D、蓝碳利用海洋活动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可有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D正确。

故选B。

3.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农田后,种群数量开始增长,随着时间推移,种群数量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田鼠种群数量的增长过程中,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B.田鼠种群数量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C.当田鼠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时,不存在种内竞争
D.人为地一次性捕杀部分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S”形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A、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农田后,种群数量开始增长,随着时间推移,种群数量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说明种群呈“S”形增长,此过程中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A正确;
B、田鼠种群数量停止增长时,种群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并非都是0,B错误;
C、当田鼠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种内竞争最激烈,C错误;
D、人为地一次性捕杀部分田鼠后,其种群数量会迅速下降,但环境容纳量不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4.“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是诗圣杜甫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句。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花的颜色、黄莺的鸣叫均属于物理信息
B.百花的花香、蝴蝶释放的性外激素均属于化学信息
C.蝴蝶的舞蹈、鸟类的求偶炫耀均属于行为信息
D.美景激发诗人创作热情,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直接价值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详解】A、物理信息包括声、光、颜色等,花的颜色、黄莺的鸣叫均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化学信息是指生物依靠自身代谢产生的化学物质,百花的花香、蝴蝶释放的性外激素均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
C、行为信息是动物为了表达识别、威吓、挑战和传递情况,采用特有的动作行为表达的信息,蝴蝶的舞蹈、鸟类的求偶炫耀均属于行为信息,C正确;
D、美景激发诗人创作热情,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D错误。

故选D。

5.随着我国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的持续推进,沙化土地面积逐年缩减,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和“人沙和谐共存”的历史性转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和“人沙和谐共存”的转变属于初生演替
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C.在沙漠治理中应禁止资源利用,以便加快治理速度、维持治理效果
D.群落演替是漫长且永无休止的过程,其发展方向无法预测
【答案】B
【解析】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沙漠属于荒漠生物群落,演替成人沙和谐共存的群落过程中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人类的活动会改变群落的自然演替的方向,加快或减缓演替的速度,B正确;
C、科学的推进植树种草,合理灌溉,防风固沙等措施要遵循自然规律,在沙漠治理中可以合理对资源利用,C错误;
D、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过程,由简单到复杂,最后演替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群落,D错误。

故选B。

6.卡介苗是用减毒的结核分枝杆菌制成的活疫苗,该疫苗的保护作用一般可以持续10~15年。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接种卡介苗后,结核分枝杆菌在人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
B.接种过卡介苗的人,再次接触结核分枝杆菌时会出现过敏反应
C.接种卡介苗后,记忆细胞可以在10~15年内保持对抗体的记忆
D.接种卡介苗可预防所有传染病,故我国规定所有新生儿均需接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疫苗属于抗原,常见的疫苗有减毒活疫苗、灭活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

【详解】A、卡介苗是用减毒的结核分枝杆菌制成的活疫苗,并没有死亡,则接种卡介苗后,结核分枝杆菌在人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A正确;
B、接种过卡介苗的人,再次接触结核分枝杆菌时会发生二次免疫,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不会出现过敏反应,B错误;
C、接种卡介苗后,记忆细胞可以在10~15年内保持对抗原的记忆,C错误;
D、接种卡介苗后人体会产生抵抗结核杆菌的抗体,人体就不会再得结核病,这种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结核杆菌起作用,不能预防其他传染病,D错误。

故选A。

7.研究人员用外源性赤霉素(GA)处理玉米,实验处理及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矮化型玉米内源性GA含量不足
B.矮化型玉米可能缺乏GA受体
C.外源性GA对矮化型玉米的促进作用比对正常玉米明显
D.玉米的株高由基因决定,GA可能会影响相关基因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玉米植株类型和GA处理的有无,因变量是玉米的生长情况,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据图可知,矮化型玉米与矮化型+GA的区别在于GA的有无,结果显示矮化型+GA组的玉米株高明显增加,说明矮化型玉米内源性GA含量不足,A正确;
B、若矮化型玉米缺乏GA受体,则用外源GA处理后,玉米株高不会变化,与实验结果不符,B错误;
C、对比正常株+GA与矮化型+GA组别可知,后者的株高略高,说明外源性GA对矮化型玉米的促进作用比对正常玉米明显,C正确;
D、基因决定性状,即玉米的株高由基因决定,同时GA属于激素,激素可能会影响相关基因表达,D正确。

故选B。

8.图甲为某植株结构示意图,图乙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该植株生长的影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仅①处顶芽和②处侧芽可合成生长素
B.在栽培过程中,为防止侧枝发育可切除①处的顶芽
C.若将图甲植株横向放置,①处表现为向地生长
D.保留①处顶芽时,②处生长素浓度可超过D点对应浓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由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

【详解】A、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因此并非只有①处顶芽和②处侧芽可合成生长素,A错误;
B、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收到抑制的现象,在栽培过程中,切除①处的顶芽,对侧芽的抑制
作用解除,侧芽能更好的发育,B错误;
C、若将图甲植株横向放置,由于重力的作用,根出现向地生长,茎出现背地生长的特性,因此①处表现为背地生长,C错误;
D、保留①处顶芽时,②处侧芽被抑制,生长素浓度超过D点对应浓度时表现为抑制,D正确。

故选D。

9.青春期的启动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轴)驱动。

在青春期启动之前,下丘脑对性激素极为敏感,使得HPG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

进入青春期时,下丘脑对性激素的敏感性降低,并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活HPG轴。

但青春期的营养不良会导致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抑制HPG轴。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GnRH由下丘脑分泌后转移到垂体再释放
B.HPG轴的垂体和性腺均具有GnRH受体
C.青少年过度节食会导致青春期的启动提前
D.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反馈调节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1、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

而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性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性激素的分泌。

2、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详解】A、GnRH由下丘脑合成丙分泌,A错误;
B、HPG轴的垂体有GnRH受体,性腺没有,B错误;
C、青春期的营养不良会导致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抑制HPG轴,则青少年过度节食会导致青春期的推迟,C错误;
D、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具有反馈抑制作用,D正确。

故选D。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仙居杨梅除直接食用,还可用于酿酒。

智慧的劳动人民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利用发酵罐(如图),大规模生产杨梅酒,使仙居杨梅的价值翻了一番。

发酵型杨梅酒的工艺流程依次包括挑选杨梅、清洗、打浆、糖酸调整、加入酵母菌、倒罐、发酵、除酸、过滤、澄清、杀菌、陈酿、成品等。

10.下列关于杨梅酒发酵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2为杨梅酒出口,通过检测流出发酵液糖的浓度,决定何时终止发酵
B.图中3为叶轮,可以加快酵母菌的繁殖
C.采用真空发酵技术不能提高酒精发酵速率
D.夏季高温会促进发酵菌种的繁殖,大量获得发酵产物
11.某同学采用塑料瓶等自制简易杨梅醋发酵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采用杨梅酒为原料
B.保持通气,在发酵液表面会形成菌膜
C.发酵过程中,醋酸菌的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物的形成都与pH有关
D.吸取发酵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菌落
【答案】10.B11.D
【解析】
【分析】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

发酵工程一般包括菌种的选育,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接种,发酵、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

发酵过程一般来说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条件温和、反应安全,原料简单、污染小,反应专一性强,因而可以得到较为专一的产物。

发酵工程在医药、食品、农业、冶金、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

【10题详解】
A、图中1为冷却水的进口,2为冷却水的出口,不能通过2检测流出发酵液糖的浓度,A错误;
B、图中3为叶轮,叶轮的搅拌不仅使气泡与发酵液混合,而且使微生物细胞与发酵液中的营养物质接触,可以加快酵母菌的繁殖,B正确;
C、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因此,采用真空发酵技术能提高酒精发酵速率,C错误;
D、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30℃,夏季高温不能促进发酵菌种的繁殖,D错误。

故选B。

【11题详解】
A、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因此可以采用杨梅酒为原料制作果醋,A 正确;
B、果酒制作过程中,如果接触到空气,醋酸菌就会增殖并将乙醇转变为醋酸,进而在果酒表面形成一层菌膜,B正确;
C、环境条件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因此,发酵过程中,醋酸菌的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物的形成都与pH有关,C正确;
D、菌落是指由单个或少数微生物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团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吸取发酵液,在显微镜下不能看到菌落,可直接看到微生物,D错误。

故选D。

12.生物种群栖息地破碎化是出现局域种群的主要原因。

局域种群是以很高概率相互作用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整个较大区域往往具有多个局域种群,这些局域种群通过较低程度的个体迁移连接形成集合种群。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局域种群的形成是由于生态位重叠导致的生态位分化
B.利用标记重捕法计算某局域种群的数量即为集合种群的数量
C.将局域种群连接起来,可以促进局域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D.栖息地破碎化提高了集合种群内部的物种丰富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生物种群栖息地破碎化是出现局域种群的主要原因”可知生物种群栖息地破碎化是局域种群形成的原因,且整个较大区域往往具有多个局域种群,这些局域种群通过较低程度的个体迁移连接形成
集合种群。

【详解】A、结合题干“生物种群栖息地破碎化是出现局域种群的主要原因”可知生物种群栖息地破碎化才是局域种群形成的原因,A错误;
B、集合种群是由局域种群通过较低程度的个体迁移连接形成的,即该种群有迁入和迁出,而标记重捕法使用时需要调查的时段内不能迁入和迁出,因此利用标记重捕法计算某局域种群的数量不是集合种群的数量,B错误;
C、生物种群栖息地破碎化导致出现局域种群,也就是不同局域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将局域种群连接起来,可以促进局域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C正确;
D、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是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种群是同种生物的集合,种群内不存在物种丰富度,D错误。

故选C。

13.某兴趣小组从葡萄皮上成功分离出野生酵母菌,将等量的菌种分别接种于盛有等量同种液体培养基的三组锥形瓶中,并放置在摇床上培养,摇床转速分别是210r/min、230r/min、250r/min。

检测结果见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菌种群呈“S”形增长的限制因素之一是培养液的成分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对压在小方格线上的酵母菌只计数左线和上线
C.摇床可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D.在一定转速和时间范围内,摇床转速越高,酵母菌繁殖的速度和总量越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的单细胞真菌,能够进行产酒精的无氧呼吸,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可以迅速增殖。

进行酵母菌计数时需要将菌液进行梯度稀释。

【详解】A、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呈“S”形增长,会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A正确;
B、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能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否则会产生误差,B错误;
C、培养时摇床上进行振荡的目的是既可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有利于酵母菌和营养物质充分接触,也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
D、根据题图可知,摇床转速越高,提供的氧气越充足,酵母菌代谢旺盛,增殖快,因此繁殖的速度和总量越高,种群密度越高,D正确。

故选B。

请阅读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艾滋病毒(HIV)在入侵人体后,首先感染T细胞,2小时后被感染的T细胞开始攻击巨噬细胞,将病毒传递至巨噬细胞。

48小时内巨噬细胞经循环系统可把病毒带至全身各处,期间使用“艾滋阻断药”(PEP)阻断艾滋病毒的感染率可达99.5%左右,起到防御作用。

目前国内常用的方案为三联药物阻断:恩曲他滨(FTC),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替诺福韦(TDF),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拉替拉韦(RAL),整合酶抑制剂。

注:整合酶的作用是将逆转录形成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上。

14.下列关于“艾滋阻断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阻断药”发挥功效的场所在内环境
B.RAL阻断的时间节点晚于FTC和TDF
C.上述三联药物阻断能有效阻止HIV进入靶细胞而起到防御作用
D.在有效时间内“阻断药”只要使用一次就能彻底阻止感染发生
15.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主要是HIV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果
B.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C.曲线CD段的初期不能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应抗体来诊断是否感染HIV
D.曲线EF段辅助性T细胞数量上升是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快速分化、成熟的结果
【答案】14.B15.B
【解析】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随着HIV浓度增加,T细胞逐渐减少,并伴有一些症状出现,如淋巴结肿大,T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
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14题详解】
A、根据资料可知,“阻断药”发挥功效的场所在细胞内部,A错误;
B、HIV入侵人体后,先通过RNA反转录生成DNA,再将病毒DNA整合到人体的DNA上,FTC和TDF 均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RAL为整合酶抑制剂,因此RAL阻断的时间节点晚于FTC和TDF,B正确;
C、三联药物不能阻断HIV进入靶细胞,但能阻止HIV病毒的增殖,C错误;
D、在有效时间内,“阻断药”需要连续服用或联合使用,并且必须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时间进行服用,才能阻断艾滋病毒的感染率可达99.5%左右,起到防御作用,D错误。

故选B。

【15题详解】
A、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A错误;
B、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
C、曲线CD段的初期能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应抗体来诊断是否感染HIV,C错误;
D、曲线EF段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上升是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快速分裂分化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16.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湖泊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可引起藻类和蓝细菌迅速繁殖,发生水华。

选择净化能力强的多种植物制成生态浮床(见下图),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浮床上的植物与藻类争夺阳光等资源时更占优势,因而能够抑制藻类生长
B.含N、P的有机物为藻类生长提供大量的物质和能量,从而造成藻类大量繁殖
C.生态浮床的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资源和栖息环境,有利于加快物质循环
D.研究生态浮床上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
【答案】B
【解析】
【分析】水中N、P的含量升高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可引起蓝藻迅速繁殖,发生“水华”。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要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出现频率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生态浮床上的植物与藻类争夺阳光等资源时更占优势,因而能够抑制藻类生长,防止水华的发生,A正确;
B、含N、P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为藻类的生长提供大量的物质,不能提供能量,从而造成藻类爆发,B错误;
C、生态浮床上的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资源和栖息环境,动物作为消费者,可加速物质循环,C正确;
D、研究生态浮床上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出现频率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正确。

故选B。

17.在分离、纯化细菌的实验中,划线接种(甲)、培养结果(乙)如下图,a、b、c、d是划线的四个区域。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操作过程中,接种环蘸取菌液1次,至少需灼烧五次
B.连续划线的目的是获得单个细菌形成的菌落
C.蘸取菌液和划线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D.甲图中的a区域为划线的起始区域
【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