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四上3.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四上3.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世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认识耳朵的结构,以及声音是如何在空气中传播的。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实例,激发了学生对声音传播的探究欲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 学情分析
在开展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用各种方式来探究声音的产生。
然而,对于耳朵的结构和声音传播的原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了解耳朵的构造和声音传播的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耳的构造和功能,认识耳朵各部分的作用,知道
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里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
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声音传播的兴
趣,增强学生保护耳朵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耳朵的构造和功能,声音的传播原理。
2.难点:耳朵各部分的作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
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
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画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2.探究耳朵的构造:学生观察耳朵模型,了解耳朵各部分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耳朵的结构与听觉功能之间的关系。
3.声音的传播: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探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原理。
4.保护耳朵:教师向学生介绍保护耳朵的方法,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听力损伤。
5.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下:
1.耳朵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2.声音的传播:振动→空气→耳朵
3.保护耳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听力损伤
八. 说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操作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
2.学生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总结发言等方面的表达能力。
九. 说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知识。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
4.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5.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力求提高教学效果。
知识点儿整理:
1.耳朵的构造:人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包括耳廓和
外耳道,负责收集和传导声波;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和耳咽管,将声波振动转化为机械振动,并通过耳咽管将振动传递到内耳;内耳包括耳蜗和前庭,耳蜗负责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前庭负责维持身体平衡。
2.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
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传送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来传播。
声音可以在
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4.保护耳朵:为了避免听力损伤,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例如: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嘈杂的环境中;避免用尖锐物品挖耳朵;不要用力咳嗽或打喷嚏;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嘴或闭嘴堵住耳朵;定期检查耳朵等。
5.声音的特性:声音有三个主要特性,分别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
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振幅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质地,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6.声音的单位:声音的强度用分贝(dB)来表示。
0dB是人刚能听到
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生活、影响工作;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
7.耳机的使用:耳机可以让我们更方便地聆听音乐、观看影视作品等。
但是,长时间使用耳机,尤其是音量过大时,会对耳朵造成损伤。
因此,使用耳机时,音量不宜过大,每次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以保护听力。
8.声音的利用:声音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例如,利用
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利用超声波进行医疗诊断等。
9.拓展知识点:除了人耳,其他动物也有不同的听觉器官。
例如,蝙蝠
利用回声定位来飞行和捕食;海豚利用声波来探测水中的物体等。
这些动物的听觉器官和人类耳朵的构造有所不同,但都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耳朵的构造和功能,知道声音是如何在
空气中传播的,并学会保护耳朵的方法。
同时,学生还能了解到声音的特性、单位以及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点。
同步作业练习题:
1.下列哪个部分属于外耳?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多少?
A. 150米/秒
B. 340米/秒
C. 500米/秒
D. 1000米/秒
3.以下哪种行为有利于保护耳朵?
A. 长时间暴露在嘈杂的环境中
B. 用尖锐物品挖耳朵
C. 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嘴或闭嘴堵住耳朵
D. 定期检查耳朵
4.以下哪个选项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A. 声音的大小
B. 声音的质地
C. 声音的高低
D. 声音的传播速度
5.以下哪个单位用来表示声音的强度?
A. 分贝(dB)
B. 赫兹(Hz)
C. 瓦特(W)
D. 立方米(m³)
1.人耳由外耳、_____、内耳三部分组成。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_____米/秒。
3.为了避免听力损伤,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嘈杂的环境中,避免用尖锐物品挖耳朵,不要用力咳嗽或打喷嚏,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嘴或闭嘴堵住耳朵,_____。
4.声音的音调由声波的_____决定。
5.声音的强度用_____(dB)来表示。
6.定期检查耳朵
7.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
8.声音的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决定。
(√)
9.音色是指声音的高低。
(×)
10.长时间使用耳机,尤其是音量过大时,会对耳朵造成损伤。
(√)
11.蝙蝠利用回声定位来飞行和捕食。
(√)
12.请简要说明听觉的形成过程。
13.请列举两种保护耳朵的方法。
14.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
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传送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15.保护耳朵的方法: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嘈杂的环境中;定期检查耳朵;
避免用尖锐物品挖耳朵;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嘴或闭嘴堵住耳朵;使用耳机时,音量不宜过大,每次使用时间不宜过长。
五、实验报告
请描述一次你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实验过程,包括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
答案(示例):
实验名称: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
实验目的: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实验材料:玻璃管、水、塑料管、米粒
1.将米粒放入玻璃管中,轻轻敲打玻璃管,观察米粒的跳动情况。
2.将玻璃管中装满水,再次轻轻敲打玻璃管,观察米粒的跳动情况。
3.将米粒放入塑料管中,轻轻敲打塑料管,观察米粒的跳动情况。
4.在空气中,米粒跳动较为明显。
5.在水中,米粒跳动幅度减小。
6.在塑料管中,米粒几乎不跳动。
结论:声音在气体中传播较为明显,而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受到一定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