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1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慢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a、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b、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特征;
c、地球外部圈层间及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2.难点:通过地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气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综合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
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
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
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新课教学]: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科学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接下来我们看课件展示的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板书)1.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
度较慢。
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图1.34),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这两个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极和地核三个圈层。
(思考)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速度发生了突然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因为所经过的介质不同,在莫霍界面波速增加,因为是固体,而在古登堡界面,纵波速度减慢,横波消失,因为经过液态。
师:是的,同学们回答正确。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板书)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a. 地壳
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70千米。
b. 地幔
地馒从莫霍界面直至2 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4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慢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
上地慢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c.地核
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厚度约3400多千米。
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超强的压力将铁原子和镍原子紧紧挤压在一起。
(过度)这下大家就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那么除了内部圈层地球还有外部圈
层,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吧。
(板书)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师:大家读图(1.35),从中找出地球外部圈层分别有哪些结构。
生: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1. 大气圈
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大气圈笼罩着地球,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
大气圈中的出现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2. 水圈
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3. 生物圈
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地球生物的活动和影响范围虽然涉及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但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师:需要注意的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竟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通过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
特征。
此外,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熟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并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板书: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